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有科学家问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存进玉米粒里,他很可能是认真的。这种能把数据存储进生物DNA并长时间保存的技术,名为“DNA存储”。作为数字信息存储介质,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其存储密度比目前最先进的固态硬盘还要高1000倍,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DNA存储数据的原理类似硬盘,但过程稍有不同。DNA双链是由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四种基本核苷酸组成的,我们将它们简称为A、C、T和G,它们就像传统存储介质中的0和1一样。通过简单的对应转化关系(例如A=01,T=11,C=10,G=00),我们就得到了核苷酸版本的数字信息序列。例如,要将手机上的一张图片的二进制信息转化为核苷酸序列,假设文件的前八位是01111000,与之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就是ATCG,后面的信息以此类推。以人工方式合成特定序列的DNA长链条,就能将数据存储进DNA,需要读取的时候,再通过DNA测序,解读出被保存在DNA中的信息。不过,目前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能够编码并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满打满算不过50B。许多计算机文件的大小都在GB和TB级别,大型数据库的存储量则要以PB、EB甚至ZB计算。如何让短小的DNA存储如此大的文件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可以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分割成小段,并给每段添加一个序列标记。当需要读取DNA存储的信息时,按照序列的标记读取即可。目前DNA存储的成本还非常高,平均合成1MB数据需要两万元人民币,虽然读取数据的成本稍低,但1MB也需要数千元。高昂的成本导致DNA存储无法快速普及,而且DNA较低的存储效率也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因此,现阶段的DNA存储介质更适合存储一些需要长期存档、不需要频繁更改的“冷数据”。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技术飞快迭代的大背景下,谁能说几年后DNA的存储方式不会替代传统的存储方式呢?那些动辄就占好几个足球场大小,每天需要数千吨海水冷却,消耗大量电力的传统数据库,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几个装着DNA存储介质的手提箱取代。(摘编自王安逸《DNA存储,难以置信的高密度数据存储方案》)材料二:在多个维度上,DNA存储技术都可以“力压”传统数字存储技术,主要取决于它的三个优势。其一是高密度。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由碱基组成,每个碱基都可以编码一个二进制位,DNA分子由此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介质,其理论上的存储密度近乎天文数字——1千克DNA就可以轻松存储全球的数据,当今全球所有的存储需求都可以容纳在一个小小的立方体盒子里。其二是低能耗。和传统的数据中心不同,以DNA形式存储的数据更易于维护。在存储过程中,DNA存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只需要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即可。在能耗方面,1GB的数据硬盘存储能耗约为0.04瓦,而同一容量的DNA存储能耗则小于百亿分之一瓦。这对于当下能源紧张的人类社会来说无疑是福音。其三是易存储。DNA分子对于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如高温、振荡等。因此,DNA数据更容易存储,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据研究,人们从化石中可以提取出百万年前动物的DNA,这表明DNA数据在没有特别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能够保存数万年之久,而商用磁带或光盘等传统存储介质只有几十年寿命。(摘编自侯文雄《DNA存储技术来了》)材料三:从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历程看,最天然和最长久的信息保存方式存在于生命之中。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繁衍亿万年,都遵循着由DNA(脱氧核糖核酸,以下称“核酸”)控制的生命中心法则:DNA通过四种碱基(ATCG)的排列组合构成基因,控制着生命体的生存、健康与繁衍。人体40万亿个细胞几乎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约60亿个碱基),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为重要的生命信息。人们可以将基于0和1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转化成以核酸碱基ATCG为基础的四进制生命信号。通过合成相应的核酸,将信息以碳基形式完整地保存亿万年。若需读取,只需要进行核酸测序即可。行业内称这一方式为“DNA存储”,相对于硅基硬盘而言,可简称为“碳基存储”。硅基存储造价低,但保存成本高且年限不长,摩尔定律边际效应减弱。碳基存储造价高,但保存成本低且年限长,开始进入摩尔定律加速期,未来应用前景可期。(摘编自陈建华《关于组织开展DNA存储产业布局的建议》)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要存储的文件转化为对应的二进制信息是文件存储的第一步。B.对二进制信息进行编码后,就能得到与之对应的核苷酸序列。C.将已得到的核苷酸序列通过人工方式合成DNA,就能存储信息。D.读取存储在DNA中信息需要重复储存该信息时的步骤。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DNA是双链结构,由四种基本核苷酸组成,但其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因此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B.只要存储条件允许,数万年后的人们依然可以从存储敦煌壁画的DNA中,通过DNA测序等流程,读取出这些壁画的信息。C.由于DNA存储的密度非常大,理论上而言,如果有一个盛有1千克DNA的小立方体盒子,就能存储全球的数据。D.硅基存储造价低,保存成本高;碳基存储的造价高,保存成本低。但相对而言,碳基存储在存储时长上较有优势。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开篇,极具代入感,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增强了亲切感。B.材料二用“力压”一词,指出DNA存储技术与传统数字存储技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C.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对DNA存储技术进行了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D.三则材料都提到了DNA碱基结构,但相比而言,材料二介绍得较简单,其余两则材料介绍得更具体,更富有科学色彩。4.目前,DNA存储数据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作答。5.有人曾经感慨“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D2.A3.C4.优势:①存储密度大,稳定性好。②低能耗,存储的数据易于维护,保存成本低。③易储存,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缺点:目前DNA存储和读取的成本较高,存储效率低。5.①科技的发展让许多科幻小说上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如人们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数据,这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②科技的发展促使科幻小说上的许多技术逐渐为现实所用,如科幻小说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火星探测、无人机等,曾经人们对未来的很多科学幻想最终都得到了实现。【解析】【整体分析】材料一从DNA存储的基本原理入手,详细解释了其存储过程和技术特点,并通过对比传统存储方式,突出了DNA存储的优势和潜在应用前景。材料二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数据,指出DNA存储技术的三个主要优势,详细说明了其在存储密度、能耗和存储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材料三侧重建议组织开展DNA存储产业布局,以应对传统硅基存储的局限性,推动DNA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D.“需要重复储存该信息时的步骤”错误,根据图示可知,读取与存储时的步骤是不同的,每一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但其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因此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错误,根据材料一“目前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能够编码并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满打满算不过50B”,可知是“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而不是“DNA单链长度”;另外,只是“目前的存储信息有限”,而不是“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C.“都运用了……下定义”错,材料二中未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优势:①由材料一“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可知,优势有:存储密度大,稳定性好。②由材料二“其二是低能耗”“在存储过程中,DNA存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只需要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即可”可知,优势有:低能耗,存储的数据易于维护,保存成本低。③由材料二“其三是易存储……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可知优势有:易储存,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缺点:由材料一“目前DNA存储的成本还非常高,平均合成1MB数据需要两万元人民币,虽然读取数据的成本稍低,但1MB也需要数千元”“高昂的成本导致DNA存储无法快速普及,而且DNA较低的存储效率也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可知其缺点主要有:目前DNA存储和读取的成本较高,存储效率低。【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作为数字信息存储介质,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其存储密度比目前最先进的固态硬盘还要高1000倍,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可知:人们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数据,科技的发展让许多科幻小说上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②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于科幻小说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火星探测、无人机等,这些是人们曾经对未来的很多科学幻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材料一“如果有科学家问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存进玉米粒里,他很可能是认真的”,促使科幻小说上的许多技术逐渐为现实所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宅陈村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个字。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才想到的。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里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我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唬我的吧。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经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地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一天我正在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我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的脾气,便由我去了。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那些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了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得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一只手就能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人,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了这石库门的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阿三以后再也没有来过。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老宅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宅到底有多老,文中并没有定论,而是以“我”的祖父和祖父的祖父的两种不同说法表明老宅之老。B.为了让“我”知道老宅被拆的事,女儿特意把晚报拿来给“我”,但女儿对老宅的感情很淡漠。C.老宅被拆后将有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建设,“我”得知后内心不免有遗憾后悔之意,这体现出“我”世俗的一面。D.阿三不如张妈有情义,如张妈会因老宅被卖而泪流满面,而阿三知道张妈死了的消息后,表现得却很淡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进行交叉叙写,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B.文章第四段提到鲁迅的百草园,间接地说明了“我”在老宅生活的时光也是充满欢乐的。C.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阿三的脊背、张妈偷吃等,更能体现出“我”对老宅的记忆之深。D.“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对女儿冷漠的态度的不满。8.如何理解“我的老宅苏醒了”这句话?9.文章以“老宅啊”三个字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A7.D8.①用比拟手法,写出一张晚报唤起了“我”对老宅的记忆。②“老宅”前冠以“我的”,表明“我”对老宅的感情之深。9.①照应标题,并且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句“老宅啊”是作者的感叹之语,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对老宅兴衰的感叹、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等丰富的情感。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以丰富想象,带动读者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的思考,增强了阅读效果。【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老宅的回忆,展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无奈。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如竹林、墙、阿三和张妈等,生动地再现了老宅的生活场景。文章结尾以“老宅啊”三个字收尾,充满了感慨和无奈,突显了主人公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无力感。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为了让‘我’知道老宅被拆的事,女儿特意把晚报拿来给‘我”说法不当,根据文意,女儿只是给“我”拿晚报,并不是为了让“我”知道老宅的事,“我”只是无意中看到的。C.“世俗的一面”说法欠妥,更多的是对“老宅”的依恋。D.“阿三不如张妈有情义”说法过于武断。阿三对张妈的死的表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人世间的世事无常他已经看淡了。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对女儿冷漠的态度的不满”理解不当,应该是“我”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我的老宅苏醒了”将老宅拟人化,赋予其“苏醒”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一张晚报将“我”尘封的关于老宅的记忆唤起。由此引发了对“我”老宅的回忆。“我的”一词强调了“我”与老宅的亲密关系,表明“我”对老宅有着深厚的感情。如后文回忆老宅的竹林、水井、长工阿三、佣人张妈等,都体现出“我”对老宅的难忘与眷恋。【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标题是“老宅”,开头说“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结尾“老宅啊”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情感上,文中回忆了老宅的诸多往事,如“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等,表达了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作者回忆老宅从有到卖再到被拆建高楼,体现出对老宅兴衰的感叹;长工阿三、佣人张妈等人物的变化,流露出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女儿对老宅旧事的厌烦与“我”的感慨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表达效果上,“老宅啊”这一简洁的感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作者并没有接着向下叙述,而是让读者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等问题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节选自《论衡·祸虚篇》)材料二: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逸,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备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庄贾,春秋时齐人。司马穰苴与庄贾约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日夕方至军中,司马穰苴以按时不至,违犯军令,依律斩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司马穰苴卒然A擢于闾伍之间而将B齐军C一申令D于庄贾E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F为之赴战G遂一举H而摧燕晋之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意思相同。B.后人,指居于人后,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后人”意思不同。C.遂,指竟、竟然,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的“遂”意思不同。D.疏,指疏浅、荒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中的“疏”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向王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参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事,屡建战功却未能封侯。B.材料一认为,孔子未被封王不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李广未被封侯也不是因为做了有所悔恨的事。C.为了使国家整齐划一,一定要强制人们遵守不愿接受的法制,因为法制松弛会导致国家灭亡。D.将帅统领军队有的凭借恩德,也有的依仗军纪,两者各有利弊,优秀的将领应该做到兼而有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2)士虽逸,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14.两则材料都引述了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但具体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A13.(1)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用来严整三军。(2)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14.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论,材料二借之强调治军应严肃纪律。【解析】【整体分析】两则材料都围绕汉将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展开讨论。材料一从道德和命运角度出发,认为李广因杀降而失封侯之机,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材料二则从军事纪律的角度分析,认为李广治军宽缓,废弃纪律,导致战功不显,最终自裁。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李广的失败,揭示了古代对将领德行和治军能力的不同评价标准。【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司马穰苴”,人名,在句子开头作主语,“卒然”是“擢”的状语,“将”的宾语为“齐军”,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军”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于庄贾”是“申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贾”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莫不奋争为之赴战”是“三军之士”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战”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承接上文,可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动词,遭受/介词,被。句意:又认为遭受祸害。/诚信的反而被怀疑,忠诚的却被奸臣诽谤。B.正确。居于人后/后代的人。句意:我不居于人后。/如果后代的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C.正确。竟、竟然/顺心,满足。句意:凭借李广的才能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D.正确。疏浅、荒谬/与“密”相对,疏松。句意:也未免太疏浅了吧!/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屡建战功”错误。由原文李广问王朔的话可知,李广是认为自己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有些困惑,他并没有说自己“屡建战功”。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判断句,“非”是判断性动词,译为“不是”;“然”,但是;“循”,遵守;“所以”,表凭借,用来……的;“严”,严整、整饬。(2)“佚”,同“逸”,安逸;“死敌”,拼死作战;“卒”,同“猝”,突然;“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对李广未能封侯一事,王朔认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对此,作者评价“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是说王朔的话,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强加因果关联。由此可见,是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论。材料二中,对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作者认为“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指出是因为他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由此可见,是借之强调治军应严肃纪律。参考译文:材料一:世人认为受上天赐福保佑,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认为遭受祸害,是做坏事得来的。汉将李广与望气的术士王朔私下闲谈说:“从汉朝打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不参加的,而各校尉以下,才能达不到一般人的水平,但是因为与匈奴打仗有功得以封侯的有几十人。我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应该被封侯呢?还是本来命中注定的呢?”王朔问道:“将军您自己想想,可曾有悔恨的事呢?”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引诱投降的八百多人,他们都被我用欺诈的方法在同一天杀死了。直到现在还为之悔恨的事,只有这一件!”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不能封侯的原因。”李广认为正确,听的人也相信是这样。没有被封侯如同没有被封王。没有被封侯有什么悔恨的事,没有被封王又有什么亏心事呢?孔子没有被封王,议论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亏心事;李广没有被封侯,王朔却认为他有悔恨的事。既然这样,那么王朔的话,违背了事理的逻辑。(节选自《论衡·祸虚篇》)材料二:治理国家如果法制松弛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如果纪律废弛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们心中安于遵守的事,但是我一定驱使百姓遵守,是用它来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是用它来严整三军。过去,李广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作战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打败敌人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的也有很多人。而李广总是由于打败仗被处罚,没有建立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终因违犯军令自杀来抵挡幕府小吏的责难。当时、后世的士人,没有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深地悲叹他多舛的命运。我曾私下探究过这件事,凭借李广的才能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他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死地的原因。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命作战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拼命作战而死。士兵只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死作战却不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战斗,常常会发展为骄横;士卒只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却不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去拼死战斗,常常会产生怨恨。善于统率士兵的将领,既能使士兵为了报答自己的恩德而拼死作战,又能使士兵为了执行军令而拼死作战,这样的将帅就可以百战百胜。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而擅自对士兵施加恩惠。所说的军队纪律,是从来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喜欢爱戴他。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这就是他恩德没有加上军令,而功劳必定难以建立的原因。从前,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这是因为他使用严明的纪律治理军队,能使全军上下为遵守军纪而死的原因。李广不从这方面寻求自己难以封侯的原因,竟然听从狂妄无知之人的胡说,而深深自责悔恨曾经杀死已投降的士卒,认为灾祸大概没有比这更大的,也未免太疏浅了吧!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悲秋黄公度①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备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萧瑟的西风中,诗人独立书斋,因时令变迁、暮色降临而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B.“迢迢”两句写了作者远眺时所见景象,营造出了渺远空旷、萧瑟落寞的氛围。C.诗歌写景由远及近、以动衬静,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了出来。D.诗歌未直接点“秋”,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刻画出秋的意境。16.诗题为“悲秋”,请分析诗人“悲”从何来。【答案】15.C16.①时令之悲。秋天、黄昏,自古便令人生悲。诗人在秋天的黄昏怅望远方,悲从中来。②羁旅之悲。颔联中看到“别浦帆双去”“平芜天四垂”,想到自己被贬肇庆,引发自己的羁旅之思。③国事之悲。尾联直抒胸臆,写出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对国家的担忧。【解析】【导语】这首《悲秋》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诗中西风、别浦、平芜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的秋意,雨后山鸟的欢鸣和井梧初寒的细节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最后两句表明诗人虽悲秋,但更关心国家大事,不愿沉溺于个人的哀愁。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动衬静”错误,诗中景物动静结合,远去的帆、欢乐的山鸟都是动景,“漠漠平芜”、四垂的天幕、井边的苍梧,都是静景,全诗动静结合,营造出秋天特有的氛围。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万里西风入晚扉”中“西风”点明了季节是秋天,“晚”指出了时间是黄昏。秋天本就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黄昏时分,天色渐暗,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惆怅情绪。诗人在这样的时令背景下,“高斋怅望独移时”,独自在高处的书斋中怅然远望,时间很长,充分体现了因秋天的黄昏时令而产生的悲伤情绪。“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别浦”即通往大江的水河汊,看到远处水滨上船只双双离去,暗示了诗人如同这远去的船只一般,漂泊在外。而“平芜天四垂”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人此时被贬肇庆,远离家乡和京城,这种羁旅漂泊的状态引发了他的羁旅之思和悲伤情绪。“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诗人明确表示自己作为大丈夫,感慨的是国家时事。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政策而被贬,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家的前途充满担忧。这种对时事的关注和忧虑直接体现了他的国事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高三开学之际,有同学因为痛悔虚度光阴而意志消沉,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相劝解。(2)小宁去爬山,登上山顶之后,他俯瞰江水像白绢般奔腾千里,两岸的山峰青翠峻峭,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桂枝香·金陵怀古》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经常出现于古代诗文中,或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或借以描摹景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村核心区的南边、形状近乎椭圆的麦场由于白天大人们不间断的劳作和夜间孩童们肆意的玩耍成为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其中三夏时节的麦场是最繁忙的,从五月份整理维护,到十月份秋播结束,麦场几乎是人声鼎沸。夏收一开始,放麦垛、摊麦垛、碾麦子、晒麦子、堆麦秸等等,麦场就没有空闲的时候。只要这些劳作不停歇,麦场就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我们小孩子只有在入夜以后,麦场一天的农活儿进入收尾的阶段,才会被准许进入其中。麦场平常没有照明设施,夏收时节,龙口夺食,常常要趁夜风扬场,大人们就临时安装一个灯泡来照明,有了灯光的麦场显得格外诱人,我们抓住这美好时机,聚在那里做游戏,凡是需要宽阔场地的游戏,我们都会玩个遍。那一刻,麦场就成了我们孩童的游乐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列举了夏收时的一系列农活,有什么作用?【答案】18.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麦场。麦场在村核心区的南边,形状近乎椭圆。白天,大人们在里面不间断地劳作;夜间,孩童们在里面肆意地玩耍。(意思相近即可)19.①列举夏收时的各项农活,并以顿号隔开,节奏紧凑,表明夏收时节的繁忙与紧张。②各种农活井井有条,表现了村民忙而不乱的生活节奏。【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基本的方法为提取句子主干法。画横线的句子的主语为“麦场”,谓语为“成为”,宾语为“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所以,句子的主干为:麦场成为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因为整句话强调的麦场的人气旺盛。所以可调换成: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麦场。然后,将修饰成分提炼出来,变成相应的句子。原句中“麦场”的定语为“在村核心区的南边、形状近乎椭圆的”,可变成:麦场在村核心区的南边,形状近乎椭圆。“成为”的状语为“由于白天大人们不间断的劳作和夜间孩童们肆意的玩耍”,可变成:白天,大人们在里面不间断地劳作;夜间,孩童们在里面肆意地玩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列举了夏收开始之后的一系列农活,“放麦垛”“摊麦垛”“碾麦子”“晒麦子”“堆麦秸”,各项农活之间用顿号隔开,写出了农活之多,并且顿号停顿时间短促,所以句子节奏紧凑,表明了夏收时节的繁忙与紧张。将这些农活列举出来,表明农活虽多,但是井井有条,表现了夏收时节村民虽然忙碌,但是却不慌乱的生活节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天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②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天”和“空”的区别。③实际上,④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指向。⑤按照现代科学的规划,⑥“空”对应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⑦其实这一区域一点都不“空”,⑧充满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⑨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⑩属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在“空”之上,一直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就是“天”,一般是天文学的研究领域。从航空航天角度来看,航空活动,包括飞机、高空气球等的飞行都发生在大气层,A;航天活动,如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发生在几乎没有大气的高层区域,属于“天”的范围,在那里,卫星可以有效避开空气阻力、依靠惯性绕地飞行。“空”与“天”之间是渐进过渡的,B。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的地方确定为代表“空”与“天”的分界线。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其实仍在大气层内,但大气极其稀薄,也可以算作“天”的范围。天文观测的对象虽然都在“天”里,C:大气层让天文观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令有些波段的观测几乎无法进行。客观因素的制约,促使科学家发明了空间望远镜,让望远镜飞行在大气层外,空间望远镜的发明推动了人们在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接连不断地发生。20.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花一般的年龄,诗一般的青春。B.听了他的遭遇,真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C.说实话,这篇文章写得很一般。D.一般来说,领悟能力越高,技能练得越快。【答案】20.①“天空”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见词。⑤按照现代科学的划分。21.A.属于“空”的范围B.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C.但是受到“空”的制约22.D【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常见的一个”多重定语排序不当,应把“常见”移到“一个”后面,删掉“的”。⑤搭配不当,“规划”是指长远的发展计划,这里是指“天”和“空”的领域的分别,应改为“划分”。【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结合下文“属于‘天’的范围”可知,上文对应的是“空”的范围,根据句式,可填“属于‘空’的范围”。B.结合上文“渐进过渡”和下文“分界线”可知,此处是说分界线不明显,可填“没有严格的分界线”。C.上文有关联词“虽然”,所以确定“但是”,同时结合后面提到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可填“受到‘空’的制约”。【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文中加点的“一般”是通常的意思。A.是一样;B.是一番;C.是普通;D.是通常。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首先引出“岸”和“海”这两个相对立的文化意象,然后由此引出第二段和第三段对“上岸”和“下海”的相关分析。第二段借助近年的社交媒体热点,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上岸”的一些案例,引出“上岸”这一话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上岸”做出解说,如“求学路上晋级”,如“获得理想的工作”;并由此进一步对“上岸”做出阐释,即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第三段,则借助90年代热词引出与“上岸”相对的“下海”。如果说“上岸”是对稳定踏实生活的追逐,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那么“下海”则是面对生活、理想时的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如何才能上岸?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需要执着地奋斗。如何才敢“下海”?自然需要敢为的魄力,需要勇于尝试的精神。考生应结合这些案例,联系实际,展开对“上岸”和“下海”其内涵的思考。试题还要求联系社会人生展开思考,写作表明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需要我们继续思考“上岸”“下海”“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海”,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海”,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当然,也可以将“上岸”与“下海”进行比较,并指出对于当今亟待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我们更需要追求稳妥、不断进步的“上岸”还是敢于尝试、勇敢创新的“下海”。立意:1.做新时代青年,脚踏坚实土地,登上理想之峰。2.用勇敢坚毅“下海”,用执着奋斗“上岸”。3.不经“下海”的风险,如何会有理想的“上岸”?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有科学家问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存进玉米粒里,他很可能是认真的。这种能把数据存储进生物DNA并长时间保存的技术,名为“DNA存储”。作为数字信息存储介质,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其存储密度比目前最先进的固态硬盘还要高1000倍,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DNA存储数据的原理类似硬盘,但过程稍有不同。DNA双链是由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四种基本核苷酸组成的,我们将它们简称为A、C、T和G,它们就像传统存储介质中的0和1一样。通过简单的对应转化关系(例如A=01,T=11,C=10,G=00),我们就得到了核苷酸版本的数字信息序列。例如,要将手机上的一张图片的二进制信息转化为核苷酸序列,假设文件的前八位是01111000,与之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就是ATCG,后面的信息以此类推。以人工方式合成特定序列的DNA长链条,就能将数据存储进DNA,需要读取的时候,再通过DNA测序,解读出被保存在DNA中的信息。不过,目前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能够编码并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满打满算不过50B。许多计算机文件的大小都在GB和TB级别,大型数据库的存储量则要以PB、EB甚至ZB计算。如何让短小的DNA存储如此大的文件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可以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分割成小段,并给每段添加一个序列标记。当需要读取DNA存储的信息时,按照序列的标记读取即可。目前DNA存储的成本还非常高,平均合成1MB数据需要两万元人民币,虽然读取数据的成本稍低,但1MB也需要数千元。高昂的成本导致DNA存储无法快速普及,而且DNA较低的存储效率也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因此,现阶段的DNA存储介质更适合存储一些需要长期存档、不需要频繁更改的“冷数据”。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技术飞快迭代的大背景下,谁能说几年后DNA的存储方式不会替代传统的存储方式呢?那些动辄就占好几个足球场大小,每天需要数千吨海水冷却,消耗大量电力的传统数据库,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几个装着DNA存储介质的手提箱取代。(摘编自王安逸《DNA存储,难以置信的高密度数据存储方案》)材料二:在多个维度上,DNA存储技术都可以“力压”传统数字存储技术,主要取决于它的三个优势。其一是高密度。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由碱基组成,每个碱基都可以编码一个二进制位,DNA分子由此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介质,其理论上的存储密度近乎天文数字——1千克DNA就可以轻松存储全球的数据,当今全球所有的存储需求都可以容纳在一个小小的立方体盒子里。其二是低能耗。和传统的数据中心不同,以DNA形式存储的数据更易于维护。在存储过程中,DNA存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只需要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即可。在能耗方面,1GB的数据硬盘存储能耗约为0.04瓦,而同一容量的DNA存储能耗则小于百亿分之一瓦。这对于当下能源紧张的人类社会来说无疑是福音。其三是易存储。DNA分子对于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如高温、振荡等。因此,DNA数据更容易存储,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据研究,人们从化石中可以提取出百万年前动物的DNA,这表明DNA数据在没有特别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能够保存数万年之久,而商用磁带或光盘等传统存储介质只有几十年寿命。(摘编自侯文雄《DNA存储技术来了》)材料三:从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历程看,最天然和最长久的信息保存方式存在于生命之中。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繁衍亿万年,都遵循着由DNA(脱氧核糖核酸,以下称“核酸”)控制的生命中心法则:DNA通过四种碱基(ATCG)的排列组合构成基因,控制着生命体的生存、健康与繁衍。人体40万亿个细胞几乎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约60亿个碱基),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为重要的生命信息。人们可以将基于0和1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转化成以核酸碱基ATCG为基础的四进制生命信号。通过合成相应的核酸,将信息以碳基形式完整地保存亿万年。若需读取,只需要进行核酸测序即可。行业内称这一方式为“DNA存储”,相对于硅基硬盘而言,可简称为“碳基存储”。硅基存储造价低,但保存成本高且年限不长,摩尔定律边际效应减弱。碳基存储造价高,但保存成本低且年限长,开始进入摩尔定律加速期,未来应用前景可期。(摘编自陈建华《关于组织开展DNA存储产业布局的建议》)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要存储的文件转化为对应的二进制信息是文件存储的第一步。B.对二进制信息进行编码后,就能得到与之对应的核苷酸序列。C.将已得到的核苷酸序列通过人工方式合成DNA,就能存储信息。D.读取存储在DNA中信息需要重复储存该信息时的步骤。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DNA是双链结构,由四种基本核苷酸组成,但其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因此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B.只要存储条件允许,数万年后的人们依然可以从存储敦煌壁画的DNA中,通过DNA测序等流程,读取出这些壁画的信息。C.由于DNA存储的密度非常大,理论上而言,如果有一个盛有1千克DNA的小立方体盒子,就能存储全球的数据。D.硅基存储造价低,保存成本高;碳基存储的造价高,保存成本低。但相对而言,碳基存储在存储时长上较有优势。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开篇,极具代入感,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增强了亲切感。B.材料二用“力压”一词,指出DNA存储技术与传统数字存储技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C.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对DNA存储技术进行了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D.三则材料都提到了DNA碱基结构,但相比而言,材料二介绍得较简单,其余两则材料介绍得更具体,更富有科学色彩。4.目前,DNA存储数据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作答。5.有人曾经感慨“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D2.A3.C4.优势:①存储密度大,稳定性好。②低能耗,存储的数据易于维护,保存成本低。③易储存,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缺点:目前DNA存储和读取的成本较高,存储效率低。5.①科技的发展让许多科幻小说上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如人们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数据,这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②科技的发展促使科幻小说上的许多技术逐渐为现实所用,如科幻小说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火星探测、无人机等,曾经人们对未来的很多科学幻想最终都得到了实现。【解析】【整体分析】材料一从DNA存储的基本原理入手,详细解释了其存储过程和技术特点,并通过对比传统存储方式,突出了DNA存储的优势和潜在应用前景。材料二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数据,指出DNA存储技术的三个主要优势,详细说明了其在存储密度、能耗和存储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材料三侧重建议组织开展DNA存储产业布局,以应对传统硅基存储的局限性,推动DNA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D.“需要重复储存该信息时的步骤”错误,根据图示可知,读取与存储时的步骤是不同的,每一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但其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因此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错误,根据材料一“目前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不超过100个核苷酸,能够编码并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满打满算不过50B”,可知是“人工合成的DNA单链长度”,而不是“DNA单链长度”;另外,只是“目前的存储信息有限”,而不是“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非常有限”。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C.“都运用了……下定义”错,材料二中未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优势:①由材料一“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可知,优势有:存储密度大,稳定性好。②由材料二“其二是低能耗”“在存储过程中,DNA存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只需要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即可”可知,优势有:低能耗,存储的数据易于维护,保存成本低。③由材料二“其三是易存储……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可知优势有:易储存,可以长时间保存且不容易丢失。缺点:由材料一“目前DNA存储的成本还非常高,平均合成1MB数据需要两万元人民币,虽然读取数据的成本稍低,但1MB也需要数千元”“高昂的成本导致DNA存储无法快速普及,而且DNA较低的存储效率也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可知其缺点主要有:目前DNA存储和读取的成本较高,存储效率低。【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作为数字信息存储介质,DNA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储密度和极佳的稳定性——其存储密度比目前最先进的固态硬盘还要高1000倍,如果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可知:人们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数据,科技的发展让许多科幻小说上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②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于科幻小说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火星探测、无人机等,这些是人们曾经对未来的很多科学幻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材料一“如果有科学家问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存进玉米粒里,他很可能是认真的”,促使科幻小说上的许多技术逐渐为现实所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宅陈村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个字。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才想到的。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里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我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唬我的吧。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经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地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一天我正在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我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的脾气,便由我去了。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那些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了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得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一只手就能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人,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了这石库门的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阿三以后再也没有来过。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老宅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宅到底有多老,文中并没有定论,而是以“我”的祖父和祖父的祖父的两种不同说法表明老宅之老。B.为了让“我”知道老宅被拆的事,女儿特意把晚报拿来给“我”,但女儿对老宅的感情很淡漠。C.老宅被拆后将有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建设,“我”得知后内心不免有遗憾后悔之意,这体现出“我”世俗的一面。D.阿三不如张妈有情义,如张妈会因老宅被卖而泪流满面,而阿三知道张妈死了的消息后,表现得却很淡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进行交叉叙写,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B.文章第四段提到鲁迅的百草园,间接地说明了“我”在老宅生活的时光也是充满欢乐的。C.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阿三的脊背、张妈偷吃等,更能体现出“我”对老宅的记忆之深。D.“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对女儿冷漠的态度的不满。8.如何理解“我的老宅苏醒了”这句话?9.文章以“老宅啊”三个字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A7.D8.①用比拟手法,写出一张晚报唤起了“我”对老宅的记忆。②“老宅”前冠以“我的”,表明“我”对老宅的感情之深。9.①照应标题,并且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句“老宅啊”是作者的感叹之语,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对老宅兴衰的感叹、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等丰富的情感。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以丰富想象,带动读者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的思考,增强了阅读效果。【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老宅的回忆,展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无奈。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如竹林、墙、阿三和张妈等,生动地再现了老宅的生活场景。文章结尾以“老宅啊”三个字收尾,充满了感慨和无奈,突显了主人公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无力感。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为了让‘我’知道老宅被拆的事,女儿特意把晚报拿来给‘我”说法不当,根据文意,女儿只是给“我”拿晚报,并不是为了让“我”知道老宅的事,“我”只是无意中看到的。C.“世俗的一面”说法欠妥,更多的是对“老宅”的依恋。D.“阿三不如张妈有情义”说法过于武断。阿三对张妈的死的表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人世间的世事无常他已经看淡了。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对女儿冷漠的态度的不满”理解不当,应该是“我”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我的老宅苏醒了”将老宅拟人化,赋予其“苏醒”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一张晚报将“我”尘封的关于老宅的记忆唤起。由此引发了对“我”老宅的回忆。“我的”一词强调了“我”与老宅的亲密关系,表明“我”对老宅有着深厚的感情。如后文回忆老宅的竹林、水井、长工阿三、佣人张妈等,都体现出“我”对老宅的难忘与眷恋。【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标题是“老宅”,开头说“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结尾“老宅啊”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情感上,文中回忆了老宅的诸多往事,如“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等,表达了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作者回忆老宅从有到卖再到被拆建高楼,体现出对老宅兴衰的感叹;长工阿三、佣人张妈等人物的变化,流露出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女儿对老宅旧事的厌烦与“我”的感慨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表达效果上,“老宅啊”这一简洁的感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作者并没有接着向下叙述,而是让读者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等问题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节选自《论衡·祸虚篇》)材料二: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逸,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备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庄贾,春秋时齐人。司马穰苴与庄贾约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日夕方至军中,司马穰苴以按时不至,违犯军令,依律斩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司马穰苴卒然A擢于闾伍之间而将B齐军C一申令D于庄贾E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F为之赴战G遂一举H而摧燕晋之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意思相同。B.后人,指居于人后,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后人”意思不同。C.遂,指竟、竟然,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的“遂”意思不同。D.疏,指疏浅、荒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中的“疏”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向王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参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事,屡建战功却未能封侯。B.材料一认为,孔子未被封王不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李广未被封侯也不是因为做了有所悔恨的事。C.为了使国家整齐划一,一定要强制人们遵守不愿接受的法制,因为法制松弛会导致国家灭亡。D.将帅统领军队有的凭借恩德,也有的依仗军纪,两者各有利弊,优秀的将领应该做到兼而有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2)士虽逸,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14.两则材料都引述了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但具体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A13.(1)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用来严整三军。(2)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14.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论,材料二借之强调治军应严肃纪律。【解析】【整体分析】两则材料都围绕汉将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展开讨论。材料一从道德和命运角度出发,认为李广因杀降而失封侯之机,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材料二则从军事纪律的角度分析,认为李广治军宽缓,废弃纪律,导致战功不显,最终自裁。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李广的失败,揭示了古代对将领德行和治军能力的不同评价标准。【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司马穰苴”,人名,在句子开头作主语,“卒然”是“擢”的状语,“将”的宾语为“齐军”,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军”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于庄贾”是“申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贾”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莫不奋争为之赴战”是“三军之士”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战”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承接上文,可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动词,遭受/介词,被。句意:又认为遭受祸害。/诚信的反而被怀疑,忠诚的却被奸臣诽谤。B.正确。居于人后/后代的人。句意:我不居于人后。/如果后代的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C.正确。竟、竟然/顺心,满足。句意:凭借李广的才能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D.正确。疏浅、荒谬/与“密”相对,疏松。句意:也未免太疏浅了吧!/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屡建战功”错误。由原文李广问王朔的话可知,李广是认为自己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有些困惑,他并没有说自己“屡建战功”。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