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的基础上又引用事实进一步推论。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难以说服秦穆公,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D.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下面一则外交事件进行评价。1919年1月28日,一战结束后,27个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想借此次会议收回山东的主权。中国代表之一的顾维钧在大会上发言:“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发言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评价说:“顾氏堂堂正正之演说,实使日本委员垂头丧气,哑口无言。”但遗憾的是,会议的最后,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于是,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答案】1.C2.B3.D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②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③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①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②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仍然无法收回对山东的主权。③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错,材料二是说“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用口才战胜实力”是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不是他认为。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刘勰的观点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D.《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二、三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第四、五、六段是说,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不仅讲究策略,更讲究战略;“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题干材料“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可知,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②材料中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仍然无法收回对山东的主权。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护了国家尊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旗渠(节选)杨林(第一幕)[太行山下,漳河岸边,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山脚下,一北方汉子踏着涛声走来。他身着宽衣大裤,操豫北口音,一步跨上漳河堤岸,面色凝重,深沉眺望。杨贵我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现在是1959年10月29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就“引漳入林”问题再次进行表决!同志们,表决之前,我请大家看三样东西:第一,看看脚下的土地——[旷野间,土地龟裂,旱象惊人。杨贵我们一路走来,大家都看到了,地,张着大嘴,在等水喝,第二,我请大家要看的就是这条近在咫尺的浊漳河——[浊漳河,水声隆隆,波涛又起。杨贵听听,它在翻滚打浪啊!多好的水,就这样从我们的身边哗哗地流走啦!最后,请大家看看身后的这座太行山——[太行山,峻崖倾斜,仿佛压在头顶。杨贵就是这座山,挡着漳河水,硬是流不进我们林县呢!今年这场大旱,百年不遇,林县境内的淅河干了,洹河干了,淇河干了,露水河也干了。我们修好的水库无水可蓄,挖好的水渠无水可引,老百姓又要牵着毛驴、挑着水桶,翻山越岭地取水了。事实已经证明“引漳入林”迫在眉睫!所谓的“引漳入林”,就是劈开这座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越岭地流进林县。我知道“引漳入林”工程浩大,干起来不容易,可是林县55万人需要水,91万亩耕地需要水!嗨!谁让我们赶上了呢,躲避,不干,那我们就会挨骂,老百姓会骂我们是一批废物![一群人影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李贵(举手,宣誓般)林县县长李贵同意!路秉忠(举手,宣誓般)林县县委副书记路秉忠同意!……[声声铿锵,惊天动地。身形矗立,状如群雕。黄继昌(踌躇良久,慢慢举手)副县长黄继昌不同意![众惊愕之余,齐把目光射向黄继昌。杨贵(一愣,笑)老黄?我就知道,你准会和我唱反调。黄继昌(不加理会,继续陈述)“引漳入林”工程,确实令人向往,但是——杨贵但是啥?黄继昌我是木匠出身。按照我们的规矩;必须先把料备齐,再量尺寸,下线,然后再动锯,动斧。请问咱们的料备齐了吗?钱有吗?杨贵(幽默地拍拍口袋)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黄继昌“引漳入林”工程主干渠70多公里,渠线大多都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大型施工机械,咱们有么?杨贵没有,但我们有一种精神——自力更生!第三幕[光起。拐头山村口、祠堂门前。山坡上的人影幻化为拐头山村民的身影。村支书王宝金伫立山坡,密切关注着远处所发生的一切。王宝金拐头山的党员、团员、基干民兵——党团员(纷纷答应)在呢。王宝金拿起铁锹、镰头,准备拆祠堂。该拆的拆,该搬的搬,天大亮之前,必须把这(指祠堂)给我收拾利亮。众村民(欲言又止)支书——王宝金咋啦?(再次命令)听着,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把拆下来的砖、瓦、檩条,在门口,摆好,放好,保护好。祠堂早晚还得再盖。明白吗?[一个和王宝金年纪相仿的老妇被众人推出人群。老伴(怯怯地)他爹!这祠堂咱今儿能不能不拆呀?王宝金为啥?老伴大家伙儿都说,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众村民是啊。王宝金(默默从腰间拔出烟袋,冲着老伴打了过去)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众村民(扑过来,纷纷护住老伴)支书,不敢打!王宝金(哽咽着质问)谁还有话说?众村民(哭求着)俺们啥都不说啦,不说啦![杨贵带领通信员在山坡闪出。杨贵老同志,你们这是干什么?王宝金拆祠堂。一党员(跑上,低声)支书,祖宗的牌位都搬完了。王宝金(严厉地纠正)“请”,一点规矩都不懂,祖宗牌位要说请。一党员支书,祖宗的牌位都“请”完了。王宝金祖宗的牌位已经摆好了!供享也上了。祠堂拆了,礼数不能少![杨贵等人,悄悄闪到一边,充满感激地观看着眼前这特殊的祭祖。王宝金(终于难以抑制,冲天嚎啕)老祖宗们啊,我王宝金带着全村老少给祖宗赔罪了!老祖宗!我知道不能拆呀!可咱挡着道了!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老祖宗,这缺水的时光,老几辈可是都过够了,过腻了,过怕了,咱不能让咱的子孙后代再接着过了……众村民(村民典酒,叩拜,长跪不起)老祖宗!杨贵(疾步上前,端起水酒,望空一拜)拐头山王家列祖列宗,接着老支书的话儿,我再补充几句。大渠,将来就从咱村后这半山腰通过。修渠的时候,给咱村留个闸口,想用水了,轻轻一提闸门,漳河水哗哗啦啦就能流进咱村了。众村民(抬起身躯,半信半疑)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队可以有果园,栽苹果,种杏,种梨,四季水果,吃啥有啥。众村民(无限向往)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村可以修水库,能养鱼,能灌溉,能洗衣裳能洗澡,天热了还能游泳啊。众村民(惊叹)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除了种小麦、玉米、大豆,咱还能种水稻——众村民(疑惑)水稻是啥?杨贵大米。王宝金都听到了吗,水稻就是大米。杨贵王家的列祖列宗,记着我一句话: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杨贵典酒,一揖,匆匆离去。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旷野间、浊漳河、太行山的景象揭示了“引漳入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侧面体现出县委书记杨贵对于实施工程的信心和决心。B.持反对态度的黄继昌与其他干部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以自身的木匠经验来决断工程的不可实施性,可谓是管窥蠡测、目光短浅。C.村民们对王宝金的命令“欲言又止”,老伴语气也是“怯怯的”,是因为王宝金是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D.拐头山村民们发出三个连续的感喟词“噢”,他们不知水稻是何物,这反映了其贫穷落后和长期受干旱折磨的情状,令人唏嘘。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台动作提示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情感和性格,比如王金宝“哽咽着”“冲天嚎啕”展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B.众角色对话可以形成戏剧冲突,杨贵和黄继昌对于“引漳入林”工程各执己见,村民和支书王宝金在拆祠堂的时间问题上也意见不合。C.戏剧语言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比如“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潜台词就是“正月十五大过节的拆祠堂恐怕会让大家心里不好受”。D.节选两幕剧本都围绕着“引漳入林”的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极具特色的林县干部群众人物群像。8.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请结合剧本开头的画线句子简要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9.“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明其性”。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个性化语言,请结合剧本中王宝金的台词分析其语言的个性化特点。【答案】6.D7.D8.①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峻高蔽日,涛声如雷”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自然环境的恶劣、杨贵的深沉眺望,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进行表决做铺垫。②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杨贵朴实矫健的领导者形象,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9.①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是他作为村支书的命令,“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是他作为村支书的顾全大局。②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利亮”体现他的雷厉风行。“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体现他的心思缜密,顾事周全。“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体现他的深明大义。③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宝金只能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维护“引漳入林”工程。【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信心和决心”错,只能体现杨贵的决心,不能体现其信心。B.“管窥蠡测、目光短浅”错,黄继昌的反对是其心思缜密的体现,他对工程是做了一定调查了解的,并不是目光短浅。C.“因为王宝金是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错,村民们和老伴的态度是因为既想支持工程的开展而又不想在元宵节拆祠堂的矛盾心理。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都围绕着‘引漳入林’的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展开矛盾冲突”错误。第一幕中黄继昌和杨贵的对话中“请问咱们的料备齐了吗?钱有吗?”“大型施工机械,咱们有么?”“但我们有一种精神——自力更生!”,体现了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精神的矛盾冲突。第三幕中王宝金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体现了拆祠堂的现实和“引漳入林”美好愿景之间的矛盾冲突。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的能力。①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描写了太行山的高峻形态和漳河水奔腾的涛声,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②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身着宽衣大裤”是外貌描写,“踏着涛声走来”“一步跨上漳河堤岸”是动作动作,“面色凝重,深沉眺望”是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手法,塑造了杨贵朴实矫健的领导者形象,“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③推动故事情节。“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凸显自然环境的恶劣,“面色凝重,深沉眺望”神态动作凸显杨贵的焦急心理,舞台说明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进行表决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带有命令的语气,符合他村支书的身份;“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体现他的顾全大局,符合他作为村支书的身份。②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利亮”语言干脆利落、语气坚决,体现他的雷厉风行的性格;“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有条理,体现他的心思缜密,做事完备齐全的性格;“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认识到“引漳入林”对林县人民的重要性,甘愿自己村子做出牺牲,体现他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③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这是在老伴被众人推出人群,怯怯地代表村民请求能不能不在正月十五拆祠堂时,王宝金说话,语言表面显得“粗暴、专横”,但在当时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宝金只能对自家人——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老伴退却,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为“引漳入林”工程作出牺牲,坚决推动这一工程的进行。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备注〗劘(mò):规劝,直言劝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要断开,请用铅笔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信立汉A赤帜B赵卒气夺C今用D光E是与F异论者C立H赤帜也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B.“故今具道所以”中的“道”解释为“说”,与“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中的“道”意义不同。C.“固辞不拜”中的“固”是坚决之意,与“臣固知王之不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二段中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2)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14.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答案】10.BCE11.C12.C13.(1)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2)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命令。14.①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②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韩信立汉赤帜”,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赵卒气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判断句,单独成句,E处断开。故BCE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承蒙。句意: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B.正确。说。/取道。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秘密地走。C.错误。坚决。/本来。句意: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D.正确。果真,如果。/诚心。句意: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错误,原文是说“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2)“会”,适逢,正赶上;“复起”,复出;“视事”,主持政事。【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可概括出: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②根据“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可概括出,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参考译文:文本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文本二:壬申年(1071),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命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各题。静女诗经·国风·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急。B.“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C.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屋及乌。D.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16.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神的?【答案】15.A16.答案示例: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恋人的外貌,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故意迟到”错,姑娘并未迟到,而是躲了起了跟男子开玩笑。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通过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小时候,寨子里家家都种石构。到了3、4月间,石榴花仿佛一个个热烈的小喇叭,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娇艳欲滴。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看看家中的石榴树□盼着赶紧结果□我们好尝尝那甜滋滋的石榴。可是,常常是不等石榴熟透,父亲就早早摘下果子,背上街换油盐钱去了。我们从会理古城出发,赶到堂哥家所在的新发镇河心村时已近晌午。蓝蓝的天幕下,一个个红石榴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映出秋日的收获。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枝头红红的石榴,地埂边黄澄澄的南瓜,金灿灿的向日葵,红黄相间,煞是好看。堂哥指着石榴丛中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说:“现在果农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的多的是,修楼房、买新车的一家赛一家,春节期间集镇上车堵得老长……”我们来到堂哥家中。炖羊肉,烀火腿,凉拌鸡、嫩豆花、四季豆酸菜汤……地道的农家菜浓香四溢。堂哥给我们倒上酒,招呼着摘石榴的工人,开心地说起家乡的新鲜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事哩!朗朗的笑声,在石榴掩映下的秀美村庄荡漾开来……18.请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第一段□内填写相应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答案】18.三个重叠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①“家”重叠后,数量由一家变成了多家,范团扩大了,突显了种植石榴的人家之多,也解释了“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的原因。②“常”指常常、经常,重叠后,不仅突出了“我”家当时的贫穷,还表达出父亲早早摘下石榴换油盐钱的辛酸。③将“盏”这个量词重叠后,则突出了家乡石榴数量多、产量高,还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花”比作“小喇叭”,体现石榴花与喇叭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石榴的良好长势,预示着石榴的丰收。20.①都应填逗号。②“盼着”承接前文的“看看”,表现“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因此用逗号隔开。③“尝尝……石榴”是前句期盼石榴结果的目的,说明前句语意未尽,因此用逗号隔开。【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词在语句中表达效果的能力。总体看,“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使用叠音词,都是修饰语,强化了语义。①结合语境“寨子里家家都种石榴”,用“家家”意思是多家,不是一家,数量和范围比“家”都有了变化,范围扩大了,更能强调种植石榴的人家之多。②结合“常常是不等石榴熟透,父亲就早早摘下果子,背上街换油盐钱去了”来看,“常常”表明父亲早早摘下石榴换油盐钱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可见“我”家当时的贫穷,表达出父亲早早摘下石榴换油盐钱的辛酸,比“常”这个单音词有突出强调的作用。③结合“一个个红石榴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映出秋日的收获”来看,“一盏盏小灯笼”是比喻,用来形容红石榴,“盏盏”比“盏”表明家乡石榴数量多、产量高,更能表现秋日收获之景。【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石榴花仿佛一个个热烈的小喇叭”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石榴花”,喻体是“喇叭”,二者的相似点是形状,“热烈的小喇叭”更能表现石榴的良好长势,形象和寓意都很美好,预示着美好的丰收图景。【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都应填逗号。两个逗号将“看”“盼”“尝”三个动作隔开,表现出“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②“盼着”承接前文的“看看”,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我”每天放学后急于看石榴树结果的心情,表现“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因此用逗号隔开。③“尝尝……石榴”是前句期盼石榴结果的目的,表现“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说明前句语意未尽,因此用逗号隔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①他们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他们跑着,跳着,他们的心开张着。他们也常常跑到那条已经掘得很深的大沟旁边,挨着木栏,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沟底活动着的工人,看他们有说有笑,干得那样欢;看他们狼吞虎咽,吃得那样香。夜晚他们看见沟边点起一盏一盏斜角形的红灯。他们知道这些发着红红的光的灯要在那里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都亮着。不久,沟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宽广的,特别平,特别宽的路。但是,②孩子们确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21.文中第一段的重叠形式“一辆一辆”“一车一车”“一个一个”,与“一辆辆”“一车车”“一个个”相比表现力更好,为什么?22.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句号、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21.①相同点:表示车子、石子和水泥数量多。②不同点:原文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孩子们对汽车、石子和水泥筒子的计算,富有画面感。22.①运用句号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长,强调这些动作逐一完成,突出了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②两个逗号表强调作用,强调了地点,突出了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刻印象,和首句相呼应。【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两者虽然都表示数量多,都说明车子不是一两辆,石子不是一两车,水泥筒子不是一两个。但也有不同点,原文中“一辆一辆”“一车一车”“一个一个”能够表现出孩子们数着、计算着开过来的汽车、卸下来的石子和水泥筒子的具体数量,更有画面感,仿佛是孩子们在一点点地数着它们的数量;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更能凸显了孩子眼中世界的奇妙有趣。【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①两个句号,将孩子们“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三组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一组动作后进行长时间的停顿,表示每一组动作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三组动作不是交叉进行的,逐一强调了他们玩耍的内容,从而突出了孩子们对“山”“大圆筒”都非常喜爱,有不同的玩法,玩起来特别地开心投入。②两个逗号,将“这下面”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地点的作用,突出了“这里”修下水道的过程让孩子们记忆深刻,给孩子们印象深刻。“这下面,是下水道”和首句“修下水道了”相呼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歌曲《谁不是在流浪》中的一句歌词。歌词的意思是长大以后,当你离开家乡那一刻,从此以后你的故乡便只有冬天,再也没有春夏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人们,只能在春节时匆匆忙忙地回家几天。而春夏秋,往往只能在异乡辛苦奋斗,无暇回家,也无法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远离故乡”的心酸,也可以从这无奈中感受到对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写作时,可以依据材料意思,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可以适当抒发愁绪,感叹一辆绿皮火车,一张硬座的车票,一个行李包裹,一声无奈的告别,便带走了故乡的全部。也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浓浓爱恋。对此,最好能结合新时代特色,说明我们应该为故乡做些什么:身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故乡的变化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其中每一人都是关键的转折点,无数个故乡就这样织成了一张网。因此,我们每一个“故乡人”,都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奋斗,让家乡多彩多姿、喜笑颜开的现实画卷日日发生。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批判材料中消极悲观的心态,借助苏轼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说明当下社会人口流动已是常态,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伤春悲秋,而是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融入时代潮流。立意:1.故乡——我心安处是此乡。2.故乡,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3.努力学习,回报故乡。4.故乡滋养了我们的灵魂。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的基础上又引用事实进一步推论。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难以说服秦穆公,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D.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下面一则外交事件进行评价。1919年1月28日,一战结束后,27个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想借此次会议收回山东的主权。中国代表之一的顾维钧在大会上发言:“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发言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评价说:“顾氏堂堂正正之演说,实使日本委员垂头丧气,哑口无言。”但遗憾的是,会议的最后,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于是,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答案】1.C2.B3.D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②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③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①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②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仍然无法收回对山东的主权。③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错,材料二是说“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用口才战胜实力”是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不是他认为。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刘勰的观点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D.《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二、三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第四、五、六段是说,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不仅讲究策略,更讲究战略;“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题干材料“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可知,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②材料中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仍然无法收回对山东的主权。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护了国家尊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旗渠(节选)杨林(第一幕)[太行山下,漳河岸边,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山脚下,一北方汉子踏着涛声走来。他身着宽衣大裤,操豫北口音,一步跨上漳河堤岸,面色凝重,深沉眺望。杨贵我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现在是1959年10月29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就“引漳入林”问题再次进行表决!同志们,表决之前,我请大家看三样东西:第一,看看脚下的土地——[旷野间,土地龟裂,旱象惊人。杨贵我们一路走来,大家都看到了,地,张着大嘴,在等水喝,第二,我请大家要看的就是这条近在咫尺的浊漳河——[浊漳河,水声隆隆,波涛又起。杨贵听听,它在翻滚打浪啊!多好的水,就这样从我们的身边哗哗地流走啦!最后,请大家看看身后的这座太行山——[太行山,峻崖倾斜,仿佛压在头顶。杨贵就是这座山,挡着漳河水,硬是流不进我们林县呢!今年这场大旱,百年不遇,林县境内的淅河干了,洹河干了,淇河干了,露水河也干了。我们修好的水库无水可蓄,挖好的水渠无水可引,老百姓又要牵着毛驴、挑着水桶,翻山越岭地取水了。事实已经证明“引漳入林”迫在眉睫!所谓的“引漳入林”,就是劈开这座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越岭地流进林县。我知道“引漳入林”工程浩大,干起来不容易,可是林县55万人需要水,91万亩耕地需要水!嗨!谁让我们赶上了呢,躲避,不干,那我们就会挨骂,老百姓会骂我们是一批废物![一群人影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李贵(举手,宣誓般)林县县长李贵同意!路秉忠(举手,宣誓般)林县县委副书记路秉忠同意!……[声声铿锵,惊天动地。身形矗立,状如群雕。黄继昌(踌躇良久,慢慢举手)副县长黄继昌不同意![众惊愕之余,齐把目光射向黄继昌。杨贵(一愣,笑)老黄?我就知道,你准会和我唱反调。黄继昌(不加理会,继续陈述)“引漳入林”工程,确实令人向往,但是——杨贵但是啥?黄继昌我是木匠出身。按照我们的规矩;必须先把料备齐,再量尺寸,下线,然后再动锯,动斧。请问咱们的料备齐了吗?钱有吗?杨贵(幽默地拍拍口袋)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黄继昌“引漳入林”工程主干渠70多公里,渠线大多都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大型施工机械,咱们有么?杨贵没有,但我们有一种精神——自力更生!第三幕[光起。拐头山村口、祠堂门前。山坡上的人影幻化为拐头山村民的身影。村支书王宝金伫立山坡,密切关注着远处所发生的一切。王宝金拐头山的党员、团员、基干民兵——党团员(纷纷答应)在呢。王宝金拿起铁锹、镰头,准备拆祠堂。该拆的拆,该搬的搬,天大亮之前,必须把这(指祠堂)给我收拾利亮。众村民(欲言又止)支书——王宝金咋啦?(再次命令)听着,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把拆下来的砖、瓦、檩条,在门口,摆好,放好,保护好。祠堂早晚还得再盖。明白吗?[一个和王宝金年纪相仿的老妇被众人推出人群。老伴(怯怯地)他爹!这祠堂咱今儿能不能不拆呀?王宝金为啥?老伴大家伙儿都说,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众村民是啊。王宝金(默默从腰间拔出烟袋,冲着老伴打了过去)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众村民(扑过来,纷纷护住老伴)支书,不敢打!王宝金(哽咽着质问)谁还有话说?众村民(哭求着)俺们啥都不说啦,不说啦![杨贵带领通信员在山坡闪出。杨贵老同志,你们这是干什么?王宝金拆祠堂。一党员(跑上,低声)支书,祖宗的牌位都搬完了。王宝金(严厉地纠正)“请”,一点规矩都不懂,祖宗牌位要说请。一党员支书,祖宗的牌位都“请”完了。王宝金祖宗的牌位已经摆好了!供享也上了。祠堂拆了,礼数不能少![杨贵等人,悄悄闪到一边,充满感激地观看着眼前这特殊的祭祖。王宝金(终于难以抑制,冲天嚎啕)老祖宗们啊,我王宝金带着全村老少给祖宗赔罪了!老祖宗!我知道不能拆呀!可咱挡着道了!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老祖宗,这缺水的时光,老几辈可是都过够了,过腻了,过怕了,咱不能让咱的子孙后代再接着过了……众村民(村民典酒,叩拜,长跪不起)老祖宗!杨贵(疾步上前,端起水酒,望空一拜)拐头山王家列祖列宗,接着老支书的话儿,我再补充几句。大渠,将来就从咱村后这半山腰通过。修渠的时候,给咱村留个闸口,想用水了,轻轻一提闸门,漳河水哗哗啦啦就能流进咱村了。众村民(抬起身躯,半信半疑)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队可以有果园,栽苹果,种杏,种梨,四季水果,吃啥有啥。众村民(无限向往)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村可以修水库,能养鱼,能灌溉,能洗衣裳能洗澡,天热了还能游泳啊。众村民(惊叹)噢!杨贵只要有了水,咱除了种小麦、玉米、大豆,咱还能种水稻——众村民(疑惑)水稻是啥?杨贵大米。王宝金都听到了吗,水稻就是大米。杨贵王家的列祖列宗,记着我一句话: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杨贵典酒,一揖,匆匆离去。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旷野间、浊漳河、太行山的景象揭示了“引漳入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侧面体现出县委书记杨贵对于实施工程的信心和决心。B.持反对态度的黄继昌与其他干部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以自身的木匠经验来决断工程的不可实施性,可谓是管窥蠡测、目光短浅。C.村民们对王宝金的命令“欲言又止”,老伴语气也是“怯怯的”,是因为王宝金是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D.拐头山村民们发出三个连续的感喟词“噢”,他们不知水稻是何物,这反映了其贫穷落后和长期受干旱折磨的情状,令人唏嘘。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台动作提示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情感和性格,比如王金宝“哽咽着”“冲天嚎啕”展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B.众角色对话可以形成戏剧冲突,杨贵和黄继昌对于“引漳入林”工程各执己见,村民和支书王宝金在拆祠堂的时间问题上也意见不合。C.戏剧语言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比如“今儿……可是个正月十五啊”,潜台词就是“正月十五大过节的拆祠堂恐怕会让大家心里不好受”。D.节选两幕剧本都围绕着“引漳入林”的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极具特色的林县干部群众人物群像。8.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请结合剧本开头的画线句子简要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9.“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明其性”。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个性化语言,请结合剧本中王宝金的台词分析其语言的个性化特点。【答案】6.D7.D8.①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峻高蔽日,涛声如雷”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自然环境的恶劣、杨贵的深沉眺望,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进行表决做铺垫。②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杨贵朴实矫健的领导者形象,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9.①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是他作为村支书的命令,“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是他作为村支书的顾全大局。②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利亮”体现他的雷厉风行。“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体现他的心思缜密,顾事周全。“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体现他的深明大义。③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宝金只能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维护“引漳入林”工程。【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信心和决心”错,只能体现杨贵的决心,不能体现其信心。B.“管窥蠡测、目光短浅”错,黄继昌的反对是其心思缜密的体现,他对工程是做了一定调查了解的,并不是目光短浅。C.“因为王宝金是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错,村民们和老伴的态度是因为既想支持工程的开展而又不想在元宵节拆祠堂的矛盾心理。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都围绕着‘引漳入林’的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展开矛盾冲突”错误。第一幕中黄继昌和杨贵的对话中“请问咱们的料备齐了吗?钱有吗?”“大型施工机械,咱们有么?”“但我们有一种精神——自力更生!”,体现了物质条件和自力更生精神的矛盾冲突。第三幕中王宝金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体现了拆祠堂的现实和“引漳入林”美好愿景之间的矛盾冲突。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的能力。①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描写了太行山的高峻形态和漳河水奔腾的涛声,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②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身着宽衣大裤”是外貌描写,“踏着涛声走来”“一步跨上漳河堤岸”是动作动作,“面色凝重,深沉眺望”是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手法,塑造了杨贵朴实矫健的领导者形象,“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③推动故事情节。“山如屏障,峻高蔽日,河水奔腾,涛声如雷”凸显自然环境的恶劣,“面色凝重,深沉眺望”神态动作凸显杨贵的焦急心理,舞台说明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进行表决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带有命令的语气,符合他村支书的身份;“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体现他的顾全大局,符合他作为村支书的身份。②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利亮”语言干脆利落、语气坚决,体现他的雷厉风行的性格;“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有条理,体现他的心思缜密,做事完备齐全的性格;“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认识到“引漳入林”对林县人民的重要性,甘愿自己村子做出牺牲,体现他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③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这是在老伴被众人推出人群,怯怯地代表村民请求能不能不在正月十五拆祠堂时,王宝金说话,语言表面显得“粗暴、专横”,但在当时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宝金只能对自家人——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老伴退却,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为“引漳入林”工程作出牺牲,坚决推动这一工程的进行。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愉快的国庆假期话题作文范文
- 银行账户管理实施细则
- 青鸟读书心得万能10篇
- 物流发货回执单
-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思路2 川教版
- 2000个论坛华东网络营销基地(已经详细分好类)
- 转正自我工作总结(15篇)
- 黑暗效应-详解
- 9《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1 小数乘法第2课时 小数乘整数(2)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草地调查规划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东北农业大学
- 酒店吃饭餐饮合同范例
- 2024年矿产资源开发咨询服务合同
- 上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职业生涯规划成品
- 期末模拟卷01(全国适用)-【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职业模块期末模拟卷(解析版)
- 建筑物拆除的拆除工厂考核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2024版上册期末测评(提优卷一)(含答案)
- 2024湖南田汉大剧院事业单位招聘若干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届全国名校大联考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