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①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②古来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是古代学者的意见,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这本书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③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④“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⑤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了国家大义,而且他又是卫国公卿。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⑥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⑦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⑧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⑨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⑩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⑪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⑫孔子之子孔鲤、孙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摘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可称为“公”或“侯”的必定是华夏大国的诸侯,如称鲁国君主为“鲁公”、晋国君主为“晋侯”;而“子”则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B.春秋时期,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是当时兼容并蓄、疆域辽阔的强国之一,因此在《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公卿石碏被称为“石子”。C.闵子骞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不曾出仕为官,但在《论语》中他们分别被称为“闵子”和“曾子”,表现了儒家后世弟子对他们继承孔子衣钵行为的肯定及尊重。D.孔丘因担任鲁国公卿被尊称为“孔子”,而杞国国君贵为一国之君,却被贬称为“木子”,这反映了这两个国家在国力上的差异。2.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证逻辑严密。作者首先提出问题,⑦~⑨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⑪~⑫段补充论述只有孔子单独称“子”,而其他诸子只能尊称“某子”的原因。B.本文论证时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作者先批驳了错误的主流观点,引例精准,驳斥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主张鲜明,对比明显。C.本文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如运用石碏之例论证“‘子’的称谓有了变化”的错误;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论证“道德学问说”的正确。D.本文语言准确,论证严密。如第②段首句中的“大概”一词,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最后一段中“因为”“不仅……更”等关联词语,使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3.小明在抄写《春秋》原文时,不小心抄错了一个诸侯国国君的称谓,请根据文章观点,找出加点称谓有误的一项()A.[隐公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于中丘。B.[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C.[庄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会宋公、陈侯、卫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D.[僖公二十一年]秋,楚公、陈侯、蔡侯、许男、曹伯会于盂。4.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提到了颜回,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下面的条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衍被称为“邹子”的原因。①《风俗通义·穷通》:“(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②《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答案】1.D2.C3.D4.(1)文章第②段提到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以此证明“道德学问说”的错误。(2)第⑦段提到颜回等人因坚决不做官,故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以此证明称人为“某子”是春秋时期官本位思想的反映。5.根据春秋礼制,华夏大国的公卿可以称为“某子”,根据条目①可知,邹衍为齐国上大夫,据条目②可知,齐国为当时华夏大国,故可称为“邹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必定是华夏大国的诸侯”错,原文是“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选项说法太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B.“春秋时期,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是当时兼容并蓄、疆域辽阔的强国之一,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了国家大义,而且他又是卫国公卿”可知卫国公卿石碏被称作“石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选择了国家大义;二是他是卫国(大国)公卿。C.“表现了儒家后世弟子对他们继承孔子衣钵行为的肯定及尊重”错,根据“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可知闵子骞被称作“闵子”是刊刻之误。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C.“如运用石碏之例论证……的错误;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论证……的正确”错,应该是运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证实,证明“子”的称谓在春秋初期发生了新变化;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证伪,论证“道德学问说”的错误。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此句《春秋》原文为:“僖公二十一年,春,狄侵卫。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来献捷。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D.根据文章第⑧段“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可知,此处称“楚公”不符合华夏本位思想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1)在第②段中,作者主要是在探讨关于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的不同见解,并对近现代大多数学者所持的“道德学问说”进行分析与反驳。“道德学问说”认为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被弟子后学尊称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后人的习惯。此时作者引入颜回这一例子,指出颜回作为孔子的入室弟子,其道德学问同样非常了不起,然而在春秋时代却不能被尊称为“颜子”,直到战国时代才被尊称“颜子”,但这还是违反了春秋礼制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和事例呈现,鲜明地揭示出仅仅凭借道德学问并不能成为被尊称为“某子”的必然条件,有力地反驳了“道德学问说”,说明该说法是难以成立的,为后续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从反面论证了这一传统解释的不合理性。(2)第⑦段着重论述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这一观点。作者先是指出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坚决不肯做官,按照春秋礼制,他们就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尽管《论语》中出现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情况,但那应是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在这里提到颜回等不做官就不能获此尊称的情况,是为了用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进一步阐释在春秋时期,是否担任官职在称谓上有着关键影响,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就能被尊称为“某子”,不做官则不能,以此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称谓使用中蕴含的官本位思想,从而支撑“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这一核心论点,让读者能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当时这种基于官爵来决定称谓的文化现象及背后所体现的思想观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第五段提到在春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这成为了一种惯例。也就是说能否被尊称为“某子”和是否为华夏大国的公卿这一身份密切相关。从条目①来看,“(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这里明确表明邹衍在齐国被尊为“列大夫”,意味着邹衍有着公卿的身份地位,属于齐国朝堂上有一定官职地位的人物。再结合条目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齐师败绩”等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齐国的长勺之战,由此可知齐国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并且齐国在当时属于华夏之国范畴内的大国,这符合前文所提到的华夏大国的界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火锅子铁凝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这棵小石榴树也就一人多高。别看树不大,可不少结果,一个秋天就结了四十多个石榴,压得树枝朝地上深深地弯着腰。那时候天还不冷,她拉着他走到石榴树跟前,有点赞叹、有点感慨地说:看把她给累的!仿佛石榴树是他们家的一名产妇。他说,我就没觉得一棵树会累。她说,我说她累她就累。他笑了,看着她说:你呀。今天,她站在窗前告诉他,雪中的石榴树穿着白毛衣挺暖和。他说,我怎么没觉得。她说,我就这么觉得。他故意抬杠似的说:身上穿着雪怎么会暖和呢?她急得摇了一下他的手说,我说暖和就暖和。他告饶似的说,好好好,你说暖和就暖和。她乐了,就知道他得这么说。又因为知道他会这么说,她心里挺暖和。他87岁,她86岁。他是她的老夫,她是他的老妻。他一辈子都是由着她的性儿。由着她管家,由着她闹小脾气,由着她给他搭配衣服,由着她年节时擦拭家里仅有的几件铜器和银器:一对银碗,两双银筷子,一只紫铜火锅。这么好的雪天,我们应该吃火锅。她离开窗户提议。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他们就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双人沙发上等田嫂。田嫂是家里的小时工,一星期来两次,打扫卫生,采购食品。他们两人抢着对田嫂说今天要涮锅子。田嫂说,老爷子老太太好兴致。她说,兴致好也得有好天衬着。田嫂说,天好哪里敌得过人好。瞧你们老两口,一大早起就手拉着手了。倒让我们这做小辈儿的不知道怎么回避呢。他们俩由着田嫂说笑,坐在沙发上不动,也不松开彼此的手。其实田嫂早就习惯了老爷子老太太手拉手坐着。从她认识他们起,几十年来他们好像就是这么坐过来的。田嫂就忙着出去采购。出门前不忘从厨房端出那只沉甸甸的紫铜火锅,安置在客厅兼餐厅的正方形饭桌上,旁边放好一管牙膏和一小块软抹布。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接长不短的,她得擦擦这只火锅。他见她真要擦锅,劝阻说,今天可以不擦,就两个人,非在乎不可啊?她说,唔,非在乎不可,两个人吃也得有个亮亮堂堂的锅。说着从沙发上起身坐到饭桌旁边,摸过桌上的抹布,往抹布上挤点牙膏,用力擦起锅来。他就也凑过来坐在她对面看她擦锅。锅可真是显得挺乌涂,也许是他的眼睛乌涂。他的眼睛看着火锅,只见它不仅没有光泽,连轮廓也是模糊一团。他和她都患了白内障,他是双眼,她是右眼。医生说他们都属于皮质性白内障,成熟期一到就可以手术。他和她约好了,到时候一块儿住院。她擦着锅盖对他说,你看,擦过的这块儿就和没擦过不一样。他感受着她的情绪附和着说,就是不一样啊,这才叫火锅!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像往常一样,总是她照顾他更多。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就也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一会儿,他感觉潜入锅中的筷子被一块有分量的东西绊住了,就势将它夹起。是条海带啊,足有小丝瓜那么长,他高高举着筷子说:你吃。她推让说:你吃。他把筷子伸向她的碗说:你吃。她伸手挡住他的筷子说:你吃,你爱吃。他得意地把紧紧夹在筷子上的海带放进她的碗说,今天我就是要捞给你吃。她感觉被热气笼罩的他,微红的眼角漾出喜气。她笑着低头咬了一小口碗里的海带,没能咬动。接着又咬一口,还是没能咬动。她夹起这条海带凑在眼前细细端详,这才看清了,她咬的是块抹布,他们把她擦火锅的那块抹布涮进锅里去了。他问她:还好吃吧?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海带”说,好吃!好吃!她庆幸是自己而不是他得到了这块“海带”,她还想告诉他,这是她今生吃过的最鲜美的海味。只是一股热流突然从心底涌上喉头,她的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就什么也没再说。他又往锅里下了一小把荞麦面条,她没去阻拦。喝面汤时,他们谁都没有喝出汤里的牙膏味儿。她双手扶住碗只想告诉他,天晴了该到医院去一趟,她想知道眼科病房是不是可以男女混住?她最想要的,是和他住进同一间病房。雪还在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老夫老妻”的对话和行动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但讨论“石榴树是否暖和”这一情节,却体现了他们之间没有默契。B.故事中的紫铜火锅是他们生活的日常用品,也是感情的见证,每次使用前“老妻”都会细心擦拭,从不马虎,表现出她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C.文中提到“她感觉被热气笼罩的他,微红的眼角漾出喜气”,这里暗示了“老夫”把“海带”成功推让给“老妻”后的得意,同时也表现出“老妻”对他的深深爱意。D.小说结尾提到“她”想知道眼科病房是否可以男女混住,无论是生活还是面对疾病,都希望能够相互陪伴彼此,体现出夫妻关系里的体恤、包容和彼此珍重。7.下列对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嫂这一角色的加入从侧面表现了“老夫老妻”间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引人入胜。B.小说通过优美典雅的语言,细腻地表现了“老夫老妻”之间温馨和谐、相互扶持的情感关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C.小说巧妙安排了一个生活小插曲,即捞出了被误认为是海带的抹布,与前文所交代的“老夫老妻”患有白内障的情节相呼应。D.小说整体围绕“老夫老妻”简单而平凡的日常生活展开,描绘生活场景,表现人物情感,揭示生活真谛,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8.文本的叙述主体频频在“他”“她”和“他们”之间发生转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9.小说以“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结尾,这样的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A7.B8.①从“他”的角度来叙述,体现出“他”对“老妻”的宽容和呵护;从“她”的角度来叙述,体现出“她”在“老夫”面前的娇嗔;②从“他们”的角度来叙述,表现出老夫老妻生活中的默契、亲密和对彼此的无限关怀,凸显小说主题;③叙述主体的转换,使情节流转更自然流畅,使叙事节奏更简洁明快。9.①使小说结构严谨。“那棵小石榴树……穿起了棉袄”与开头“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同时隐含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延续。②使环境充满诗意。在雪的映衬下,小石榴树仿佛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营造温馨和浪漫的氛围,衬托了老夫老妻爱情的美好。③使主题含蓄深刻。小石榴树穿棉袄的画面,既是对老夫妻爱情的一种赞美,也是对生活中平凡而真挚情感的肯定,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④以景物描写结尾,形象而含蓄,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体现了他们之间没有默契”错,从这个情节来看,老两口表面上似乎在拌嘴,但从“他故意抬杠似的说……”“他告饶似的说……”这些小细节可知,“老夫”实是故意为之,只为他们的生活增添点小乐趣。从“她乐了,就知道他得这么说。又因为知道他会这么说,她心里挺暖和”可知,“老妻”对老伴的心思也是明明白白的。说明老两口心意是相通的,说他们“没有默契”对文意理解不当。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通过优美典雅的语言”错,“典雅”不符合本文的语言风格,小说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腻地表现了“老夫老妻”之间的温馨和谐、相互扶持的情感关系。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人称的分析鉴赏能力。①从“他”的角度来叙述,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老妻”那深沉的宽容和悉心的呵护。比如,当对“老妻”告饶似的说“好好好,你说暖和就暖和”时,他没有丝毫的反驳与不满,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全盘接受。再如,当看到“老妻”真要擦锅,他劝阻说“今天可以不擦,就两个人,非在乎不可啊?”这并非是他对家务的敷衍,而是出于对妻子劳累的体谅。还有,当“老妻”决定吃饭时,“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这一简单的动作传递出他对妻子的顺从与陪伴。而当“老妻”表达对火锅的感受时,“他感受着她的情绪附和着说,就是不一样啊,这才叫火锅!”他的附和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认同,更是心灵上的共鸣,充分展现了他对妻子的理解与关爱。从“她”的角度来叙述,“她”在“老夫”面前尽显娇嗔之态。就像她说“我说她累她就累”,这种任性的表达恰恰反映出她在丈夫面前毫无保留的真实与依赖。当“她”急得摇了一下“他”的手说“我说暖和就暖和”,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她急于让丈夫认同自己的迫切心情。还有她说“唔,非在乎不可,两个人吃也得有个亮亮堂堂的锅”,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坚持,以及在丈夫面前的坚持己见,都将她的娇嗔展现得淋漓尽致。②从“他们”的角度来叙述,这种共同的经历更加凸显出老夫老妻在生活中的默契、亲密以及对彼此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双人沙发上等田嫂,这个场景仿佛一幅温馨的画面,安静而和谐。当他们两人抢着对田嫂说今天要涮锅子时,那急切的心情和共同的期待溢于言表。他们俩由着田嫂说笑,坐在沙发上不动,也不松开彼此的手,这紧握的双手象征着他们多年来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在涮锅子的过程中,“像往常一样,总是她照顾他更多”,这一习以为常的举动,饱含着她对他多年如一日的关爱,而他对此的坦然接受,也反映出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与依赖。这种默契与关怀,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愈发显得珍贵,深刻地凸显了小说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即真正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在岁月长河中相互陪伴、相互照顾的细水长流。③叙述主体的转换,为整个情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流转得更为自然流畅。小说时而从“他”的视角展现其内心的波澜,时而从“她”的角度描绘其细腻的情感,再时而从“他们”的共同视角呈现出温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转换也使得叙事节奏更加简洁明快,避免了单一叙述视角可能带来的单调与冗长。例如,在描述等待田嫂的过程中,先从“他们”的共同视角营造出期待的氛围,然后转换到“她”的角度展现其内心的急切,再回到“他们”的视角突出两人的默契,节奏紧凑,张弛有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兴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通过对小石榴树的描写,巧妙地呼应了开头的情节,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完整性,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老夫老妻”之间的温暖和相互依偎的感情。①小说的结构严谨性得以充分展现。“那棵小石榴树……穿起了棉袄”这一描述与开头“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这种呼应不仅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规整,毫无疏漏之处,而且在不经意间隐含着时间的悄然流逝以及情感的绵绵延续。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将整个故事紧密地串联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情节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②在雪的烘托映衬下,小石榴树仿佛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这一形象且生动的比喻,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为整个环境营造出温馨和浪漫的独特氛围,使环境充满诗意。这种美妙的景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它巧妙地衬托出了老夫老妻之间那份美好而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如同这雪景中的小石榴树一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绽放着迷人的光彩。③小石榴树穿棉袄的画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既是对老夫妻爱情的一种深情赞美,也是对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真挚情感的坚定肯定。这一画面以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方式表达着对爱情的敬仰。老夫妻之间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轰轰烈烈,而是在平淡的日子里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如同小石榴树在寒冬中默默坚守。这种平凡中的伟大,通过小石榴树的形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爱情的力量。④以这样的景物描写作为结尾,其方式形象而又含蓄。那棵被雪覆盖的小石榴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它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读者或许会想象老夫妻未来的生活,或许会回忆起自己生活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又或许会对爱情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种含蓄的结尾,如同余音绕梁,让人在故事结束后,仍久久沉浸在其中,回味不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材料二: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节选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有删改)〖备注〗①勋庸:功勋。王功曰勋,民功曰庸。此处指功臣权贵。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以勋庸A暴露B不宜C实D无他E肠F怫怒G奸党H遂失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才”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相同。B.居,指居住,与《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中的“居”词义相同。C.致仕,辞去官职,退休,一般古代官员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D.艰难,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交代了创作缘由。B.材料二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C.白居易性格耿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D.白居易每写成一篇诗歌,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2)河朔乱,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14.材料二说“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加以说明。【答案】10.CFH11.B12.C13.(1)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人,于是(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他。(2)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暴乱,(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4.示例一:①认同。白居易作诗通俗易懂,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等记叙自身经历的诗句就像百姓谈论农桑,朴实无华。示例二:②不认同。《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凝练优美,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诗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美妙。【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白居易揭露功臣权贵的短处,所采取的方法不合时宜,他并没有另外的企图,却惹怒了奸臣朋党,导致自己官场失意。“勋庸暴露”是动宾结构,“暴露”作谓语,“勋庸”作宾语,中间不断开;“勋庸暴露不宜”是主谓结构,“不宜”作“勋庸暴露”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故在C处;“实无他肠”是动宾结构,“实”作副词修饰“无”,“他肠”是别的企图,异心的意思,中间不断开,故在F处断开;“怫怒奸党”是动宾结构,“奸党”作“怫怒”的宾语,故在H处断开;“遂失志”是动宾结构,单独成句。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这天夜里我才有被降职的感伤。/琵琶女在经过多次呼唤后,才缓缓出现。B.错误。“居”,居住;/坐。词义不同。句意:要在长安居住很不容易。/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C.正确。D.正确。“艰难”,文词隐晦而不平易;/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艰难。句意:不追求语言文词隐晦而不平易。/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极其遗憾,两鬓长满了白发。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越权进谏”只是原因之一,依据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还有人认为他言辞浮华,品行不端。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况,吴人”,判断句式;“可”,认可;“谑”,取笑。(2)“言事”,进谏;“不见听”,没有被采纳;“除”,任命。【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观点的能力。①认同。从诗歌内容来看,《琵琶行并序》中有很多诗句像“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直接叙述自己的经历,就如同普通百姓讲述自己的农事,语言平实朴素,通俗易懂,让读者能轻易理解诗人的遭遇和当时的心境,符合“言言皆实”的特点。②不认同。从诗歌艺术特色角度,《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的部分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声的美妙,诗句凝练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学性,并不像山东父老课农桑那样朴实无华,所以不认同“言言皆实”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到了第二年秋季的一天,我在夜里送客到湓浦口,听到船上有人在弹奏琵琶,听其乐声,铿铮有力,有京都流行的声韵。询问弹奏者,才知道原来她本是长安的歌女,曾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年纪大了,容颜衰老,只好嫁给商人为妇。于是我命人摆酒,让她畅快弹奏几曲。她弹奏完以后非常感伤,说起了少年时的欢乐之事,现在却漂泊流落,容颜憔悴,在各地迁徙。我离开京城调到此地任职已有两年,一直是自得其乐的样子,听了她的话,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伤。于是创作这首七言诗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材料二: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二十岁前还没有名气,来到京城游历观光,谒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人,于是(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他,说:“长安很多东西都很贵,要在这里‘居’很不‘易’啊!”当他浏览白居易的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就感叹地说:“能写出这般诗句,居住在天下任何地方也不难。老夫我先前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元和元年,(白居易)作乐府及诗一百多首,规劝讽谏当时的政治,这些作品辗转传闻到了宫中。皇上很高兴,召白居易进宫任翰林学士,又任左拾遗。刺客杀害宰相武元衡时,京城里动荡不安。白居易首先上奏,请求马上缉捕凶手。当政大臣中有人嫌他越权行事,十分生气。接着又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新井篇》一诗,不仅言辞浮华,而且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初白居易因揭露功臣权贵的短处,所采用的方法不合时宜,并没有另外的企图,却惹怒了奸臣朋党,导致自己官场失意。很久以后,(白居易)调任中书舍人,掌制诰之事。河北发生暴乱,(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召(白居易)入朝任刑部侍郎。会昌初年,白居易退休,后来去世。白居易屡次因忠诚正直而受排斥,他就放纵自己在诗酒之间。重新被朝廷起用之后,又都碰上年幼的皇帝,他参政的热情顿时冷落下来。他择地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和香山的僧人如满等组织净社。他曾免冠结发,箕踞席上,谈论佛理,吟咏古事,神态安然。自称为“醉吟先生”,并作《醉吟先生传》。白居易酷爱佛理,也整月不食肉,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旨,不追求语言艰深。(白居易)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白居易的诗,说像山东父老耕田种桑,句句都是朴实的话。鸡林国的行商把白居易的诗带回国去卖给该国宰相,一律是一百金一篇。如有假诗,宰相马上能分辨出来。(节选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开门见山介绍相逢背景,交代了二人分别的时长和原因,为下文的“惊”和“忆”作铺垫。B.颔联正面写重逢,“问”“惊”“称”“忆”层次清晰地将两人重逢的过程刻画得细腻传神。C.颈联的“沧海事”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十年间的种种变化,透露出对世事变幻的无限感慨。D.尾联转入言别,通过写诗人与外弟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伤心之情。16.意象能丰富诗歌的意蕴,请分别以“暮天钟”和“秋山”为例,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D16.(1)“暮天钟”丰富了意蕴:①两人交谈结束时,听到从远处传来傍晚的钟声。暮天钟暗示两人叙旧时间很长。②叙谈时间长,让人联想到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也可见他们情谊的深长。(2)“秋山”丰富了意蕴:①外弟秋天前往巴陵,要翻越一座又一座山。暗示路途的遥远艰辛,表达了诗人的担忧之情。②秋山重重,暗示诗人与外弟又要离别,后会难期,感到无比伤感与惆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直抒胸臆”说法错误,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想象明日分别后,外弟行走在巴陵道上,重重秋山相隔的画面,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与外弟分别的惆怅和不舍之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1)“暮天钟”意象分析:①诗人与外弟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当两人交谈结束之时,远处传来了傍晚的钟声,即“语罢暮天钟”。暮天钟的出现,明确地暗示出两人叙旧的时间之长,从白天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时分,侧面反映出他们久别重逢后有太多的话语和情感需要倾诉与交流。②悠长的暮天钟声,烘托气氛,让读者能够联想到二人在交谈过程中那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他们或许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感慨着岁月的变迁,而“暮天钟”则为他们的重逢增添了一份庄重与深情,他们情谊深长,即使历经十年离乱,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2)“秋山”意象分析:①“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点明了季节是秋季。秋季本身就带有一种萧瑟、凄凉的色彩,而“秋山”则更增添了一种阻隔、遥远的感觉,象征着诗人与外弟分别后即将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距离,暗示路途的遥远艰辛,表达了诗人的担忧之情。②“秋山又几重”的画面,暗示诗人与外弟又要离别,将自己对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重逢的迷茫之情,融入到了这一片萧瑟的秋山之中,暗示未来相见之难,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每个时代每位明君都渴求人才。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曹操对贤才在乱世中能“良禽择木而栖”的热切期盼。(2)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选之景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相似之处。(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真情相约以诉衷肠,在《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有类似的叙述。【答案】(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用典,借古说今,诗歌、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①。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A)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如反对声色的享乐,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②;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即③。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B)”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如惊起的鸿鸟,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轻盈的美女就好多了。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文中第六段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不一致的是()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A.不容置疑B.翩若惊鸿19.A20.示例:①引古(用典)可增强表达的说服力②就会简单省力③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因为所引的是名人、圣贤之事或言语,其正确性是非常高的,不容怀疑的,所以可填“不容置疑”。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B.根据后文“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如惊起的鸿鸟”可知,此处填“翩若惊鸿”。翩若惊鸿:比喻女子的体态轻盈。【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典故的能力。文中“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是为了委婉表达“亡国”之意。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是为了描绘军营生活的豪迈场景,不是委婉表达难言之意,与题干用典原因不一致。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是委婉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和题干用典委婉表意的原因一致。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典是委婉地表达对晚唐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题干用典委婉表意的原因一致。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典是委婉地表达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可知,这里是在说引用古事古语可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所以可以补写为“引古(用典)可增强表达的说服力”。②处根据前文“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和后文“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可知,这里是说引用古语来形容黄宪人品会简单省力,所以可以补写为“就会简单省力”。③处根据“用典可以简驭繁”以及所举的例子“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可知,这里是说用典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所以可以补写为“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米,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连牛粪都被当成宝贝疙瘩,真个是“好光景”。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和”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C.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D.“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他嘟囔着说。22.请分析文中加点的“零零碎碎”“稀稀拉拉”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答案】21.B22.①“零零碎碎”“稀稀拉拉”,强化语意,与“几颗”和“几根”相呼应,突出他的年迈。②运用叠词,突出表现了破老头牙齿的稀少破损和胡子的稀疏零落,极具画面感。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感染力,符合整个语段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文中的“和”是介词,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A.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跟、与。B.介词,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C.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跟、与。D.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或者。故选B。【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零零碎碎”这个叠音词,在文中与“那几颗”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老汉的牙齿不仅数量少,而且呈现出破碎、不完整的状态。“稀稀拉拉”与“那几根”配合,生动地展现出老汉胡子的稀疏零落,使老汉的外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了他的年迈。②这样的叠词描写让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想象出老汉牙齿稀少破损的模样,仿佛能看到他开口时那并不整齐的牙齿状况,极具画面感,使老汉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③这两个叠词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破老汉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形象,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极具韵律感、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整个语段更加活泼。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③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五首诗歌中的名句,并提出明确任务,“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作前要先仔细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综合考虑确定立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传达出一种对个人内心真实意愿的执着坚守。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官场黑暗、世俗纷扰,他却能超脱物外,不被功名利禄所牵绊,只要能遵循内心回归田园、亲近自然、保持本真的愿望,即使劳作辛苦致使衣衫被露水沾湿也毫不在意。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面对诸多诱惑与压力,也要清晰认知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不随波逐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彰显出宏大的气魄与强烈的使命感。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思考着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由谁主宰。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敢于担当、立志改变现状的壮志豪情。当下,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竞争激烈,年轻人也应胸怀天下,关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倡导一种专注于付出过程的态度。闻一多先生以红烛自比,象征着奉献与牺牲。在那个动荡不安、文化觉醒的时代,学者们埋头钻研学问、传播文化知识,不计较最终能取得多少名利成果,而是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与耕耘之中。如今,无论是科研工作者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还是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都需要这种默默奉献、专注付出的精神,不能急于求成,要重视努力奋斗的过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反映出一种豁达超脱、淡然面对困境的心境。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在风雨之中仍能泰然自若,将外界的风雨比喻为人生的磨难,而他以一件蓑衣抵御,表现出不被困境所击败的坚强意志。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挫折等问题,应学习苏轼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不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以从容之姿应对生活的挑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了一种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成就大业的胸怀。曹操深知在乱世之中,欲成就霸业,单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汇聚各方贤才。他以高山大海容纳万物作比,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使天下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归附。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是国家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才战略,需要有包容开放、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与积极举措。接着需要寻找关联进行整合。从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角度看,可以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关联起来。个人愿望的坚守不应脱离社会现实与国家需求,当个人将内心纯粹的追求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时,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推动社会进步。例如,许多科技工作者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个人愿无违),同时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解决国家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关注谁主沉浮),如芯片研发领域的科研人员,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坚守初心,为我国摆脱国外技术封锁贡献力量。从心态与行动方面看,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相联系。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在行动上则专注于脚踏实地的耕耘。比如创业者们,在创业道路上必然会遭遇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政策变化等诸多风雨(一蓑烟雨),但他们如果能秉持淡然心态,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并且专注于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耕耘过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就更有可能在长期的努力后取得成功。从领导者(或有影响力者)的素养来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内在联系。能够主宰时代命运走向、引领社会发展的领导者,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去吸纳人才,像曹操那样有包容与求贤的姿态,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凝聚各方力量,带领群体走向繁荣昌盛。例如,一些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其领导者以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共同谋划企业在行业中的战略布局,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家相关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谁主沉浮相呼应)。写作时可以在开头部分引入这些名句,简要阐述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广泛影响,从而引出文章主题。接着,选择确定立意的名句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先论述苏轼的豁达可让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再论述毛泽东的担当能使个体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国家相连,两者结合体现个人在时代浪潮中应有的姿态。然后,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例子,如一些创业者在艰难中秉持豁达并心怀社会责任终获成功,或者科学家们不计得失默默耕耘为国家科技进步奉献等。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升华,强调这些经典名句所蕴含的精神在当代乃至未来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呼吁人们传承践行。立意:(1)以小我之愿成就大我之担当。(①②)(2)不计得失,乐观进取,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成长。(③④)(3)追求远大理想,承担社会责任。(②⑤)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①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②古来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是古代学者的意见,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这本书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③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④“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⑤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了国家大义,而且他又是卫国公卿。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⑥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⑦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⑧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⑨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⑩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⑪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⑫孔子之子孔鲤、孙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摘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可称为“公”或“侯”的必定是华夏大国的诸侯,如称鲁国君主为“鲁公”、晋国君主为“晋侯”;而“子”则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B.春秋时期,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是当时兼容并蓄、疆域辽阔的强国之一,因此在《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公卿石碏被称为“石子”。C.闵子骞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不曾出仕为官,但在《论语》中他们分别被称为“闵子”和“曾子”,表现了儒家后世弟子对他们继承孔子衣钵行为的肯定及尊重。D.孔丘因担任鲁国公卿被尊称为“孔子”,而杞国国君贵为一国之君,却被贬称为“木子”,这反映了这两个国家在国力上的差异。2.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证逻辑严密。作者首先提出问题,⑦~⑨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⑪~⑫段补充论述只有孔子单独称“子”,而其他诸子只能尊称“某子”的原因。B.本文论证时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作者先批驳了错误的主流观点,引例精准,驳斥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主张鲜明,对比明显。C.本文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如运用石碏之例论证“‘子’的称谓有了变化”的错误;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论证“道德学问说”的正确。D.本文语言准确,论证严密。如第②段首句中的“大概”一词,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最后一段中“因为”“不仅……更”等关联词语,使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3.小明在抄写《春秋》原文时,不小心抄错了一个诸侯国国君的称谓,请根据文章观点,找出加点称谓有误的一项()A.[隐公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于中丘。B.[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C.[庄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会宋公、陈侯、卫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D.[僖公二十一年]秋,楚公、陈侯、蔡侯、许男、曹伯会于盂。4.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提到了颜回,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下面的条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衍被称为“邹子”的原因。①《风俗通义·穷通》:“(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②《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答案】1.D2.C3.D4.(1)文章第②段提到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以此证明“道德学问说”的错误。(2)第⑦段提到颜回等人因坚决不做官,故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以此证明称人为“某子”是春秋时期官本位思想的反映。5.根据春秋礼制,华夏大国的公卿可以称为“某子”,根据条目①可知,邹衍为齐国上大夫,据条目②可知,齐国为当时华夏大国,故可称为“邹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必定是华夏大国的诸侯”错,原文是“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选项说法太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B.“春秋时期,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是当时兼容并蓄、疆域辽阔的强国之一,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了国家大义,而且他又是卫国公卿”可知卫国公卿石碏被称作“石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选择了国家大义;二是他是卫国(大国)公卿。C.“表现了儒家后世弟子对他们继承孔子衣钵行为的肯定及尊重”错,根据“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可知闵子骞被称作“闵子”是刊刻之误。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C.“如运用石碏之例论证……的错误;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论证……的正确”错,应该是运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证实,证明“子”的称谓在春秋初期发生了新变化;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证伪,论证“道德学问说”的错误。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此句《春秋》原文为:“僖公二十一年,春,狄侵卫。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来献捷。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D.根据文章第⑧段“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可知,此处称“楚公”不符合华夏本位思想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1)在第②段中,作者主要是在探讨关于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的不同见解,并对近现代大多数学者所持的“道德学问说”进行分析与反驳。“道德学问说”认为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被弟子后学尊称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后人的习惯。此时作者引入颜回这一例子,指出颜回作为孔子的入室弟子,其道德学问同样非常了不起,然而在春秋时代却不能被尊称为“颜子”,直到战国时代才被尊称“颜子”,但这还是违反了春秋礼制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和事例呈现,鲜明地揭示出仅仅凭借道德学问并不能成为被尊称为“某子”的必然条件,有力地反驳了“道德学问说”,说明该说法是难以成立的,为后续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从反面论证了这一传统解释的不合理性。(2)第⑦段着重论述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这一观点。作者先是指出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坚决不肯做官,按照春秋礼制,他们就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尽管《论语》中出现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情况,但那应是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在这里提到颜回等不做官就不能获此尊称的情况,是为了用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进一步阐释在春秋时期,是否担任官职在称谓上有着关键影响,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就能被尊称为“某子”,不做官则不能,以此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称谓使用中蕴含的官本位思想,从而支撑“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这一核心论点,让读者能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当时这种基于官爵来决定称谓的文化现象及背后所体现的思想观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第五段提到在春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这成为了一种惯例。也就是说能否被尊称为“某子”和是否为华夏大国的公卿这一身份密切相关。从条目①来看,“(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这里明确表明邹衍在齐国被尊为“列大夫”,意味着邹衍有着公卿的身份地位,属于齐国朝堂上有一定官职地位的人物。再结合条目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齐师败绩”等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齐国的长勺之战,由此可知齐国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并且齐国在当时属于华夏之国范畴内的大国,这符合前文所提到的华夏大国的界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火锅子铁凝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这棵小石榴树也就一人多高。别看树不大,可不少结果,一个秋天就结了四十多个石榴,压得树枝朝地上深深地弯着腰。那时候天还不冷,她拉着他走到石榴树跟前,有点赞叹、有点感慨地说:看把她给累的!仿佛石榴树是他们家的一名产妇。他说,我就没觉得一棵树会累。她说,我说她累她就累。他笑了,看着她说:你呀。今天,她站在窗前告诉他,雪中的石榴树穿着白毛衣挺暖和。他说,我怎么没觉得。她说,我就这么觉得。他故意抬杠似的说:身上穿着雪怎么会暖和呢?她急得摇了一下他的手说,我说暖和就暖和。他告饶似的说,好好好,你说暖和就暖和。她乐了,就知道他得这么说。又因为知道他会这么说,她心里挺暖和。他87岁,她86岁。他是她的老夫,她是他的老妻。他一辈子都是由着她的性儿。由着她管家,由着她闹小脾气,由着她给他搭配衣服,由着她年节时擦拭家里仅有的几件铜器和银器:一对银碗,两双银筷子,一只紫铜火锅。这么好的雪天,我们应该吃火锅。她离开窗户提议。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他们就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双人沙发上等田嫂。田嫂是家里的小时工,一星期来两次,打扫卫生,采购食品。他们两人抢着对田嫂说今天要涮锅子。田嫂说,老爷子老太太好兴致。她说,兴致好也得有好天衬着。田嫂说,天好哪里敌得过人好。瞧你们老两口,一大早起就手拉着手了。倒让我们这做小辈儿的不知道怎么回避呢。他们俩由着田嫂说笑,坐在沙发上不动,也不松开彼此的手。其实田嫂早就习惯了老爷子老太太手拉手坐着。从她认识他们起,几十年来他们好像就是这么坐过来的。田嫂就忙着出去采购。出门前不忘从厨房端出那只沉甸甸的紫铜火锅,安置在客厅兼餐厅的正方形饭桌上,旁边放好一管牙膏和一小块软抹布。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接长不短的,她得擦擦这只火锅。他见她真要擦锅,劝阻说,今天可以不擦,就两个人,非在乎不可啊?她说,唔,非在乎不可,两个人吃也得有个亮亮堂堂的锅。说着从沙发上起身坐到饭桌旁边,摸过桌上的抹布,往抹布上挤点牙膏,用力擦起锅来。他就也凑过来坐在她对面看她擦锅。锅可真是显得挺乌涂,也许是他的眼睛乌涂。他的眼睛看着火锅,只见它不仅没有光泽,连轮廓也是模糊一团。他和她都患了白内障,他是双眼,她是右眼。医生说他们都属于皮质性白内障,成熟期一到就可以手术。他和她约好了,到时候一块儿住院。她擦着锅盖对他说,你看,擦过的这块儿就和没擦过不一样。他感受着她的情绪附和着说,就是不一样啊,这才叫火锅!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像往常一样,总是她照顾他更多。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台酒店员工辞职报告(集锦15篇)
-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我的第一个寒假教学实录 首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五章 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2)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修3-2
- 银行收单业务总结
- 物流标准化管理(全文)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第2框 与世界深度互动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放管服”改革工作总结
- 爱心晚会主持稿
- 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集合15篇
- 师德师风演讲稿集合15篇
- 户外P10单色LED显示屏方案
- 阅读042023年中考英语之考前五十天押题五十篇(阅读写作)(原卷版)
- 山东各市2022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医疗器械质量记录和追溯管理制度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HCIP-CollaborationH11-861考试题及答案
- unit 5(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中国红菜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报建协议书模板
- 山东虚拟电厂商业模式介绍
- 2024-2030年中国立式辊磨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保密工作履职报告个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