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读书,难道就怀着这些功利的目的?“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良言,那么求学十余载,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学习提示:《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读中国古代论著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看法,都发人深思。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黑塞及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文化随笔;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结合自身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随笔语言自由舒展的特点,品读精美文段,并列出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体悟随笔的写法。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文章的思想主旨,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创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阅读经历感受读书的收获和启发读书选择《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巴尔扎克的作品《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读前:期待读后:大失所望、厌烦再读:重新发现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收获:1.激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2.获取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启发:1.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2.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会使读书兴趣发生改变,要顺其自然。满足、惊异、心驰神往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1)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2)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写作特点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行文思路)
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竖立靶子,指出现实中不良现象)。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进一步指出年轻人轻视书籍的表现和原因)。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对错误看法进行批驳)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提出己方观点)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用“杰作”与“报纸”和“流行文学”进行区分)。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指出“对待”杰作的正确方式)。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2、方法灵活,论证有力。①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2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释得很具体,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功利性行为。3、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
随笔抒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受,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作者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花费大量的笔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强调读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哲理。文章主旨
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本文主要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思考探究: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观点一:应当精读。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与文化的结晶,是滋润灵魂的甘泉,是滋养精神的养料。如果不精细深入地阅读,就不能领悟其精髓,吸收其养分,也就不能起到提升、完善自我的作用这样一来,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观点二:应当泛读。世界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采用精读的方法,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将会十分有限如果采用泛读的方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博采众长”,获得更多的知识。观点三:既要“精读”又要“泛读”。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选择阅读,融会贯通,取用自如,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也都采用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最终使自己的学问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新课导入:
有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有人说:“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还有人说:“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所谓图书,就是保存人类的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而图书馆,正是为把它移入活着的个人的意识的一种社会机构。
作为通向知识之门的图书馆,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社会越向前发展,图书馆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看他在图书馆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收获。学习提示:《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阅读时注意结合文中引用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加以体会。还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王佐良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品味重点词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亲切自然的文章风格。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诗人,教育家,翻译家,作家,散文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创作背景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同时王佐良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第九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义?引用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人类创造了理性。一方面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1.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2.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3.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4.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5.心情豁然开朗,并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紧扣话题。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描写了四个图书馆,从中学时期的“公书林”到大学时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再到留学时期的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以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其中包含着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时代的忧虑。2.灯光烘托氛围,描摹心情。借助环境,比如清华图书馆温情宁静的光,来写照作者的真实心境觉得新世界一片灿烂。然而历史巨变让一切暗淡了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表明作者的心境。而包德林暗弱的灯光则与作者心忧祖国的情绪相互映衬。而“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作者心境也豁然开朗。3.富有韵味,充满文化气息。开篇引用名人名言,全篇弥漫浓厚的文化气息,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刻画,沁人心脾。文章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思考探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佐良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的《上图书馆》一文就是对自己早年读书求知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深圳市厂房出租合同范本
- 2025深圳要求公积金须写入劳动合同如果没有这样做是否是违法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机构员工劳务派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四人虚拟现实四人合伙人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兼职聘用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与公司代收代付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机构兼职教师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装饰材料采购及配送合同2篇
- 2025年度健康食品公司送餐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餐饮设备维护用工合同2篇
-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采购设备检验验收单
-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24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公司领导班子设置方案
- 专业展览展示设计搭建公司
- 为铜制剂正名-冠菌铜® 产品课件-9-7
- 具有磁场保鲜装置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 2023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招聘员工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七年级上英语知识梳理(牛津上海版)U1-U4
- 人力资源典型案例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