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共33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甲)“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乙)“返本复初”的概念。2019年,华为自主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丙)“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丁)“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激动的心情仿佛浪花一样欢腾,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不谋而合研发比比皆是沉重举重若轻B.不约而同研究俯拾即是厚重举重若轻C.不谋而合研发俯拾即是沉重举足轻重D.不约而同研究比比皆是厚重举足轻重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B.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C.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3.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横线“鸿蒙”处作用相同的一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A2.D3.D【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是将二者作比较,所以此处应该用“不谋而合”。第二空,“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制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第三空,“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第四空,“沉重”,1.沉静庄重;⒉分量重;3.笨重,不灵活;⒋犹严重,表示程度深;⒌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厚重”,浑厚庄重。与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搭配,应为“沉重”,言程度深,情况严重,突出过去一百年的艰难不易。第五空,“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的样子,比喻处理重要繁难的事情很轻松。语境强调的是“将卫星命名为‘悟空’”这一决定和行动的轻松容易,应选“举重若轻”。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的构成是由……组成”是“是由……组成”和“的构成是……”两种句式的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或改成“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修改正确的只有D。A.依然存在“……的构成是由……组成的”的杂糅错误。B.虽然消除了杂糅,但改变了原意,应是“……的名字,……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而不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C.语意与原句颠倒,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了“鸿蒙之境”,且“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应修饰“名字”,而不是修饰“鸿蒙之境”。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鸿蒙”的引号表示专有名称。A.甲处“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引号表示引用。B.乙处“返本复初”引号表示引用。C.丙处“国风”引号表示强调。D.丁处“嫦娥”表示专有名称。故选D。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的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在使用比喻这一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上,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比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人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要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语常不语怪,语人不语神”。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而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听指挥。’”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C.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有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D.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遇事反求诸己之道,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说的原则大相径庭。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克已复礼为仁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答案】4.D5.A6.C【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论语》的文学价值和孔子的思想魅力。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孔子在《论语》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和夸张,展示其言行一致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材料二则强调《论语》的平实风格和生活气息,突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孔子的人格魅力。两者共同揭示了《论语》在文学表现和思想传递上的独特性,展现了孔子作为圣贤的亲和力和智慧。【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D.“儒家……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错误,原文是说“圣贤……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不等于“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融为一体”扩大范围,原文写到“《论语》与《中庸》《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学习、交友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可见文章说的是《论语》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不是儒家作品。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故……”强加因果。由原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知,“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开场白。C.“转而正色道歉”错误。原文说的是“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并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其中的“道”是“说”的意思。D.“原则大相径庭”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弟子初次相聚不要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宽容和自我修养的态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的是向贤者学习和自我反省的原则。两者在内涵上并不相悖,都是强调自我修养。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文采和质朴的重要性,体现了注重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文学性。C.指出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才能实现“仁”,没有体现注重文学性。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故选C。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备注〗①“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母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通“腰”。④胁息:屏气。⑤碎:通“萃”,军队行列。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偷,盗C.贵必敖贱敖:通“傲”,傲视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天下之人皆相爱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D.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人而不仁,如礼何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胁息然后带”的“带”相同的一项是()A.与越人水战 B.士闻鼓音C.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D.越王击金而退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B.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C.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D.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B.甲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C.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D.乙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第四自然段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能之也。13.材料一中孟子是如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答案】7.B8.A9.C10.B11.B12.(1)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2)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样看它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13.举例说明,忽然见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每个人都会产生怜悯之心,这种心态的产生,不在于与孩子的父母是否交好也不在于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哭声,因此,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解析】【导语】甲文通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论证人皆有不忍之心,强调“四端”是人性本善的基础,主张扩充善心以治天下。乙文则主张“兼爱”,通过对比和例证,论述兼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强调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两者都关注人性和社会治理,但方法和侧重点不同。【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B.错误。贼:伤害,残害。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C.正确。句意: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D.正确。句意: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均为“……的原因”。句意: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天下的人都相爱。C.代词,自己的/代词,代“兼爱”。句意: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辩明兼爱的益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故选A。【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带”,名词做动词,系上腰带;A.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跟越国人展开水战。B.鼓:没有活用现象。句意:将士听到鼓声。C.恶衣:名词做动词,穿坏衣。句意: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依据语法结构,“何难之有”是一个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有”是谓语,“何难”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焉”为句末语气词,后边应断开,排除A;“上”作主语,“不以为”作状语,“政”作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错误。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实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王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之意。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篡”,掠夺;“以”,因为;“是以”,因此;“誉”,称赞。(2)“比”,等到;“期年”,一年;“说”,通“悦”,高兴,喜悦。【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言文论证方法的能力。孟子为了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采用了非常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他列举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样一个极具画面感且能引发普遍共鸣的场景。当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即将掉入井里时,在那一瞬间,绝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怵惕恻隐之心”。这个例子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突发状况,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直观性,能够让读者或听众很容易地代入情境去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反应。举例之后,孟子紧接着对人们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明确指出,这种怜悯之心的产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也就是说,人们产生这种恻隐之心,并不是出于想要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在乡里朋友间博取名誉,或者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哭声等功利性、外在性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剖析,孟子将可能存在的其他干扰因素一一排除,更加突出了“恻隐之心”产生的纯粹性,进一步强调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本能反应,从而论证了“恻隐之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而“恻隐之心”作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体现,也就从侧面证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核心观点。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害处。”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威逼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辩明兼爱的益处,辩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国家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不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第Ⅱ卷(共117分)四、(25分)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放言①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③恐惧流言日,王莽④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备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下五首《放言》诗;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祝蓍: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③周公: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后还政成王。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汉末篡汉自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门见山,正面告诉友人解疑的方法,“赠”字体现出态度的郑重和方法的宝贵。B.诗人以“试玉”与“辨材”切入,利用人们的生活经验,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C.诗歌的尾联在结构上紧承前句,同时提出一个假设,在引人深思中为全诗巧妙作结。D.面对自己与友人的仕途遭遇,诗人既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2)这首诗极富理趣,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纡徐委婉地讲道理劝慰友人的。【答案】(1)A(2)①首联设置悬念,先否定用“钻龟与祝蓍”的方法解除疑惑迷茫,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②颔联以“试玉”与“辨材”为喻,委婉说出要全面认识人、事,必须经过时间考验的道理。③后四句用典,引用周公和王莽的故事,并使用反问句式,(两种手法答出一个即可)引人思考,不要过早、轻易下结论,以此劝慰友人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遭遇。【解析】【导语】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周公和王莽,揭示了人心难测的主题。诗人以“试玉”和“辨材”比喻识人需时,劝慰友人面对流言和误解要有耐心和信心。全诗语言平易,寓意深刻,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哲思。(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正面告诉友人解疑的方法”错误。首联并没有正面指出是什么方法,而是从反面说“决狐疑”不能用占卜之策。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首联前一句“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后一句“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起到设置悬念,达到纡徐委婉的效果。②颔联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以“试玉”与“辨材”为喻,委婉说出要全面认识人、事,必须经过时间考验的道理。③后四句掉转笔锋,颈联通过周公和王莽的典故,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纡徐委婉地说明了辨别真伪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过早下结论,容易发生误判,冤枉好人的道理。尾联是全篇的关键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分辨真伪需要时间来考验,劝慰友人面对流言和误解要有耐心和信心,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遭遇。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如何向优秀的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论语·里仁》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此,老子给出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随处自然罗铮①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未如此强劲之力道?半年前,工人们才热火朝天重铺了瓷砖,水泥层垫得厚实。扭过头,后面也有隐隐的嫩绿。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②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日日进出,竟毫无觉察。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一二。更换瓷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③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④我来回端详四处冒出的嫩绿,放任思绪游走。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龇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⑤两只斑鸠扑棱落地,中断了我的思绪。它们视我如无物,在桂花树下闲庭信步,不时啄一口虫子。斑鸠和喜鹊、鸽子、麻雀一样,是前后院坪的常客。墙檐上,那只肥肥的大黄猫又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蜷着身子发呆。它和几个伙伴,黑猫、白猫、咖啡猫、条纹猫,商量好了似的轮流出没,或趴着晒太阳,或坐着打盹,有时从毛竹间露个头,倏地消失。⑥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甩掉拖鞋,冲到窗边,尽力卸去惺忪,以确保没有驻留于某段梦境。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最小号植物。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嵌在墙体里的玻璃片冷峻挺立,这些边缘锋利的防盗武器,竟成了最近的伴侣。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可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⑦不知不觉,半个钟头过去了。前后两个院落的美学空气蒸腾弥漫。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难怪梅特林克会感慨万千:“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⑧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震的拼图。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鸟、猫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⑨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从表面上看,院落本身普通得紧,不就是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吗?但这两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孑孓独行的院落,云集了多种生物的院落,充满了生命的伟岸张力,使得不同质的生命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真正构筑了一个清静自在的美学状态。⑩前不久遇见一片梨花,躺在大路中间,鲜气尚淋漓。一群中学生蹦跶而来,眼看即将踏满黑印,但所有人立刻收拢脚步,踮脚绕道而行,留下雪白依旧。他们知道,那是一朵朵花,美丽、清净。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的心微微一颤。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这是一种竞争力吗?或许大部分人不以为然。的确,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可能等到某个时刻,觉得生命不可以肮脏,不可以堕落,不可以靡烂,不可以低级趣味,而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幡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16.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混(hùn)沌强劲(jìng)巍(wēi)然坚挺襁褓(qiǎng)B.悄然(qiǎo)步履(lǚ)龇(zī)牙咧嘴真谛(tì)C.扑棱(līng)孱羸(chán)惺忪(sōng)倔(juè)强D.共震(zhèn)孑孓(jué)靡(mí)烂幡(fān)然领悟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第二段连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生长出来的震惊,流露出对茶苗惊人生命力的钦佩之情。B.文章开篇选取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点点嫩绿之美,令已然衰败的残春孤独不再,升华了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作者感受到了这突破人为障碍的自然生机。C.作者认为小草和树、花、竹等生命体“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是因为二者展现的美是截然不同的。D.全文叙议结合,层层递进,在细致描绘中融入作者的强烈感情,同时体现出作者对美的深层思索,富有哲理。E.文章最后用中学生绕走残梨花的事例告诉我们,中学生已经把生命升华为崇高的状态,以此证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1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2)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19.文章第⑦段最后引用梅特林克的感慨有何作用。20.文章标题中的“自然”二字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16.A17.CE18.(1)运用比喻,将小草比作“漏网之鱼”,写扫帚发现小草之后进行“反思”,通过拟人强调对小草从缝隙处生长出来的毫无察觉的不可思议。(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长在玻璃片边的柔弱的“绿”比作羸弱的人,再写被摁进满是“壮汉”的小屋,在弱与强的对比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绿色生命的恶劣生存环境。19.①将小草和人类作对比,以此显示出小草强大的生命力,突出作者的顿悟感觉。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引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升华主旨)。20.①自然就是自然界盎然的生机,突破障碍,自不可思议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特别是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美。②自然就是不怀任何目的地感受美、发现美,不仅是美,更强调了生命张力的意义,能提醒和支撑人走过失意和苦难。【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顽强与美丽,反思了现代人对美的忽视和追求。文章通过对比日常与远方的美,强调了“随处自然”的理念,呼吁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B.“真谛”的“谛”应读dì。C.“扑棱”的“棱”应读1eng;倔强的“倔”应读jué。D.“共震”的“震”应为“振”;“靡烂”的“靡”应为“糜”。故选A。【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截然不同”错,原文有“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枯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可知二者只是显性和不易被发现的区别,不是截然不同。E.“以此证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有“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可见与学习知识重要性无关。故选CE。【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1)以“反思”描写扫帚,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小草写作漏网之鱼,取二者得以幸存的相似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句意在强调居然没有注意到小草从缝隙处生长出来,实在是不可思议。(2)“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生长在玻璃片边的柔弱的“绿”比作羸弱的人,然后写“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说明环境非常恶劣,在弱与强的对比中无形之中体现了绿色生命的恶劣生存环境,从而证明它的坚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①“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梅特林克的名言强调小草有足够的力量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意在将小草和人类作对比,以此显示出小草强大的生命力,呼应前文“我有种顿悟的感觉”;②卑微的小草尚且如此坚韧,那人类呢?作者以此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此处体现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暗示人类应活出自己的美丽,升华主旨。【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从第一、二段“这两株绿青翠青翠,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来看,“自然”是指自然界盎然的生机,突破人为设置的瓷砖、院落等障碍,自不可思议的缝隙处生长出来。从第三到七段来看,“自然”是指“日常触手可及的美”,野花野草,甚至院墙上的“一层薄青苔”,也让作者感到它们“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是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美。②从第八到十段来看,“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自然”是指能不怀任何目的地感受美、发现美,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动植物,乃至于一堆残花,都会成为“生态”“自然”。那堆残花强调了生命张力的意义,能提醒和支撑人走过失意和苦难。六、(1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答案】①木石前盟的叙述明确了宝玉的神瑛侍者这一前世身份,为后文宝黛感情的发展作铺垫。②王夫人的话反映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贾府上下对其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③宝钗的打趣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侧面反映了宝玉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社会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神瑛侍者”,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②“混世魔王”,从《红楼梦》第三回王夫人说的“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可以看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也可以看出贾宝玉有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③“富贵闲人”语出《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本是宝钗的打趣之言,但贾宝玉“富贵闲人”形象背后,潜藏着宝玉对“美”的不懈追求,宝玉的故步自封,完全割裂人生境界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宝玉就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宝钗的打趣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侧面反映了宝玉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社会影响。22.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尊敬的家长:您好!学校计划于2023年6月1日至5日在报告厅召开全市第一届“博雅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组委会将举办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答案】(1)“忝列”改为“出席”或“到达”;(2)“拜读”改为“阅读”;(3)“鼎力”改为“竭诚”或“用心”;(4)“垂爱”改为“青睐”或“认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1)“忝列”是一个谦辞,表示自己有幸列入其中,通常用于自谦的场合。在邀请函中,使用“忝列”来形容专家的出席不合适,应该改为“出席”或“到达”,以表达对专家的尊重。(2)“拜读”是一个敬辞,通常用于对方的书信、文章等,表示对对方作品的尊重和敬仰。在邀请函中,邀请家长阅读函件时使用“拜读”显得过于正式和不自然,改为“阅读”更为得体。(3)“鼎力”是请别人帮助自己或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的敬辞。在邀请函中,学校是提供服务的一方,使用“鼎力”不合适,改为“竭诚”或“用心”更能体现学校的服务态度。(4)“垂爱”是用于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的敬辞。这里是期待别人孩子的表现能得到认可,使用“垂爱”不得体,改为“青睐”或“认可”更为合适。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三则名言,让考生思考“战胜别人”和“战胜自己”的问题。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战胜对手你才能赢得胜利;第二则材料则强调了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高贵;第三则材料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综合来看,在“战胜别人”和“战胜自己”的问题上,出题者更倾向于“战胜自我”。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战胜对手固然重要,战胜自我则可能更加艰难;有时候要战胜对手,首先需要战胜自我。写作时可以单独写“战胜自我”,也可以辨析二者的关系。比如选择写“战胜自我”,可以写“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自胜者强”,“战胜自我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战胜自我”,还可以将“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进行比较分析。立意:1.战胜自己胜过战胜对手。2.胜己者赢天下。3.人生需要自立自强。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共33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甲)“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乙)“返本复初”的概念。2019年,华为自主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丙)“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丁)“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激动的心情仿佛浪花一样欢腾,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不谋而合研发比比皆是沉重举重若轻B.不约而同研究俯拾即是厚重举重若轻C.不谋而合研发俯拾即是沉重举足轻重D.不约而同研究比比皆是厚重举足轻重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B.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C.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3.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横线“鸿蒙”处作用相同的一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A2.D3.D【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是将二者作比较,所以此处应该用“不谋而合”。第二空,“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制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第三空,“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第四空,“沉重”,1.沉静庄重;⒉分量重;3.笨重,不灵活;⒋犹严重,表示程度深;⒌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厚重”,浑厚庄重。与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搭配,应为“沉重”,言程度深,情况严重,突出过去一百年的艰难不易。第五空,“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的样子,比喻处理重要繁难的事情很轻松。语境强调的是“将卫星命名为‘悟空’”这一决定和行动的轻松容易,应选“举重若轻”。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的构成是由……组成”是“是由……组成”和“的构成是……”两种句式的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或改成“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修改正确的只有D。A.依然存在“……的构成是由……组成的”的杂糅错误。B.虽然消除了杂糅,但改变了原意,应是“……的名字,……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而不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C.语意与原句颠倒,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了“鸿蒙之境”,且“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应修饰“名字”,而不是修饰“鸿蒙之境”。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鸿蒙”的引号表示专有名称。A.甲处“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引号表示引用。B.乙处“返本复初”引号表示引用。C.丙处“国风”引号表示强调。D.丁处“嫦娥”表示专有名称。故选D。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的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在使用比喻这一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上,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比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人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要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语常不语怪,语人不语神”。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而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听指挥。’”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C.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有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D.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遇事反求诸己之道,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说的原则大相径庭。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克已复礼为仁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答案】4.D5.A6.C【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论语》的文学价值和孔子的思想魅力。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孔子在《论语》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和夸张,展示其言行一致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材料二则强调《论语》的平实风格和生活气息,突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孔子的人格魅力。两者共同揭示了《论语》在文学表现和思想传递上的独特性,展现了孔子作为圣贤的亲和力和智慧。【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D.“儒家……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错误,原文是说“圣贤……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不等于“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融为一体”扩大范围,原文写到“《论语》与《中庸》《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学习、交友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可见文章说的是《论语》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不是儒家作品。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故……”强加因果。由原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知,“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开场白。C.“转而正色道歉”错误。原文说的是“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并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其中的“道”是“说”的意思。D.“原则大相径庭”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弟子初次相聚不要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宽容和自我修养的态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的是向贤者学习和自我反省的原则。两者在内涵上并不相悖,都是强调自我修养。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文采和质朴的重要性,体现了注重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文学性。C.指出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才能实现“仁”,没有体现注重文学性。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故选C。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备注〗①“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母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通“腰”。④胁息:屏气。⑤碎:通“萃”,军队行列。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偷,盗C.贵必敖贱敖:通“傲”,傲视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天下之人皆相爱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D.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人而不仁,如礼何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胁息然后带”的“带”相同的一项是()A.与越人水战 B.士闻鼓音C.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D.越王击金而退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B.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C.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D.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B.甲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C.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D.乙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第四自然段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能之也。13.材料一中孟子是如何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终工作总结个人报告(10篇)
- 中专自我鉴定合集15篇
- 标准设备购买合同
- 西安迈科商业中心连体超高层结构设计-龙辉元张晓宇王福安
- 师德师风个人学习心得范文
- 班级建设目标
- 202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 简爱读后感10篇【100-1000字】
- 教师的辞职报告15篇
- 餐厅服务员辞职申请书集锦6篇
- 工艺装备环保性与安全性的设计要点
-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隐框玻璃幕墙施工方案
- 中联QY100T汽车吊主臂起重性能表
- 支付宝手持承诺函
- 国航因私免折票系统
- 三相自耦变压器设计模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4)
-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 二面角的求法---三垂线法
- 煤矿井下供电设计课件
- 未婚承诺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