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限时集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建议用时:40分钟)1.(2024·资阳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来回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渐渐发生了改变,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终完全由官府所垄断。——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最初的史官”“秦汉以后渐渐发生了改变”“唐太宗改革……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可知,史官的设置经验了一个漫长的探究过程;由材料“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到“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可知由兼职史官到特地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由材料“别置史馆于禁中”可知专设史馆修史;由材料“撰修正史的权力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终完全由官府所垄断”可知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第(2)问,结合所学学问,从史官的职能“记录历史”,史官的原则“秉笔直书”,史官的作用“以史为鉴”“惩恶扬善”可得出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史官的设置经验了一个漫长的探究过程;由兼职史官到特地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专设史馆修史;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8分)(2)意义:保留传承古代历史文化;强化、制约王权;点评时政,惩恶扬善,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增加民族凝合力;秉笔直书、书法无隐的著史风格影响后世。(7分)2.(2024·十堰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同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盼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冲突,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复原发展的艰难任务;依据材料“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依据材料“‘皆日(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冲突,反对‘纷乱诸事’”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第(2)问,依据材料“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依据材料“‘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官至中郎将”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大胆运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依据材料“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答案](1)历史背景: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复原发展的艰难任务;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6分)(2)历史意义: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大胆运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3.(2024·乐山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北宋经验70余年,至宋仁宗时积弊日深。庆历三年,宋与西夏交战接连失利,西北形势惊慌,仁宗遂启用范仲淹,并多次督促其改革弊政,更新时局。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的贡举法。新法要求“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选於吏员不足,取於乡里宿学有道业者,三年无私谴,以名闻”“士须在学习业三百日,乃听预秋试”。改革专用辞赋和墨义取士旧制,着重考试策论和经义。新法历时极短,一年即虚,但各地州、县学纷起,使“学校之盛,俾于汉、唐矣”。庆历八年,又有官员向仁宗提议复原范仲淹改革科考的措施,意在削减冗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范仲淹改革科举制度的缘由。(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庆历新政中新贡举法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至宋仁宗时积弊日深”得出北宋政权积贫积弱;依据材料“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贡举法”得出宋朝吏治积弊深重,原有贡举制度存在缺陷,范仲淹对吏治问题的关注。第(2)问,依据材料“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的贡举法”得出教化与科举同步改革;依据材料“着重考试策论和经义”得出注意选拔好用人才;依据材料“新法历时极短,一年即虚”得出历时短,成效有限;依据材料“学校之盛,俾于汉、唐矣”“又有官员向仁宗提议复原范仲淹改革科考的措施”得出部分举措受到推崇。[答案](1)缘由:宋朝吏治积弊深重;北宋政权积贫积弱;原有贡举制度存在缺陷;范仲淹对吏治问题的关注。(9分)(2)特点:教化与科举同步改革;注意选拔好用人才;历时短,成效有限;部分举措受到推崇。(6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1901年4月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拉开帷幕。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心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宪政的轨道。当时的编制馆依据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原则,在中心设置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于法部,以大理寺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草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依循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事不议、太监事不议等五不议改革官职,下谕进行改制,由此渐渐厘定了中心官职。——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清末中心官制改革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预备立宪”得出借鉴西方阅历;依据材料“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心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宪政的轨道”得出改革按部就班;依据材料“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服务于皇权。第(2)问,依据材料“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心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得出肯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依据材料“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宪政的轨道”得出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依据材料“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还可从为后世官制改革供应阅历总结其影响。[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阅历;改革按部就班;本质上服务于皇权。(6分)(2)评价:肯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为后世官制改革供应阅历;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9分)5.(2024·重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依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接连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殊是与工农劳动大众亲密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依据地起先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斗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1)依据材料,概括抗日依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抗日依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依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接连建立”可得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气的重要形式;依据材料“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殊是与工农劳动大众亲密联系起来”可得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到1942年,敌后依据地起先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可得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第(2)问,依据材料“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可得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依据材料“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殊是与工农劳动大众亲密联系起来”可得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巩固了抗日依据地,为抗战成功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依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接连建立”可得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阅历。[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气的重要形式;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6分)(2)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巩固了抗日依据地,为抗战成功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阅历。(9分)6.(2024·渭南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60年头末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始终把开发人的实力与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须要,对教化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高等教化中,从专业系科和招生规模方面,增大了理工科的比例。此外,还实行多种措施,扩充探讨生院招生人数,改进育英奖学金制度等,以培育更多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初、中等教化中,充溢了实习内容和试验设备,增大了职业中学的比例。在一般中学也增设了职业课程,以培育驾驭现代技术的娴熟工人。在职业教化中,从60年头初增设高等专科学校,以培育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同时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大商科和工科的比例。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娴熟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部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日本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快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化的进一步普及。——向娟《日本史:二战后日本教化的新发展》(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教化改革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二战后日本教化改革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由“把开发人的实力与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可得注意科学技能人才的培育;由“在高等教化中,从专业系科和招生规模方面,增大了理工科的比例。……同时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大商科和工科的比例”可得调整教化结构,不同层次的学校培育不同层次的人才;由“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娴熟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可得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培训。第(2)问,由“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构交叉学科
- 教育研究脉络揭秘
- 2024年版商务咨询与服务合同
- 3我不拖拉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25 少年闰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金融科技项目投资与风险管理合同
- 美丽人生故事解读
- 2024水利工程设计咨询合同 for 水电站项目
- 企业并购的100%股权转让协议
- 个人与物流公司2024年度运输合同3篇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新公司成立商业计划书
- (精)公司向个人借款合同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200题及答案
- 医技沟通与合作课件
- 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试题(答案见标注) (三)
- cnas实验室规划方案
-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和病因
- 肝内胆管癌术后护理查房课件
- 职工心理健康知识手册
- 工程量自动计算表格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