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素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探讨和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笔者担当《中学历史课程中"史证教化"的内涵和实施路径探讨》的课题,从历史学习中的史证意识、史证方法、史证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究。但在探讨中,也进一步相识到"史证"作为历史探讨方法和历史学习方法是有其适用性的。一、资料的阙如使实证困难历史问题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但是,由于历史是过去的、又是单向的。时间的消逝每每导致史料的缺失,史料的缺失,又导致历史叙述的困难。上古史的资料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阙如了,更何况嬴秦以降文化劫难不断,文献散失的状况特别严峻,资料就更少了。有人说,今日我们可以用考古发掘来解决古史资料缺乏的问题。考古证史是实证方法的一个代表,下面试以考古证据为例说说史证的局限。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宠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劝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闻名历史学家看法,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此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史料不足,某些历史问题不能解决时怎么办?选项A主见通过考古学上的突破找到证据,也就是实证的方法。学生误答缘由就在过于夸大或曰迷信"考古"这一实证方法。其实,考古作为历史探讨的方法有两大局限:一是零星的、偶然的。考古一般是通过某些文物折射某一历史信息,通常较难供应关于历史问题的系统证据。此外,考古的发觉又带有偶然性,多数状况下,很难也不提倡为解决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考古发掘(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考古的另一个局限是有些问题是较难用考古的方法解决的。譬如,上述试题中China是源于瓷器(china)还是"秦"的音变(Qin→Chin-a),这个语源学上的难题,考古是很难解决的。又如:有学者依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依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对。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冲突,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需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冲突C这一选项也涉及到考古的方法,对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考古的局限。首先,考古可能发觉用煤的遗迹,但有用煤的遗迹不足以证明已"取代木柴",要证明这一结论,必需穷尽发掘,证明当时百姓不用木柴,这又不是考古能做到的,所以,材料一的结论很难用考古学支撑。反过来,假如考古发觉有北宋东京居民运用木柴的遗迹,则足以否定煤炭取代木柴的结论。因此,材料二的结论在肯定程度上倒可能用考古学的方法解决;其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结论都不是"必需得到考古学支持"的,对此问题的探讨,文献可能是更经济的方法。事实上,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之谜,大多是由于史料缺失造成的,这就是史证的局限之一。与探讨人员相比,中学生和中学历史老师驾驭的史料更为有限,局限更大,因此,中学教学中的历史叙述更多地须要在已有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实证、历史想象、历史推理等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二、观点和立场会影响实证历史是过往的,又是单向的,历史真相的重现有赖于对史料的占有和考证,所以基于史料的实证是还原史实的最基本方法。但是通过实证还原史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中立"、"客观"和"科学",因为实证还经常受到观点、立场和相识水平的影响。考查了"主观相识影响历史评价"的问题: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渐渐发生改变。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相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恒久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看法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不仅历史评价受到主观相识的影响,史实本身也会受到影响。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马上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探讨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说明B.历史真相因年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探讨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这就是因立场不同,而对历史事实有不同推断的一个典型。四大独创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始终以来,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重要独创的权属在世界上存在不同声音,韩国等国家正是从自身的立场动身,进行举证、考辨的。这些问题怎么处理?笔者在《开放视野、实证方法和爱国立场》一文中曾经提出三个原则:一是不因爱国立场而曲解证据;二是要从爱国的立场动身收集证据、开展探讨;三是要以爱国立场和证据意识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越是高度的概括,越简洁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斗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大多数老师在分析此题时着眼于概括的全面性,其实此题还涉及叙述的客观性,即要能辨别史实与史论。在此题涉及的一系列历史概念中,客观性是不同的,例如"帝国主义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三个概念,"帝国主义斗争"纯是史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相识,所以易有争议;"一战和二战"则是史实;"两次世界大战"是史实,也略带肯定的史论意味,但相对是比较客观和中立的。三、宏观的、困难的、间接的问题经常难以实证殷海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列出了实证的几大局限:(一)小问题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大问题不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二)构造简洁的问题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构造困难的问题就不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三)干脆的问题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间接的问题不简洁诉诸证据来解决。这确是我们在运用历史实证时应有的相识。笔者在"证史·知史·悟史——三句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一课中,首先用实证的方法考量"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的结论,通过引用史料、逐层考证,从历史学的角度是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的:中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将火药用于军事了;最迟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就用于航海了。但是,对于鲁迅的另一句名言:"(中国历史无非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短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则很难用实证的方法证明或证伪,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宏观的对历史的总体相识(从这个意义上鲁迅的前一句名言从其本意讲也是一种总体相识)。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试着用列举史实或史料的方法实证,学生就遇到了困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有些问题要用实证的方法,有些问题不宜用实证的方法。历史学习中应当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面临历史问题时能恰当地选择探究的方法,详细的、简洁的、干脆的问题用实证的方法,宏观的、困难的、间接的问题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还要主动运用历史感悟来相识历史。从史料中得出史料的环节①,主要是运用史证的方法(当然也要用到想象、感悟等方法,如前所述),从史实中得出史论的环节②,则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感悟等方法。四、从"史证"到"史证后"正因为实证的上述局限,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正确定位"史证教化"。要明白:实证在历史教学中只是供应范例,"史证教化"是通过史证的范例,来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让学生在"史证"的过程中初步习得收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分析实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以丝绸之路为线索,从史证方法入题,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历史学习实力,可以说是从"史证"到"史证后"的胜利探究: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探讨"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一: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其次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其次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问题二: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旺盛,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觉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在下图所示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详细状况?为什么?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问题三:"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此题的第一问完全着眼于历史实证,考查学生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证方法;其次问则立足于历史的实证,更深化、详细地考查史证的方法和实力,同时,也接触到了历史的想象;第三问则超出"史证",要求学生能够"多维度地说明",如: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