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古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廷,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廷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材料二: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8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B.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C.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B.C. D.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在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B.材料二中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分析。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5.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材料一强调了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教育意义,材料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材料三则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整体上,文章结合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强调了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图文转换的能力。D.“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和“二次再入大气层”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错误。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错误,“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已第三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错误,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提供具体的科学数据(如“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些数据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号的具体运行情况,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还使用精确的时间节点(如“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3时41分许”“14时07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述符合新闻报道对于事件发生时间的要求,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描述了明确的技术步骤和过程(如“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正常解锁分离”“轨道规避机动”“气动减速”等),使得整个事件的叙述逻辑清晰,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②形象生动。使用了比喻手法,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将返回器的轨迹比喻为“打水漂”(“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使得复杂的航天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且生动有趣。描述了返回器的动态过程,如“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样的描写不仅提供了信息,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材料一所述“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我们要将“记言”与“记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如材料二中提到的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与成就。通过分享这些现代科技成就的故事,可以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且体现中国对于科技进步与和平利用太空的贡献。我们要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正如材料三所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以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不仅包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也包括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见,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于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于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恍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选文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和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7.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来新编故事,笔法灵活巧妙。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8.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文作者故事新编,塑造出鲜活的孔子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塑造孔子形象的手法。【答案】6.C7.A8.(1)情节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一种突出强调。(3)人物上,刻画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9.本文所采用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错。《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评子路的不答,是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鲁莽急躁。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错,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为下文孔子主张对此类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进行宣传做了铺垫。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用这种方式贯穿全文,使孔子的形象一以贯之,前后呼应。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凸出了孔子的形象。塑造人物上,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注视着对面的墙上”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孔子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执著。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语言描写,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D.居,指居住,与“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的“居”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助之长者,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答案】10.BEG11.D12.C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14.(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解析】【导语】孟子在这两则材料中探讨了人的道德本性和培养德行的方法。甲文通过“孺子将入于井”故事,强调恻隐之心等四端是人的天然德性。乙文则论述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并用“揠苗助长”寓言阐述自然生长的道理,反对拔苗助长式的强制培养。两文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修德方法的哲学主张。【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故BEG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C.正确。D.错误。自居/居住。句意:孔子尚且不敢自居。/居住不求安适舒服。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误。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2)“助”,助长;“……者也”,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概括出,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概括出,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孟子强调自己善于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需以直养且配义与道,同时以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不可急于求成。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①陆游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②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③壁间尘。〖备注〗①陆游二十岁与表妹唐婉成婚,二人琴瑟和谐,却被陆母拆散。此后,两人沈园重逢,陆游于壁上题《钗头凤》一词,唐婉读后郁郁而终。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冬十二月二日,八十一岁的陆游做梦,梦中来到城南沈园。②蘸:把物体浸入水中。此指寺桥在水中的倒影。③鏁(suǒ):古同“锁”,封住,封闭。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十一岁的陆游梦游沈园,依然内心忐忑,因害怕触动心中伤痛而不敢前行。B.梦中沈园梅香直透衣袖,春水倒映寺桥,以乐景写哀情,倍显诗人心情之凄楚。C.第二首前两句中“又”“只”二字,既蕴岁月无情之感慨,又含物在人亡之悲叹。D.第二首结尾句写陆游梦中再次在壁上题诗,表达对九泉之下唐婉的深切思念。16.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这两首记梦诗在内容、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同:内容上,都描写了梦游故地的情景;情感上,都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异:内容上,陆诗侧重描写沈园景物,苏词侧重描写与亡妻相见的场景。情感上,苏词还通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传达出身世落拓(失意、凄凉)之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写陆游梦中再次在壁上题诗”错误,第二首结尾两句的意思是“她虽早已成了九泉下的黄土,但壁上还尘封着她和我昔日的墨痕”。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可知,两首记梦诗在内容都描写了梦游故地的情景,情感上都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不同点:由“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可知,陆诗侧重描写沈园景物,有梅花、春水等景物;而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知,苏词侧重描写与亡妻相见的场景,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在情感方面,由“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可知,苏词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还传达出身世落拓(失意、凄凉)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松。(3)当生活遇到不如意时,我们常常会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信乐观豁达。【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这一的伟大壮举。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儿女的奋斗史。①,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着火热的光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②,因为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③,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所未闻不卑不亢闪耀必需B.举世无双不屈不挠闪耀必须C.举世无双不卑不亢闪烁必须D.闻所未闻不屈不挠闪烁必需19.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B19.①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②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③而是更强了【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组,闻所未闻: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形容传说的事物或者消息新鲜、奇特。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罕见稀有。结合后文“伟大壮举”一词,此处强调“长征”的罕见,应用“举世无双”。第二组,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语境强调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的坚强意志,应用“不屈不挠”。第三组,闪耀:光彩耀眼。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根据“火热的光芒”可知,应用“闪耀”。第四组,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其后一般接名词,表示特别需要做某件事。必须:表示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多表达强烈的命令和要求,多作状语,其后一般接动词谓语。语境强调一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而且搭配动词性短语“生根开花”,应用“必须”。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可知,此处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根据后文“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可知,此处应使用“长征是一次……的伟大远征”的句式,故此处表达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第二处,根据上文“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可知,此处强调真理的实践性;下文“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根据逻辑关系,先“检验”才能“确立”,故此处是“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第三处,根据上文“不是弱了”,否定“弱了”,后文应用“而是”来肯定另一种相反的意思,故表述为“而是更强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中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一”字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有绿色这个媒介”:用在动词前加强语气。B.“心里一顿”:表示动作是一次,或动作是短暂的。C.“一心一意”:表示专一。D.“一道”“一起”:表示同一。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22.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整句,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改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21.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③“我”“你”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我”“你”之间的对话感,真实地再现了访谈的场景,富有现场感。22.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雕出沟壑。【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义的能力。A.“用在动词前加强语气”错误,句中“一”与后句的“便”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故选A。【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我见到你”“我心里一顿”“我脑中本装着”等内容,可知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叙述变得个人化,仿佛作者正在直接与读者分享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直接的个人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与叙述者产生共鸣,增强了场景的现实感和紧迫感。根据“你敲门进来”“你已50岁”“你对我笑笑”等内容,可知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被叙述的对象,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这种直接的称呼方式将读者直接放在了场景之中,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空间,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场景。一二人称交叉使用,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具有现场感的采访场景,这种写作手法在新闻通讯中非常有效,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句式结构上,参考前后文关于“冬天”“夏天”的两个句子,让三个句子形成整句,可以将时间状语“在春天里”改成“春天”,并单独停顿,而后“肆虐的”放在主语“风沙”前做定语,“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仿写成“将你秀气的脸庞……”。其次,从具体内容上,考虑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前后句“裤腿冻成冰棍”“皮肤晒成黑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句也可以考虑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将主语“风沙”比作时时雕刻着的刻刀,脸上的“皱纹”比喻成“沟壑”。故可写成: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雕出沟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②“气也者,神之盛也。(《礼记·祭义》)③“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④“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李白《少年行二首》)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周一早读课,班主任郑老师走进班级,看见同学们大多昏昏沉沉趴在课桌上,缺少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郑老师决定召开“培正气,有朝气”的主题班会,为此他准备了一些关于“气”的名句。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在班会上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班主任郑老师发现同学们缺少年轻人该有的蓬勃朝气这一背景,引出了关于“气”的五句名句。其中,第一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义为我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这里的“浩然之气”指纯正博大而又刚强的气质,显示出清雅高洁、正气凛然的意境。第二句《礼记·祭义》说的“气也者,神之盛也”则从人生理上的呼吸之气引申,表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状态。第三句意思是,假如将人比作一棵树,气就是树根,而身体是树干和树叶。根深才能叶茂,气长才会命久。该句意在强调“气”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葆有强大的意气、志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始终拥有往前冲的力气。第四句意思是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它表达了青少年时期应当拥有的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五句话思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此句气势豪迈,表现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题目预设的情境为“培正气,有朝气”的主题班会,把握主题的内涵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正气”,二是“朝气”。“正气”“朝气”都是时代青年青春的重要内涵。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担当,那么,当今新时代青年,应该展现怎样的青春风貌,承担怎样的青春使命呢?这恰恰是作文要深入阐述的问题。写作时,结合写作主题以及新时代背景,考生可以作如下思考,新时代青年要有“正气”“朝气”:“正气”指的是要注重对自我修身立德的培养,也就是我们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朝气”则可从人生目标与追求这一角度展开,说明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写作时要注意抓住写作任务中选择两三句立意行文的要求。立意:1.正气打好底,朝气促前进2.做一个有正气有朝气的新时代青年。3.修身立德树正气,自信昂扬有朝气。4.“正气”“朝气”兼具,青春光华耀寰宇。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古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廷,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廷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材料二: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8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B.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C.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B.C. D.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在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B.材料二中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分析。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5.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材料一强调了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教育意义,材料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材料三则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整体上,文章结合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强调了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图文转换的能力。D.“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和“二次再入大气层”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错误。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错误,“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已第三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错误,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提供具体的科学数据(如“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些数据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号的具体运行情况,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还使用精确的时间节点(如“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3时41分许”“14时07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述符合新闻报道对于事件发生时间的要求,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描述了明确的技术步骤和过程(如“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正常解锁分离”“轨道规避机动”“气动减速”等),使得整个事件的叙述逻辑清晰,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②形象生动。使用了比喻手法,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将返回器的轨迹比喻为“打水漂”(“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使得复杂的航天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且生动有趣。描述了返回器的动态过程,如“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样的描写不仅提供了信息,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材料一所述“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我们要将“记言”与“记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如材料二中提到的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与成就。通过分享这些现代科技成就的故事,可以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且体现中国对于科技进步与和平利用太空的贡献。我们要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正如材料三所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以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不仅包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也包括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见,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于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于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恍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选文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和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7.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来新编故事,笔法灵活巧妙。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8.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文作者故事新编,塑造出鲜活的孔子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塑造孔子形象的手法。【答案】6.C7.A8.(1)情节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一种突出强调。(3)人物上,刻画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9.本文所采用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错。《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评子路的不答,是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鲁莽急躁。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错,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为下文孔子主张对此类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进行宣传做了铺垫。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用这种方式贯穿全文,使孔子的形象一以贯之,前后呼应。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凸出了孔子的形象。塑造人物上,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注视着对面的墙上”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孔子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执著。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语言描写,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核苷类药物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2024-2025学年邢台市巨鹿县数学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新疆维吾尔昌吉州奇台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去药厂实习报告范文汇编5篇
- 2024-2025学年西安市碑林区三上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版企业劳动合同及员工劳动保障合同版B版
- 2025年板卧式电除尘器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期多边投资补偿协议样本一
- 大学实习报告范文合集10篇
- 暑假银行实习报告汇编十篇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终结性考核参考答案
-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修订版)
- (2024年)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培训(完整版)
- 教学课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杨芷英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可研报告软件
- 陕西蓝深特种树脂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大孔吸附树脂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肌力评估》课件
- 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题库及完整答案(网校专用)
- 2023老年大学教师职责及选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