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材料二: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鉴赏文学经典,可以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B.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阅读文学经典,从容品读,可以涵泳性情。C.艺术大家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当下,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只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C.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D.只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就能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为我们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答案】1.C2.B3.B4.①引用论证,如第二段中引用孔子、朱熹、钱穆的话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如第三段中例举了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等内容,论证了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通过艺术的感悟得到审美教育这一观点。5.①重视传承和涵育中华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精神,避免只注重培养技巧和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的问题;②重视并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坚持传承中华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本民族审美的问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错误,结合原文“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知,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选项“艺术教育不仅是……”肯否不当。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错误,结合原文“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可知,材料一没有谈及艺术教育的危害,也没有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C.“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错误,结合原文“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可知,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原因还有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选项“是因为……”归因不全。D.“只要……就……”错误,结合原文“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可知,要想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除了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外,还要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选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经典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A.写赤壁壮景,描绘出江涛汹涌且浪花怒卷的画面。B.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符合材料一观点。C.抒发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D.开宗明义,点明文章中心论点。ACD这三项均没有为鉴赏者提供各类艺术之美。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可知,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朱熹、钱穆的话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的观点;结合原文“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可知,运用举例论证,例举了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等内容,论证了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通过艺术的感悟得到审美教育这一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可知,要重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避免只注重培养技巧而轻视文化传承。结合原文“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可知,要注重涵育中华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结合原文“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本民族审美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静的产院(节选)茹志鹃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忙完了饭,她走到中间屋里来,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灯,一霎时,这一间办公室兼产房立即变得那么宽敞高大起来,一切东西都好像放着光一样:产床上平展展的白单子,产床横头的白色屏风,白木的三屉桌,白的墙壁,白的屋顶……谭婶婶觉得奇怪,这些东西给电灯光一照,怎么就比平时白得多、漂亮得多呢!她眯起了眼睛,把这一切打量了又打量,同时想起昨天公社杜书记告诉她,养猪场场长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回来就派到产院里工作。产院增加了一个力量,产院飞快地在发展。谭婶婶心满意足地笑着,伸手啪的一声把灯扭熄。“点灯不用油,不用油也得节省点用。”她重新点起玻璃罩的洋油灯,走去撬开煤炉,放上消毒锅,把一切要消毒的东西通通放进去煮。“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从自己三十九岁做寡妇想起,想到现在进产院……第二天,她起了一个大早,把自己脑后那个发髻剪掉了,短短的头发,杂着几根半白的发丝,显得又庄严又精神。大家见了她,也好像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要是来不及呢?”“打电话请医生来!”“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打电话嘛!”“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对!”荷妹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既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也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旨。B.开篇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乡村的“产院”,渲染了宁静的气氛,也烘托出主人公此刻正陶醉在自己的事业已有成就之中的心理。C.电灯是一个道具,一面说明谭婶婶对产院现状的满足,一面引出荷妹的出场。D.通过荷妹来到产院后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想改善产院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和果敢。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合花》与本文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事生动,感染力强。B.小说讲述了谭婶婶与荷妹在产院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二人在思想上的冲突:一个对现状很满意,一个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C.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谭婶婶心理上从“非常自豪”到最后“不置可否”。D.结尾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利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谭婶婶这一人物形象。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答案】6.D7.A8.①谭婶婶是一位纯朴善良、勤劳节俭,满足现状、思想保守的妇女。②纯朴善良、勤劳节俭。谭婶婶勤劳地工作,细心地照顾产妇和孩子,随手关掉电灯、使用煤油灯可见她节俭的习惯。③满足现状,思想保守。面对改变的环境她感到欣喜满意,同时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不愿做出改变。9.①事件选材: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等问题进行交流,避开宏大事件,结构简单。②人物选择: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谭婶婶和荷妹,均为亲历时代变革和生活发展的小人物。③环境背景:以小见大,将人物置于日常工作环境中,置于工作伙伴的关系中,并不激化人物间的矛盾,从中表现时代发展的主旨。④语言风格:通过对话推进故事,串联人物复杂情绪,语言平实生动形象,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⑤主题呈现:借助“电灯”“白单子”“消毒器皿”等有代表性的意象,刻画小人物的心理冲突,表现时代潮流、生活发展对人们所造成的冲击这一宏大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荷妹来到产院后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错。荷妹来到产院后主要是动作和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百合花》与本文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错。《百合花》中“我”是故事叙述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串联起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本文“谭婶婶”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主人公,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小说透过她的眼睛去看产院的变化,用她的心灵客观、真实地去感受时代的变革,以更好地揭示小说的主旨。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谭婶婶是一位纯朴善良、勤劳节俭,满足现状、思想保守,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的妇女。②纯朴善良、勤劳节俭。如原文“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写谭婶婶勤劳地工作,细心地照顾产妇和孩子,表现了谭婶婶的纯朴善良和勤快;原文“‘点灯不用油,不用油也得节省点用。’她重新点起玻璃罩的洋油灯”写谭婶婶随手关掉电灯、使用煤油灯,可见她节俭的习惯。③满足现状,思想保守。有文中“‘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通过谭婶婶和荷妹的对话,表现了谭婶婶面对改变的环境她感到欣喜满意,同时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不愿做出改变,看不惯荷妹“土造自来水”的求新举动,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事件选材:小说主要设计了谭婶婶与荷妹在医院的见面情节,主要通过二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的设计使情节紧凑,故事推进节奏快。避开宏大事件,结构简单。②人物选择: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精神风貌。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谭婶婶和荷妹,均为亲历时代变革和生活发展的小人物。③环境背景:以小见大,将人物置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将谭婶婶与荷妹置于工作伙伴的关系中,并不激化人物间的矛盾,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从中表现时代发展的主旨。④语言风格:文中“‘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通过对话推进故事,串联人物复杂情绪,语言平实生动形象,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⑤主题呈现:借助“电灯”“白单子”“消毒器皿”等有代表性的意象,刻画小人物的心理冲突,表现时代潮流、生活发展对人们所造成的冲击这一宏大主题。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思想的转变,显示出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如:谭婶婶面对眼前的明亮灯光心情复杂,“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灯,一霎时,这一间办公室兼产房立即变得那么宽敞高大起来,一切东西都好像放着光一样”,谭婶婶内心觉得奇怪,这些东西给电灯光一照,怎么就比平时白得多、漂亮得多呢!谭婶婶眯起眼睛打量着一切,谭婶婶打量的是电灯,是产院,但打量的更是明亮的新生活和发光的未来,在这样的打量中,显露了谭婶婶心中对新事物的好奇,初触新事物产生的探索心理,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节奏。从结尾看,“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这样的结尾含蓄而耐人寻味,“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让读者去体味小说中的两位人物在观念上的碰撞,引入深入思考,同时留下回味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二:史臣裴珀曰:“汾阳①事上诚总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备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②诚芝:忠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B.短毁,文中指谗言中伤,其中的“短”与成语“取长补短”中的“短”意思不同。C.过,指超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过”意思相同。D.殆,指大概、几乎,与《孙子·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子仪对皇帝忠诚,赏罚分明,宽厚待人,取士得才,富贵长寿,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B.郭子仪统兵在外,诏书致日,立即出发,没有丝毫犹豫顾盼,所以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C.田承嗣占据魏州后倨傲狠戾,不守法纪,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D.郭子仪忠勇爱国,备受代宗宠爱,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只称他为大臣,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2)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14.裴珀评价郭子仪“临下宽厚”,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0.DFH11.C12.C13.(1)郭子仪签封的财物经过他的境内,李灵耀不敢扣留,还下令手持兵器护送。(2)权倾天下而朝廷却不忌惮他,功劳超过世人而皇帝却不猜疑他。14.①在明知危险的形势下,不让部下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②田承嗣傲慢不合规矩,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下拜,体现郭子仪宽厚得人心;③曾遭鱼朝恩等人诋毁,却能主动担责,宽厚待人。【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宰相元载派人把鱼朝恩将对他不利的事情告诉他,他的部下请求在衣中穿上铠甲随同前往,但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以军容将不利公”为介词短语,作“告”的后置状语,故应在D断开;子仪”应为后面“不听”的主语,其前断开,故F处断开;“但以家僮十数往”是“子仪不听”的结果,句意完整,故应在H处断开。故DFH三处需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文中“短”意为揭发过失;“取长补短”中的“短”意为缺点、过失,意思不同。句意:遭宠臣程元振、鱼朝恩诽谤。/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C.错误。文中意为超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意为“过错”,两个意思不同。句意:但宽大仁厚得人心超过李光弼。/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D.正确。文中意为大概、几乎,“百战不殆”的“殆”意为危险,两个意思不同。句意:天下人靠郭子仪支撑维持国家安定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田承嗣……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张冠李戴,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的是李灵耀,诋毁诽谤郭子仪的是程元振、鱼朝恩,都不是田承嗣。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币”,财物;“道”,经过;“兵”,兵器。(2)“忌”,忌惮;“盖”,超过;“主”,此指皇帝。【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临下宽厚”即对部下宽厚。结合“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可总结出,在明知危险的形势下,不让部下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结合“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可总结出:田承嗣傲慢不合规矩,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下拜,体现郭子仪宽厚得人心。结合“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可总结出:曾遭鱼朝恩等人诋毁,却能主动担责,宽厚待人。参考译文材料一: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身高七尺二寸,因为武举考试成绩优异被安排补充左卫长史之职,多次升迁到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郭子仪侍奉皇上忠诚,对待部下宽恕,奖赏惩罚守信用。遭宠臣程元振、鱼朝恩诽谤,当时国家多难,在朝外掌握军队,然而当诏书召他时,当日就上路,没有丝毫犹豫观望,因此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在灵州打败了吐蕃,鱼朝恩却派人挖掘其父坟墓,罪犯未抓到。郭子仪从泾阳进京朝拜,朝廷内外都担心他举兵造反,待他入朝拜见时,皇帝慰问他,他当即哭着说:“臣下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现在有人挖臣先父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有人与臣下过不去。”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把鱼朝恩将对他不利的事情告诉他,他的部下请求在衣中穿上铠甲随同前往,但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哭着说:“你若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能不招来你的怀疑吗?”田承嗣倨傲狠戾,不守法纪,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州,田承嗣朝西方跪拜,指着他的膝盖对使者说:“这膝盖很久没对人弯曲了,今天为了郭公而拜。”李灵耀占据汴州,国家和官员的赋税财物一概拦截,郭子仪签封的财物经过他的境内,李灵耀不敢扣留,还下令手持兵器护送。部下名将几十人,都有王侯爵位,郭子仪随意指挥他们,同亲兵一样。他的幕府有六十多人,后来都任将军宰相等高官,他任用贤才都是这样。他和李光弼声望相当,但宽大仁厚得人心超过李光弼。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中任高官。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这是因为郭子仪的盛德所感召啊。材料二:史臣裴珀说:“汾阳王郭子仪对皇帝忠诚,对部下宽厚,每次招降或攻克敌方城邑,他所到之处,一定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唐代宗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为大臣。天下人靠郭子仪支撑维持国家安定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廷却不忌惮他,功劳超过世人而皇帝却不猜疑他,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而君子们却不指责他。郭子仪一生富裕尊贵而且长寿,子孙众多而且家族平安顺遂,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且有始有终,为人之道极其完美,这人几乎没有什么缺点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②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备注〗①本诗写于欧阳修因上疏救范仲淹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途中。②阕:乐曲终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诗人笔下的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看似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关情。B.开篇两句运用倒装,点出了停舟的地点及周边的氛围,因系舟城下,才有了卧闻钟声的意境。C.“空江”点明诗人正置身于空旷开阔的洞庭湖口,面对云水浩渺,雾霭重重,不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D.最后四句虚实结合,写诗人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想象自己驾着轻舟疾行如飞,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16.陈顺智曾评价:“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请结合诗歌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答案】15.D16.①触景生情。以时间为线索,从卧闻晚钟到观望江上景色,再到渔舟唱晚,触景生情,表达了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②寓情于景。诗人面对空阔的江面感到渺小孤独,云水茫茫,雾霭沉沉,寄寓诗人对前途未知的担忧和迷茫;③视听结合。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景象,视听结合,在实景的摹写中寄寓诗人旷达、孤寂的矛盾心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最后四句虚实结合”“想象自己驾着轻舟疾行如飞”分析不当,最后四句写夜色深沉,洞庭湖上的明月清辉四溢,朗照四野,蓦然间,渔人唱着歌,踏着月色回家去了。那一阕悠长的歌声在江水上回荡,绵绵不绝,一叶轻快的小舟划着船桨,飞也似的驶向远方。没有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没有想象自己驾舟疾行。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评价语“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可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因此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运用景与情关系的术语作答。全篇以叙述起笔,第一二句,“卧闻”二字,从容不迫,显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恰与题目相合。又结合注释可知,本诗写于欧阳修因上疏救范仲淹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途中。那么此时描写钟声,则有无限韵味,耐人思索。日暮钟声,想此刻“城里”,大概正是炊烟袅袅,灯火煌煌。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心中不由泛起层层涟漪。这里以时间为线索,触景生情,表达了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待到他从沉思遐想中醒来,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似欲亲人。“空江”二字,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此时,他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探寻那归去的水路。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江路又在哪儿呢?此处寓情于景,寄寓诗人对前途未知的担忧和迷茫。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对一个羁旅中人来说,这“一阕”歌声将引起多少思绪,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这里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视听结合,在实景的摹写中寄寓诗人旷达、孤寂的矛盾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山”是古代文人喜欢的意象,荀子《劝学》中以山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贬谪之地低洼潮湿,只能看到“__________”,从早到晚只能听见“__________”,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和失望,他多么希望像当年的刘裕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①的古籍,但经历水火兵燹,已是百不存一。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记载“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虽然历代水火兵燹造成大量典籍损毁灭失,但历代都有仁人志士青灯黄卷,整理文献;苦心孤诣,传承典籍;保护修复,延续文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从海外寻回、民间征集了大量珍贵典籍,重新建立起公藏古籍的庞大体系。经过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近20年的②,共同奋斗,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得以逐步建立,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③,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随着思路的不断提高,使“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这一重要命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工作,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古籍阅览的需要,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以“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和服务提升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浩如烟海②齐心协力\同心协力③成绩斐然\硕果累累19.随着思路的不断创新,“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这一重要命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成语的能力。第一段第一句话的意思:中国古籍虽然多,但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留存下的不多。所以在①处,填写的成语是形容古籍多的“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根据②前面的“经过”,此处填写内容与后面的“共同奋斗”为并列关系,是表现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的,而且是集体劳动成果,所以此处填“齐心协力”或“同心协力”。齐心协力:指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根据③后面的“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此处填写表现成果多、成绩突出的,所以填“硕果累累”或“成绩斐然”。成绩斐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硕果累累:结的大果实非常多,比喻取得的巨大成绩相当多。【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思路”与“提高”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创新”;二是,“随着……,使……”缺乏主语,删去“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①_,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在发热症状消失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为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这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市民朋友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②。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③: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来消毒双手。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故宫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C.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往前冲:他就是这样性子。22.请分别概括三个段落的大意,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①其感染症状以咳嗽、发热为主②自行盲目用药③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1.B22.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②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用药)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在发热症状消失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可知,本处是概括感染肺炎支原体之后的主要症状,故此处可填“其感染症状以咳嗽、发热为主”。第二处:根据前文“因为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这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可知,针对肺炎支原体是有相应的有效药物,一旦感染后要及时就医,不能自己随意用药,故此处可填“自行盲目用药”。第三处:前一句提到“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再结合后文列举的一系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习惯性措施,可知,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主要的是靠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故此处可填“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冒号的作用是用在总说性话语后面,引起分说。A.冒号用在“说道”后,引出说话的内容;B.用在总说性话语后面,引起分说,与原文用法相同;C.用在需要解释的词句后面,引出解释或说明;D.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总结上文。故选B。【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本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介绍肺炎支原体的一些情况;第二个层次是感染肺炎支原体之后的主要症状。本段是以第二个层次为主要的表述对象,故本段可概括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第二段:主要是介绍有哪些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有效以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人们应当如何用药,故本段可概括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用药)”。第三段:主要是介绍预防感染肺炎支原体一些方法,故本段可概括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近期,天津海河上的这一句话火遍全国。快乐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获得快乐,这些问题简单又深奥。有人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是快乐的,心系天下的范仲淹是快乐的;还有的人说,在生活与学习中找寻快乐,更有的人将快乐与家国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收获快乐?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材料二: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鉴赏文学经典,可以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B.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阅读文学经典,从容品读,可以涵泳性情。C.艺术大家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当下,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只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C.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D.只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就能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为我们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答案】1.C2.B3.B4.①引用论证,如第二段中引用孔子、朱熹、钱穆的话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如第三段中例举了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等内容,论证了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通过艺术的感悟得到审美教育这一观点。5.①重视传承和涵育中华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精神,避免只注重培养技巧和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的问题;②重视并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坚持传承中华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本民族审美的问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错误,结合原文“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知,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选项“艺术教育不仅是……”肯否不当。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错误,结合原文“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可知,材料一没有谈及艺术教育的危害,也没有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C.“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错误,结合原文“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可知,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原因还有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选项“是因为……”归因不全。D.“只要……就……”错误,结合原文“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可知,要想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除了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外,还要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选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经典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A.写赤壁壮景,描绘出江涛汹涌且浪花怒卷的画面。B.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符合材料一观点。C.抒发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D.开宗明义,点明文章中心论点。ACD这三项均没有为鉴赏者提供各类艺术之美。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可知,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朱熹、钱穆的话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的观点;结合原文“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可知,运用举例论证,例举了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等内容,论证了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通过艺术的感悟得到审美教育这一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可知,要重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避免只注重培养技巧而轻视文化传承。结合原文“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可知,要注重涵育中华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结合原文“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本民族审美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静的产院(节选)茹志鹃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忙完了饭,她走到中间屋里来,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灯,一霎时,这一间办公室兼产房立即变得那么宽敞高大起来,一切东西都好像放着光一样:产床上平展展的白单子,产床横头的白色屏风,白木的三屉桌,白的墙壁,白的屋顶……谭婶婶觉得奇怪,这些东西给电灯光一照,怎么就比平时白得多、漂亮得多呢!她眯起了眼睛,把这一切打量了又打量,同时想起昨天公社杜书记告诉她,养猪场场长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回来就派到产院里工作。产院增加了一个力量,产院飞快地在发展。谭婶婶心满意足地笑着,伸手啪的一声把灯扭熄。“点灯不用油,不用油也得节省点用。”她重新点起玻璃罩的洋油灯,走去撬开煤炉,放上消毒锅,把一切要消毒的东西通通放进去煮。“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从自己三十九岁做寡妇想起,想到现在进产院……第二天,她起了一个大早,把自己脑后那个发髻剪掉了,短短的头发,杂着几根半白的发丝,显得又庄严又精神。大家见了她,也好像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要是来不及呢?”“打电话请医生来!”“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打电话嘛!”“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对!”荷妹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既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也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旨。B.开篇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乡村的“产院”,渲染了宁静的气氛,也烘托出主人公此刻正陶醉在自己的事业已有成就之中的心理。C.电灯是一个道具,一面说明谭婶婶对产院现状的满足,一面引出荷妹的出场。D.通过荷妹来到产院后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想改善产院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和果敢。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合花》与本文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事生动,感染力强。B.小说讲述了谭婶婶与荷妹在产院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二人在思想上的冲突:一个对现状很满意,一个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C.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谭婶婶心理上从“非常自豪”到最后“不置可否”。D.结尾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利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谭婶婶这一人物形象。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答案】6.D7.A8.①谭婶婶是一位纯朴善良、勤劳节俭,满足现状、思想保守的妇女。②纯朴善良、勤劳节俭。谭婶婶勤劳地工作,细心地照顾产妇和孩子,随手关掉电灯、使用煤油灯可见她节俭的习惯。③满足现状,思想保守。面对改变的环境她感到欣喜满意,同时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不愿做出改变。9.①事件选材: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等问题进行交流,避开宏大事件,结构简单。②人物选择: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谭婶婶和荷妹,均为亲历时代变革和生活发展的小人物。③环境背景:以小见大,将人物置于日常工作环境中,置于工作伙伴的关系中,并不激化人物间的矛盾,从中表现时代发展的主旨。④语言风格:通过对话推进故事,串联人物复杂情绪,语言平实生动形象,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⑤主题呈现:借助“电灯”“白单子”“消毒器皿”等有代表性的意象,刻画小人物的心理冲突,表现时代潮流、生活发展对人们所造成的冲击这一宏大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荷妹来到产院后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错。荷妹来到产院后主要是动作和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百合花》与本文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错。《百合花》中“我”是故事叙述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串联起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本文“谭婶婶”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主人公,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小说透过她的眼睛去看产院的变化,用她的心灵客观、真实地去感受时代的变革,以更好地揭示小说的主旨。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谭婶婶是一位纯朴善良、勤劳节俭,满足现状、思想保守,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的妇女。②纯朴善良、勤劳节俭。如原文“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写谭婶婶勤劳地工作,细心地照顾产妇和孩子,表现了谭婶婶的纯朴善良和勤快;原文“‘点灯不用油,不用油也得节省点用。’她重新点起玻璃罩的洋油灯”写谭婶婶随手关掉电灯、使用煤油灯,可见她节俭的习惯。③满足现状,思想保守。有文中“‘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通过谭婶婶和荷妹的对话,表现了谭婶婶面对改变的环境她感到欣喜满意,同时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不愿做出改变,看不惯荷妹“土造自来水”的求新举动,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事件选材:小说主要设计了谭婶婶与荷妹在医院的见面情节,主要通过二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的设计使情节紧凑,故事推进节奏快。避开宏大事件,结构简单。②人物选择: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精神风貌。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谭婶婶和荷妹,均为亲历时代变革和生活发展的小人物。③环境背景:以小见大,将人物置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将谭婶婶与荷妹置于工作伙伴的关系中,并不激化人物间的矛盾,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从中表现时代发展的主旨。④语言风格:文中“‘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通过对话推进故事,串联人物复杂情绪,语言平实生动形象,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⑤主题呈现:借助“电灯”“白单子”“消毒器皿”等有代表性的意象,刻画小人物的心理冲突,表现时代潮流、生活发展对人们所造成的冲击这一宏大主题。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思想的转变,显示出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如:谭婶婶面对眼前的明亮灯光心情复杂,“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灯,一霎时,这一间办公室兼产房立即变得那么宽敞高大起来,一切东西都好像放着光一样”,谭婶婶内心觉得奇怪,这些东西给电灯光一照,怎么就比平时白得多、漂亮得多呢!谭婶婶眯起眼睛打量着一切,谭婶婶打量的是电灯,是产院,但打量的更是明亮的新生活和发光的未来,在这样的打量中,显露了谭婶婶心中对新事物的好奇,初触新事物产生的探索心理,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节奏。从结尾看,“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这样的结尾含蓄而耐人寻味,“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让读者去体味小说中的两位人物在观念上的碰撞,引入深入思考,同时留下回味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短视频平台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协议
- 2024版三方入股合作协议书范本
- 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卷三套【附参考答案】
- 2024汽车租赁合同范文格式
- 2024年高端住宅底商返租合同
- 2024施工项目用重型挖掘机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高速公路广告投放权转让合同
- 1学会尊重 第二课时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物业保安服务外包规定合同
- 2024年鱼种养殖技术引进与购销合作合同3篇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獾子油压疮护理
- 2025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导读:《水浒传》主要人物梳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评定表
- 小学科学学情分析报告总结
- 2024年国考行测真题-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及完整答案1套
- 2024届高考数学复习 立体几何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改进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 医疗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
- 健康中国产业园规划方案
- (2024年)二年级上册音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