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总部经济_第1页
第五章 总部经济_第2页
第五章 总部经济_第3页
第五章 总部经济_第4页
第五章 总部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qūyù)经济学高洪深(第四版)共七十七页第一节总部经济的内涵与形成(xíngchéng)机理第二节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第三节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第四节总部经济助推大城市经济转型的综合分析第五章总部(zǒnɡbù)经济

共七十七页总部(zǒnɡbù)经济产生

1.经济(jīngjì)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2.新一轮企业兼并、重组和联盟的浪潮来势迅猛

3.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4.金融业已成为连接各要素市场的枢纽

5.人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20世纪初的美国,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的扩展造就了一大批大型企业,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大型公司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七十七页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jīngjì)的载体。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总部经济是发展经济的好模式。为各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它们的竞争能力。共七十七页总部(zǒnɡbù)经济理论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zǒnɡb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国内首次提出的。赵弘研究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共七十七页第一节总部经济的内涵(nèihán)与形成机理一、总部经济概念与内涵的诠释区域经济层面: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城市经济层面:指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个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tóuzī)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共七十七页总部经济层面:广义(guǎngyì):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狭义: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微观经济层面:指企业和城市在使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的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聚集并产生外部经济的经济现象。共七十七页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还应注意:

1.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生产型城市→功能型城市

2.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

3.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zūnzhòng)客观的经济规律

主要靠市场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

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共七十七页中国总部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总部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004年我国仅有16家总部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到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达到95家,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2位。我国总部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位次逐步提高。2004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jìnrù)世界500强排行榜前10名,2013年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3家总部企业跻身世界前10名。2004-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shìjiè)500强的企业数量共七十七页二、总部经济的功能(一)总部经济的特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特征:

1.知识密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2.经济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chǎnyè)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chǎnyè)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3.产业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共七十七页4.发展辐射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jìshù)、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

5.合作共赢性。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七十七页(二)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2.“产业乘数(chénɡshù)效应”3.“消费带动效应”4.“就业乘数效应”5.“社会资本效应”共七十七页我国总部企业的规模实力越来越强,对全国国民经济(guómínjīngjì)贡献作用十分突出。2013年我国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达50.0万亿元,资产总额151.0万亿元,实现净利润总额2.2万亿元。2013年纳税总额达到3.7万亿元,占全国的36.3%。2008-2013全国500强企业主要(zhǔyào)指标变动情况共七十七页总部经济对欠发达地区的意义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的产品制造功能可直接带来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二是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而言,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jìshù)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jìshù)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制造基地生产技术(jìshù)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生产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共七十七页三是对税收的影响。制造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四是对消费的带动(dàidòng)。制造基地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制造基地的关联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共七十七页三、总部经济形成机理(1)总部成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bùmén)并发挥特殊的功能(2)“总部+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域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配置。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共七十七页(3)地价竟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4)产业(chǎnyè)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5)城市演化为总部集聚形态的生产力。共七十七页小结: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述两种需求在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shēngjí)、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共七十七页四、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1.产业价值链企业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总部、商务总部、销售(xiāoshòu)总部等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首先形成总部产业集群其次形成企业价值链,进而形成相关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共七十七页企业(qǐyè)价值链

企业(qǐyè)总部内部后勤来料储运生产经营外部后勤成本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共七十七页产业(chǎnyè)价值链

总部(zǒnɡbù)集群供应商价值链生产企业价值链供销商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共七十七页2.空间价值链与区域发展空间价值链:企业空间价值链和产业(chǎnyè)空间价值链。总部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共七十七页一、总部经济的经济学原理(yuánlǐ)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2.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因为交易费用降低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第二节总部(zǒnɡbù)经济的理论体系共七十七页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pángdà)、开放的体系,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共七十七页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Y=f(x1x2…xt)Y代表“替代净效益”,x1x2…xt: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企业文化(wénhuà)、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管理和控制的要素。

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上升共七十七页2012年,北京218家上市公司在京外的1078家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北京上市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通过国有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布局来实现。在北京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51%。国有上市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有垄断资源优势在全国布局,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在外埠(wàibù)布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2012年中关村201家上市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3万亿元,其中在中关村外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75.4%。上海上市公司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也很强。2012年,上海202家上市公司在沪外的758家子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实例(shílì)分析1:北京、上海总部经济的辐射力量共七十七页北京与上海在带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北京上市公司辐射(fúshè)半径广,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对京津冀地区的带动作用并不突出;上海上市公司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显著,但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共七十七页2012年北京、上海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全国(quánɡuó)分布示意图共七十七页实例分析2:区域(qūy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集中体现

在总部企业的空间布局上2013年,东部地区入围全国500强的企业为378家,占75.6%,中部占14.0%,西部地区占10.4%;东部地区入选全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全国500强企业的84.7%,约为中部地区的8倍、西部地区的18倍。东部地区的总部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在全国资源配置中占据了更多资源,资本集中化程度更高,“马太效应”更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rènwu)还很艰巨。2008-2013全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情况共七十七页解决对策: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积极引导总部企业向中部、西部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总部企业在推动(tuīdòng)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共七十七页二、总部经济的区位选择(xuǎnzé)理论分析1.区位选择中的决定因子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城市RHQ(地区总部)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IT(信息技术)及通信设施共七十七页2.区位选择的理论模型函数表达(biǎodá):

8Dj=∑Fij*Wi+εji=1Dj为跨国公司总部备选的第j个城市的评估值。Fij为第j个城市的第i个因子的计量值。Fij∈

(0,5]因子数i为8个Wi为第i个因子对应的权重。Wi∈

(0,1]εj为第j个城市评价的误差调节值。共七十七页该模型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引入城市(chéngshì)变量。建立RHQ间的协同效应变量。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评价模型。共七十七页发展总部(zǒnɡbù)经济的五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mìjí)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共七十七页第二个条件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wánshàn)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七十七页第三条件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yǒulì)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共七十七页第四个条件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发展总部(zǒnɡbù)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共七十七页第五个条件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gǔlì)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共七十七页第三节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nénglì)的综合评价一、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1.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级指标(zhǐbiāo)(6个)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条件设计,是稳定的,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二级指标(16个)层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含的细分领域。三级指标(55个)层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共七十七页2.城市总部(zǒnɡbù)经济发展能力雷达模型共七十七页二、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2015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14)》公布(gōngbù)评价结果显示:第一能级城市(得分>70)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4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分别为86.35、83.23、78.52和74.45。第二能级城市(50<得分≤70)是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武汉、重庆、西安、宁波、青岛共9个城市,排名为第5位到第13位。第三能级城市(40<得分≤50)是长沙、厦门、沈阳、大连、济南、郑州、合肥共7个城市,排名为第14位到第20位。第四能级城市(得分≤40)是福州、海口、太原、哈尔滨、昆明、呼和浩特、长春、贵阳、南昌、石家庄、乌鲁木齐、南宁、兰州、银川、西宁共15个城市,排名为第21位到第35位。

共七十七页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nénglì)综合得分及排名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第一、第二能级的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总部聚集的重要区域。从全国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分布来看,拥有全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前十位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属于(shǔyú)第一、第二能级的城市,这8个城市入选全国500强的总部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45.2%。2013全国500强企业(qǐyè)总部数量前十名城市共七十七页第四节总部经济(jīngjì)助推大城市经济(jīngjì)转型

的综合分析共七十七页城市等级上升(shàngshēng)城市数量增加城市(chéngshì)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共七十七页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538万54万1911年1949年1990年1324万城市化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dìqū)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共七十七页1.城市化起步(qǐbù)2.城市化水平(shuǐpíng)3.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共七十七页1.城市化起步(qǐb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qǐbù)早起步晚共七十七页2.城市化水平(shuǐpíng)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水平(shuǐpíng)高水平低共七十七页3.城市化速度(sùd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速度(sùdù)(慢—快—慢)速度(慢—快)共七十七页发达国家(fādáɡuójiā)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问题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问题起步(qǐbù)早工业革命开始早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起步晚

发展快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二战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才得到发展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力过剩人口增长趋缓,城市中心区衰落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异变大,纷纷涌入城市共七十七页一、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目前国家统计局有关城市化率的指标有两个(liǎnɡɡè)一是按照常住人口统计(乡镇)二是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农民工)共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根据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全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为:小城镇(Q<20万)小城市(20万≤Q<50万)中等城市(50万≤Q<100万)大城市(100万≤Q<300万)特大城市(tèdàchénɡshì)(300万≤Q<1000万)巨大型城市(1000万≤Q)补充:城市规模(guīmó)划分标准共七十七页首位度:一国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规模之比。通常指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dàibiǎo)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共七十七页城市(chéngshì)“金字塔”模型小城镇<20万人小城市20万-50万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大城市100万-300万人特大和超大城市>300万人共七十七页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生命周期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向心城市化阶段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城市集中。一般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式,因此被称为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郊区化阶段中心区人口(rénkǒu)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共七十七页城市郊区化阶段表现(biǎoxiàn)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共七十七页“城市病”主要表现为: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位(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规划与管理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和“真空(zhēnkōng)”。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共七十七页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wèntí)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共七十七页“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需要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zhèxiē)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共七十七页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diàochá)显示,在被调查(diàochá)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上海,“5+2”的生活模式课堂思考: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共七十七页区别: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逆城市化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qiángdiào)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联系: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阶段,郊区城市化在前,逆城市化在后。

共七十七页再城市化阶段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表现为中心市区经济复兴(fùxīng),人口出现重新回升。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如,天津市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将分散布局在市区内海河两岸的工厂仓库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在中心城区发展第三产业,并将海河流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聚集区域,这种城市规划的过程与再城市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共七十七页2.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使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生命周期城市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jìnxíng)战略转移经济转换,从而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共七十七页3.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性的战略转型点战略转型点出现在公司的竞争地位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它代表着公司必须对自身的经营路线进行转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判断城市战略转型点(城市发展拐点(ɡuǎidiǎn))的到来?一为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和经济规模增长率10%左右,并维持25年持续增长的时候,即城市人口大约25年内翻一番,经济总量扩张10倍。一为倒“J”假设:经济停止增长,开始出现下滑的拐点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