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解题思路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
A.国家已经产生 B.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初始文明出现 D.部落纷争已经出现2.如图为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据此图可知()
A.完善的城防工事表明雅典城邦思想观念封闭保守
B.以广场为中心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公民的直接参政
C.雅典卫城布局集中表明城邦的城乡差别突出
D.公民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城邦面积的不断扩展3.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经济发展水平 C.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传统文化习俗4.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下列体现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作品是()A.《诗经》 B.《离骚》
C.《感天动地窦娥冤》 D.《上林赋》5.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6.如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兴起时代代表城市经济地位隋唐扬州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五代及两宋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明清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
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7.唐朝都城制度为多京制,长安与洛阳主辅关系转换极为频繁。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正式定都洛阳,长安为陪都;705年,“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位,长安复为首都,洛阳再次成为陪都。该变化()A.旨在维护西北边疆稳定 B.反映了粮食供给矛盾
C.缘于运河重塑城市格局 D.彰显了皇权正统地位8.如表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A.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B.汉唐时期的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 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9.村落产生之后建有住宅、仓廪、地窖等建筑分区。如在半坡氏族聚落分区中,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经济性建筑,如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一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居住区,成为整个聚落的重心。这表明(
)A.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B.村落出现后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
C.村落最早产生于中国 D.村落为人们的防卫提供了保障10.清朝前期,政府对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城市景观进行重建。顺治十八年,修建成都文庙;康熙七年,修建武侯祠三绝碑亭及惠陵牌坊、捐修青羊宫三清殿;康熙十年,修建杜甫草堂等。据此可知,清初成都城市景观的重建A.奠定了后世城市形态 B.承载着政治教化功能
C.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D.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11.徽州《湾里裴氏宗谱》卷二“鹤山图记”中记载:“鹤山之阳黔北之胜地也……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地。”这表明村落的规划注重()A.宗法礼制 B.宗教信仰 C.自然环境 D.防御意识1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
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13.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这一变化说明()A.专制王权与神权统治彻底分离 B.国家治理的理性化色彩逐渐增强
C.古代宫庙建筑影响历史的走向 D.周秦之际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4.《唐律疏议》引《宫卫令》中有“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说明唐代()A.城市监管有严格的规定 B.商业经营理念守旧
C.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D.城市政治功能强化15.从东吴到东晋时期,以建康城(今南京)为核心的“大建康”是区域以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建康”的范围包括:建康城,东府城、西州城、石头城等外围城池,周围的郡县治所和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的侨县,以及军事堡垒。这一布局()A.推动了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完善了都城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分
C.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理念的萌发 D.有利于都城的政治稳定和物资供应16.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古村落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17.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句名言:“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人民日报》载文称:“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A.古希腊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B.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C.古罗马的城市成为典型代表 D.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一流下水道18.《管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城市规划思路,“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这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特点是()A.遵循礼制,讲求等级 B.天人合一,突出王权
C.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D.中轴对称,整齐划一19.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天子权威与都城营建强化
C.礼乐等级秩序逐渐加强 D.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20.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一一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15005.61542261.616508.31973174.6180010.036434122.7--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材料三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22.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一: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运河沿岸的城市中均建有府学、州学、县学、文庙、贡院、书院、藏书阁。运河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商人和手工业者人数占多数。
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粮主要改经海路运输。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4年,漕运总督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1)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衰。
材料二: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邸,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耶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
——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厅: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2)结合所学,从城市结构形态变迁的角度,对历史名城锡耶纳进行解读。(3)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历史的其它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晰,逻辑合理,史料充分,表述流畅。)
1.答案:C从姜寨的垛沟到良渚古城的城墙可以体现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演进历程,即初始文明已经出现,C项正确;
出现城墙并不能证明国家已经产生,排除A项;
通过防御工事的转变无法看出阶级分化,排除B项;
部落纷争一直存在,因此防御工事的转变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和部落纷争这一常态并不匹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考生掌握良渚遗址的文明成就。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解题思路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答案:B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城邦以广场为中心,面向全体公民开放,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B项正确;城防工事未能反映城邦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排除A项;城邦建筑无法体现城乡差别突出,排除C项;雅典公民数量相对稳定,较少吸纳外邦人加入城邦公民范围,排除D项。3.答案:B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遗址,考生需要结合建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船型屋形如倒扣木船,有利于抵抗台风侵袭;其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充分体现了该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而建筑技艺的高低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传统文化习俗均不是决定因素,故排除A、D项;集体劳作形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4.答案: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兴起。《诗经》、《离骚》和《上林赋》属于士大夫阶层文化,故ABD错误;
《感天动地窦娥冤》体现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词和元曲,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杂剧作为元代最突出的音乐成就,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创作中,可考的剧作家有80多人,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廷玉等一大批著名剧作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众多而又具相当艺术水准的剧本。今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有五百余种,而现存发现的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5.答案:D【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解题思路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及所学知识可得,正是由于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所以才有了定居生活的基础,强调生产食物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A.题干没有强调农业及人类的转变,而是定居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
B.题干没有体现采集对种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
C.题干强调的不是采集和渔猎,而是人类生产食物对定居的重要性,故排除C项。6.答案:B依据材料“如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可知,隋唐时扬州为“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两宋时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至明清时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说明大运河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密切,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运输效率无关,排除D项。7.答案:D根据材料“唐朝都城制度为多京制,长安与洛阳主辅关系转换极为频繁。……长安为陪都……长安复为首都,洛阳再次成为陪都”可知,唐朝建立之处定都于长安,武则天定都于洛阳,之后唐中宗又定都于长安。由此可见,都城的变化适应了塑造皇权正统地位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都城的变化与维护西北边疆稳定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都城的变化与粮食供给矛盾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大运河对唐朝都城变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8.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到清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左右,浮动不大,反映了封建时期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A项正确。
材料只能看到城市人口比例,无法知道当时人口数量,排除B项;
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水平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A根据材料“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可知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排除B项;村落最早产生于两河流域,排除C项;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答案:B从材料“清朝前期,政府对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城市景观进行重建。顺治十八年,修建成都文庙;康熙七年,修建武侯祠三绝碑亭及惠陵牌坊、捐修青羊宫三清殿;康熙十年,修建杜甫草堂”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在城市中修建一些文化景观,体现了城市的文化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功能,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1.答案:C根据题干材料“鹤山之阳黔北之胜地也……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地”可知裴氏认为鹤山之南是黔北之胜地,故把其作为发祥之地,在此建村,这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村落的建立,C项正确;
宗法礼制、宗教信仰、防御意识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B项、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DA.城市规划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仅为“彰显统治者的权威”,故不选A。
B.材料未提及城市选址和规划要与自然和谐,故不选B。
C.先秦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规划优先考虑政治而非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故不选C。
D.题干引文大意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以王宫为中心,突出王权至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遵循礼法制度和重视民众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故D正确。13.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宫庙结合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宫庙分离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分离,所以这种变化说明神权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家治理的理性化色彩逐渐增强,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分离”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宫庙建筑影响历史走向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才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4.答案:A材料“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反映唐代商业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说明唐代城市监管有严格的规定,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唐代的商业经营理念,排除B项;
材料反映唐代政府严格限制商业活动,不能说明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也不能说明城市政治功能强化,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答案:D“大建康”以国都为核心,以外围城池、郡县来保障国都的物资供应,设有安置北方士族的侨县及军事堡垒来维护国都的政治稳定,D项正确;
魏晋时期南方初步开发,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A项;
材料涉及都城外部空间及周边区域发展,并非都城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分,排除B项;
本题考查建筑布局的政治意义,无法体现经济合作,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6.答案:A材料“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是人类适应自然,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表现,A项正确;
“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体现了人在适应自然,并不是改造和征服自然,自然也就不是人定胜天,排除BC项;
材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非人与自然的分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C根据材料“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C项正确;
古希腊城市布局侧重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
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很完备,近代巴黎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排除B项;
材料问的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古代城市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8.答案:CA.材料“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说明材料强调城市规划不必遵循礼制,讲求等级,排除A;
B.“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说明调城市规划也没讲究天人合一,未突出王权,排除B;
C.根据“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解题思路可知,城市规划不必讲求等级,要根据地形资源规划,即将球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故C正确;
D.材料并未体现中轴对称,整齐划一,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规划,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规划,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答案:D根据材料“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此王城规模缩小,战争频繁,军事动荡,因此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城市出现了工商业区和居民区,表明社会分化加剧,D项正确;
材料只有王城的规模以及内部结构分区,没有涉及工商业集镇,排除A项;
B项与史实不符,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排除B项;
C项与史实不符,礼乐等级秩序是在削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20.答案: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的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的差异,排除A项;
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21.答案:【小题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小题2】欧洲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起了推动作用;殖民扩张的推动等等。
中国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等等。【小题3】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
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
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
原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第三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的特点;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中国古代城市没能实现转型的原因;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及其原因。涉及的知识有古代市的发展历程;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工业革命的影响;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五计划;文革;改革开放。
从古至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2.答案:【小题1】(1)示例:根据“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可得出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为保证都城的日常生活供应,大运河的漕运兴盛。大运河的兴盛促进运河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文化的发展;根据“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得出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根据“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得出太平天国的运动的爆发;根据“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交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黄河的改道,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大运河衰落,导致沿线城市的衰落。再兴:根据“2002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道。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的进行疏通与整修,大运河恢复了部分功能。21世纪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通道,受到国家的保护,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最后再总结,要得出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
(2)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提取情节是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历史现象:依据提取的情节,结合所学可知,该情节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兴起。评述: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解题思路,原因可从工商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雇员劳动权益保护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城市建设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范本
- 2025年度商业空间窗帘设计、安装及后期维护合同4篇
- 2025年美团电商平台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协议
- 2025版小区房屋装修智能家居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合同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项目用地承包及转让合同协议书4篇
- 2025年度门窗行业环保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外教合同终止与清算协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租赁合同(农业开发)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锚具市场推广合作合同4篇
- 铺大棚膜合同模板
- 长亭送别完整版本
- 2024年英语高考全国各地完形填空试题及解析
- 智能养老院视频监控技术方案
- 你比我猜题库课件
- 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作理论复习测试附答案
- 建筑工地春节留守人员安全技术交底
- 默纳克-NICE1000技术交流-V1.0
- 蝴蝶兰的简介
- 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含评分)
- 《小儿静脉输液速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