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

卷(含答案)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

拟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游牧草原与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进程,

因中国雄心的不断增长和贸易的发展而加快。在汉朝,扩张的浪潮将

中国的边界推进到更为广阔的疆土,并逐渐抵达西域。这地方在甘肃

的河西走廊条将中国腹地和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

洲敦煌郡连接在一届600英里长的通道一一以西。

此前,前往西域曾受到匈奴人的阻碍。匈奴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

族,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些部落人群描述为蒙昧无知、茹毛饮血的野人。

他们是汉朝重要的牲畜贸易伙伴,汉朝每年要从草原民族购买成千上

万头牲口,同时,也要应对他们的进攻和偷袭。汉人常常派大使造访

这些从小就擅长捕捉耗子、小鸟甚至狐狸和兔子的游牧民;皇帝还会

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无恙、在一套正式的朝贡体系下,汉人要

给游牧部落送去许多奢侈的礼品一一包括大米、美酒和纺织品一一只

求换得和平。中国最重要的贡品是丝绸,因为它质地好、分量轻,铺

床做衣都用得上。丝绸同时是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为换取和平而付出的物资总量十分巨大,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

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

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

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

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一一“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然而,对于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通道的开拓并

不顺利。从一个绿洲到下一个绿洲,极端的高温、致命性沙漠风暴,

让路途异常艰辛。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巴克特里亚骆驼变得弥

足珍贵:这些动物能忍受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对致命性沙漠风暴的

到来非常敏感。它们在预感到风暴来临时会“立即嚎叫着聚成一团”,

商人和商队见到后会马上用毡布将自己的鼻口包裹起来。骆驼的使用

让商旅跨越沙漠成为可能。

在艰难的环境下,必须有丰厚的回报才值得人们去冒巨大的风险。

尽管四川的竹子和布匹可以出现在几千英里以外的巴克特里亚市场,

但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价格高昂的珍贵物品丝绸。丝绸在古代扮演着诸

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

铸造足够数量的钱币是个难题,在饱受战火的边疆地区铜钱一文不值,

而粮食也会随着时间腐烂。于是,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

为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

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

理体系。进入中国的客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他们将拿到通关文

牒,也常常会被官员询问。像当代旅店的顾客注册制度一样,这些来

客的信息均被仔细记录: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身份,下一个目的

地是哪里,特别是(考虑到关税)他们所携带的货物及其价值。所有

这些复杂的行政措施都为我们展示出都城长安是如何面对一个似乎

正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

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

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节选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调之路》)

材料二: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不论是欧亚大陆公元前两千纪印欧民族的

南下与东进,还是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都带来

了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公元前一千纪中期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

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西起埃及、爱琴海和多瑙河,东至中正、

印度河,北抵黑海、里海、威海,南濒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几

乎将古代除中国和西地中海地区之外的所有古代文明都联系在了一

起。随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取代了波斯帝国的全部领土,还增加了

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本土,其中就包括其发祥地一一马其顿王国。虽然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他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却奠定了未来丝绸之

路西段的基础。希腊化世界的主体就是亚历山大的部将们瓜分其帝国

遗产后形成的三大希腊化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安提柯王朝统治

下的马其顿王国和亚洲的塞琉古王国。后者的地盘最大,也最难控制。

塞琉古王国前三任国王与亚历山大一样,致力于希腊式城市的建立,

以此来巩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同时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这就无

形中拓展了波斯帝国留下的道路系统,从而使得张骞一旦进入中亚,

也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往地中海和印度的道路。那些分布于印度西北部、

中亚、伊朗高原和两河一一叙利亚地区的希腊化城市,后来之所以有

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丝路重镇,它们之间的路线能够成为后来丝路的主

干道或支线,正是由于此前希腊化世界的存在以及这个世界内外各地

之间联系的扩大与深入。

(节选自杨巨平《文明互动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皇帝对待匈奴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认为匈奴蒙昧

无知,一方面恭敬地问候大单于,缴纳贡品。

B.丝绸是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象征政

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C.汉朝对进入中国的客商实施了旅店顾客注册制度,在面对越

来越繁盛的世界贸易时显示出了从容与自信。

D.两千年前,丝路贸易就实现了事实上的“全球化”,提供了更

多机遇,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得•弗兰科潘在记述汉朝和匈奴关系时,对汉朝表述,与

一些史书上“天朝大国”形象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历史。

B.汉朝对匈奴展开军事行动,目的之一是减轻贡品带来的经济

负担,这印证了恩格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观点。

C.丝绸与竹子、布匹等物品相比,分量轻、易于携带,更适合

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运输,因此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

D.丝绸之路开通前,民族的扩张与近徙让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

之间产生了碰撞与交融,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与基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

是()

A.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武帝时西域都护府对过境的中

外客商,给予安全保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对一般商品货物检验后,发

给许可证。

B.据汉代《九章算术》记载,如有商人将大米出口西域,出三

关(内关、中关、外关)后的累进关税税应为三关税率之和,关税税

率达到68%o

C.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朝在阳关、玉门等丝绸之路主要

城市设置关都尉或关令尹及下属官吏,负责稽查商旅和通关文牒,征

收关税和市租。

D.在敦煌附近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载:公元前52年3月6

日驿站安置康居王使团从使者、贵人到随从商人,一共76人,随行

大牲畜78头。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波斯帝国一(崛起于)一伊朗高原一(联系)一诸多古代文

B.亚历山大帝国一(取代)一波斯帝国一(增加)一希腊本土

C亚历山大部将一(瓜分)一帝国土地一(形成)一三大希腊化

王国

D.塞琉古王国->(开创)希腊式城市一(转化为)->丝路重

5.丝绸之路是怎样打通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师傅

陆文夫

我的师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岁。总戴一顶瓦灰色的鸭舌

帽,为的是遮掩了那一头斑白的头发。他总共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

德,一个就是我。

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

师兄广德便来鼓动我,说:“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

If

我说:“师兄,说书这一行,还有点窍门:你听武松打虎那一段,

说起来多神!多险!那有个情节;眼前这厂里的事情,太淡J

广德说:“这话不对,就说我们的葛师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

“先对你说一段:葛师傅三十八岁那年,从汉口回到苏州。有个

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户配一只大活塞。那时没有科学仪器

测量,全靠一把大卡钳,手头上的功夫。照理,这样大的生活要到上

海去做的,史老板想创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

“那活塞车了三天,最后一刀没人敢车了。史老板一急,把苏州

一带稍有名气的车工都请到厂里。车工有句老话:“千刀万刀,最后

一刀。”这最后一刀吃对了,就是正品,吃不准,就得报废。生活一

废,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车工的假碗也得过河,没人敢落车。

“葛师傅站出来,拿起卡钳,量了个仔细。量完了,二话没说,

把车床马达一推,拖板一摇,嗤溜溜地车了一刀,大模大样地说:“落

车!”——活塞进汽缸,正好!

“从此,葛师傅到哪见厂,哪月厂就生意兴隆。葛增先这三个字,

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我听了这段故事,来劲了,说:“这有点像松

打虎哩!”

广德笑起来说:“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当今的英雄不同了,

葛师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这才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说

给你听。”

我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

果然大受欢迎。

去年九月,葛师傅开会去了。这时候,来了紧急任务,也是要配

大活塞。我心里想,这下子可以显显葛师傅的威风了。我把任务交给

一个车工,关照他说:“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

葛师傅刚回来°车间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围在当中,有人直着嗓

子喊:“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

葛师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说:“别听他们瞎起哄,有只活塞请

你卡一卡。”

葛师傅听到活塞两字,眉毛动了一下,问:“生活急不急?”

“人家一月榨油厂停工,几百人等着哩!”

“活塞有多大?”

我说:“和你二十年前车的一样大。”

葛师傅脸色一虎,说:“什么二十年前,快领我去看

我见师傅脸色不对,心里有点虚。说实话,这样紧要的生活,是

不能当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个劲地喊:“快来呀,表演开始罗!

ff

葛师傅跑到车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钳就量。量完问

我:“厂里有没有这么大的分厘卡?”

“货巳经订了,还没来,最快也要三天。”

葛师傅责怪我:“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

我听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却非分

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

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个心思。本想见识葛师傅的当机立断,

干脆利落,没想到活神仙却磨磨蹭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喊喊嚓嚓地

议论起来:

“并不那么神嘛!”

“他过去跟资本家做,也不曾考虑嘛,是怕塌面子!”

葛师傅耳朵十分尖灵,抬起头来追问:“这话是哪个说的?你哪

知道替老板卖命的寒苦?那辰光,你当我真是神仙?我是拎着饭碗碰

运气啊!碰对了,我能在苏州多吃几年饭。碰不对,大不了再闯几个

码头。如今能这么乱闯?损失工料还是小事,榨油厂几百人等着!停

一天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这不是个人的假碗问题了!”

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车床在噬噬嘘嘘地旋转,铁器轻轻地碰击。

天窗里突然射进耀眼的阳光,我才看清葛师傅严肃的目光。我忙劝他

说:“那就等三天吧J

葛师傅拧起眉头,翘起下巴,眯细着眼睛,停了一息说:“不能

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场,榨油厂任务紧急。”

我说:“万一报废了,时间也差不多J

葛师傅说:“通知翻砂车间,别把活塞的泥模毁了,随时准备浇

第二只……”他把帽子一脱,现出一头斑斑白发。

旁边那些看表演的,肃静无声,好像在替葛师傅助劲,大家共担

着一个责任。

紧要关头到了,见他满满地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把全身的力

气都提到两只膀子上,屏住气,稳住劲。卡钳脚在活塞上轻轻地一探,

跟着一挥手,高喊:“开车!”床飞舞起来了,车刀嗤嗤地切削过来,

雨点般的铁屑,沙沙地四洒开来。工夫不大,一刀到头,大活塞完工

To我没等葛师傅吩咐,便吹响哨子,指挥落车。那一边,人们个个

抢着活干,忙着向汽缸里装。只听见梆头梆梆梆三响,车间里一片欢

叫:“正好!”

我的一颗心从喉咙里落下肚去。回头看葛师傅,才发现他上半身

的衣衫全湿透了,眉毛上都吊着汗珠。

这以后,我花了三个夜晚,编了一段新的评弹,它受到了大伙儿

更加热烈的欢迎。

1961年发表

(有删改)

文本二,

向评弹学习(节选》

陆文夫

我向苏州评弹学过不少东西,所以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

像苏州评弹。爱上苏州评弹,那是在我开始写小说之后。那时我为写

小说而苦恼,而评弹带给了我各种启发。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

优美,很有表现力,可惜的是我不能用吴语来写小说,不懂苏州话的

人看不懂,懂苏州话的人看起来也很吃力,何况吴语也和许多地方语

言一样,许多传神之处无法用普通话加以翻译,只好吸收一些读音不

同,字面能懂的方言,如“瞎七搭八”“滴溜滚圆”等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讲故事,先说葛师傅三十八岁从“汉口”回来,暗示他

一身本领是从何而来的。

B.“我”让车工留下最后一刀,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就是想亲

眼看“活神仙”表演。

C.葛师傅告诉大家,二十年前为史老板巧车大活塞是“碰运气”,

这里有谦虚的成分C

D.“我”建议“等三天",而葛师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断

决定冒险去车大活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从榨油厂来的任务很紧急,文本一

中的这些细节透露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时代气息。

B.文本一多处以描摹五官来刻画人物,如“眉毛动了一下”“拧

起眉头”,神形兼备,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文本一中,工人们从议论纷纷到肃静无声再到欢呼一片,烘

托了故事气氛,也表现了人们对葛师傅认识的转变。

D.两则文本都写到了评弹,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

串联情节,文本二以评弹为学习对象,谈论小说创作。

8.文本一中两处划线部分都描写葛师傅车活塞,却写出了“不

一样”的葛师傅,谈谈你的理解。

9.陆文夫指出“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请

结合两则文本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哪些方面“像苏州评弹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

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E:“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

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

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

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

刁何如'曰:'自官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

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J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

则小人不能奋其智c《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

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

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

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巳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

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

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

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

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

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筒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

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

败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为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

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

“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

“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

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

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

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0.“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

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14.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

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

江月》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含有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几度”表达了人生短

暂的感慨。

B.“月明”句话带双关,既可理解为景物实写,也可隐喻奸人当

道,词人因谗遭贬c

C.词中的“孤光”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孤光”蕴含

的情感相同。

D.全词突出了一个“凉”字,既写了环境、节候之“凉二也写

了人生的悲凉。

16.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

中见到词人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

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口,屈原用方楠圆凿比喻“道不同不足为谋”的道

理的两句是“,\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

壁怀古》“”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浪滔天的

景象。

(3)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

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证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an

,U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

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蕨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已

心魄,澄怀观道,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A,

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

B;而兰薰桂馥,则是比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C,

金喻坚,兰喻香,月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

真善美的化身。自古以来,画兰之士在他们的画面上呈现了自然之美,

也渗透出他们的胸中丘壑。苏东坡画兰,长带荆棘,所谓君子能容小

人;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惨痛地吐露大好河山的沦丧,①

最是以兰画著名的,当数“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了,②他的兰花画

法极类石涛旨趣,所绘兰竹举世无双,传世之作如《题画兰十九则》,

③足见他对兰花的偏好,就连他的隶楷书法六分半书,也由画法行之。

④这说明他是书画同源、用笔一致的典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那些巧言令色人,即使获得一些成功,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

不齿。

B.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足迹遍及大半

个中国。

C.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

人道也。

D.行走在乡野的民间郎中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为普通百姓诊

治疾病。

20.“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

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分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土壤中的盐分会结合水分形成高渗溶液,

溶解的盐粒会把土壤中的水分聚集到一起,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①,植物的根系需要有更强大的吸力。进入细胞的盐

分也非常危险,会损伤细胞中的酶和细胞膜,破坏植物的代谢功能和

正常生长能力。如果给不适应盐地的植物浇上盐水,植物根系的生长

就会受阻,植物体就会发育不良,直至枯萎。

在全世界大约30万种显花植物中,只有少数种类能够适应盐分

含量较高的环境,②o我们在海岸区域,

只发现了很少的盐生植物。盐生植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生理机制来

对抗土地中的盐分c这些植物可分为两类:拒盐植物和泌盐植物。拒

盐植物的根系会阻止溶解的盐粒进入植物内部;③

,但是又会立即排出,防止细胞中的盐浓度过高。有

一种尤其擅长排出盐分的植物叫作“补血草”,每到8月,它们就会

把盐碱地变成一片紫蓝色的花海。它们的叶子上分布有腺点,专门负

责把盐分排出体外C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

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论述类文本提到,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二

让我们看到人的“美好的姿态“,也就是说,人应有一些必要的文学

情怀,人生才会更精彩,正如琴棋书画诗酒花构成生活的意趣;但也

有人说“诗歌不能当饭吃”“文学不是生活必需“,柴米油盐酱醋茶才

是生存的底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

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游牧草原与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进程,

因中国雄心的不断增长和贸易的发展而加快。在汉朝,扩张的浪潮将

中国的边界推进到更为广阔的疆土,并逐渐抵达西域。这地方在甘肃

的河西走廊条将中国腹地和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

洲敦煌郡连接在一超600英里长的通道一一以西。

此前,前往西域曾受到匈奴人的阻碍。匈奴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

族,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些部落人群描述为蒙昧无知、茹毛饮血的野人。

他们是汉朝重要的牲畜贸易伙伴,汉朝每年要从草原民族购买成千上

万头牲口,同时,也要应对他们的进攻和偷袭。汉人常常派大使造访

这些从小就擅长捕捉耗子、小鸟甚至狐狸和兔子的游牧民;皇帝还会

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无恙在一套正式的朝贡体系下,汉人要

给游牧部落送去许多奢侈的礼品一一包括大米、美酒和纺织品一一只

求换得和平。中国最重要的贡品是丝绸,因为它质地好、分量轻,铺

床做衣都用得上。丝绸同时是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为换取和平而付出的物资总量十分巨大,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

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

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

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

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一一“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然而,对于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通道的开拓并

不顺利。从一个绿洲到下一个绿洲,极端的高温、致命性沙漠风暴,

让路途异常艰辛。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巴克特里亚骆驼变得弥

足珍贵:这些动物能忍受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对致命性沙漠风暴的

到来非常敏感。它们在预感到风暴来临时会“立即嚎叫着聚成一团”,

商人和商队见到后会马上用毡布将自己的鼻口包裹起来。骆驼的使用

让商旅跨越沙漠成为可能。

在艰难的环境下,必须有丰厚的回报才值得人们去冒巨大的风险。

尽管四川的竹子和布匹可以出现在几千英里以外的巴克特里亚市场,

但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价格高昂的珍贵物品丝绸。丝绸在古代扮演着诸

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

铸造足够数量的钱币是个难题,在饱受战火的边疆地区铜钱一文不值,

而粮食也会随着时间腐烂。于是,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

为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

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

理体系。进入中国的客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他们将拿到通关文

牒,也常常会被官员询问。像当代旅店的顾客注册制度一样,这些来

客的信息均被仔细记录: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身份,下一个目的

地是哪里,特别是(考虑到关税)他们所携带的货物及其价值。所有

这些复杂的行政措施都为我们展示出都城长安是如何面对一个似乎

正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

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

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节选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羽之路》)

材料二: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不论是欧亚大陆公元前两千纪印欧民族的

南下与东进,还是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都带来

了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公元前一千纪中期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

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西起埃及、爱琴海和多瑙河,东至中正、

印度河,北抵黑海、里海、威海,南濒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几

乎将古代除中国和西地中海地区之外的所格古代文明都联系在了一

起。随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取代了波斯帝国的全部领土,还增加了

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本土,其中就包括其发祥地一一马其顿王国。虽然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他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却奠定了未来丝绸之

路西段的基础。希腊化世界的主体就是亚历山大的部将们瓜分其帝国

遗产后形成的三大希腊化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安提柯王朝统治

下的马其顿王国和亚洲的塞琉古王国。后者的地盘最大,也最难控制.

塞琉古王国前三任国王与亚历山大一样,致力于希腊式城市的建立,

以此来巩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同时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这就无

形中拓展了波斯帝国留下的道路系统,从而使得张骞一旦进入中亚,

也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往地中海和印度的道路。那些分布于印度西北部、

中亚、伊朗高原和两河一一叙利亚地区的希腊化城市,后来之所以有

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丝路重镇,它们之间的路线能够成为后来丝路的主

干道或支线,正是由于此前希腊化世界的存在以及这个世界内外各地

之间联系的扩大与深入。

(节选自杨巨平《文明互动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皇帝对待匈奴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认为匈奴蒙昧

无知,一方面恭敬地问候大单于,缴纳贡品。

B.丝绸是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象征政

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C.汉朝对进入中国的客商实施了旅店顾客注册制度,在面对越

来越繁盛的世界贸易时显示出了从容与自信。

D.两千年前,丝路贸易就实现了事实上的“全球化”,提供了更

多机遇,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得•弗兰科潘在记述汉朝和匈奴关系时,对汉朝的表述,

与一些史书上,,天朝大国,,形象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历史。

B.汉朝对匈奴展开军事行动,目的之一是减轻贡品带来的经济

负担,这印证了恩格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观点。

C.丝绸与竹子、布匹等物品相比,分量轻、易于携带,更适合

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运输,因此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

D.丝绸之路开通前,民族的扩张与近徙让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

之间产生了碰撞与交融,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与基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

是()

A.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武帝时西域都护府对过境的中

外客商,给予安全保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对一般商品货物检脸后,发

给许可证。

B.据汉代《九章算术》记载,如有商人将大米出口西域,出三

关(内关、中关、外关)后的累进关税税也为三关税率之和,关税税

率达到68%o

C.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朝在阳关、玉门等丝绸之路主要

城市设置关都尉或关令尹及下属官吏,负责稽查商旅和通关文牒,征

收关税和市租。

D.在敦煌附近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记载:公元前52年3月6日

驿站安置康居王使团从使者、贵人到随从商人,一共76人,随行大

牲畜78头。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波斯帝国一(崛起于)f伊朗高原一(联系)一诸多古代文

B.亚历山大帝国一(取代)一波斯帝国一(增加)一希腊本土

C.亚历山大部将一(瓜分)一帝国土地一(形成)一三大希腊

化王国

D.塞琉古王国一(开创)一希腊式城市一(转化为)一丝路重

5.丝绸之路是怎样打通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B2.C3.B4.D

5.①汉朝通过战争夺取河西走廊,赶走游牧部落,打通了中国

通往西域的道路。(东段)

②骆驼的使用开拓了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的通

道。(沙漠地段)

③统一的帝国,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拓展了道路系统,打通

了从中亚通往地中海、印度的道路。(西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一方面认为匈奴蒙昧无知”错,曲解文意。根据“一些历史

学家将这些部落人群描述为蒙昧无知、茹毛饮血的野人”,可知认为

“匈奴蒙昧无知”是某些历史学家的看法。

C.“汉朝对进入中国的客商实施了旅店顾客注册制度”错,由解

文意。根据“像当代旅店的顾客注册制度一样,这些来客的信息均被

仔细记录”,可知说“旅店顾客注册制度”只是形象地解释当时的“管

理体系”。

D.“可谓百利而无一害"错误。根据“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

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可知不是“百利而无一害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此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错,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在

艰难的环境下,必须有丰厚的回报才值得人们去冒巨大的风险”但贸

易的主要产品是价格高昂的珍贵物品丝绸”等内容,可知丝绸“戌为

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是因为价格高昂的珍贵物品更容易获得巨大利

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六段的观点是“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

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

B.《九章算术》记载的内容是对国内商人的管理,故不适合作为

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塞琉古王国开创希腊式城市“错,张冠李戴,根据“塞琉古

王国前三任国王与亚历山大一样,致力于希腊式城市的建立“,可知

希腊式城市并非塞琉古王国开创;“希腊式城市转化为丝路重镇"错,

以偏概全,根据“叙利亚地区的希腊化城市,后来之所以有相当一部

分转化为丝路重镇”,可知希腊式城市并未全部转换为丝路重镇。

故选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东段。根据“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首

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

征战”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尹了大门一一‘丝绸之路’

就此诞生”等内容,可知:汉朝决心通过战争夺取河西走廊,赶走游

牧部落,凿通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

沙漠地段。根据“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巴克特里亚骆鸵变

得弥足珍贵:这些动物能忍受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对致命性沙漠风

暴的到来非常敏感「骆驼的使用让商旅跨越沙漠成为可能”等内容,

可知:骆驼作用巨大,开拓了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

的通道。

西段。根据“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他开创的希腊化世

界却奠定了未来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塞琉古王国前三任国王与工历

山大一样……同时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这就无形中拓展了波斯帝

国留下的道路系统,从而使得张骞一旦进入中亚,也就意味着踏上了

通往地中海和印度的道路”等内容,可知:统一的欧陆帝国,拓展了

道路系统,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打通了从中亚通往地中海、印度

的道路。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师傅

陆文夫

我的师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岁。总戴一顶瓦灰色的鸭舌

帽,为的是遮掩了那一头斑白的头发。他总共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

德,一个就是我。

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

师兄广德便来鼓动我,说「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

我说:“师兄,说书这一行,还有点窍门:你听武松打虎那一段,

说起来多神!多险!那有个情节;眼前这厂里的事情,太淡J

广德说:“这话不对,就说我们的葛师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

“先对你说一段:葛师傅三十八岁那年,从汉口回到苏州。有个

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户配一只大活塞。那时没有科学仪器

测量,全靠一把大卡钳,手头上的功夫。照理,这样大的生活要到上

海去做的,史老板想创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

“那活塞车了三天,最后一刀没人敢车了。史老板一急,把苏州

一带稍有名气的车工都请到厂里。车工有句老话:“千刀万刀,最后

一刀。”这最后一刀吃对了,就是正品,吃不准,就得报废。生活一

废,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车工的假碗也得过河,没人敢落车。

“葛师傅站出来,拿起卡钳,量了个仔细。量完了,二话没说,

把车床马达一推,拖板一摇,嗤溜溜地车了一刀,大模大样地说:“落

车!”一一活塞进汽缸,正好!

“从此,葛师傅到哪月厂,哪月厂就生意兴隆。葛增先这三个字,

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我听了这段故事,来劲了,说:“这有点像松

打虎哩!”

广德笑起来说:“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当今的英雄不同了,

葛师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这才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说

给你听。”

我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

果然大受欢迎。

去年九月,葛师傅开会去了。这时候,来了紧急任务,也是要配

大活塞。我心里想,这下子可以显显葛师傅的威风了。我把任务交给

一个车工,关照他说:“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

葛师傅刚回来°车间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围在当中,有人直着嗓

子喊:“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

葛师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说:“别听他们瞎起哄,有只活塞请

你卡—”

葛师傅听到活塞两字,眉毛动了一下,问:“生活急不急?”

“人家一月榨油厂停工,几百人等着吧!”

“活塞有多大?”

我说:“和你二十年前车的一样大。”

葛师傅脸色一虎,说:“什么二十年前,快领我去看

我见师傅脸色不对,心里有点虚。说实话,这样紧要的生活,是

不能当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个劲地喊:“快来呀,表演开始罗!

11

葛师傅跑到车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钳就量。量完问

我:“厂里有没有这么大的分厘卡?”

“货已经订了,还没来,最快也要三天。”

葛师傅责怪我:“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

我听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却非分

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

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个心思。本想见识葛师傅的当机立断,

干脆利落,没想到活神仙却磨磨蹭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喊喊嚓嚓地

议论起来:

“并不那么神嘛!”

“他过去跟资本家做,也不曾考虑嘛,是怕塌面子!”

葛师傅耳朵十分尖灵,抬起头来追问:“这话是哪个说的?你哪

知道替老板卖命的寒苦?那辰光,你当我真是神仙?我是拎着饭碗碰

运气啊!碰对了,我能在苏州多吃几年坂。碰不对,大不了再闯几个

码头。如今能这么乱闯?损失工料还是小事,榨油厂几百人等着!停

一天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这不是个人的饭碗问题了!”

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车床在噬噬嘘嘘地旋转,铁器轻轻地碰击。

天窗里突然射进耀眼的阳光,我才看清葛师傅严肃的目光。我忙劝他

说:“那就等三天吧。”

葛师傅拧起眉头,翘起下巴,眯细着眼睛,停了一息说:“不能

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场,榨油厂任务紧急。”

我说:“万一报废了,时间也差不多J

葛师傅说:“通知翻砂车间,别把活塞的泥模毁了,随时准备浇

第二只……”他把帽子一脱,现出一头斑斑白发。

旁边那些看表演的,肃静无声,好像在替葛师傅助劲,大家共担

着一个责任。

紧要关头到了,见他满满地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把全身的力

气都提到两只膀子上,屏住气,稳住劲。卡钳脚在活塞上轻轻地一探,

跟着一挥手,高喊:“开车!”床飞舞起来了,车刀嗤嗤地切削过来,

雨点般的铁屑,沙沙地四洒开来。工夫不大,一刀到头,大活塞完工

了。我没等葛师傅吩咐,便吹响哨子,指挥落车。那一边,人们个个

抢着活干,忙着向汽缸里装。只听见梆头梆梆梆三响,车间里一片欢

叫:“正好!”

我的一颗心从喉咙里落下肚去。回头看葛师傅,才发现他上半身

的衣衫全湿透了,眉毛上都吊着汗珠。

这以后,我花了三个夜晚,编了一段新的评弹,它受到了大伙儿

更加热烈的欢迎。

1961年发表

(有删改)

文本二,

向评弹学习(节选》

陆文夫

我向苏州评弹学过不少东西,所以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

像苏州评弹。爱上苏州评弹,那是在我开始写小说之后。那时我为写

小说而苦恼,而评弹带给了我各种启发。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

优美,很有表现力,可惜的是我不能用吴语来写小说,不懂苏州话的

人看不懂,懂苏州话的人看起来也很吃力,何况吴语也和许多地方语

言一样,许多传神之处无法用普通话加以翻译,只好吸收一些读音不

同,字面能懂的方言,如“瞎七搭八”“滴溜滚圆”等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讲故事,先说葛师傅三十八岁从“汉口”回来,暗示他

一身本领是从何而来的。

B.“我”让车工留下最后一刀,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就是想亲

眼看“活神仙”表演。

C.葛师傅告诉大家,二十年前为史老板巧车大活塞是“碰运气”,

这里有谦虚的成分C

D.“我”建议“等三天",而葛师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断

决定冒险去车大活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从榨油厂来的任务很紧急,文本一

中的这些细节透露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时代气息。

B.文本一多处以描摹五官来刻画人物,如“眉毛动了一下”“拧

起眉头”,神形兼备,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文本一中,工人们从议论纷纷到肃静无声再到欢呼一片,烘

托了故事气氛,也表现了人们对葛师傅认识的转变。

D.两则文本都写到了评弹,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

串联情节,文本二以评弹为学习对象,谈论小说创作。

8.文本一中两处划线部分都描写葛师傅车活塞,却写出了“不

一样”的葛师傅,谈谈你的理解。

9.陆文夫指出“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请

结合两则文本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哪些方面“像苏州评弹

【答案】6.B7.D

8.①第一处划线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葛师傅车活塞时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突出其技艺高超。②第二处划线句以“我

”的视角,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葛师傅车活塞时的全神贯注和

竭尽全力,突出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9.①情节设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写“我”听说葛师傅的

故事,编成评弹大受欢迎,又遇到新任务,葛师傅再次显露身手,故

事环环相扣,情节张弛有度,和评弹一样吸引了听众。②人物形象鲜

明。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式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勇于担当、

有责任心的主人公形象。③语言富有表现力。文本以的语言质朴生动,

通俗易懂,和评弹的语言一样有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错,根据“货已经订了,还没来,最

快也要三天”“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可知并非

故意不准备分厘卡C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串联情节”错,文本一虽有“我”学习

评弹、编评弹的简咚交待,但没有串联小说情节,也没有推动情节的

发展,反而受“葛师傅'两次'巧车大活塞”的影响,故文本一的线

索是“葛师傅车大活塞”,另外,“我”和“葛师傅”均可以说是小说

的线索人物。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的能力。

①第一处划线句,主要描写了葛师傅一连串的动作“量完了”“一

推“一摇”“一刀”,还有葛师傅干净利落的一句话“落车”,写出葛师

傅车活塞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突出其技艺高超。

②第二处划线句,从“我”的视角,观看葛师傅车活塞,主要通

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住气,稳住劲”“轻轻

地一探”一挥手”等,真实、精彩地还原了“活神仙”表演的场景,集

中地表现了葛师傅车活塞时的全神贯注和竭尽全力,突出其勇于担当

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

几个段子”“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等内容,可知评

弹情节设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先写了“我''从广德哪里听说的

葛师傅故事,“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

活塞“果然大受欢迎“,后来又亲眼见识了葛师傅再次显露身手,

再次“编了一段新的评弹”。故事环环相扣,情节张弛有度,和评弹

一样吸引了听众。

②根据“还有点窍门:你听或松打虎那一段,说起来多神!多险”,

可知评弹人物形象鲜明,文本一通过侧面烘托,“我”从广德那里听到

葛师傅的传奇故事,又正面描写,直接写“我”亲眼目睹葛师傅这一

“活神仙”的表演,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勇于担当、有责任心的主

人公形象。

③根据“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优美,很有表现力”,可知

评弹语言富有表现力,文本以的语言质朴生动,如“千刀万刀,最后

一刀”活神仙巧车大活塞”“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等内容,富有

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同时又和评弹的语言一样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

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

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

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

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

刁何如'曰:'自官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

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

则小人不能奋其智C《语》日:"舜帝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J管仲知小人之不可

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

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

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

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

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

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

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

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

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

败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

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

“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

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的“制”意思相同C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

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

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

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

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14.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

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FG

11.D12.A

13.(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

道会这样做吗?

(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

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

迹了。

14.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

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

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

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巳,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

他们制定办法的时侯,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

“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非……也”是否定式判断句,“也”后F处断开;

“为法”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