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二文言虚词学案_第1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二文言虚词学案_第2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二文言虚词学案_第3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二文言虚词学案_第4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二文言虚词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4-学案二文言虚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查形式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通常是要求考生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主观题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浙江高考历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课内课外学问相结合。对该考点的考查大都是以课外学问的考查带动课内学问的考查,即命题时采纳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结合的形式。(2)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每个虚词都既考查其意义,又考查其用法,二者并重。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3)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如“而”“以”“乃”“之”“其”等。考点突破一分清5类文言虚词的词性(一)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开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其次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教材助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eq\b\lc\{(\a\vs4\al\co1(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C.eq\b\lc\{(\a\vs4\al\co1(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eq\b\lc\{(\a\vs4\al\co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解析D项均为代词。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尽然。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答案D(二)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教材助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eq\b\lc\{(\a\vs4\al\co1(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eq\b\lc\{(\a\vs4\al\co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eq\b\lc\{(\a\vs4\al\co1(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解析D项均为副词,将要。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项语气词,莫非/语气词,确定。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推断,就是。答案D(三)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相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精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教材助解】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吾尝终日而思矣,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eq\b\lc\{(\a\vs4\al\co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eq\b\l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eq\b\lc\{(\a\vs4\al\co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答案A(四)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缘由、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教材助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因拔刀斫前奏案))B.eq\b\lc\{(\a\vs4\al\co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C.eq\b\lc\{(\a\vs4\al\co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而耻学于师))D.eq\b\lc\{(\a\vs4\al\co1(为击破沛公军,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项介词,通过/连词,于是。C项介词,比/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跟。答案B(五)助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运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协助作用的词。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教材助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B.eq\b\lc\{(\a\vs4\al\co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eq\b\lc\{(\a\vs4\al\co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D.eq\b\lc\{(\a\vs4\al\co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解析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答案C

考点突破二文言虚词的6大推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推断法一标记识别有些虚词是构成特别文言句式的标记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别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推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依据状况可译为“也许(唯恐、莫非)说的是……吧(吗)”。【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节选自《孟子·告子》)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 B.eq\b\lc\{(\a\vs4\al\co1(其一人用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C.eq\b\lc\{(\a\vs4\al\co1(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eq\b\lc\{(\a\vs4\al\co1(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解析可采纳“标记识别法”。A项,都是推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推断句的标记。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记,无实意/代词,他。D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答案A【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用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莫非是他的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推断法二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议、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再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在句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表停顿,舒缓语气),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行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杉之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eq\b\lc\{(\a\vs4\al\co1(惟杉能遂其性,其孰能讥之乎))C.eq\b\lc\{(\a\vs4\al\co1(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eq\b\lc\{(\a\vs4\al\co1(作堂而以“直节”命焉,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解析可采纳“句位分析法”来推断。C项,均放在分句开头,一般作连词,表转折;A项,放在两个名词之间,可理解为结构助词“的”/放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视为宾语前置的标记词;B项,在名词之间,可理解成“它的”(代词)/放在句子开头,起到增加反问语气的作用;D项,放在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用”/放在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因为”。答案C【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立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起先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耸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行侵扰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珍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疼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德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也许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推断法三句意分析依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积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24年浙江卷中的“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一句,依据句意“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对”。【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皆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摘自《淮南子·人间训》)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何以明之,何可胜道也哉)) B.eq\b\lc\{(\a\vs4\al\co1(而子独不贺,何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eq\b\lc\{(\a\vs4\al\co1(因以诛罪人,不如因善遇之)) D.eq\b\lc\{(\a\vs4\al\co1(乃罢陈之戍,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解析可采纳“句意分析法”。A项,都位于开头,虽然都是表示疑问,但依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疑问代词,什么/后者据语意,可推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项,都放在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项,都是介词,依据句意可推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项,都是副词,第一句依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推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才”。答案C【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德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吩咐。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正出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静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子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日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德高尚啊。推断法四语法分析依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也许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确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视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eq\b\lc\{(\a\vs4\al\co1(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eq\b\lc\{(\a\vs4\al\co1(曳而逐出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eq\b\lc\{(\a\vs4\al\co1(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A项,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顺承关系。B项,助词,和“也”连用,表推断/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C项,代词,它/动词,到。D项,介词,于、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A【参考译文】我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看到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又很亲近。我很喜爱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像是在寻其群体,先向我走来,望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叫全部的鸡(来)。全部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到以后,却都厌烦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踢驱逐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像依恋伴侣一样,打算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颈项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很是悲伤,后来就离开了……我觉得惊奇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豢养的,(却)具备五德。其中一种是:见到食物呼喊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莫非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喊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逐它呢?这岂不是得到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喊伙伴的美德吗?而且为什么其他鸡在一起栖息却又不让它一起做伴呢?”推断法五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和、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难受。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羽尝为流矢所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eq\b\lc\{(\a\vs4\al\co1(然后此患乃除耳,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eq\b\lc\{(\a\vs4\al\co1(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eq\b\lc\{(\a\vs4\al\co1(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视之,形若土狗))解析A项,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被/动词,治理。B项,副词,才/副词,表推断,是。C项,副词,正好、恰好/动词,享受、享有。D项,均为动词,像。答案D【参考译文】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经常难受。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化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退。”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推断法六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像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像。由此可从句中熟识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训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B.eq\b\lc\{(\a\vs4\al\co1(孝敬忠信之事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eq\b\lc\{(\a\vs4\al\co1(所以贵虚无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eq\b\lc\{(\a\vs4\al\co1(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解析A项,第一句“以”,可依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其次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B项,助词,的/代词,这。C项,均为代词,……的人。D项,表递进关系,并且/表修饰关系,无实义。答案C【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害灾难而变更初衷,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妙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懊悔。拥有大才智而用来谋取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虽然愚钝但一心为公的人,所以说虚假奇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意。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训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崇尚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困难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文言虚词(时间:70分钟分值:78分)题组一语段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分)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注】。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家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eq\b\lc\{(\a\vs4\al\co1(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eq\b\lc\{(\a\vs4\al\co1(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eq\b\lc\{(\a\vs4\al\co1(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A项,均为介词,因为。B项,介词,在/介词,到。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均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想,也许/表示祈使,确定。答案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有纠纷,确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困(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实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许多。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自告奋勇,聚集乡里的壮士保卫防卫。盗贼很仇恨他,最终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明哲保身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也许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分)《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特别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eq\b\lc\{(\a\vs4\al\co1(我聊以忘忧耳,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C.eq\b\lc\{(\a\vs4\al\co1(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eq\b\lc\{(\a\vs4\al\co1(《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反而。D项,代词,代上述事情/代词,代指项伯。答案A【参考译文】《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军。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其次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来宾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牦牛尾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用它来遗忘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应付敌人,唯恐不是方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当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来宾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行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良久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有删改)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eq\b\lc\{(\a\vs4\al\co1(吾当取白麻坏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eq\b\lc\{(\a\vs4\al\co1(哭于廷,得复见将军于此))D.eq\b\lc\{(\a\vs4\al\co1(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连词,于是、便/副词,竟然。B项,代词,代这件事/结构助词,的。D项,语气词,表推断和确定/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答案C【参考译文】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官员时,皇帝对陆贽等特别生气,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当谏官一职,不能让皇帝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在延英殿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心情激扬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绽开营救,过了很长时间,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假如)让裴延龄做宰相,我确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命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分)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傲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行得,顾谓掾属【注】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注】掾属:佐治的官吏。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乃召晖拜为郎,怀王乃悉发国中兵))B.eq\b\lc\{(\a\vs4\al\co1(漏且尽,而求璧不行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C.eq\b\lc\{(\a\vs4\al\co1(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eq\b\lc\{(\a\vs4\al\co1(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解析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C项,均为介词,因为。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答案B【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是南阳宛城人。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安学习,有旧交。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在太学完成学业。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送厚礼到阮况的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提拔朱晖,对他特别礼遇尊崇。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依据旧例,少府给璧玉。这时阴就为府卿,(自认为)名贵并且骄横,官吏高傲而不遵守法律。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找不到,刘苍回头对佐治的官吏说:“怎么回事?”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瞒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玉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给刘苍。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你自认为与蔺相如相比哪个强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分)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余幼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未得其理,其如土石何)) B.eq\b\lc\{(\a\vs4\al\co1(夜即与同榻,蜩与学鸠笑之))C.eq\b\lc\{(\a\vs4\al\co1(杂沓于前,未尝少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eq\b\lc\{(\a\vs4\al\co1(先生寝食之不异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解析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项,代词,它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项,介词,和/连词,和。C项,介词,在/介词,比。答案D【参考译文】南屏石,没有超过奔云石的。奔云石得到了南屏石的情致,但没有得到南屏石的理趣。奔云石像一朵云南茶,被风雨吹落,一半陷入泥土中,折叠了三四层。人走在那奔云石中,像蝴蝶飞入花心。黄寓庸先生在那里读书,四方来求学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门庭若市。我小时候跟随祖父探望过黄先生。黄先生面目黧黑,胡须许多,满颊胡须,目清口阔,眉骨分明,鼻梁挺直,常爱张口大笑。交际应酬,八面玲珑。耳中听着客人的谈话,眼睛看着送来的文书,手中写着回信,口中叮嘱奴仆,纷杂繁多的事情放在面前,未曾有一点错误。客人到了,无论贵贱,用家常的肉、饭款待他们,夜晚就和客人同床而卧。我有一书记官前往,这个书记官特别丑陋污浊,先生和他一道吃饭、睡觉没有差异,我特别佩服先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分)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用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探讨,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节选自《明史·曹端传》,有删改)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其学务躬行实践,其皆出于此乎)) B.eq\b\lc\{(\a\vs4\al\co1(亦讲学于其乡,因击沛公于坐))C.eq\b\lc\{(\a\vs4\al\co1(曹子之盛德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eq\b\lc\{(\a\vs4\al\co1(佛氏以空为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A项,代词,他/副词,表揣测语气,也许,唯恐。B项,均为介词,在。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把。答案A【参考译文】曹端,字正夫,是渑池人。永乐六年考中举人。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用心于探讨大道理。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用心致志地探讨,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父母极孝顺。父亲当时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开心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更,没涉及的学问很少,没人比得上他。”题组二综合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凌室记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①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②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行以不记。(选自《全元文》,有删改)【注】①日行北陆: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②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B.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 禄:俸禄。C.是以冬无愆阳 愆:错误,引申为失调。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解析“董”在文中的意思是“督察”。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eq\b\lc\{(\a\vs4\al\co1(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且秦强而赵弱)) B.eq\b\lc\{(\a\vs4\al\co1(于凝阴冱寒而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eq\b\lc\{(\a\vs4\al\co1(以济酷热,谨拜表以闻)) D.eq\b\lc\{(\a\vs4\al\co1(吾为凌室,公为我献之))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在/介词,对于。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建立/介词,替。答案C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智。B.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特别重要。C.张公看到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遇危害,反躬自省,向光州监郡恳求藏冰。他的这一做法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D.本文多处引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能关注阴阳变更、盛衰消长。解析“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遇危害”错,原文是“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可见京城有藏冰措施。“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在文中没有体现。答案C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解析要关注主语的转换,如“以为瑞”的主语是“人”,“命斩之纳诸室”的主语是“公”,故“人”“公”前均应断开。其次要关注虚词,如“而”在句中明显表转折,其前可断开。答案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4分)(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4分)答案(1)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关键点:“岁”“荐饥”“无冰雪者几年”)(2)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关键点:“或者”“堪”“燮”)【参考译文】凌室,是用来储存冰的地方。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存冰块,所以《豳风》有诗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意为周历二月凿冰发出“冲冲”的声音,周历三月把冰放进冰窖,周历四月的早晨取出,用羔羊和韭菜献祭祖先。)而藏冰、取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情。《周礼》记载凌人掌管藏冰之事,在凝聚阴气的寒冷季节储存冰,在阳气极盛的季节取冰。享有俸禄的家庭,被赐予冰用于丧祭之事,没有遗漏不给的。于固定季节储存,运用周到,因此冬季没有酷热干旱,夏季没有反常的寒气,春季没有寒风,秋季没有久下成灾的雨,雷电出现却没有雷击之灾,霜冻、冰雹没有造成灾祸,严峻的灾疫没有兴起,百姓没有因疫病而早死。所以藏冰、取冰,是圣人所言协助调和阴阳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官吏),都是用来担负调和阴阳的职责的,确定要让阴阳没有出现冬热夏寒那样的反常状况,才算尽到了他们的职责。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光州的判官张士政,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师和州郡所在的地方的官吏,在仲冬季节必储冰待用,来周济酷热的时候。但是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建立凌室,等有冰了就储存冰,可以吗?”监郡说:“可以。”于是在城的北门建立凌室,吩咐掾吏万文宝督察建立凌室的劳役。工程还未完成,黄昏时分下了大雪,平地雪有一尺厚,层层的冰像山一样,百姓认为是祥瑞之兆。张公命人砍下冰并储存在凌室里。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溶化了。也许是愿望很真诚,凭此感动呼喊来了雪。当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我听说张公执政,调整物价,体恤百姓之苦,压制豪强,扶持和善的人,除去沿袭已久的弊病,理清积聚的冤情,没有不是调和的事。况且建立凌室,藏冰、取冰,视察阴阳寒暑的变更,来考察事物盛衰变更的道理,这也是从政中的大事。孔夫子作《春秋》,若无冰则必定登记,记录奇异的事务,是治理国家的先贤教言。这也许不是有的人所知道的。我之所以在凌室里写东西,是因为知道了张公从政的事迹,他日入朝为官,辅佐(皇帝)成就德化,也许会以此为基础。所以不行以不登记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0分)议介子推不言禄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原来的样子。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怪。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