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谏逐客书教学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掌握文章重要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现象;2.能梳理行文思路,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多种论证手法,把握奏疏随事谏诤的实用性特点。3.能通过诵读文本,初步体会文章入情入理的劝谏艺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掌握文章重要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现象;2.能梳理行文思路,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多种论证手法,把握奏疏随事谏诤的实用性特点。教学难点:能通过诵读文本,初步体会文章入情入理的劝谏艺术。教学过程一:导入“谏逐客书”意为就驱逐客卿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作为奏章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谏逐客书作为臣对君的上奏,且有“劝谏”意,不仅要注意情境、身份,更是要抓住君王的心理,注意叙述的策略和措、辞语气。那么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呢?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时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作为奸细,到秦国主持修建灌溉渠,企图借此消耗秦国国力,结果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们以客卿来秦大多是为各自的君主充当奸细为由,强力要求秦王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不过李斯呈上谏逐客书后,秦王竟然收回了逐客之令,不仅恢复李斯的官职,采纳他的计谋,进而提拔李斯为廷尉,乃至秦统一天下后,还任命李斯为丞相。可以说,李斯凭借《谏逐客书》不仅保住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秦国客卿的饭碗,更是实现了个人社会阶层的飞跃。我们不禁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因此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解决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何能成功劝谏秦王除逐客之令这一问题?而答案就在《谏逐客书》之中。任务一:整体感知,理劝谏思路自读课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并翻译。第一段: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②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第二段:③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④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三段:⑤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第四段:⑦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总结:这些句子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每段的结尾处,并大都以判断句的句式呈现,共同表达的是作者李斯对逐客一事以及客卿对秦之利弊的观点。(一)劝谏思路1.提出问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1段第一句)2.分析问题:重用客卿和驱逐客卿的利与弊。(1)客卿对秦有大功(2)逐客是重物轻人(3)逐客是帮助敌国3.结论(4)逐客危及秦国存亡。分析:文章开头第一句便提出问题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接着在13段中分别从客卿对秦有大功(2)逐客是重物轻人(3)逐客是帮助敌国三个角度分析问题,阐发重用客卿有利于秦,和驱逐客卿无异于秦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逐客关乎秦国存亡,第四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其中“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这样的结尾,呼应开头,使首尾圆合,并前后照应,使全文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劝谏思路清晰。(二)把握心理从劝谏思路中不难看出李斯的《谏逐客书》劝谏清晰,结构严密,还可以发现李斯善于把握秦王心理,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一天下之心迫切,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秦王逐客的利弊得失。这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任务二:聚焦段落,析劝谏方法以第一段为例具体分析局部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策略。要求: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划分第一段层次进而梳理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策略。第一段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ɡā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ɡ)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分层: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层,从“昔穆公求士……皆以客之功。”为第二层,从“由此观之……秦无强大之名也。”为第三层。文意及劝谏思路、方法分析如下: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作为开篇第一句就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却又表态鲜明。在这里请同学们关注吏议,窃以为这两个词,明明秦王已经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但李斯并未指责秦王,甚至把逐客的过错归于“吏”(臣闻吏议逐客),这样表述就顺了秦王的“情”,既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又给了秦王纠正的台阶。接下来讲为什么逐客是错的,要是光讲道理,恐怕秦王是不会看下去的,所以李斯列举具体事例。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使丕豹、公孙支从晋国来秦。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但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变民风民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用,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克上千里土地,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地区,向西兼并巴、蜀两国,向北收得上郡,向南攻取汉中,吞并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据险要的成皋,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使六国的合纵之策解散,使他们向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王室的权力加强,堵塞了贵族豪门的势力,像蚕一样吞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李斯接连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位秦国君王任用客卿的例子,来突显客卿对秦成就霸业的重要作用。同时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最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态度,李斯又用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客卿哪有什么辜负秦国的地方呢!和一句反面假设“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并且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总结如下:第1段所选角度:从客卿对秦成就霸业的巨大功绩角度,来论证逐客的谬误。1.论证思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穆公:广求贤士-网罗人才-遂霸西戎孝公:重用商鞅-变法治国-国富民殷举例论证惠王:重用张仪-扩张疆域-瓦解合纵昭王:幸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结论:仰仗客卿,成就霸业。归纳推理假设: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结论: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对比论证2.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从正面举秦历史上四位国君纳客的典型事例,论述了客卿在秦强国之路上的巨大功绩,从而驳斥了逐客的谬误。(2)假设论证:从反面假设采取却客、疏士态度,则秦不会有今天的地位。(3)对比论证:将秦历史上纳客而强国的史实与秦当下却客、疏士的态度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客的重要性,从而驳斥了逐客的谬误。(3)归纳推理:由四个秦国君主任用客卿使秦国从“遂霸西戎”、“国富民殷”“瓦解合纵”“加强集权“最后”成帝业“的史实归纳推理得出“四君皆以客之功”,从而论证客卿有益于秦。任务三:总结提升,评劝谏艺术我们学习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梳理了全文劝谏思路,并以第一段为例具体分析了局部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现在同学们是否对李斯为何能成功劝谏秦王除逐客之令这一问题有了答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李斯的劝谏艺术。学生示例:1.“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