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内一科...........................................................................1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
胸痹(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6
眩:(原发性UjIll.压)中1,^5,疗方案1
内二科..........................................................................15
胃脱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16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1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6
外科............................................................................30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31
精癖(前列腺增生)中医诊疗方案..............................................34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37
骨一科41
肱骨雕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2
股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9
骨二科..........................................................................64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65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68
腰腿痛(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71
骨三科..........................................................................74
横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5
锁骨:折中g诊疗方案.......................................................79
崩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86
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89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93
内一科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内一科)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
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
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
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
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
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
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
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
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槐动脉
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2
1、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
茯神、远志、石莒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生脉片、稳心颗粒等。
中药针剂:生脉针、参脉针。
2、心脾两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
代。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黄、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
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
中药针剂:黄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3、阴阳两虚证
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
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洋化)、
桂枝、当归、黄黄、元胡、甘松、炒枣仁。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
中药针剂: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4、痰瘀互阻证
证候: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滤,
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
3
川苜、当归、赤芍、瓜萎、元胡、甘松、苍术。
中成药:冠心丹参片、田七胶囊。
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
5、气滞血瘀证
证候: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目时容易
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
花、川茸、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
中成药:稳心颗粒.
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
6、痰火扰心证
证候: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
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篓、胆南星。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2~3个穴位。
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
列缺;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
太溪。患者取卧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
2、耳针疗法
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
方法:每次选3~4穴。中度刺激,留针30一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
次,每日1次。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童,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
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DCG的结果评
价。
5
胸痹(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内一科)
胸痹心痛病是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
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
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绞痛是指
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所致,出现以发作性胸骨后或心
前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诱发。
一、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参照(国际心脏病学
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
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997-03-04发
布)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第
1版)
二、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心肾亏虚,血络瘀阻
证候:胸痛胸闷,心悸怔忡;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足痿无力,耳鸣时作,
听力减退,阳痿或遗精,健忘,发脱齿摇,动作迟缓,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夜尿
频,口唇爪甲紫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弦或细弦。
治法:补肾益气、化瘀通络
方药:自拟冠心汤。
太子参30g、淫羊蕾30g、黄英30g、麦冬20g、五味子12g、桂枝12g、
川茸15g、丹参20g、红花10g、赤芍10g、炙甘草6g。
中成药:心痛舒胶囊(医院制剂)。另外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
射液:冠心宁、丹红注射液、血塞通、血塞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疗效评估:
6
该类证型为老年胸痹心痛病的常见证型之一,在中医辨证及结合现代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拟定了冠心汤,该方中成药剂型为心痛舒胶囊,是获得广东省药监
局批准的医院制剂。该方经过8年的临床运用观察以及广东省中医药管理科研课
题(已结题),显示在控制心绞痛,改善肾虚症状以及心电图方面均获较好的疗
效,4周为一疗程,1一2疗程,总有效率大于95%,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经过
本院所级及省中医局级两级已结题课题研究显示该药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
及肾虚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治疗观察74例,并设40例对照组(心血康胶囊),
结果如下:①对心绞痛的疗效:治疗组74例,显效52例,改善19例,总有效
率96%;对照组:40例,显效20例,改善16例,总有效率90%。②对心电图缺
血性ST-T的影响:治疗组74例,显效21例,改善36例,总有效率77%;对照
组:40例,显效9例,改善14例,总有效率5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对心绞
痛、心肌缺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C0.05)。③对督虚改善情况:A.对夜
尿及尿后余沥不尽:治疗组中58例夜尿有原来的2-5次减至1次,有13例夜尿
消失,11例尿后余沥不尽消失。对照组无此作用。B.对耳鸣及听力的影响:治
疗组中38例耳鸣好转,听力增强。对照组无此作用。
2、寒凝心脉证
证候: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
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
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和枳实瘫白桂枝汤加减。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小
通草大枣枳实蓬白瓜篓。重证可加乌头(另包先煎1小时)、附子(另包先
煎1小时)、干姜,蜀椒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还可选用冠心宁注射液等
3、痰浊闭阻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
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澹,口粘,恶心,咯吐谈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枯萎蓬白半夏汤加味。全瓜篓蓬白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炙
7
甘草干姜细辛
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痰
热甚加黄连、海浮石、竹沥、竹茹;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4、心脉瘀阻
证候: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臀内侧,胸闷,心悸不宁。
唇舌紫暗,脉细涩。
治法:化瘀宽心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苜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
壳甘草。
若瘀血痹阻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等加强活血理
气之功。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川苒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等。还可选用逐瘀通脉胶囊,冠心丹参片,田七胶囊。
5、心肾阴虚
证候: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
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活血通络
方药:左归饮。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若心悸、盗汗、心烦不寐等心阴虚明显者,加麦冬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胸闷且痛者,加酒当归郁金川苜丹参以活血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用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稳心颗粒等。
6、心阳亏虚
证候: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
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瓜萎萩白白酒汤加减。桂枝炙甘草瓜篓萩白白酒适
量。
若阳虚欲脱者,则急当回阳救逆,可用人参附子以救急回阳。
中成药可选用补心气口服液、丽参口服液。
(二)急性发作期应急措施: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等。若症状
8
缓解,继续服中药治疗;若不缓解,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三)其他治疗
临证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穴位贴敷常可收到满意疗效
1、敷贴药物:白芷、赤芍、川苜各2份,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附子、
白弹皮、地肤子各1份。
2、操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适量加入冰片,用生姜汁
和清醋调成稠糊状,每取蚕豆大药糊,置于Icmxl.5cm敷料中间敷贴穴上。每
次敷贴4-6小时,每日1次,至疼痛缓解改为每周1-2次,连续贴敷1个月为
一疗程。
3、取穴:
主穴:膻中、心俞、至阳、内关。
辨证取穴:
气阴两虚兼血瘀:气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关元。
气虚血瘀:气海、足三里。
痰瘀互结:中脱、丰隆。
心肾阳虚:气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关元。
心血瘀阻:膈俞、通里。
4、发作时可予以硝酸甘油制剂;缓解期间可以硝酸酯制剂、。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扩张剂。
9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一科)
一、定义: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
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
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外延涉及头痛、中风、心悸、水肿等,相当于西医
高血压病。
二、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进行诊断。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
平均舒张压(DBP)S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3)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3、中医证候诊断
(1)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
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浸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
(2)痰浊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
脱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舌淡,苔白腻。脉象:濡滑。
(3)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
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浸赤、便秘或便澹。舌苔:舌淡,苔薄白。脉
象:脉细弱。
(4)气虚血瘀证:眩晕。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薰黑、口唇紫黯、
10
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象:
脉细涩。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
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舌苔:舌
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
三、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3)心电图、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
声检查(TCD)、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血管
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等。
四、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
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
发症的住院患者。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
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苓、山柩,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2、痰湿上扰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
故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黄益气健脾;当归、熟地、
II
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黄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茸、赤
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
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
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
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
强腰膝。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
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
仲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
(二)中成药:
龙胆泻肝颗粒:2包/次,3次/日,水冲服。功能:清热解毒,泻肝经实火。
适用阴虚阳亢证者。
祛湿颗粒:一次10g,一日3次,开水冲服。功能:淡渗利湿,清热解毒。
适用于痰湿上扰证者。
人参五味子口服液:2支/次,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
血亏虚证者。
补肾养骨口服液:2支/次,3次/日,口服。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适用于肾精不足证者。
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益气养阴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参黄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血。
2、活血化瘀类:
12
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红花注射液。
(四)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1)阴虚阳亢证:
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2)痰浊上扰证:
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
处方:中皖、内关、丰隆、解溪。
(3)气血亏虚证:
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
灸。
(4)气虚血瘀证:
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
(5)肾精不足证:
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
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
2、推拿按摩辩证辨病使用手法。
3、药物浸浴药物组成:夏枯草勾丁桑叶菊花牛膝,每日一次,15天
为一疗程。
4、起居有规律,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
5、体育锻炼:按年龄、性别、体力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长
期坚持。进行导引和气功有一定疗效。
6、饮食治疗:应严格长期坚持,饮食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须适应生理需要,
进餐定时定量,忌食膏粱厚味、或过咸之品。
(五)西医治疗
13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
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
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
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
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
显效1.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虽未降至正
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
有效1.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较治
疗前下降107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
上。须具备其中一项。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
内二科
15
胃脱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内二科)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
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的主要症状: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腕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脱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
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
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
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
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缓变平甚至消
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
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
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
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
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
16
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脱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脱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脱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脱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
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滤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
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
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滤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脱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
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脱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
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
百合、乌药、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17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
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桅子、甘草。
中成药: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黄苓、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祛湿冲剂(本院制剂)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
法半夏、炙甘草。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参苓白术颗粒(本院制剂)、胃
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茂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黄、桂枝、干姜、白术、法
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
药、佛手、生甘草。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
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尊、当归等。
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
18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院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
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x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
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19
4.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
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
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
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20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内二科)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皖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皖腹胀满、
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滤腹泻、烦
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鼬)。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领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
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
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艇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
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21
1.肝胃不和证:胃脱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
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脱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清薄;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院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
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
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院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
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脱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
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
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蝶峭、麦芽、
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
粉(冲服)、海蝶峭、炙甘草。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参苓白术颗粒(本院制剂)、胃
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黄建中汤加减,黄黄、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
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
22
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柩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蝶
靖、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
中成药:龙胆泻肝颗粒(本院制剂)、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胃痛宁汤
(本院制剂)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
白芍、百合、甘草。
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
(二)针灸治疗
1.肝胃不和证
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
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脸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脸
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
益为主。
以上腌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
选穴:选内关、中脱、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
用泻法。
以上脸穴可以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
选穴:选脾、胃、中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23
以上脑穴可以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
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
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
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
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
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4.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
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
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
皮质类固醇激素、非幽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
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I、n、in),积分分别为。分、1分、2分、3分。
24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二)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
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
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
25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内二科)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3-2008)。
1.主症: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
部积块,或齿鼻帆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红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
神疲乏力、纳少便涯,或高热烦躁、神昏谙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若暧气、
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
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瘤积,按之胀满疼痛,
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2.病人有胁下^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
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3.理化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与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
作用。其他如X线领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也有
一定作用。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
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腹水(1-2级)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
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
得暧气、矢气稍减,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皖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
26
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滤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腹胀满,时轻时重,纳呆食少,暧气,胁腹刺痛拒按,面
色晦暗,肌肤甲错,可有瘀斑,舌质紫暗,脉细涩。
4.肝脾血瘀证:脱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
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
瘀斑,脉细涩。
5.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
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
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以及消除病因及诱因(如
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等。临床应根据肝硬化不同病因继续沿用病因治
疗措施。同时根据临床需要,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和胃苓汤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炒白术、
茯苓皮、泽泻、大腹皮、香附、苍术、蕙故仁.
中成药:祛湿颗粒(本院制剂)、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2月交通银行2024年招考8名人员工作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B12T 610-2015 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 2025房屋买卖合同(按揭付款)
- DB12T 564-2015 低温食品储运温控技术
- 疫苗预防效果评估体系-洞察分析
- 约数计数理论发展-洞察分析
- 南京2025年江苏南京江北新区招聘教师35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工程建筑承包合同范文
- 2025标准版区域代理合同样书
- 语言接触与语言消亡-洞察分析
- 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
-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解读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 膜厚测试报告
-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解析(共18页)
- 减速器箱体工艺工装设计说明书(含图纸)
- (完整版)中央空调现场勘察信息表
- 技术交底给水铜管道及配件安装.
- 实验动物房改造项目设计浅谈
- 国际商法考点期末考试
- 齿轮画法图基础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