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1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2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3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4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

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

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

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

值观。新课程的基木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

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⑶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

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

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

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

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

养。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二

14、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一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一一师生间

的双向交流。

15、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

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

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

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⑷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17、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

1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有重大的变化。

①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②变单纯抓智

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③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④变平均

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⑤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

革。

19、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

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0、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

①思想观念上的准备。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了解课程改革的

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要求,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

观,增强实施基础教育②业务素质上的准备。认真学习、研读学科“课

程标准”、国标本教材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著、文章研究与新课标、

新教材、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开发新课程、

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

意识。

2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合作与分享。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

识的综合运用。

2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

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

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

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5、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

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

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

准。

2626、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

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

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

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

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

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2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出例,并设置综合

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IE”和过于注重书

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

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8、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

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29、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

①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

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②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

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③再次

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30、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1、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知识的琐碎化问题。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③管理问题。

32、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

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

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

点: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

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

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

的和谐发展。

34、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

信息技术教育。

35、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

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领域。⑥杷信息技术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36、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

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选题)。②实践体验阶段。③表达和交流阶段。

37、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②教学不仅要重结

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

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④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

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8、如何认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对话?一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它

的对象不仅仅指对方还指对方的观点二是要尊重彼此的传统习

俗或经历三是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四是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

和内容五是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六是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

39、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

立意义的人。

40、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四)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

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五)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六)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

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努力成为富有

个性魅力的人。

41、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

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

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

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

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主动性②独立性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

43、什么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在学科领域或现实

生活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内在学习动力积极主

动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抉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据既定的学习内容或生活情境根据学习需

要采用分工、交流、互助的方式相互协作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

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

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创建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与

处理信息、试验、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

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

习过程。

44、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通过激发学生

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来实现。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

趣与需要给学生带来理智上的挑战并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

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

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改变过去事事包办要么“满堂灌”

要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励

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5、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①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

同等重要的过程。②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

在促进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③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构个体的发展并注重尊重个体的需要与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

精神。

46、新课程的评价有何特点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评价内容多维化。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④

评价方式多样化。

47、课程实施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

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48、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③体

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④评价内容综合化。⑤评

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⑥评价主体

多元化从单向转向多向。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49、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尺有哪些

①是否体现了目标多维即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融合。②是否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

境与氛围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③是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面向全体全员

参与。④是否体现了平等对话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⑤是否能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⑥是否能联系学

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经验、体验是否能联系社会实际、生产实

际。⑦是否能适度向课外延伸体现课内外结合。⑧是否能体现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讲得

少学生讲得多动脑动手。

⑨是否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

50、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

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

学生选择的课程。

51、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⑴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⑶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