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单元综合提升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帝国秩序(大国梦的裂开)1.鸦片斗争后,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兼管五口通商事宜;道光二十四年,耆英调任两广总督,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这一官职的设置表明()A.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有所调整B.近代专职外交事务大臣出现C.中心机构半殖民地化的起先D.对外交涉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官职的设置慢慢变更了清前期由理藩院、礼部兼办对外交往事务的惯例,表明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有所调整,故选A项。此时五口通商事宜由两江或两广总督兼管,并未设置专职外交事务大臣,解除B、D两项;中心机构半殖民地化起先的标记是1861年总理衙门的开设,解除C项。2.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斗争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刘公岛降舰之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斗争,“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反映出清朝地方势力对中心离心离德,各行其是,故选B项,解除A项;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日本侵略势力没有受到有效遏制,解除C项;地方势力并没有与朝廷分庭抗礼,只是阳奉阴违,解除D项。核心突破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化(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化始于鸦片斗争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事实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但清政府的“蛮夷”观念并没有变更: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2)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的压力,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心机构。后来又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通商口岸的涉外通商事务。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使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渐渐变更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看法,而且这些官员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渐渐驾驭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记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它取消了外交过程中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的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育等。这些改革使清末外交人员的素养大为提高,变更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肯定程度上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的须要。二、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辩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更反映出()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民众相识到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B项。4.(2024·宿迁1月模考,7)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如严禁贩卖人口,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仆名分;宣布给予妇女具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取消官场中“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取消在学校祭礼读经;兴办实业,激励发展工商业,嘉奖华侨投资。这些法令()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诉求B.蕴含了君主立宪的观念C.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D.践行了三民主义的主见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A项正确;临时政府的法令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B项错误;反对专制在题干中未体现,C项错误;三民主义体现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而题干中未体现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和平均地权等内容,D项错误。核心突破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双重性(1)革命性和进步性①缘由: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它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抗拒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②表现: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2)懦弱性和妥协性①缘由: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殊的社会环境确定了它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②表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坚固驾驭已经取得的政权,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适合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5.“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自不待言: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B.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C.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答案C解析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且使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因而两者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故C项正确。核心突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异同点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基础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阔人民参与的人民大革命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结果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子不同点斗争对象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依据地,再包围城市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拓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四、民族团结谱新篇(抗日斗争)6.1937年初,闻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有学者将其对日战略归纳为: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据此可知()A.日本进攻核心区以瓦解中国的斗争意志B.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更具威逼性C.全民族抗战可使日军陷入长期斗争泥潭D.宏大的军事家可以预见斗争结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应实行全民族抗战,可拖垮日军,故选C项。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状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始终深化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C.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安排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答案D解析长沙属于华中地区,而不是华北地区,A项错误;“引诱日军始终深化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表明是正面战场组织的大规模会战,B项错误;1937年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安排,C项错误;“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体现了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D项正确。核心突破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回答了确定抗日斗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推动了宏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始终奋斗在第一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见。(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在处理国共关系问题上,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4)在抗日斗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分裂,事实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坚毅政治核心。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化①合作→对抗→再合作②再合作→再对抗(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更的主要因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冲突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缘由。②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当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裂开,走向对抗。③国际政治势力的看法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裂开。(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隐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气,特殊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合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气的对比动身,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须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多数先烈前仆后继,最终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将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化地推动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学问,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审题指导政治状况:军事斗争和结局要结合相关学问进行回答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合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合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审题指导错误估计: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要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回答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信往往带有深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真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因素。(4分)审题指导政治愿望:主动因素:可联系所学学问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沟通需求等方面归结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依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斗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裂开)。(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合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协作。(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主动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沟通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依据材料一推断图片反映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