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第30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考纲清单](1)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一、汉代儒学1.董仲舒的思想主见(1)内容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听从天子的统治;假如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③为人处世上,提出“三纲五常”,以维护统治秩序。(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③教化:在中心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起先处于独尊地位;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化。(2)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易错辨析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缘由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须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形成: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2)主要思想宇宙观伦理观相识论“二程”(北宋)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驾驭天下之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2.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相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心学的出现,标记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3.影响(1)主动:注意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主动作用,并成为此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消极:强调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1.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所体现的“仁政”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须要和历史发展趋势。2.“罢黜百家”就是禁绝百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阴阳家、黄老之学的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须要。所以,“罢黜百家”不是禁绝百家。3.“三教合一”就是三教合成一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者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和渗透,而不是三教合而为一家。4.“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考点一“王道、帝道、霸道”的糅合——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材料信息]——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材料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支配,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联。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恒久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要求: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点,人性分等级的主见。连线高考董仲舒思想的与时俱进(2024·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点拨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须要。答案C认知深化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听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需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需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需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见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材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缘由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要求:分析材料,论证“儒法之争”的结局必定是儒法合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心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旺盛,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定要求。认知深化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见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给予君权以神权色调。(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肯定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快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调,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考点二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概念解读]——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概念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气。“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干脆统一的表现。[获得材料信息]——程朱理学的特点材料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找寻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建的哲学才智。——据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调。连线高考儒学思想与佛教的融合(2024·海南单科,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起先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点拨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始终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宋代僧人强调佛教“治心”,与儒学殊途同归,正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鲜活例子。答案A认知深化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故意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取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取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见。[运用材料比较历史现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材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丢失其方向与动力。王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见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连线高考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高考大题考查的一项基本实力就是比较。主要类型有古今纵向比较、某一个时期横向比较、中外综合比较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下:第一,找准比较项;其次,对比较项进行层次划分,概括提炼词句大意;第三,立足于其中一个比较项,提取其中一个要点与其次个比较项进行核对。认知深化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独创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见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见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主动作用[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宋明理学的评价材料注:上图是依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负面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宋元至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大幅度增加。考点综合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分和联系(1)区分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志向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供应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志向色调和指责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肯定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④世俗化。⑤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他律);陆王心学:致良知(自律)。1.(2024·江苏高考,4)孔子主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说明:“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说明()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意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样答案D解析A、B项表述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理学思想完全相背离,故为错误选项。说朱熹的说明“完全曲解孔子本意”不恰当,故C项错误;D项表述比较精确,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样。2.(2024·江苏高考,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相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见民贵君轻,董仲舒主见“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见答案B解析“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肯定听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且“全部”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肯定听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见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3.(2024·课标全国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化的核心,故选D项。试题赏析:文明的沟通与互鉴本题考察佛教东传之后的本土化过程,隋唐时期的三教并行现象及三教合一趋势。龙门石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修建的,隋唐时期的居绝大多数。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化的须要,加进了很多中国本土文化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佛儒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文化特征。该题呼应社会热点,体现了中外文明的沟通与互鉴。4.(2024·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吸取养分,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5.(2024·课标全国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安静的心情观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奇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改变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欢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一般人一样兴奋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与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1.(2024·扬州月考)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须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须要”的是()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 D.“天人感应”说答案D解析“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因而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说明,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2.(2024·常州期中)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悟,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悟,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