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如表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第二时代/时段:_________
(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
核心概念2.1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典律
核心概念2.2早期国家与帝国的形成
核心概念2.3跨区域交流网络的形成与互通有无A.技术与环境的变迁 B.人类社会的组织 C.地区与跨区域互动 D.古代文明的多样性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的阶级矛盾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3.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4.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A.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5.苏美尔人十分注意对天文的观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以月的盈亏把两次新月出现的间隔时间作为一月,每月29天或30天,一年为12个月,其中6个月各为29天,另6个月各为30天,一年共354天。据此可知苏美尔人的历法(
)A.受尼罗河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顺应西亚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C.是印度河流域辉煌的文化成就 D.体现苏美尔人与尼罗河的斗争6.对一处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房屋有的建筑面积较大,有的很小;墓葬随葬品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或几乎没有。据此可以推测当时()A.农耕畜牧业已经产生 B.社会生产分工开始出现
C.财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明显 D.早期城市和国家已经形成7.玛雅人的社会组织以农村公社为基本单位,土地为公社所有,定期分给各家族使用,产品归用户所有。玛雅贵族占有较多和较好的土地,尤其果园、可可园,已成为他们的固定财产。农民必须负担贡赋和徭役,为贵族耕作,向国家纳税并负担军队的开支。这反映了玛雅社会()A.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B.土地为贵族所有
C.农民无须负担贡赋和徭役 D.农民与贵族完全平等8.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条件的限制,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由此可知()A.文明之间没有交流 B.农耕文明不具备扩张的潜能
C.文明之间和平相处 D.各个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9.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10.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11.汉代财政年度是所谓“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则是“岁终为断”,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可以推知()A.水稻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粟的生产趋于衰落
C.汉唐间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 D.政治中心向东转移1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A.聚族而居 B.建立城市 C.制定法律 D.创造文字13.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道:“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他所说的这里指()A.阿拉伯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沙皇俄国14.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们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文化遗存(如图)。这些文化遗存所处年代()
A.开始种植水稻和粟 B.母系氏族社会出现 C.出现了河姆渡文化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15.在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万多处,如磁山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遗迹,并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这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国家
C.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D.人们生活方式已由狩猎、采集发展到早期农业16.如图是大汶口文化中的山东泰安夫妻合葬墓,左女右男与14个猪头。由此可见当时()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猪头是墓葬必需品
C.出现妻妾殉葬风气
D.权贵阶层开始出现17.“到了有巢氏(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出现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分工的发展 B.农业畜牧业产生 C.生产效率的提高 D.私有制逐渐产生18.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19.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以下不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A.文字产生 B.原始农业出现 C.阶级对抗 D.国家形成20.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由于()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需要有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
——据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注:“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进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一部整体的世界历史。)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从考古发现上看,还是从传世文献上看,耜和耒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农具。《易经•系辞》记载,伏羲氏之后兴起的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弯曲木头做耒,将两种利器传播至天下。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人们发现了一幅《神农氏耕作图》(如右图所示),描绘的是神农氏弓步俯身持耒耕作的场面,画侧题有:“神农氏,固宜教田,碎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生活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证,故人们一般认为他生活在黄帝同时代或稍早的炎帝时期,考古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期遗存接近。2002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出一批骨耜,这些骨耜距今约7000年,多为鹿的肩胛骨经削磨制成的,刃端有不同的形态。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相比,关桃园遗址的骨耜可能与传说中的未知发明者神农氏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许永杰《农耕星火》材料二:先秦时期的器物表面、汉魏时期的画像砖以及五代唐宋的石窟壁画中,都有关于耕织主题的绘画留存。到了宋代,由文人西家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生活的《耕织图》问世。南宋初年,于潜县县令绘制了45幅《耕织图》,分《耕图》和《织图》两部分,其中《耕图》呈现了水稻生产从浸种到入仓的21个步骤,《织图》汇总了养蚕与丝织从浴蚕到剪帛的24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配以图画和五宫律诗。推广耕作、丝织技术。促进农田的开垦、丝织的发展是绘制《耕织图》的主要动机,很快,在(南宋)高宗的嘉奖和士大夫的推广下,《耕织图》的影响波及当时整个江南地区。不仅如此,《耕织图》在后宫也颇有人气,吴皇后命画工临摹此图的“委织”部分,并依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让画工作了全面修改,且加以题注,对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和说明。
——摘编自张所字《<耕织图>:展现农耕文明的美丽画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明耒耜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解题思路《耕织图》受到推崇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神农氏耕作图》和《耕织图》所共同反映的经济形态。
1.答案:B【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组织,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B.根据图文中“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典律”“早期国家与帝国的形成”“跨区域交流网络的形成与互通有无”可知,图示内容主要涉及宗教和文化、早期国家、区域交流等信息,这些都与人类社会组织有关,所以时代主题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组织,B项正确。
A.图文不能体现技术和环境的变化,排除A项。
C.“地区与跨区域互动”仅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涵盖不全,排除C项。
D.图文无法体现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排除D项。2.答案:A据材料“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的阶级矛盾”,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A项正确;
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属于阶级矛盾,排除C项;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及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答案:D【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题思路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故D正确。
ABC.此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故排除ABC。4.答案:C据材料“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可知,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动用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体现了国家工程组织能力的强大,故选C项;“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说明埃及国家形成后,金字塔才修建,排除A项;“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表明建造金字塔是在泛滥期,不会破坏埃及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修建金字塔的既有奴隶,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而材料强调国家工程组织能力的强大,排除D项。5.答案:B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其重视对天文的观察,其历法顺应西亚地区农业发展需要,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是生活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地区,排除A、C、D项。6.答案:C根据“房屋有的建筑面积较大,有的很小;墓葬随葬品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或几乎没有”可得出当时财产已经私有化,且出现了财产多少的贫富侵华现象,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农耕畜牧,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分工和早期国家,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贫富分化,要求学生结合贫富分化的特征及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贫富分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答案:A据材料“玛雅贵族占有较多和较好的土地……农民……向国家纳税并负担军队的开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贵族和农民占有财产的多寡差距较大,这反映了玛雅社会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故A项正确;
玛雅的土地为公社所有,B项错误;
农民必须负担贡赋和徭役,C项错误;
责族占有较多和较好的土地,农民与贵族并不平等,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要求学生结合玛雅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玛雅文明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8.答案:D【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人类最初的文明主要限于大河流域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解题思路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并结合所学可知,最初的各个文明间交流较少,主要是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故D项正确。
A.文明间有交流,只是较少,排除A项。
B.农耕文明也有对外扩张,只是早期阶段受制于生产力等因素而没有体现出来,但不能说其没有扩张的潜能,故B项错误。
C.各文明间的交流方式包括战争,因此并不一定是和平相处,排除C项。
故选D。9.答案:B【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题思路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题意可知,在采取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
A.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气候,故排除A项;
C.房屋变迁是因为农业种植的出现,而非人口增多,故排除C项;
D.题干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并不能说明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故排除D项。10.答案:C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实行直接民主”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B项;“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美洲的农业生产。侧重考查的是农业生产与政治的联系。
本题考查的是美洲的农业生产,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1.答案:C根据“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可知,收支结算以南方水稻种植为准,说明南方政治经济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
“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汉唐间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但不能得出“粟的生产趋于衰落”的结论,排除B;
材料内容体现了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与“政治中心向东转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2.答案:B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建立城市,B正确;
A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城市,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城市的特征及产生背景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城市,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2世纪”以及“都在这里汇合”可得出这描述的是罗马城的场景,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7世纪左右建立,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4世纪才出现,排除C项;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沙皇俄国则出现的更迟,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城子崖遗址(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城址,属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私有制逐渐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D正确;
开始种植水稻和粟是河姆渡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故A、B、C三项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都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结合材料“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们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文化遗存(如图)。这些文化遗存所处年代”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5.答案:D从材料中“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遗迹,并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可以看出,原始农业已经产生,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D符合材料的特点;
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的采集。要求学生结合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来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16.答案:A根据材料“大汶口文化中的山东泰安夫妻合葬墓,左女右男与14个猪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期已出现原始农业,14个猪头殉葬说明了家畜饲养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无法提取猪头是墓葬必需品这一信息,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得知是妻妾殉葬关系,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比,因此无法得知“开始”,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原始农业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7.答案: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故B项正确;
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影响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早期农业产生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解题思路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对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的理解。19.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原始农业出现是人类迈进文明的前提,不属于文明出现的标志,B项符合题意;文字产生属于文明出现的标志,排除A项;阶级对抗是国家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明出现的标志,排除C项;国家形成属于早期文明出现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20.答案:B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
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表现,A项错误;
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工农业的大分工无关,C项错误;
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是国家产生的表现,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5篇)
- 徐工研究院安全培训
- 达格列净片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 年会普通员工获奖感言范文(10篇)
- 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行业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安全产品投标委托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向文化企业贷款协议模板2篇
- BDS-GNSS实时精密星历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非手术治疗进展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门窗安装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3篇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练习题(310题-附答案)
- 培训如何上好一堂课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2024医疗销售年度计划
- 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 人教版语文1-6年级古诗词
- 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6篇(含答案)
- 死亡病例讨论模板
- 宜城安达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双寨子矿区铝土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 面向机器人柔顺操作的力位精准控制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