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一)_第1页
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一)_第2页
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一)_第3页
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一)_第4页
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管本科《区域经济学》复习题2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2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

增长极是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城市或城镇),是具有推动性

的经济单位或者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产业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

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

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

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2、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产业链

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

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

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4、产业集群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T合作关系的不同

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

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

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

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

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

7、经济区域

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

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

空间。

8、回波效应

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

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

速度降低。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

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

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

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

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

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

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

利、以及文教条件的改善等。

经济增长: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在

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中,其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

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

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

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

门。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

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

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

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及构成要素。

答:基本内涵: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

究、规划、管理的需耍而划分的经济空间,是由经济上具有同质性、

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是由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

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是一个在国家专业化

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具有聚集经

济效益的功能。

经济中心的定义: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是经济区域的核心

要素。

经济中心的特征: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城市选择性、经济中心

性、功能的综合性。

(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的定义:经济区域的基础耍素,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

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经济腹地的特征:经济运动的多元性(多种生产耍素、多种生产

部门、多种经济形势)、多元运动的相关性、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渠道

2、简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

答:(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

群体。

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

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

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

形成规模经济;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

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

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3、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答:(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

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

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

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

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

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

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

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

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

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有哪些?

答:(1)基于各种要素、性质特征作用差异视角的

分类

A、区域性要素(区域特有的)和“一般性要

素”(国家和区域共有的增长要素,如劳动力、资

金)

B、供给面因素、需求面因素(作用于供给

和需求的共同因素)

C、六大因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恒常

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条件要素、结

构变化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就业、企业组织结

构)、制度要素。

(2)基于各种要素的区域来源视角

内部要素、外部要素

(3)基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视角

的分类

直接影响因素(劳动力资本)、间接影响因素(人口、自然条件

等)

5、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答:"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

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

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

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

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

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

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

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

“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C

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

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来带动,应将一些区位

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发展,

其他地区通过增长极的辐射作用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区

域的发展。

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有哪些?

答:(1)已经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

是否相适应,能否有效发货区域要素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区域在区际或

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

(3)区域内各产业之间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

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先进性(主导产业),

新旧产业更替速度要快。

(6)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7、简述产业链的内涵。

答:(1)杨公仆:产业链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

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关

系。

(2)蒋国俊: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聚集区的由

在某个企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

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3)郁义鸿: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牛产加工过程中一

—从最初的自然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

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生产链条。

(4)相同点:产业链中包含有不同的相关产业;

产业链中包含有多个相关企业;

产业链中的企业是上下游的关系;

产业链是围绕用户需要的某一最终产品进行

的生产交易活动;

产业链是一条增值链。

(5)不同点: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因素不同。

8、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答:(1)供给条件

技术可分性

差异与潜力

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木

技术创新的网络性

(2)需求条件

市场需求面临周期性变化

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上瘾性

营销信息的口传性

挑剔顾客的存在。

(3)社会历史条件

9、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

答: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很多,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

门生产条件的因素,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

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供给

能力、需求能力、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1)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于

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也存

在较大差别。

(2)供给能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物

品的相对成本和市场需要的物品种类来推动产业结构的

转换

(3)需求能力。需求主要指消费需求,即区域消费

水平、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转换起重要的

作用。

(4)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结沟变动的规律来看,

任何一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和转换都是在前一阶段产业结

构的基础之卜.进行的。因此,产业结构现状本身也是影

响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5)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效利用出,进口贸易弥补

相关产业的不足对于产业结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

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充分

地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从而促进产业

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

10、简述威廉姆逊的倒U型假说。

答:(1)图不

(2)结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

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

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

经济增长差异逐渐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收敛)。

(3)对演变轨迹的阐释

To-ti:区际劳动力迁移存在巨大障碍;

规模经济或聚集经济;

发展目标,国家初期经济发展目标追求全国经济高速增长;

连锁反应。

(4)发展:双“S”曲线

四、论述题

1、论述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答:(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

提。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某些生产要素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某些生产耍素流动性很

强。

②某些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其流动也受到限制,流动性是有限

的,或不完全自由。(制度方面的限制、区域之间利益关系的限制、

人文环境因素的限制)

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以差异性为基本特征的区

域经济。

二、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位置对以费用最少、成本最低、效益最大为经营信条的

经济活动的存在与发展所带动的资金流动以及资金的主动进入,虽不

是充分条件,但也不失为必要条件。

三、自然条件的差异性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各

种自然要素。由于长期的地质、地壳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自然条件在

各地区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点。

四、自然资源的差异性

由于地质、气候长时期的变化整合和许多自然资源的不可位移

性,使以上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无疑,自然资源是人

类赖以生存、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分布

的自然基础。

五、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在对地区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形成直接影

响的同时,也会对地区资金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助

力和阻力。

六、城与乡的差异性

由于城市与乡村形成的历史及产业特点的差异,城与乡在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展速度存在的差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所

不同的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中差异更大、更显著而已。

2、论述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

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都十分重耍。人口规模与增长速度,往往通过消

费直接影响区域市场容量与市场潜力,进而通过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增

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

素之一。因为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掌握一定生产技

术的劳动力利用其他资源创造财富的过程。

一、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数量:一个国家与地区劳动力数量的多

少与人口的总体规模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二)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

质量比数量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中显得更加重要。

(三)劳动力成本

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位。区域经济发展说到底是区域内二

千万万个企业共同实现发展的结果。

(四)劳动力迁移

劳动力跨地区迁移的基本的规律是,人们从贫困的地区向富裕的

地区移动。这一方面是人们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工资收入;

另一方面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确实有着比贫困地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与更高的工资水平。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类除了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以外,还以消费者的身份

影响经济活动。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最终都是服务于人们消费的,而

且生产的价值也只能通过消费来体现。所以,从消费决定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又决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来认识人口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

响,也是我们分析人口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所不能忽略的。

(一)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水平决定市场规模。

生产者投资总是瞄准市场,而这一市场可能是在某一国家、某一

地区,也可能是全球。生产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

求,为节约产品的运输成本,也为实现规模经济,往件考虑在人口规

模较大、消费者相对集中、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建厂

生产或开展服务业。

(二)人口分布与市场分布

市场是由人的消费需求构成的。市场在空间上的分布,也与人口

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那些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的区域的经

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就要落后一些,发展的速度自

然也就慢一些。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

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

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

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

部的构成

4.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

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5.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

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

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

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

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6、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

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

态。

7、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

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

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

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

式。

8、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

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9、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

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

体。

10、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

加。

11.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

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3.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

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

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

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

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

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

(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

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

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

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

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

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

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

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

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

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

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

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

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

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

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

培养等“软环境”。

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

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

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

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

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

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

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

学术研究的交流。

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资源(3)资本(4)技

术条件(5)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

5.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

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

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

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

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

(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

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

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6.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

(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碎区域的资源

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区域产业系统的功

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如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怎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耍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工业化结

构比重数;产业专门化率;区位商;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变化

7.产业链的内涵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

达:(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

表达

8.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

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

争优势钻石体系,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9.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内里的因素

(1)需求因素。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

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

压力越大。

(2)供求因素。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

力和供给弹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地区的

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高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

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

(3)外商投资因素。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

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区的吸引外资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

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

10.威廉姆逊倒U假说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在国家经

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

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

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四、论述题

1、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

的专业化产业和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

样,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

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

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

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

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它地方。

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位优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

成的区域“级差地租”。

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

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

由于区位效用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

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在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

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得人类的经

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耍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

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

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

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

窒息和死亡。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

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

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

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

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

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

性阻止了耍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

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

致。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区域经济的

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

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

定论''的信条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

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因

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

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

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计划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有经济本身

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

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

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

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

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

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

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

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

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耍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

成本。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

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

究内容。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世界变成了

“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

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