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来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奖赏”说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用,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惩罚”说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销(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影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虔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摘编自周裕错《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C.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政治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答案】1.B2.D3.C4.①批驳其宿命论。宋祁认为“诗能穷人”,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驳;②批驳其因果倒置。欧阳修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工而后穷”观点的反驳。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而且从“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也没有“诗穷而后工”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更可能是中和诗论之外的理论。C.“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任何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可知,材料二认为“穷”包括“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和“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两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与材料一的阐释是一致的。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论述更为深刻”错误,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穷而后工”的论述无法看出哪一个更为深刻。深刻是指论述更透彻、深入,“心理学”是分析角度,不意味着“论述更为深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C.“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分析“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作者进一步介绍宋祁的观点“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穷是困境,“诗能穷人”是指诗人处于困境中能“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不难看出,欧阳修的“非诗之能穷人”与宋祁“诗能穷人”,观点截然相反,欧阳修的“穷者而后工”是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完全是针锋相对地指出“穷人”的实质,来否定宋祁的观点。作答时,归纳概括以上信息,可先分析欧阳修和宋祁的观点:宋祁认为“诗能穷人”,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是对宋祁观点的反驳。再分析两个观点针锋相对之处、观点和论证之间的关系:欧阳修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工而后穷”观点的反驳,批驳他因果倒置。【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从选文看,“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是在“晚年仕梁后”,此时他的生活状态是“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才思减退”。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江淹晚年“官运亨通”;“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江淹晚年“深居庙堂”,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江淹晚年自然难有佳作。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而江淹晚年“深居庙堂”,很难接触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就很难再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材料二的文艺理论看,“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而江淹晚年“安享尊荣”,这“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过多的“丰富性体验”使江淹“才思减退”,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李娟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从北部山区搬到阿克哈拉村后,摩托车就更加重要了。②阿克哈拉位于南面乌伦古河一带的戈壁滩上,离县城两百多公里。要是坐汽车的话,冬天去县城一趟得花五十块钱呢。而且就算愿意花五十块钱,还不一定有得坐。摩托车多方便呀,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而且,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③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可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这玩意儿解下来抱在怀里。可这样一来,我和前面开车的我叔之间就被隔出了好大的空隙,风嗖嗖往那儿灌,没一会儿就被风吹透了哎,也不能戴,也不能不戴,连放都没地方放,真是拿这个东西一点办法也没有。④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在野地中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已经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过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⑤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⑥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觉得我的右脸已经被压得很紧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钱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才停下来。⑧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逐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⑨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⑩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我们进入了一片陷入大地的裙红色起伏地带。而在此之前,我叔叔在这片大地上往返过许多趟,却对这一处根本没有印象。我提醒叔叔往回走,他却认为反正都是朝南的方向,怎么走都会走到乌伦古河的,沿着乌伦古河往下游走,怎么走都能走到家。这会儿我也没什么主见,只好听他的。⑪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鞭,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却再也找不到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⑫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挨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雷锋时代的“老解放”。我们迷路后,好像就穿越到了过去年代似的。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⑭司机察觉到有车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时,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莫合烟。问明来意,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大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我们仔细地问清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都会到达乌河的。⑮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⑯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和叔叔骑摩托车去两百多公里的县城,是因为方便且省钱,自然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困苦。B.“我”坐摩托车却不愿意戴头盔,实在是因为头盔重且呼吸不畅——毫不避讳地呈现面对风沙时的无奈。C.第⑧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D.李娟打造了一个荒野上的艺术地理空间,从无垠的荒漠开始,雪白的盐碱滩被绿色簇拥着,毫无生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标题中“春天的荒野”这一短语,矛盾而又富有诗意,既有画面感,又有语言感染力,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提到的“玛瑙”具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美好的人、事、物的热爱与眷恋。C.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又诙谐幽默,如“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D.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是有意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也凸显出人与自然神秘宁静的关系。8.王安忆曾评价李娟说:“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从“人性美”的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答案】6.D7.D8.①世界很大:在他的文字世界中,世界阔大,如“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自然力量强大,如“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②人很小:人数量极少,常常单独且偶然地出现;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人的力量渺小,如“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③这种大小关系既体现了人在阔大环境中的渺小存在,又赞美了人面对世界之大时所呈现出的坚韧乐观精神。9.示例一: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绘了荒野中骑摩托车所经历的路途遥远、风沙侵袭以及车辆故障等困难。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坚持不懈地前行。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示例二:该散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文章描绘了尽管出行充满艰辛和困难,但“我”却能够从中发现美好所在,并流露出对美好地方的向往。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示例三: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情。文章描绘了陌生的摩托车骑手慷慨赠油,收到现金答谢不已;破烂卡车司机无偿给油送水,且再三叮嘱行进路线,展现了陌生人之间的这种帮助和关爱。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毫无生机”错误。团团簇簇的草色,白白绿绿的、斑斓而开阔的盐碱滩,也给人以希望,让人在春天里把一年的美好种在心里。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错误,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现荒野的辽阔和壮美,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处境和感受,并非为了凸显乘坐摩托车的乐趣。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世界很大:首先体现在自然景观的壮丽,文章开头就描绘了一个极其辽阔的自然场景,“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无限和世界的阔大;其次体现在自然力量的强大,作者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其中一股高达二三十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突显出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人很小:人数极少,在这样广袤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显得非常稀少,作者提到“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说明人迹罕至;人的力量渺小,如文中写道“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当摩托车在戈壁滩上行驶时,作者和叔叔仿佛成了这个世界中的唯一存在,而在如此巨大的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异常微小,迷路后的无助感以及对偶遇帮助者的感激之情,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和相互依赖性。尽管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但文中的人们并未放弃,而是展现出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例如,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作者和叔叔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并最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此外,那位“古董车”司机的帮助也体现了即使在困难面前,人们依然保持着互助和乐观的精神。综上所述,李娟的文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的渺小之间的鲜明对比,同时也赞美了人们在逆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乐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示例一:这篇散文通过描述作者和她的叔叔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述了戈壁滩上的恶劣条件,如强风、尘土飞扬、寒冷的天气等,尽管如此,人物仍然选择骑摩托车出行,这体现了他们对于困难的不畏惧。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另一位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并且成功借到了汽油,展现的是人们在困境中的互助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迷路之后,他们试图寻找出路,本想询问一位牧马的少年,结果少年消失不见,但他们依然坚持寻找答案,最终通过询问卡车司机找到出路。这反映了他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冷静与顽强。事例二:本文通过描述一次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美好追求与乐观向上的态度。如第三段中对于头盔的描述,尽管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但作者并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讲述,展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第五段描绘了戈壁滩的自然风光,虽然环境艰苦,但作者依然能够从中发现美,如“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当摩托车出现故障时,遇到了另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并得到了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现了人性的美好。综上所述,尽管文中描述的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积极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的艰难时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事例三:这篇散文通过描述作者与叔叔骑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当摩托车需要加油时,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小伙子。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并且拒绝接受报酬。这种无私的帮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精神。之后,当作者想要给小伙子报酬时,小伙子反而对他们表示感谢,这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了人性中的美好。当遇到那位驾驶老旧卡车的司机时,司机不仅为他们指路,还主动提供额外的汽油和饮用水,以确保他们的安全。这种慷慨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关怀。综上所述,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来的互助、慷慨、耐心、同情心等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中人性善良与温情的核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董晋与窦参同列,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唯诺而已。既而窦参骄盈犯上,德宗渐恶之。参讽晋,奏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上正色曰:“岂不是窦参遣卿奏也?”晋不敢隐讳。上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旬日,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官,罢相,受兵部尚书,寻除东都留守。会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疾甚,其子乃为乱。以晋为汴州节度使。时晋既受命,唯将判官傔从十数人,都不召集兵马。既至郑,宣武将吏都无至者。晋将吏及郑州官吏皆惧,共劝晋云:“都虞侯邓惟恭合来迎候。乘万荣疾甚,遂总领军事,今相公到此,尚不使人迎候,其情状岂可料耶?恐须且回避,以候事势。”晋曰:“某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准敕赴任,何可妄为逞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来至汴州数十里,邓惟恭方来迎候,晋睥其不下马。既入仍委惟恭以军众惟恭探晋何如事体而未测浅深。初,万荣为节度使,委兵于惟恭。惟恭自以当便代居其位,故不遗候吏,以疑惧晋心,冀其不敢进。不虞晋之速至,晋以近,方迎,然心常怏怏。(节选自《谭宾录》)材料二:始,惟恭谋代万荣,故不遣吏以疑晋,令不敢入。及晋至,则鞅鞅不能平。汴士素骄怙乱,惟恭尝令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帝恐晋儒软,诏拜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以佐晋。初,长源欲峻法绳骄兵,为晋所持,不克行。晋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长源持法峭刻,数欲更张旧事,晋初许之,已而悉罢不用。以财赋委孟叔度,叔度为人佻侻,军中恶之。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晋卒,长源总留后事,大言曰:“将士久慢,吾且以法治之!”众始惧。军中请出帑帛为晋制服,不许。固请,止给其直。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或劝长源曰:“故事,有大变则厚赐于军,军乃安。”长源曰:“异时河北贼以钱买戍卒,取旌节,吾不忍为。”众怒益甚。长源性刚不适变,又不为备。才八日,军乱,杀长源及叔度等,放兵大掠。死之日,有诏拜节度使,远近嗟怅,赠尚书左仆射。(节选自《新唐书·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入A仍委惟恭B以军众C惟恭D探晋E何如F事体G而未测浅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多次,与《〈老子〉四章》中“起于累土”的“累”意思不相同。B.将,带领,与《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意思不同。C.一,全部,与《五石之瓠》中“能不龟手一也”的“一”意思不同。D.劝,劝说,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德宗时,窦参大权在握,后来变得傲慢自满并冒犯皇上;皇上逐渐厌恶他,在通过董晋了解了他的过失后,不久就贬了他的官职。B.李万荣任汴州节度使时将兵权交给邓惟恭,他病重后,邓惟恭认为自己应继任节度使,所以在朝廷命董晋来接任时故意不派人迎接。C.汴州士兵骄横,好趁乱牟利,邓惟恭曾派勇士在帐下埋伏防备,董晋到后将勇士全部解散,之后挫败了邓惟恭等人妄图叛乱谋划。D.陆长源为官清廉节俭,性格刚硬固执,他拒绝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置办丧服,也不愿给士兵丰厚的赏赐,最终在军队暴乱中被杀害。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4.有人认为董晋“懦弛苟安”,这种评价是否全面?请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0.ACG11.D12.D13.(1)叔度希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估价,全军大为愤怒。(2)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周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要靠自己,难倒还靠别人吗?14.不全面。①董晋和窦参同列时唯唯诺诺,在窦参被贬官后担心害怕,体现出他有懦弱苟安的一面;②但是,材料一也体现出他勇敢、果断和忠于职守的一面。如向皇帝具奏窦参过失、勇敢赴任汴州节度使等。【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材料主要描写了唐代官员董晋和陆长源的事迹。材料一侧重于董晋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任命中的表现,展现了他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冷静和果断。材料二则详细描述了董晋与邓惟恭、陆长源的互动,突显了董晋的谦逊和务实,以及陆长源的刚直不阿。两篇材料通过对比,反映了不同官员在面对权力和危机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揭示了唐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进入汴州后,仍然把军队交给邓惟恭统领,邓惟恭试探董晋如何处理事务,但没有摸清深浅。“既入”,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A处断开;“仍委惟恭以军众”,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以军众”后C处断开;“惟恭探晋何如事体”,主谓宾结构,谓语是“谈”,宾语“晋何如事体”后G处断开。故选AC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多次/通“蔂”,土筐。句意:多次上奏表请求辞官。/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B.正确。带领/拿。句意:只带了十几个判官和随从。/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C.正确。全部/一样。句意: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能不让手冻裂的效果是一样的。D.错误。劝说/鼓励。意思不同。句意:有人劝说陆长源说。/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互爱护呢。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为官清廉节俭”错,结合“长源性刚不适变”可知,长源拒绝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置办丧服,也不愿给士兵丰厚的赏赐,是他不能审时度势,不善于变通,不是清廉节俭。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偿直以盐”,介宾短语后置句,“以盐偿直”;“直”,通“值”;“高、贱”,形容词作动词,抬高、降低;“举”,全。(2)“一日”,一旦;“克”,约束;“归”,称赞,赞许;“为仁”,实践仁德。【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不全面。再结合具体内容概括。①结合“董晋与窦参同列,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唯诺而已”“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官”可知,董晋和窦参同列时唯唯诺诺,在窦参被贬官后担心害怕,体现出他有懦弱苟安的一面;②材料一皇上询问窦参过失的时候,董晋“具奏之”,到汴州上任时“唯将判官傔从十数人,都不召集兵马”,手下劝他暂且回避时他说“某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准敕赴任,何可妄为逞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向皇帝具奏窦参过失、勇敢赴任汴州节度使等,体现出他勇敢、果断和忠于职守的一面。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德宗时,董晋与窦参位次相同。当时政事由窦参决断,董晋只是遵奉诏书唯唯服从罢了。不久窦参骄纵自满冒犯皇上,德宗渐渐厌恶他。窦参暗示董晋,奏请让给事中窦申担任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指使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于是询问窦参的过错,董晋详细地奏报了。十天后,窦参被贬官。董晋担心害怕,多次上奏表请求辞官,被免去了宰相之职,任命为兵部尚书,不久又被任命为东都留守。恰逢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病重,他的儿子于是作乱。朝廷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当时董晋接受任命后,只带了十几个判官和随从,都没有召集兵马。到达郑州后,宣武的将吏没有一个来的。董晋的将吏和郑州的官吏都很害怕,一起劝董晋说:“都虞侯邓惟恭应该来迎接。趁着李万荣病重,于是他总管军事,如今您到了这里,他还不派人迎接,这种情况怎能预料啊?恐怕需要暂且回避,以等待局势变化。”董晋说:“我奉诏担任汴州节度使,依照敕令赴任,怎么可以随意擅自停留。”众人都担心会有意外,只有董晋安然自若。来到距离汴州几十里的地方,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看着他没有下马。进入汴州后,仍然把军队交给邓惟恭统领,邓惟恭试探董晋如何处理事务,但没有摸清深浅。当初,李万荣担任节度使,把兵权交给邓惟恭。邓惟恭自认为应当顺理成章代替李万荣的职位,所以不派迎接的官吏,以此使董晋心生疑虑恐惧,希望他不敢前来。没想到董晋很快就到了,董晋已经接近,他才迎接,然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材料二:起初,邓惟恭谋划取代李万荣,因此不派遣官员去迎接董晋,让董晋产生疑虑,使董晋不敢轻易进入。等到董晋到达后,他内心不高兴,心情难以平静。汴州士兵向来骄横、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曾让勇士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邓惟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用刑具押送到京城。皇帝担心董晋过于文弱,下诏任命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来协助董晋。起初,陆长源想要用严酷的法令来约束那些骄纵的士兵,被董晋制约,没能实行。董晋为人谦虚、崇尚节俭,事务多遵循旧例,因此军队大体上安定。长源执法严格,多次想要改变旧有的事务,董晋最初同意了,但后来全都废弃不用。将财政事务委托给孟叔度,叔度为人轻浮,军队中的人不喜欢他。董晋在军队中总共五年,去世时七十六岁,被追赠太傅,谥号为恭惠。董晋去世后,长源负责留下来处理后续事务,他扬言说:“将士们长时间懈怠,我将用法律来制裁他们!”大家开始感到害怕。军中有人请求使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做丧服,长源不允许。他们坚持请求,长源只同意按照丝绸的价值给予相应的钱。叔度希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估价,全军大为愤怒。有人劝说陆长源说:“按照惯例,有大的变故就应该给军队丰厚的赏赐,这样军队才会安定。”长源说:“过去河北的叛贼用钱收买士兵,获取指挥权,我不忍心做那样的事。”大家的愤怒更加强烈。长源性格刚硬,不善于变通,也没有做任何防备。仅仅八天,军队发生了暴乱,杀了长源和叔度等人,放任士兵大肆劫掠。长源去世的那天,有诏书任命他为节度使,远近的人都感到惋惜,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的官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①张孝祥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意,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②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歌钟殷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备注〗①朱漕,字元顺,曾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官。词人出任靖江府(桂林)时,与之多有游历与唱和。②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指险恶难渡的河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交代了环境背景为“欲雪”,接着上片大肆渲染“欲雪”之时的景象。B.“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句,用夸张手法强化了天寒地冻的效果。C.“何处炎热”意思是哪里能找到“炎热”之地,为下片的叙事抒情做铺垫。D.下片尽现回忆画面,借“千群”“成车”等字词,呈现一种豪阔壮观的景象。16.本词结尾处的“持杯且醉”可谓五味杂陈,请结合全篇分析其意蕴。【答案】15.D16.①用“持杯且醉”排遣心中思乡怀友的寂寞。天寒地冻,独处凄凉之地,无亲友的陪伴,越发显得孤清。②用“持杯且醉”传达岁月流逝、好景难再之感伤。离家万里,一年又过,曾经的家国和乐、群欢观猎、激情豪迈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③用“持杯且醉”抒发故园难回、壮志难酬之苦闷。此时词人身处南荒,归期难料,北望中原,故土难收,越想越意难平,唯有持杯买醉,自我麻醉。【解析】【整体分析】张孝祥的《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通过描绘凄凉的冬景和回忆往昔的豪壮场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结尾“持杯且醉”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美好回忆的留恋,情感复杂而深沉。【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接着上片大肆渲染‘欲雪’之时的景象”错误,“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歌钟殷地,归踏层城月”是回忆,“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是现实,应是回忆与现实交织。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用“持杯且醉”排遣心中思乡怀友的寂寞。“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表达了作者对于何时能返回家乡的不确定性和由此产生的忧郁情绪。远离故土,身在他乡,又天寒地冻,独处凄凉之地,只好借酒来派遣,思乡的孤独和寂寞使得饮酒成为了一种寄托。用“持杯且醉”传达岁月流逝、好景难再之感伤。诗人处在“万里南荒”之地,离家万里;“对此惊时节”,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忆起当年观猎的宏大欢乐、充满激情的场面,再对比如今的凄凉处境,内心更加伤感。何况当年国家安定和乐,如今却国家分裂,金瓯残缺,好景难在的伤感更加强烈。用“持杯且醉”抒发故园难回、壮志难酬之苦闷。“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虽然有“不须”,实则难以忘怀那缺失的国土,“凄然”透露了作者的情感,“北望”则带有收复失地的渴求。然而诗人如今却离家万里,不得重用,这理想如何能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让他只能借酒浇愁,自我麻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人为镜,优则学之,劣则思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反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相爱的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朋友遭遇挫折时,你可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重拾信心。【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座耸立在山顶的大卫雕像,被深蓝的天空和金色的夕阳衬托着。一个面容英俊,英姿飒爽,体态雄伟健美、神情坚定果敢、全身肌肉紧张而饱满的年轻男子,袒露着身体,站在高高的基座上。艺术家选取了大卫投石的紧张时刻,他充满自信地站立,A的双眼凝视地平线的远处,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强烈意志。静中有动,展示出外在和内在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他是石头的,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你似乎能够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血管的跳动,体内积蓄的巨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如今,①大卫雕像已经在战争和地震中屹立了约五百多年,②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成就。③它对人的赞美,④不仅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⑤而且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⑥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塑造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还是人文精神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的光芒不仅永远照耀着艺术史,而且会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中放射不尽的光辉。一切伟大艺术的诞生,(甲):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文艺复兴主张的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人们开始重视人自身,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米开朗基罗是那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他的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B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成为世界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如果说希腊神话让神成为了人,(乙)。他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画《创世纪》天顶画,耗时四年多,眼睛差不多瞎了,但他对人的尊严的注视、对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永远明亮。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三段作者一再使用“似乎”,请简析其作用。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答案】18.A.炯炯有神B.竭尽全力19.①大卫是石质雕像,用“似乎”表现了作者观赏大卫雕像时的感受,强调了大卫这件艺术品洋溢着生命活力,迸发着巨大热情。②将没有生命的写得有生命,没有热情的写得有热情,用“似乎”更严谨。20.甲:都需要两副眼镜乙:他则让人成为了神21.①将“约五百多年”改为“约五百年”。②在“认为”前加“被”。⑥将“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改为“充分认识到了人自身的巨大力量”。22.示例一: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的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示例二:一副是创作者的独特心灵,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修饰“眼神”,根据前文“他充满自信地站立”可知,他的眼神是明亮的,非常精神的。可以用“炯炯有神”。炯炯有神:眼睛明亮,有神采。B处,修饰“表现”,根据“他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可知,米开朗基罗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作大量作品来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可以用“竭尽全力”。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汇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似乎”一词的使用,巧妙地将观者(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品(大卫雕像)的客观存在相融合。通过“似乎”,作者传达出即便大卫雕像材质为石头,不具备生命体征,但它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却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观者能够产生错觉,仿佛雕像真的拥有呼吸、心跳,乃至随时可能爆发的内在力量。这种表达方式,突出了大卫雕像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它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描述非生命体时,使用“似乎”一词能够保持描述的严谨性。大卫雕像是由石头雕刻而成,没有生命,没有呼吸和心跳。但是,通过“似乎”,作者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赋予了雕像以生命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这种描述手法,既体现了对艺术品的尊重,避免了将非生命体拟人化可能带来的不严谨,又增强了描述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卫雕像的震撼力。【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空处是后面句子的概括句,概括了伟大艺术诞生所依赖的两个关键视角,两个量词“一副”修饰跟视角有关的词语,得出“眼镜”这个关键词,故可填“都需要两副眼镜”。乙处,米开朗基罗创作作品来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所以空处和“希腊神话让神成为了人”这句话意思相反,故可填“他则让人成为了神”。【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赘余。“约”和“多”同时使用导致语义重复。②缺少主语。补充“被”字使句子完整。⑥语序不当。“充分”应该修饰“认识”,不应该修饰“巨大力量”。【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整句就是形体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因此改成整句,就要以某一句为参照,其他句子改写成一样的结构。可以以第一句为参照,修改第二个句子。第一句的格式为“一副是用来……的……”,据此调整第二句为“一副是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的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调整后的整句为: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的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以第二句为参照,修改第一个句子。第二句的格式为“一副是……,用来……”,据此调整第一句为“一副是创作者的独特心灵,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调整后的整句为:一副是创作者的独特心灵,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儒家重“往”,强调行动:孟子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所在,就当勇往直前。道家重“返”,强调归宿: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一个人往外走得再远,也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事实上,“往”与“返”不是简单的儒道话题,也是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命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两句话,借用孟子和老子的话阐述“往”和“返”的内涵。第一句话是阐述儒家的“往”,关键词在“行动”“勇往直前”;第二句话是阐述道家的“返”,关键词在“归宿”“回归精神家园”。综合材料来看,“往”和“返”是一对矛盾关系,立意的关键在于梳理两者的辩证关系。引导语明确提出要求,要求考生不仅要思考“往”和“返”这对儒道话题,也要结合自己青年的身份,谈谈在成长过程中对“往”和“返”的思考。要注意的是,考生可以结合儒道思想阐述“往”和“返”的内涵,但是不可全篇讲述儒道思想,重点应该放在引导语后半部分。“往”和“返”是两个抽象的词汇,考生要想写好这次作文,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往”以理解为“前往”“前行”“勇往直前”,也可以引申为“出发”“离开”“向外走”等等,可以具体理解青年在年轻时为梦想勇往直前;为学业、理想而离开家乡;为了使命和责任选择更远的远方等等。“返”可以理解为“返回”“归来”,也可以引申为“回归”“往回走”等等,可以具体理解为青年学有所成后选择回乡建设家园;在外奋斗拼搏之后选择回家照料双亲;沉迷于热闹喧嚣之后选择回归精神家园等等。其次,要阐述两者的辩证关系,比如“往”是起点,“返”是结果;前行是为了更好的归来等等。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归来。接着围绕材料,结合孟子和老子的话阐述“往”和“返”的内涵,同时阐述两者的关系。然后结合现实例子和具体素材,阐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对待“往”和“返”这个命题,比如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一段不断“前行”“离开”的旅程,年少的求学,成年后的工作,长大后的结婚生子等等;在外打拼奋斗的游子有朝一日或思念家乡,或为了照料双亲,或建设家园选择“归来”。最后,总结观点,不管是“不断前行”,还是“回归家园”,都要勇担青年的责任使命。立意:1.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归来。2.为了梦想而出发,为了家园而回来。3.今天出发,明天归来。4.出发与归来,都不忘使命担当。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来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奖赏”说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用,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惩罚”说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销(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影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虔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摘编自周裕错《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C.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政治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答案】1.B2.D3.C4.①批驳其宿命论。宋祁认为“诗能穷人”,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驳;②批驳其因果倒置。欧阳修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工而后穷”观点的反驳。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而且从“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也没有“诗穷而后工”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更可能是中和诗论之外的理论。C.“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任何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可知,材料二认为“穷”包括“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和“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两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与材料一的阐释是一致的。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论述更为深刻”错误,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穷而后工”的论述无法看出哪一个更为深刻。深刻是指论述更透彻、深入,“心理学”是分析角度,不意味着“论述更为深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C.“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分析“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作者进一步介绍宋祁的观点“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穷是困境,“诗能穷人”是指诗人处于困境中能“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不难看出,欧阳修的“非诗之能穷人”与宋祁“诗能穷人”,观点截然相反,欧阳修的“穷者而后工”是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完全是针锋相对地指出“穷人”的实质,来否定宋祁的观点。作答时,归纳概括以上信息,可先分析欧阳修和宋祁的观点:宋祁认为“诗能穷人”,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是对宋祁观点的反驳。再分析两个观点针锋相对之处、观点和论证之间的关系:欧阳修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工而后穷”观点的反驳,批驳他因果倒置。【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从选文看,“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是在“晚年仕梁后”,此时他的生活状态是“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才思减退”。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江淹晚年“官运亨通”;“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江淹晚年“深居庙堂”,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江淹晚年自然难有佳作。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而江淹晚年“深居庙堂”,很难接触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就很难再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材料二的文艺理论看,“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而江淹晚年“安享尊荣”,这“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过多的“丰富性体验”使江淹“才思减退”,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李娟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从北部山区搬到阿克哈拉村后,摩托车就更加重要了。②阿克哈拉位于南面乌伦古河一带的戈壁滩上,离县城两百多公里。要是坐汽车的话,冬天去县城一趟得花五十块钱呢。而且就算愿意花五十块钱,还不一定有得坐。摩托车多方便呀,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而且,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③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可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这玩意儿解下来抱在怀里。可这样一来,我和前面开车的我叔之间就被隔出了好大的空隙,风嗖嗖往那儿灌,没一会儿就被风吹透了哎,也不能戴,也不能不戴,连放都没地方放,真是拿这个东西一点办法也没有。④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在野地中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已经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过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⑤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⑥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觉得我的右脸已经被压得很紧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钱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才停下来。⑧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逐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⑨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⑩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我们进入了一片陷入大地的裙红色起伏地带。而在此之前,我叔叔在这片大地上往返过许多趟,却对这一处根本没有印象。我提醒叔叔往回走,他却认为反正都是朝南的方向,怎么走都会走到乌伦古河的,沿着乌伦古河往下游走,怎么走都能走到家。这会儿我也没什么主见,只好听他的。⑪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鞭,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却再也找不到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⑫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挨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雷锋时代的“老解放”。我们迷路后,好像就穿越到了过去年代似的。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⑭司机察觉到有车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时,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莫合烟。问明来意,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大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我们仔细地问清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都会到达乌河的。⑮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⑯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和叔叔骑摩托车去两百多公里的县城,是因为方便且省钱,自然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困苦。B.“我”坐摩托车却不愿意戴头盔,实在是因为头盔重且呼吸不畅——毫不避讳地呈现面对风沙时的无奈。C.第⑧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D.李娟打造了一个荒野上的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