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报告TOC\o"1-2"\h\u19939第1章引言 326146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168171.2研究目标与内容 423184第2章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410192.1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419432.1.1研发投入 4105862.1.2技术创新成果 5311632.1.3创新体系建设 5300312.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5213352.2.1研发投入 5169292.2.2技术创新成果 5106412.2.3创新体系建设 5114012.3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分析 514777第3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618958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71023.1.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覆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联系。 699863.1.2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6276473.1.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以便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6290363.1.4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6103383.1.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量化、可获取、可处理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和评价。 68313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87453.2.1创新投入能力: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研发设备投入等。 692463.2.2创新产出能力:包括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等。 6152213.2.3创新转化能力: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技术合同成交额等。 6181873.2.4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引进等。 647103.2.5创新绩效能力: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等。 632050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0649第4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7274874.1数据来源与处理 7107154.2实证分析方法 763294.3实证分析结果 72719第5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82905.1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8250655.1.1政策环境因素 8142935.1.2市场需求因素 8158045.1.3企业内部因素 89475.1.4技术创新因素 878665.2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274115.2.1数据来源与处理 8166855.2.2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848955.2.3实证结果与分析 9203485.3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9140755.3.1政策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9207765.3.2市场需求因素作用机理 9238875.3.3企业内部因素作用机理 97055.3.4技术创新因素作用机理 926342第6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环境 9262296.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演变 9101126.1.1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966946.1.2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105286.1.3创新引领阶段(21世纪初至今) 10100306.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1030606.2.1政策体系 10248836.2.2政策特点 1058706.3政策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10216996.3.1积极影响 10163596.3.2消极影响 112947第7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 11206747.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11233607.1.1优化研发投入与资源配置 11301497.1.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1241017.1.3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1129247.1.4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11260677.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11121867.2.1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1121137.2.2培育创新型人才 12229157.2.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 1273057.2.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255787.3政策建议 12284157.3.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12124527.3.2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12285047.3.3优化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1297307.3.4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228836第8章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与协同发展 12122988.1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1247068.1.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2200788.1.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 13253438.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探讨 13136638.2.1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339608.2.2国内外协同发展模式借鉴 13187338.2.3适合我国国情的协同发展模式摸索 13207398.3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13132668.3.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协同发展目标 1343178.3.2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13194588.3.3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 13152858.3.4完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133628.3.5强化人才培育和交流,提升创新能力 13187658.3.6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1424652第9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14251619.1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 1437389.2国际合作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1474869.3国际合作策略与建议 1430520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52189510.1研究结论 151538110.2研究局限与展望 15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探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挖掘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参考。(3)有助于摸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1.2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设定以下研究目标:(1)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总结产业发展特点。(2)剖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识别关键影响因素。(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讨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2)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从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深入剖析。(3)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识别: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挖掘关键影响因素。(4)国内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借鉴。(5)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政策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2章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2.1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完善的创新体系和成熟的市场机制,在高新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2.1.1研发投入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美国、日本、德国等为例,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2.1.2技术创新成果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丰富,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国家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2.1.3创新体系建设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这些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2.2.1研发投入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长,企业也逐渐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有较大差距。2.2.2技术创新成果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日益丰富,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我国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2.2.3创新体系建设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创新资源分散、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2.3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分析综合分析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可以发觉以下差距:(1)研发投入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研发投入强度和结构方面。(2)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仍受制于人。(3)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在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政策环境方面,发达国家在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第3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3.1.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覆盖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联系。3.1.2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1.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以便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3.1.4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性。3.1.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量化、可获取、可处理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和评价。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构建原则,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创新投入能力: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研发设备投入等。3.2.2创新产出能力:包括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等。3.2.3创新转化能力: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技术合同成交额等。3.2.4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引进等。3.2.5创新绩效能力: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等。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数据和统计结果,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设置应充分考虑各指标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以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指导性。第4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4.1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选取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科技统计资料。为保证实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数据不全和存在明显错误的数据;(2)对部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3)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以便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4.2实证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实证分析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探讨:(1)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子,从而降低分析维数,简化问题。(2)聚类分析: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聚类,以揭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回归分析: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4.3实证分析结果(1)因子分析结果: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了四个主要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以上。这四个因子分别为:研发投入、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竞争力。(2)聚类分析结果:将高新技术产业分为三类,分别为:高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一般科技创新能力。各类别在研发投入、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回归分析结果:以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因变量,以研发投入、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竞争力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人才资源和企业竞争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创新环境的影响则不显著。第5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5.1影响因素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5.1.1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环境还涉及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5.1.2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引导企业研发方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1.3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治理结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与激励等。企业规模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治理结构影响企业决策效率和创新战略的实施;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人才培养与激励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5.1.4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创新包括研发能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企业应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水平。5.2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节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2.1数据来源与处理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指标和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等官方发布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消除量纲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5.2.2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基于理论分析,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选取以下变量:(1)被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Y),采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衡量;(2)解释变量:政策环境因素(X1)、市场需求因素(X2)、企业内部因素(X3)、技术创新因素(X4)。5.2.3实证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政策环境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市场需求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企业内部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技术创新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5.3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5.3.1政策环境因素作用机理政策环境因素通过提供创新支持、优化创新生态、引导创新方向等途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5.3.2市场需求因素作用机理市场需求因素通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研发方向、提高创新成功率等途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5.3.3企业内部因素作用机理企业内部因素通过影响企业资源配置、决策效率、创新能力等,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5.3.4技术创新因素作用机理技术创新因素通过提高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第6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环境6.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演变6.1.1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科技创新战略主要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此时,我国政策环境着重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国内产业的技术进步。6.1.2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此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推动产业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6.1.3创新引领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逐渐转向创新引领。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6.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分析6.2.1政策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地方层面的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6.2.2政策特点(1)政策导向明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政策力度加大: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效果。(3)政策协同:各级各部门之间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4)政策动态调整: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6.3政策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6.3.1积极影响(1)提高研发投入: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促进人才集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3)优化创新生态:政策环境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协同创新。(4)降低创新风险: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6.3.2消极影响(1)政策依赖: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策支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2)政策失衡:政策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导致部分产业过度竞争,影响整体创新效果。(3)政策滞后: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滞后性,可能影响产业科技创新的及时推进。(4)政策不确定性:政策调整可能导致企业创新战略不稳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第7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7.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7.1.1优化研发投入与资源配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现状,提出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等措施。7.1.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讨如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路径包括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7.1.3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与协同,推动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路径包括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等。7.1.4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如何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出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等路径。7.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7.2.1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率。策略包括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7.2.2培育创新型人才探讨如何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策略包括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7.2.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应用和转化的策略。主要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加强知识产权运营等。7.2.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策略。包括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等。7.3政策建议7.3.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协同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7.3.2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7.3.3优化科技创新融资环境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7.3.4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8章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与协同发展8.1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分析8.1.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章首先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分析我国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研发投入、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8.1.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揭示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8.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探讨8.2.1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意义阐述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分析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8.2.2国内外协同发展模式借鉴8.2.3适合我国国情的协同发展模式摸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模式,包括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8.3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8.3.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各地区协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8.3.2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创新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8.3.3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各地区在产业链上进行合作,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8.3.4完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8.3.5强化人才培育和交流,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8.3.6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为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9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9.1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国际合作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二是国际技术转移加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促进全球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日益完善,为各国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9.2国际合作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国际合作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距。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合作还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7课 帮垃圾分类回箱-制作多图层动画 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
- 物流调度方案
- 实习大约流程
- 《矿业权交易规则》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2024年12月4日chinadaily时政类语篇型填空专项训练(全球塑料污染条约难以达成)-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
- 钢铁物流研究
- -政务中心个人工作总结
- 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总结14篇
-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 电力机车学员定职副司机练习题题库(1536道)
- 无人机表演服务合同
- 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书范例及步骤
- 水利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 物业经理转正述职
- 2024年理论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模版(2篇)
- 《预防性侵害讲座》课件
- 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高级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 JGT161-2016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 日本基恩士FSV21R说明书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