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巴渝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A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误,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3题详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项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铁盒里的秘密朱士元(一)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20里转眼间就到了。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二)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三)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四)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试试吧!好!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停后,爷爷一刻也不愿意等待,不顾路滑,急于让孙子开车上路,是想早点见到班长卫国的家人。B.解放家乡的战斗取得胜利后,经历了多次战斗的华伟又跟随班长卫国投入到海南的解放战争中去了。C.华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流泪,主要是感动,他和卫国都受伤了,卫国却把去战地医院的机会让给了他。D.文章的结尾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鞠一躬,是感谢其不负重托,时隔多年送来一枚军功章为叔叔正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叙述时以卫国为主、华伟为辅,讲述了华伟老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寻找班长卫国的家人,终如愿将军功章交到其家人手中的故事。B.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二人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赞美。C.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浓战友情与兄弟情。D.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故事的情节相关,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8.文中华伟老人为送军功章,在寻找、找到、见到卫国家人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9.文中对“雪”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别有深意,请结合三处划线的句子分别分析其作用。【答案】6.C7.A8.(1)寻找卫国的家人无果时:惦记/焦急/心病;(2)找到卫国家人准备出发时:兴奋/迫不及待;(3)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如释重负。9.第一处(人物、情节、结构考虑):雪停,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环境考虑):雪大,交代了战斗环境的恶劣,渲染战斗紧张的氛围;第三处(主旨、情节、结构考虑):雪化,揭示主旨/推动情节发展/与开篇呼应,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华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流泪,主要是感动”错。原文“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可看出流泪的主要原因是不舍卫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在叙述时以卫国为主、华伟为辅”错。小说是以华伟为主来叙述故事的,如开头写华伟老人要去寻找卫国的后人,然后又写华伟的战斗经历,以及与卫国深厚的战友情谊。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的介绍,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注意文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章第四部分“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一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66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了心病。文章第一部分,“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表现了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表现了见到了卫国的家人,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人物、情节、结构方面,对雪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根据后文“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雪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环境方面,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交代了战斗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第三处,主旨、情节、结构方面,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66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场景,冰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自己任务——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雪化,揭示主旨(推动情节发展/与开篇呼应),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甫又善陈时A事B律C切精D深E至千言F不少G衰H世号诗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H11.B12.C13.(1)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2)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因病刚刚戒了酒。14.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时事”在句中是动词“陈”的宾语,“甫又善陈时事”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应在B处断开;“律切精深”中,“律切”是主语,“精深”是谓语,应在E处断开;“世号诗史”主谓宾齐全,主语前断开,即H处。故选B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奇;/以……为粪土。句意: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把当年的万户侯都视为粪土一般。B.错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恭敬;/只有。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C.正确。比得上;/好像。句意:没有能够比得上子美的人。/明亮得好像月亮。D.正确。句意: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错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赖”,依靠;“绪业”,遗业、祖宗所传的事业;“属辞”,作诗;“且”,将近;“窃”,暗中。(2)“苦恨”,极恨;“潦倒”,衰退,失意;“新停”,刚刚停止。【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可知,杜甫强调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深厚的家学渊源。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根据“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可知,杜甫表达了自己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不愿因贫困而死;根据“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可知,杜甫认为自己文思敏捷,文学才能卓越,能够达到古代著名文人的水平。【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备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1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孤独”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宦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鹿”喜居山林,生性温顺,文人常借以寄托山林之思,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______________”,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______________”,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酒向来与中国文人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酒感怀,寄情明月,以排解心中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声声慢》中,写作者清晨起床寻觅,本想寻找自己心爱之物,但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狗吠深巷中寻常巷陌(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段一: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语段二: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18.请分析语段二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9.这两个语段都写到了月亮,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③“怂恿”“唱歌”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19.语段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月色明亮,香雪可以拿出文具盒来仔细端详。语段二:借景抒情,传达出香雪逐渐愉快兴奋的心情;借助美好的自然环境,烘托了香雪美好的心灵。【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使用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核桃叶子这时候颜色是枯黄的,和“金色”接近;核桃叶子卷起来形状和“铃铛”很像。这个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说风“怂恿”,说叶子“歌唱”,都是拟人手法,一是符合香雪孩子气的特点,二是这样的声音感觉很美好,结合“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可知,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语段一中,作者描写了满月升起来照亮山谷、小路、秋草和林子的画面,皎洁的月光不仅照亮了自然的黑暗,也照亮了香雪的理想——闪闪发亮的铅笔盒。正因为有明亮的月光,她才得以在月下仔细端详铅笔。所以,这里对月亮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月光的亮,从而引出后文香雪仔细端详文具盒的情节。语段二对月亮的描写,是在香雪“仔细端详”铅笔盒之后“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由此,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在这里,作者着重强调月光指明净、温柔像母亲一般包容的力量。而结合后文“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也可看出,正是这力量,让香雪有了跨越现实困难的力量。同时,作者在这里也有借物喻人的目的,香雪的纯洁无瑕品质以及追求梦想的精神,也正如这月光一样,明净、皎洁。所以,作者在这里也是想用宁静的自然美烘托香雪的纯真清丽、坚定追求理想的人性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①,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②?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③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D21.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从“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可知,文中的“像”,表列举。A.表情状。B.表比较。C.是比喻词。D.表列举。故选D。【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回信,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以上材料,能给当代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先引用了孟子的话,勉励当代青年要肯吃苦,增才干。接着引用在给中国农业大学同学们的回信中的话,引出了“自找苦吃”这一关键词。对青年“自找苦吃”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精神。由此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自找苦吃”,对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当今时代,“苦”已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肉体之苦。“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起担当和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提供了磨砺意志、强壮筋骨、升华境界、锻造精神的难得条件。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都是磨炼自己的机遇。满足于“舒适区”,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新时代新征程,人们,尤其是青年,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面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自找苦吃”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埋头苦学,砥砺深耕,主动吃学习的苦、寂寞的苦;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奉献,甘吃身体的苦;青年一代应磨炼意志,不懈求索,甘吃心性的苦。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杨宁等广大青年干部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到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年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自找苦吃的内涵。也可以引用主席在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时对青年的寄语:“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论证新时代青年应自找苦吃,为国家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还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安于舒适圈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唯有吃苦,方能圆梦。(2)让吃苦绘就人生底色。(3)勇于自找苦吃,青年成就未来。(4)敢吃苦,肯奋斗,勇担当。重庆市巴渝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A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误,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3题详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项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铁盒里的秘密朱士元(一)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20里转眼间就到了。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二)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三)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四)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试试吧!好!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停后,爷爷一刻也不愿意等待,不顾路滑,急于让孙子开车上路,是想早点见到班长卫国的家人。B.解放家乡的战斗取得胜利后,经历了多次战斗的华伟又跟随班长卫国投入到海南的解放战争中去了。C.华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流泪,主要是感动,他和卫国都受伤了,卫国却把去战地医院的机会让给了他。D.文章的结尾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鞠一躬,是感谢其不负重托,时隔多年送来一枚军功章为叔叔正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叙述时以卫国为主、华伟为辅,讲述了华伟老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寻找班长卫国的家人,终如愿将军功章交到其家人手中的故事。B.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二人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赞美。C.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浓战友情与兄弟情。D.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故事的情节相关,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8.文中华伟老人为送军功章,在寻找、找到、见到卫国家人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9.文中对“雪”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别有深意,请结合三处划线的句子分别分析其作用。【答案】6.C7.A8.(1)寻找卫国的家人无果时:惦记/焦急/心病;(2)找到卫国家人准备出发时:兴奋/迫不及待;(3)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如释重负。9.第一处(人物、情节、结构考虑):雪停,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环境考虑):雪大,交代了战斗环境的恶劣,渲染战斗紧张的氛围;第三处(主旨、情节、结构考虑):雪化,揭示主旨/推动情节发展/与开篇呼应,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华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流泪,主要是感动”错。原文“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可看出流泪的主要原因是不舍卫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在叙述时以卫国为主、华伟为辅”错。小说是以华伟为主来叙述故事的,如开头写华伟老人要去寻找卫国的后人,然后又写华伟的战斗经历,以及与卫国深厚的战友情谊。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的介绍,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注意文章中插叙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