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涎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我心目中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越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生命有“四个维度”: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二是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爱人以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担当、有本领,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三是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拼搏中奉献正能量。四是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摘编自罗海鸥《生命教育是人生重大课题》)材料二:音乐能够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例如人具有思维意识、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创造工具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将各种情感运用于艺术创作中。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本质是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不仅能够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不仅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还能融入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是无止尽的,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幸福感的获得却越来越难。同样是为了代步,曾经买一辆自行车便能获得的满足感,如今买辆豪车也得不到了。物质世界越来越富有,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这或许是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音乐倡导感恩的心,歌颂生命的延续。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这并不是强加于音乐创作者的任务,而是源于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唱起或听到这首《母亲》,谁能不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继而化作报答的情思?“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这样的歌曲,总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总能唤起一颗感恩的心。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靠的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接力。“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做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在《亲亲我的宝贝》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是满满的爱意。经常有这样的音乐陪伴,经常用心聆听这些歌曲,怎能不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呢?音乐催人奋进,鼓舞人与命运抗争。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命中的沟沟坎坎,一时的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萎靡颓废、不思进取。“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歌曲《从头再来》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人心。当厌烦了说教式的励志鸡汤,听听这些催人奋进的歌曲,一定会在身体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摘编自吴洪彬《音乐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B.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所有人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相通之处。C.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且能够将各种情感运用到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D.世人越来越难以获得幸福感,原因是在物质世界日趋富有的情况下,其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心理出了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如今认识到的“竭泽而渔等于自掘坟墓”,印证了恩格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的话。B.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在钟南山、李兰娟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C.音乐倡导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传递爱、歌颂爱,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美好,这引发了音乐创作者自觉的生命意识。D.听那些歌词和旋律都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身体中必能注入正能量,这比去接受厌烦了的励志鸡汤更有效。3.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闻韶乐三个月后仍不知肉味,伯牙和子期因《高山流水》之曲成为知己。B.介绍贝多芬、聂耳等音乐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C.在音乐课上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懂得感激和报答长辈的关爱。D.抗疫MV《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感谢和鼓励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部分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音乐是怎样拓展生命的维度的。【答案】1.B2.C3.B4.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指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②然后把它分为三个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5.①音乐能慰藉和滋养人的精神,拓展生命的温度。②音乐倡导拥有感恩的心,强调爱的传递,提倡爱人以德,拓展生命的宽度。③音乐催人奋进抗争,鼓舞人不断修炼、开拓、超越,拓展生命的深度。④音乐能够让人爱惜生命、延长生命,增加生命的长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理解有误。文中没有内容表明“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是“和”的基本内涵,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基本内涵”,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C.“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以偏概全,由原文“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例如人具有思维意识、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创造工具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将各种情感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可知,“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只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D.“世人越来越难以获得幸福感,原因是……”,原文“这或许是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是说一种可能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音乐倡导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传递爱、歌颂爱,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美好,这引发了音乐创作者自觉的生命意识”理解有误,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这并不是强加于音乐创作者的任务,而是源于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由此可知,音乐创作者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在作品中传递爱、歌颂爱。原文是条件的逻辑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音乐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B.“介绍贝多芬、聂耳等音乐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说的是音乐家,不是音乐,所以无法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浏览材料一,把握材料一的思路和观点。材料一共有六个文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共同来证明“生命教育是人生重大课题”这个观点,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第一段先提出“首先提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观点,第二段、三段、四段分别围绕“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浏览材料可以发现,本题主要针对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二设题。材料一最后一段“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和材料二第一段“音乐能够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本质是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不仅能够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不仅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还能融入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第二段“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这说明音乐可以慰藉人的精神,拓展生命的温度,概括出第一点;材料一最后一段“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第三段“音乐倡导感恩的心,歌颂生命的延续。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总能引起情感的共共鸣,总能唤起一颗感恩的心。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靠的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接力”,这是说音乐能够倡导拥有感恩的心,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如“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创新中奉献正能量”“音乐催人奋进,鼓舞人与命运抗争”“当厌烦了说教式的励志鸡汤,听听这些催人奋进的歌曲,一定会在身体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材料一“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而音乐能够让人爱惜生命、延长生命,增加生命的长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细致描写,刻画出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答案】6.D7.B8.①细节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细节描写:“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的特点、形状进行特写,表现了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教育年轻人踏实认真学习才能学成一双巧手。心理描写:“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这两处心理描写一方面写出她体谅孩子,一方面写出他转动木料,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侧面衬托:“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劲很大,是一双劳动的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通过副组长王新春的语言写出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学生首先结合文本二明确赵树理小说的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让读者追问这双手为何套不住,这双手到底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样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一波三折。由文本二“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可知,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较为巧妙,小说以“手套”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如“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写买手套保护手;“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写干活忘了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写戴手套,丢手套等,用“手套”将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古之人A虚中乐善B不择事C而问焉D不择人E而问焉F取其有益G于身而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交相问难”与“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两句中的“难”字含义不同。B.“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的“然”,与“𫐓使之然也”(《劝学》)的“然”含义相同。C.“问之人以穷其短”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穷”字用法相同。D.“忌之而不愿问焉”的“焉”与“风雨兴焉”(《劝学》)的“焉”意义相同。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文,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B.《问说》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勤问,最后申说自己的主张。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劝学》与《问说》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D.《问说》在规劝世人提高修养方面强调做学问要虚心,询问、学习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4.文中提出求学过程中善“问”所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案】10.BDF11.D12.C13.(1)“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14.①善问能破除疑难问题,判定是非;②善问也可以求得正确的见解;③善问能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研究讨论,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不择事而问焉”与“不择人而问焉”结构一致,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F处。故选B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诘问;阻塞难通。句意: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忽然又像泉流冰下一样阻塞难通。B.正确。都是“这样”的意思。句意: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是煣让它这样的。C.正确。形容词作动词,问尽;形容词作动词,走尽。句意: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想走尽那片树林。D.错误。代词,他;兼词,于此,从这里。句意:(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C.“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错,刘开的《问说》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手法。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判断句,“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无以”,没有办法,不能;“致疑”,提出疑问;“广”,增加。(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水;“一”,专一。【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可知,善问能破除疑难问题,判定是非;②由原文“问焉以求一得”可知,善问也可以求得正确的见解;③由原文“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可知,善问能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研究讨论,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参考译文:问说(清)刘开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洪昇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镠①、终是儿曹。秋江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②,雪冷金刀。夜半读残黄石③,虎哭猿号。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④。〖备注〗①钱镠:五代时吴越国王,据传他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从此大治。②玉勒:指马。③黄石:指秦隐士黄石公授予张良的兵书《黄石公三略》,读此书“可为王者师”。④浊醪:米酒,多在穷困潦倒时饮用。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惊堕双雕”巧妙地捕摹了观射之人目瞪口呆惊叹之态;“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描写少年抽弓箭射向钱塘浪潮。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词描绘的是射箭的情景。B.“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镠、终是儿曹”写射雕的壮举与钱镠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属于对比,又是用典。C.下片“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句,极力渲染了悲凉凄厉的氛围,抒发了词人沉重的内心感情。D.这首词作者借“浊醪”所抒发的感情,与《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浊酒”所抒发的感情相同。16.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答案】15.D16.“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是实写,点明时令、环境、事件以及众人惊讶的反应;“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是实写,写出观猎时的壮观场景;“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镠、终是儿曹”是虚写,以五代吴越王钱镠射潮的往事映衬出射猎气势的宏大;“秋江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是实写,写出效仿古人射涛的意气、神态。虚实结合,写出对技艺高超的射手的赞美。“似而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雪冷金刀”是虚写,词人怀念自己的少年雄姿;“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是虚写,展现出词人早年的雄心壮志;“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是实写,词人喟叹自己现在年老体衰,一事无成;“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是实写,写出壮志难酬的遗憾和悲愤。虚实结合,写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解析】【导语】这首词通过描写射箭的场景和回忆往昔的壮志,表达了词人对往日雄心壮志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上片描绘了射箭的壮观场面,并用典故对比了钱镠射潮的霸业,表现出对英雄的向往。下片转入内心世界,回忆夜半读书的孤寂和悲凉,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与《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浊酒’所抒发的感情相同”错,两者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这首词借“浊醪”抒发了词人壮志未成的无奈与遗憾,《登高》中的“浊酒”抒发了诗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虚实”分别举一例,并解释,再分析其效果。上片中的“虚实”:开头三句“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是实写,写日暗淡,云低沉,长长的沙滩,浅浅的衰草,广袤的天际,一双劲雕坠落。点明了时令、环境、事件以及众人惊讶的反应,尤其是展现出射箭英雄的非凡身手,他箭技超妙,膂力强劲,突出了其奔雷闪电之势,和观射者的惊奇、惊叹之态。“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是实写,写出观猎时的壮观场景,百队红旗狂欢乱吼,射雕者座下的白马嘶鸣逞骄,声色相映,场面浩大、壮阔,写尽出猎浩大的声势。“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镠、终是儿曹”是虚写,这三句是用典,即使是当年钱镠的霸业,也终究难与眼前的射雕壮举媲美,以五代吴越王钱镠射潮的往事相映衬,突出射猎气势的宏大。“秋江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实写,秋深江远,只见那人悠悠地抽出铁制的弓弩,缓缓地瞄向银白色的的波涛,轻轻地把利箭射出,写出效仿古人射涛的意气、神态。上片中的“虚实结合”,主要是突出射箭英雄的英勇神武、气势不凡,表达对其的赞美。下片中的“虚实”:“似而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雪冷金刀”是虚写,词人回忆自己当年,也曾雄姿英发,骑马奔驰,如惊风掠过旷野;抽剑挥舞,如白雪冷光四射,突出词人怀念自己的少年雄姿。“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是虚写,词人自己当年在凄凉悲戚的环境下,夜半还在苦读兵书,展现出词人早年刻苦攻读,以张良为榜样的雄心壮志。“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是实写,词人感叹自己而今一怕两鬓染霜,渐入老境,二怕心中抑郁,无以排遣,喟叹自己现在年老体衰,一事无成,白白地临风抒怀。“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是实写,词人回头眺望暮云已平,只能以浊酒自醉,写出壮志难酬的遗憾和悲愤。下片中的“虚实结合”,主要是词人自己的今昔对比,回顾自己曾经壮志凌云,但是现在却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突出内心的无奈和悲愤。(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不可企及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一览无余。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历史“托在手上”。【答案】18.①把“展演艺术”改为“艺术展演”②把“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19.B【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殊含义。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含义。故选B。(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是一种选择,一种时时处处的选择。不需要红袖添香,也不需要(),只要一捧一翻,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这样看来,书应该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忙的工作中能读,即使风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读书;①,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②,这种滋养,(),润物无声,所以读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用文字构建的一个个()的世界,早已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其实,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我们现在太快、太匆匆、太(),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与众不同。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稠人广坐栉风沐雨多姿多彩日新月异B.正襟危坐栉风沐雨绮丽多彩标新立异C.正襟危坐春风化雨绮丽多彩日新月异D.稠人广坐春风化雨多姿多彩标新立异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看到的每一个字”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乡土中国》)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C.我又问:“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百合花》)D.“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哦,香雪》)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20.C21.A22.①可书也是难读的②阅读能滋养人生【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稠人广坐:指人很多的地方,即公共场合。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语境指读书随处随意,应选“正襟危坐”。第二空,栉风沐雨: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润物无声”连用,表示读书对人的教育作用,应选“春风化雨”。第三空,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绮丽多彩:指色彩丰富。语境指文字世界的丰富多彩,应选“绮丽多彩”。第四空,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有时也指敢于打破旧框框,进行革新创造。语境和“太快、太匆匆”连用,表示世界变化快,应选“日新月异”。故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题干和选项A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称对象。而B、C、D三项都是特指。关系A。【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和上一组句子对照,说即使条件好,也有不读书的,对应“书应该是易读的”,即书难读,应填“可书也是难读的”。②文段在谈读书,此处领起后文阅读的好处,结合后文“这种滋养”,可知应填“阅读能滋养人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旅行者号”是人类用于外太空探索的太空探测器。探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存在一堵温度高达50000度的等离子体火墙。这表明,仿佛太阳系就是人类当下星际航行的“天花板”。类似的“天花板”现象,在历史发展、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以“天花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在材料中,“旅行者号”发现了一堵超高温等离子体火墙,这堵墙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无法突破,被视为当下星际旅行的“天花板”。由此,材料引出“天花板”这一话题,拓展了其讨论范围,要求考生对此展开思考和讨论。“天花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存在,不可逾越的极限,即“客观天花板”——如光速是一切速度的“天花板”、死亡是一切生命无法避免的“天花板”等。这些“天花板”本身就是自然的规则,只能被认识和遵守;一种是限于当前条件,暂时无法打破的界限,即“主观天花板”——大到如材料中提到的“超高温火墙”、各种田径赛事项目的世界纪录,小到个人的很多苦恼事,一道做不出来的题、一项完成不了的挑战,等等。这些“天花板”是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类自身的进步,逐渐被打破的。客观规律无法更改,人类又需要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只能从这些“主观天花板”出发,去试着打破它们。千百年来,人们正是不断地打破着一个又一个自己原本以为已是极限的“天花板”,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我中走到今天。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努力尝试、无数失败的探索经验,因此,每一次对突破“天花板”所进行的尝试,无论成败,无论大小,都值得每个人的尊重喝彩;但这种突破又有一个前提,就是对“客观天花板”——客观规律的绝对尊重和不懈探索。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下,永动机永不可能出现;时间无法倒流,生命也不可能长生不死……任何“逆天而行”的做法都必将失败,这些尝试没有意义,也不应该被提倡;人类的任何突破,其实都是在客观规律的“天花板”之下,对自我的突破,而非对规律本身的突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天花板”的看法:要在尊重“客观的天花板”的前提之下,不断突破自己“主观的天花板”;任何突破极限、超越自我的行为,都是伟大的,都应该得到尊重与赞美。在写作时,考生可先概括材料,引出观点,如:“我们应敢于主动打破自身的天花板”;接下来分别展开,就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两种不同的“天花板”进行论述:必须尊重,并不断认识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努力突破自我,不要被自身的“天花板”所束缚;最后在文章结尾收束全文,呼告结尾。本文在写作时,不必一味谈那些如宇宙航行之类的大事,也可以从自身出发,以小的角度展开论述,以体现作文对作者自身和读者的感悟和启迪。立意:1.客观规律“天花板”,无法逾越要敬畏。2.主观困难“天花板”,不畏艰险可“破壁”。3.每一次“破壁”都值得赞美,再小的突破都无比伟大。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涎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我心目中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越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生命有“四个维度”: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二是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爱人以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担当、有本领,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三是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拼搏中奉献正能量。四是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摘编自罗海鸥《生命教育是人生重大课题》)材料二:音乐能够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例如人具有思维意识、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创造工具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将各种情感运用于艺术创作中。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本质是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不仅能够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不仅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还能融入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是无止尽的,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幸福感的获得却越来越难。同样是为了代步,曾经买一辆自行车便能获得的满足感,如今买辆豪车也得不到了。物质世界越来越富有,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这或许是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音乐倡导感恩的心,歌颂生命的延续。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这并不是强加于音乐创作者的任务,而是源于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唱起或听到这首《母亲》,谁能不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继而化作报答的情思?“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这样的歌曲,总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总能唤起一颗感恩的心。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靠的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接力。“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做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在《亲亲我的宝贝》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是满满的爱意。经常有这样的音乐陪伴,经常用心聆听这些歌曲,怎能不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呢?音乐催人奋进,鼓舞人与命运抗争。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命中的沟沟坎坎,一时的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萎靡颓废、不思进取。“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歌曲《从头再来》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人心。当厌烦了说教式的励志鸡汤,听听这些催人奋进的歌曲,一定会在身体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摘编自吴洪彬《音乐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B.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所有人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相通之处。C.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且能够将各种情感运用到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D.世人越来越难以获得幸福感,原因是在物质世界日趋富有的情况下,其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心理出了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如今认识到的“竭泽而渔等于自掘坟墓”,印证了恩格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的话。B.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在钟南山、李兰娟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C.音乐倡导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传递爱、歌颂爱,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美好,这引发了音乐创作者自觉的生命意识。D.听那些歌词和旋律都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身体中必能注入正能量,这比去接受厌烦了的励志鸡汤更有效。3.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闻韶乐三个月后仍不知肉味,伯牙和子期因《高山流水》之曲成为知己。B.介绍贝多芬、聂耳等音乐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C.在音乐课上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懂得感激和报答长辈的关爱。D.抗疫MV《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感谢和鼓励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部分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音乐是怎样拓展生命的维度的。【答案】1.B2.C3.B4.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指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②然后把它分为三个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5.①音乐能慰藉和滋养人的精神,拓展生命的温度。②音乐倡导拥有感恩的心,强调爱的传递,提倡爱人以德,拓展生命的宽度。③音乐催人奋进抗争,鼓舞人不断修炼、开拓、超越,拓展生命的深度。④音乐能够让人爱惜生命、延长生命,增加生命的长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理解有误。文中没有内容表明“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是“和”的基本内涵,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基本内涵”,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C.“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以偏概全,由原文“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例如人具有思维意识、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创造工具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将各种情感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可知,“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只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D.“世人越来越难以获得幸福感,原因是……”,原文“这或许是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是说一种可能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音乐倡导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传递爱、歌颂爱,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美好,这引发了音乐创作者自觉的生命意识”理解有误,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这并不是强加于音乐创作者的任务,而是源于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由此可知,音乐创作者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在作品中传递爱、歌颂爱。原文是条件的逻辑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音乐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B.“介绍贝多芬、聂耳等音乐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说的是音乐家,不是音乐,所以无法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浏览材料一,把握材料一的思路和观点。材料一共有六个文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共同来证明“生命教育是人生重大课题”这个观点,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第一段先提出“首先提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观点,第二段、三段、四段分别围绕“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浏览材料可以发现,本题主要针对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二设题。材料一最后一段“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和材料二第一段“音乐能够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本质是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不仅能够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不仅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还能融入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第二段“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这说明音乐可以慰藉人的精神,拓展生命的温度,概括出第一点;材料一最后一段“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第三段“音乐倡导感恩的心,歌颂生命的延续。音乐作品中,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总能引起情感的共共鸣,总能唤起一颗感恩的心。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靠的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接力”,这是说音乐能够倡导拥有感恩的心,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如“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创新中奉献正能量”“音乐催人奋进,鼓舞人与命运抗争”“当厌烦了说教式的励志鸡汤,听听这些催人奋进的歌曲,一定会在身体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材料一“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而音乐能够让人爱惜生命、延长生命,增加生命的长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细致描写,刻画出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答案】6.D7.B8.①细节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网络游戏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 财务主管工作总结模板4篇
- 广告公司的实习报告3篇
- 2022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10篇
- 我长大了小学作文15篇
- 2022年度帮扶工作计划10篇
- 口腔科医生述职报告10篇
- 军训心得体会-(合集15篇)
- 函授本科自我鉴定6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实录2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2025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属国企业招聘融资人员6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度瑜伽教练与瑜伽馆劳动合同3篇
- 2024年广东省韶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摸底备战测试(3)卷含答案
- SCTP大云云计算PT2题库【深信服】认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秋期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大作业及答案
- 外研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3套(含答案)
- 《测土配方施肥》课件
- 6.1认识经济全球化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 高空热气球飞行安全协议
- 2024预防流感课件完整版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综合复习练习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