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孙中山先生最后的日子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孙中山先生最后的日子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孙中山先生最后的日子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孙中山先生最后的日子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孙中山先生最后的日子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孙中山先生最终的日子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口中仍不住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5个月前,他应冯玉祥之邀,从广州动身北上北京,共商国是。然而,谁也没想到,北京会成为孙先生人生的最终一站。孙中山的北上之行,是他人生最终的日子。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在病痛的熬煎下,还要一次次体会着挫折、欺瞒、背叛……驾驭着权柄的各方势力、各路军阀,蜂拥在孙中山四周,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有一个想"救中国",甚至对废除列强加之于中国的不同等条约也没有爱好。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胜利,同志仍须努力",他生前力主联合的中国共产党才是他真正的同志。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决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终,"救中国"的志向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上得以实现。冯玉祥政变1924年9月,其次次直奉斗争打响。"东北王"张作霖率领15万大军,兵分两路,向坐镇北京的直系扑来。贿选上任的总统曹锟,急如星火地将直系军阀的实权人物吴佩孚请到北京主持战局。对于眼前的战局,吴佩孚显得信念十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夸下海口:"我出兵20万,两个月内肯定可以平定奉天。"他甚至连得胜后如何支配张家父子都想好了:张作霖下台,他的儿子张学良可以出国留洋嘛!事实证明,吴佩孚的的确力超群。他一出马,直系军队在前方的阵脚就稳住了。可是,就在他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时候,后院儿着火了。1924年10月22日晚上,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并没有奉命从古北口动身,接应正在山海关旁边作战的吴佩孚,而是调转方向,率队返回了北京。当天,冯玉祥率部一路走一路割断电线,封锁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兼程140里,杀回北京城。晚上9点,冯玉祥的部队开到安定门城楼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杀入了北京城,包围了总统府。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孙中山正在韶关。1924年9月,其次次直奉斗争打响,孙中山召开军事会议,确定趁机北伐,推翻直系军阀。为此,他将北伐大本营设在广东韶关,并于9月20日亲自到韶关督师北伐。北京政变发生的第三天,孙中山才辗转通过日本驻广州总领事天羽英二得知消息。孙中山大喜过望,虽然他好几年前就接触过冯玉祥,但他没想到,冯会这么干净利索地将曹锟拉下台。其实,冯玉祥与曹锟和吴佩孚关系很不好。由于他不是曹吴二人的嫡系,再加上特性强,正义感盛,总是受到排挤。曹锟贿选上台后,克扣冯军军饷达11个月之久。冯玉祥派人到北京讨要,还被曹锟手下的贪官污吏狠狠刮了一层皮。另一方面,国民党从未停止与冯玉祥的接触。1920年冯率部驻扎汉口的时候,孙中山就曾派国民党党员徐谦探望过冯玉祥。后来,冯玉祥拜读了孙中山赠送给他的《三民主义》和《建国大纲》,对于孙中山的主见更加心有戚戚焉。1922年,当孙中山派人劝冯玉祥相机"倒直"时,冯玉祥表示:"目下直系兵力数倍于我,如冒险盲动,必遭失败,待时机到来,我肯定有所举动。"事实证明,冯玉祥当时并非随口搪塞,他始终在等待彻底击垮直系军阀的时机。冯玉祥后来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回忆,1924年9月的一天,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到南苑祭拜昭忠祠,冯玉祥与他进行过一次密谈。冯玉祥开诚布公地向孙岳表示,直奉斗争不堪一击,他誓死反对这种不义之战。他准备利用形势,伺机倒戈,假如能推翻直系军阀,就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孙岳早年曾经参与过同盟会,很受孙中山赏识。后来,他虽然因缘际会加入了直系,但是始终与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李石曾交往甚密。孙岳与冯玉祥一拍即合,并且联系了陕西暂编第一师师长胡景翼。胡景翼与孙岳一样,也是老同盟会会员。因为是"半路出家",他在直系中也很不得志。于是,三人商定了发动政变的详细支配和步骤,就等待时机成熟,一举起事。其次次直奉斗争爆发后,曹锟委任孙岳做了京畿警备副司令,负责北京治安。这下正中冯玉祥、孙岳等人的下怀。当冯玉祥的部队开到北京城下时,孙岳开门迎接,来了个里应外合。与此同时,驻扎在迁安、遵化的胡景翼也率部返回通州,直逼京城。10月23日,冯孙胡三人联名发出了呼吁和平的"漾电"。在前方打得正欢的吴佩孚看到"漾电",大吃一惊。虽然他到处防着冯玉祥,但还是没料到冯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倒戈。此时,吴佩孚阵脚大乱。一方面,他刚刚在与奉军的较量中处于上风,不想放弃得来不易的优势局面;另一方面,他又急于回京营救大总统曹锟。于是,他率领一少部分军队返回北京,剩下的部队接着与奉军作战。结果,回京"救驾"的直军人数太少,不是冯玉祥国民军的对手,而留在前线的部队,也因北京政变军心大乱,很快就让奉军打了个一败涂地。吴佩孚腹背受敌,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队一下子土崩瓦解。孙中山得知冯玉祥政变胜利的消息后,一时间竟不敢信任是真的。他在事变发生后的一次演讲中说:(冯玉祥)于六个月前,便来了一个报告,说在北京布置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军队赞同的很多,力气也是很大,中心革命立刻可以发动,要我先到天津去等候机会。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大信任能够有这件事。只可对他们说,你们何时有事变发生,我便何时可以到北方去。但是在事变没有发生以前,我便不能前去……到了前十几天,他们果真有很大的变动,推倒曹、吴。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于这场政变,毫无思想准备。那么,他是否该如前所述,马上前往北京主持大局呢?慨然北上此时,北方的状况有了微妙的改变。冯玉祥在向孙中山发出邀请的同时,将已退出政坛好几年的北洋军阀大佬段祺瑞也请了出来。不行否认,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有基于正义、怜悯革命的一面,但要说一个出身行伍的军阀毫无私心杂念,一心只为志向,也不够实事求是。事实上,冯玉祥敢于挥师倒戈,最现实的动因就是想摆脱曹锟和吴佩孚的限制,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虽然政变之前他与张作霖暗送秋波,缔结攻守同盟,但政变胜利后,冯张二人马上就起先抢地盘了。当时张作霖曾赌咒发誓说,自己的部队不会进关。可这边直系刚倒,那边他的部队就开进了关内。1920年,直系和奉系联手战胜了段祺瑞的皖系,令老段丢失了一切政治资本,退出了政治舞台。然而,当冯玉祥与张作霖谁也不服谁时,他们又想起了这位老资格军阀。在冯玉祥看来,相比空有报国志向而没有实权的孙中山,段祺瑞明显更镇得住群龙无首的各地军阀。既然段祺瑞已经出山,孙中山还要不要北上?国民党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孙中山政治顾问鲍罗廷,极力主见孙中山北上。鲍罗廷认为北京政变为国民党供应了一个登上国民革命斗争大舞台并成为大政党的极好机会,国民党要借此宣扬自己的主见,扩大自己的影响。鲍罗廷一席话,说到了孙中山的心坎上,但是国民党同人提出的平安问题,的确也不行忽视。事实上,孙中山自己对于这次北上的祸福吉凶,也颇无把握。启程北上之前,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几次提到了"死亡"。离粤前,他在与蒋介石话别时说:"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样危急,将来能否归来尚不肯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急之可言耶?况余年已五十九岁,虽死亦可安心矣!"几天以后,他在记者款待会上又慨然说:"我这次往北方去,所主见的方法,肯定是和他们的利益相冲突,大家可以料得我很有危急。"甚至在和同志们话别时,他也说过:"我老了!不知道命在今年,还是明年呢!"没想到,一语成谶,只不过击倒他的不是军阀,而是病魔。11月10日,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名义发表了《北上宣言》,重申"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力求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宣言》中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主见,马上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觉。当孙中山抵达上海时,英文《字林西报》竟叫嚣拒绝他进入上海租界。当时,中国政坛发生的任何风吹草动,背后都有西方列强的影子。这场震天动地的北京政变也不例外。曹锟、吴佩孚的背后是英美势力,而极力鼓动推翻直系势力、扶植张作霖的却是日本。不难看出,在北京政变胜利后,最为欢欣鼓舞的就是日本人,而最恼火的莫过于英国人。在上海经验了英国人的威逼后,孙中山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确定——绕道日本前往天津。国民党方面公开的说辞是,上海到天津的火车不通,上海到天津的船又没有合适的船位,因此绕道日本前往天津反而更快,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孙中山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日本,肯定是别有深意。在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在孙中山革命失败时赐予过他很多资助和庇护,他跟很多日本政界人物私交甚密,甚至连"中山"二字都来自于他在日本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他始终对日本抱有幻想,希望能促成中日联盟共同抗击欧洲帝国主义。今日看来,这无异与虎谋皮。在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下手最狠、野心最大的非日本莫属。鲍罗廷料到孙中山的日本之行将毫无收获,但是他并没有出言阻拦。他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要阻拦他(孙中山)走这一步是特别不明智的。除了他从日本之行中获得亲身感受,没有什么能作为他对消退日本幻想的有力证据。"果真,孙中山抵达日本后,便遭遇了日方一连串的冷遇。抵达日本神户后,孙中山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此刻能不能够废除不同等条约,关键不在别国人,完全在日本的国民能不能够表怜悯!"与正处心积虑想从中国攫取更大利益的日本讲"怜悯",当然不会得到任何怜悯。当时,日本人正在不遗余力地扶植建立一个亲日的北京政府,对口口声声要"废除一切不同等条约"的孙中山,避之生怕不及。孙中山还没到达日本,日本外务省亚洲局局长出渊胜次就拒绝了孙造访东京的恳求。出渊甚至对国民党驻东京代表殷汝耕说,孙文要求马上废除不同等条约是无视现实的志向论。孙文假如牺牲部分主见,与中国军阀中有声望的段祺瑞合作,建立中心政权,日本倒是情愿供应救济。不但日本官方拒绝和孙中山接触,就连他那些多年好友,也纷纷退避三舍。"革命密友"犬养毅借故不见;日本商界要人涩泽虽然礼节性地前往码头迎接,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与他长谈;而日本实力派人物头山满则公开向他提出若想废除不同等条约,则须以满蒙作为交换。11月30日,在日本盘桓数日的孙中山,登上了前往天津的邮轮"北岭丸"号。日本之行,他不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四处碰壁。在生命的最终一段时间里,孙中山很不情愿再提到这次日本之行,可见此行对他的损害之深。天津碰壁12月4日中午,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一行人抵达天津租界利昌码头。此时,码头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天津50多个社会团体的工人、学生、市民共两万多人前来迎接他。人群中,"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标语和旗子迎风飘舞;"孙中山先生万岁!""国民会议万岁!""国民革命万岁!"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欢迎人群中的邓颖超,几十年后仍对当时热情的场面记忆犹新。她向宋庆龄回忆:"记得1924年冬,你和孙中山先生北上路过天津。你们出现在轮船的甲板上,同欢迎的群众见面。我在欢迎行列中,看到为推翻清朝帝制,为中国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不息的宏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坚决镇静,虽显得年迈,面带病容,仍旧热忱地向欢迎的人群挥帽致意。"下船后,孙中山一行乘汽车抵达下榻的张园,天津各界代表立刻接踵而至。众人又是寒暄,又是拍照,直到下午两点才慢慢散去。天津各界对孙中山先生的北上之行,寄予了厚望,但是手握重兵的军阀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孙中山心中殊无把握。在前往天津的船上,他对来访者说:我所发表的主见,最重要之一点,就是在求日本救济中国,废除中国同外国所立的一些不同等条约……中国一日没有完全独立,我便一日不情愿做总统……假如北方有胆识,能够赞成南方的主见,废除那些不同等的条约,于中国前途有大利益,南北才能调和……所以我这次到北京去,是不是执全国的政权,南北是不是统一,就在北方政府能不能够赞成我们南方的主见,废除不同等条约,争回主子的地位,从今以后再不听外国人的话……自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起,孙中山屡次提出"废除一切不同等条约"的问题,但军阀们应者寥寥。孙中山急于想了解北方军阀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已经确定出山的段祺瑞,本准备在天津等候孙中山抵津,"共商国家大计"后再一同进京。可是,11月17日逃亡武汉的吴佩孚突然发表"筱电",宣布"组织黄河上流及长江同志各省的护宪军政府"。直系的失败完全是由于冯玉祥倒戈,吴佩孚的三万多军队虽然被奉张收编,但他在全国仍有不少拥护者。冯玉祥和张作霖怕直系死灰复燃,赶忙督促段祺瑞"入京就职,以维中枢"。段祺瑞也担忧节外生枝,功亏一篑,于是于11月21日进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因此,孙中山到达天津时,只有张作霖留在天津。到达天津的当天下午,孙中山就在孙科、汪精卫、李烈钧等人的陪伴下,前往曹家花园探望了张作霖。然而,张作霖对他的看法却特别冷淡。孙中山寒暄说:"这次直奉之战,赖贵军的力气,击败了吴佩孚,推翻了曹、吴的统治,实可为奉军贺喜。"可张作霖的反应却特别冷淡,他说:"自家人打自家人,有什么大惊小怪,更谈不上什么可喜可贺。"谈话陷入僵局,李烈钧赶忙打圆场:"事情虽是这样讲,要不是把国家的障碍吴佩孚之流铲除,虽想求国家进步和人民的华蜜,这是没有希望的。今日孙总理对雨亭之贺,实有可贺的价值,也唯有雨亭能当此一贺。"听了这话张作霖才有了点儿笑模样。他对孙中山说:"我是一个捧人的,可以捧他人,即可以捧你老。但我反对共产,如共产实行,我不辞流血。"然后,张作霖又劝孙中山暂缓废除不同等条约的努力。这次会谈明显特别不开心,当晚孙中山回到张园,便感到肝部隐隐作痛。他本准备只在天津稍事停留便进京,可突如其来的恶疾,让他不得不多养息 几天。孙中山在天津养病期间,段祺瑞等人在北京忙着推出善后会议。为了争取列强的支持,12月7日段祺瑞竟然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孙所言之废除不同等条约,余殊不能赞同。"病中的孙中山,得知此事特别震怒。他对段祺瑞的代表叶恭绰、许世英二人怒道:"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同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要敬重那些不同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敬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正应了"怒极伤肝"的老话,自此孙中山的病便一日重似一日了。病入膏肓1924年的最终一天,孙中山一行人登上了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冯玉祥派得力干将鹿钟麟负责孙中山一行的安保工作。当鹿钟麟登上孙中山乘坐的车厢时,大吃一惊,"孙先生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随行人员环侍在孙中山四周,从孙中山的面容看,鹿钟麟直觉感到他身体状况特别不好。其实在天津时,孙中山的病情就已经很危重了。前文说过,与张作霖会面回来的当晚,孙中山便发冷发热、肝部隐隐作痛。宋庆龄等人赶忙请来德国医生史密特为他诊治。经过检查,史密特认为孙中山是由于旅途劳顿加上气候不适引起的恶性感冒。于是,便针药并施,当作感冒治疗。转瞬半个月过去了,孙中山的"感冒"丝毫不见好转,腹部胀痛感还愈加猛烈。史密特又给他做了检查,发觉孙先生的病不是"感冒"那么简洁,而是得了"年头既久之肝病"。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宋庆龄、汪精卫等人不胜错愕。他们又请日本医生小筌勇来检查。结果,小筌勇医生的结论与史密特不约而同。天津的医疗条件不如北京,在医生的猛烈建议下,孙中山扶病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12月底的北京,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鹿钟麟记得,那一天北京刮起了凛冽的北风,乌云压顶,一片愁云惨雾。虽然天气不好,但是前门东车站的欢迎气氛却特别热情。听说孙中山先生抵京,多数市民、学生把车站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人手里都挥动着一面小旗子,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上面写着"首倡三民主义,开创民国元勋、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的字样。还有两面大横幅,一面上书:"欢迎民国元勋、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另一面上书:"北京各团体联合欢迎孙中山先生"。鹿钟麟看到欢迎队伍,心中忐忑担忧。为了保障孙中山的平安,他特意从永定门火车站提前上车,建议孙先生一行从永定门站下车。孙中山理解他的良苦专心,但仍坚持在前门东站下车:"我是为学生、为民众而来的,我不能只为了个人平安准备,而辜负学生和民众对我的这番热忱。请不要担忧,我要在前门东站下车,学生们和民众们即使是挤着我也是没关系的。"来欢迎的民众们好像也发觉,孙中山的身体状况不佳。人们都肃穆地站在站台上,没有一个随意说话,随意乱动,只听见小旗子被风吹得瑟瑟作响。孙中山在众人的陪伴下,徐步走过欢迎队伍,含笑答礼。然后,乘汽车前往下榻的北京饭店。孙中山住进北京饭店后,随员们请了4名德国医生和3名美国医生前来会诊。大家一样认为孙中山所患的乃最烈之肝病,须要立刻进行手术。但孙中山年老体弱,国民党党内要员们都怕他经受不住手术,一样主见保守治疗。面对这种情形,医生们感到很犯难。他们给孙中山照了X光,确认他的肝部还没有化脓,于是同意先用针剂注射保守治疗,并且告诫孙中山切忌读报、会见来宾,肯定要专心静养。此后,德国医生克礼每天两次来为孙中山治疗,但保守治疗了20天,他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1月20日,克礼发觉孙中山眼球四周出现黄晕,而且不思饮食,吃什么都吐。各国医生再次前来会诊,一样认为,孙中山的肝脏已经起先化脓,眼球四周的黄晕,乃是脓液侵入肌体的表现。假如再不进行手术,孙先生生怕就要命在顷刻了。1月26日,孙中山被送入协和医院。当天下午4点,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邵乐尔为他进行了手术。邵乐尔剖开孙中山的腹腔后发觉,整个肝脏表面、大网膜和大小肠上长满了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结节发硬,将腹脏之器官连在一起,脓血甚多。凭阅历,邵乐尔医生推断孙中山得的是肝癌。孙中山的癌症已经泛滥成灾,医生也无力回天。他们只能简洁用水清洗,并割取肿瘤表皮进行化验,然后便缝上了伤口。手术进行得特别快,仅仅二十五六分钟,孙中山便被推了出来。次日,克礼、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还有为孙中山主刀的邵乐尔联合出具了报告:中山先生所患系肝癌,且已是晚期。宋庆龄等人看到确诊报告,顿感青天霹雳。手术已经无力回天,院方向他们举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镭射疗法。镭射疗法类似于现在的"放疗",医生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耀肿瘤,以期抑制、杀灭癌细胞。1914年前后,镭射疗法才在欧洲起步,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对癌症能起到多少作用,谁也不敢说。进行了几天镭射疗法,孙中山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四肢又起先浮肿。刘瑞恒院长找到孙中山的身边人表示,镭射疗法最多只能用48个小时,现在孙先生已经治疗了48小时,毫无效果,他们已经手足无措。这时有人提出,不如试试中医吧!可孙中山不同意,他说:"协和医院是西医院,在西医院用中医,会被人误会为对其不信任,医院规则不行由我而破。"汪精卫说:"不使医院知道便是了。"孙中山听完此言生气地说:"我一生未做过不行告人之事,断乎不行!"然而,孙中山极其信任的协和医院,面对他已经扩散的癌细胞,也毫无方法。2月17日刘瑞恒院长对孔祥熙坦言:"孙先生的病状由不好转为极不好,生存已是无希望了。"次日,国民党要员们确定接先生出院。随着升降机缓缓下降,孙中山的病床下降到一楼,一辆宽大的汽车已在协和医院门口等候多时。孙中山的病床被推上汽车,缓缓向铁狮子胡同5号顾维钧宅邸驶去。大家心里都已隐隐感到,那里可能就是孙中山人生的最终一站。"和平,奋斗,救中国"西医已经手足无措,宋庆龄等人极力主见试试中医,但是孙中山本是学西医出身,从来没看过中医,也没吃过中药,心里不免抵触。为此,他们特意请来与孙中山惺惺相惜的胡适做说客。1920年胡适患肾炎,西医医治毫无起色。没想到,京城名医陆仲安几服药下去,胡适的肾炎竟然好了。从今,胡适对中医刮目相看,陆大夫也因治好了胡博士而名闻遐迩。胡适与陆仲安结下了深厚友情。直到1921年,《胡适日记》中还有胡适给陆仲安送了4块衣料以示感谢的记录。有了胡适的现身说法,孙中山最终同意请陆大夫诊治。然而,孙中山已是癌症晚期,与胡适的病不行相提并论,陆仲安心中也殊无把握。两服药下去后,孙中山气色好转,浮肿好像也消了不少。正在大家以为有所转机时,22日他突然起先腹泻。陆大夫见此情景,也不敢再行施治了。就在一筹莫展时,一名叫王纶的留日医生专程从山东赶来。他带来一瓶日本新独创的"驱癌液"——卡尔门加。经克礼等人化验,此"驱癌液"的主要成分是"沃度和海莴苣协作而成",可以放心运用。于是,孙中山前后注射了5次"驱癌液"。注射了"驱癌液"后,孙中山的脉搏和体温明显平稳了很多,但克礼医生仍不敢抱多大希望。他告知大家只有孙先生肝脏腹水减退,病情才算真有起色。对此,王纶也表示同意。又注射了两次后,孙先生的腹水不减反增,王纶也最终表示无能为力了。2月24日,孙中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克礼医生不得不提示家属和随员们,到考虑后事的时候了。当天下午,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孙科四人来到孙先生的病床前。此时的孙中山虽然身体极度虚弱,但是意识仍特别醒悟。他见四人半吐半吞的模样,问道:"你等前来,将有何言耶?不妨直陈。"汪精卫凑到近前委婉地说:"要请先生留下些许训诲之言,俾资遵循。"孙中山缄默良久后,不情愿多言,表示死后"由汝等随意去做"。四人苦苦恳求,汪精卫说:"本党又际重要时会,其进行不能一刻停滞,还请先生早赐训诲,以便吾等遵守,以利党务进行为是。"见众人求得恳切,孙中山道出自己的顾虑:吾若留下说话给汝等,诚有很多危急。当今多数敌人正在围困汝等,我死之后,彼辈更将向汝等进攻。甚至必有方法令汝等软化。假如汝等不被敌人软化,强硬对抗,则又必将被加害,危急甚大。故吾仍以不言为佳,则汝等应付环境,似较为简洁也。如吾必定说出,汝等将更难应付险恶之环境矣!当时,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段祺瑞正在推动善后会议;张作霖已经撕毁"奉军不入关"的诺言,挥军入京;而当时力邀孙中山北上的冯玉祥,已经被段祺瑞、张作霖排挤出京,把军队撤到张家口。几个月前还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政局,又扑朔迷离起来。此时的国民党可谓强敌环伺,形势瞬息万变。孙中山担忧自己留下明确的遗嘱后,会令党内同志无法见机行事,因此准备缄默不言。但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汪精卫等人又无论如何不情愿让他不留只言片语便与世长辞。因此,他们替孙先生草拟了两份遗嘱,即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其中,国事遗嘱中便有近百年来人们始终传诵的那段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同等。积四十年之阅历,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需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同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胜利,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着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见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同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听罢遗嘱,点头表示赞成。汪精卫等人当即想请孙中山签字。正在此时,屋外传来宋庆龄的哭声。孙中山怕宋庆龄难过过度,对汪精卫说:"你且短暂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的生命。"3月10日,克礼医生在第21次病状报告书中写道:"孙先生病情日益危急,体力渐次消逝,水肿亦增剧,胃纳愈少乃至终止,且间有昏迷,已临危急之境。"次日午夜,在病房里值班的何香凝发觉,孙中山瞳孔时有放大。她呼喊几声"总理",孙中山只是动动嘴却发不出声音。何香凝感到孙中山大限已至,赶忙招呼众人说:"总理离仙逝的时间不会很远了,快把上次拟好的遗嘱拿去签字。"也许是回光返照,当众人聚到孙中山病床边时,他神志特别醒悟。环顾众人后他说:余此次来京,以放弃地盘谋和平统一,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乃以痼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跑,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见,则本人死亦瞑目矣。众人听罢都掩面而泣,不能自持。汪精卫把遗嘱铺在炕桌上,宋庆龄将孙中山扶起,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并握着他的手签下了"孙文"二字。3月12日上午,孙中山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口中仍不住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死总理吓死活执政"得知孙中山逝世的消息时,段祺瑞正在开国务会议。虽然段祺瑞执政府并没有得到孙中山的认同,不久前孙中山还公开抨击过他"外崇国信,敬重条约"的卖国政策,但段祺瑞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逝世,仍特别重视。他马上下令停止办公,下半旗致哀。孙中山的后事如何办?治丧事宜刚一提上日程,段祺瑞执政府与国民党方面就发生了严峻分歧。3月13日,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会与政治委员会开会确定,孙中山的灵柩在迁入南京紫金山之前,短暂停于中心公园(社稷坛)内。段祺瑞得知此事,认为不妥。他派内务部次长王耒前来表示,灵柩停在中心公园不利于安保,不如停在先农坛比较稳妥。假如国民党方面不赞成停在先农坛,那么短暂停在铁狮子胡同行辕也行。国民党方面刚刚痛失领袖,党人们心情都比较激烈。他们见段祺瑞想插手治丧事宜,全都怒不行遏。李烈钧对王耒说:"社稷坛为国家全部,不是段执政所得而私的。总理手创共和,段执政乃得今日安居宫苑。今总理为践约北来,不幸病逝,治丧于社稷坛,段执政还能够表示不同意吗?"王耒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