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法律属性上的特殊性,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益诉讼在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时存在诸多局限与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现有司法救济手段的有效途径,其构建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有效保护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习惯等多种形态,且具有集体性、持续演进的特点。现行诉讼制度难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问题中权利主体资格认定、群体性权益维护等实际需要,限制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行为的法律追究和司法保护范围。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有助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不足。通过公益诉讼机制,可以克服个体或特定组织提起诉讼的困难,弥补政府监管效能的局限,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种灵活而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此外,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受案范围不明确导致司法适用标准模糊,缺乏统一规范;诉讼主体界定不清;私权与公权保护间可能存在冲突;赔偿分配对象不确定、金额难以量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从具体行动出发,应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合理界定原告资格;强化检察机关的主导作用等,以确保公益诉讼能够在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得以有效实施,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共生。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公权保护;私权保护一、我国现行公益诉讼制度概述(一)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界定公益诉讼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由特定的行政机关、相关的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作为新增加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标志着公益诉讼开始正式进入我国法制道路。在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也是被广泛认知的事实,那就是“公地悲剧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Hardin)在《Thetragedyofthe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Hardin)在《Thetragedyofthe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公地悲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发生在个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福利的时候。这会导致过度消费,最终耗尽公共资源,对每个人都不利。(二)公益诉讼制度的功能辨析保护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制度通过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代表公众利益提起诉讼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例如,一些环境组织可以代表公众利益来起诉污染企业,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社会公正。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司法渠道,让弱势群体、无法单独维权的个人或组织有机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这有助于确保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正执行,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政府监管不足。在某些情况下,政府监管可能存在漏洞或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保护公众利益。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弥补这些监管不足,通过司法途径迫使违法行为者承担责任,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确保政府行政机关尽职尽责。倡导社会责任。公益诉讼制度可以通过制裁违法行为者的方式,倡导并推动企业、组织以及个人承担社会责任。面对可能的法律诉讼,各方更倾向于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以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法律意识和法治建设。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和裁决,能够加强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法律意识。公众通过观察和参与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程序,促进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法治建设的推进。颜运秋.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和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06.24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属性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习惯等,且在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保护工作需要面向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涉及到众多的相关利益方。所以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统一的法律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持续性和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化。因此,保护工作需要具备灵活性和持续性,随时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提供一种灵活的法律手段,及时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保障其持续性和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具有公共性质。其保护工作不仅仅关乎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公益诉讼制度可以通过代表公众利益的方式提起诉讼,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传承。2.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法困境的需要现有的诉讼制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有关,因此导致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的困难,使得司法保护面临挑战。首先,现行的法律规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员难以获得诉讼主体资格。按照现行法律,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须与案件直接相关并有利害关系。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集体性特征,导致很多侵害行为对整个社区或村寨的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而非特定个人或传承人的利益。因此,这些传承人、社区组织、乡镇政府等无法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从而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的受理范围。其次,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未能有效实现司法救济的目的。虽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知识产权途径得到保护,但这仅限于少数情况,并受传承人个人能力、财力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限制。此外,现行法律体系未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依据,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难以受理,从而无法获得司法保护。另外,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权利登记制权利登记制,也称“德国登记制”或“登记生效主义”,它是指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的设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等事项非经登记不得生效的立法体制增加了诉讼成本,而推选代表、参与诉讼等方面也存在现实困难。最后,对于个人而言,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使得个人难以提起诉讼。个人可能因为诉讼成本、风险以及个体利益受损程度等因素而不愿意主动提起诉讼,这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权利登记制,也称“德国登记制”或“登记生效主义”,它是指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的设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等事项非经登记不得生效的立法体制3.通过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现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两方面。其中,法律手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相关法律包括我国的《民法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以及各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权利主体、保护客体以及应承担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通过这些法律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现行法律规范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包括行政救济不够及司法救济程序不畅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救济机制意味着权利保障的缺失,而司法救济则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保障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通过司法途径确保这些责任的落实,成为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公益诉讼制度的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被告方需要履行法院的判决。这一特点可以强化对侵权行为的制止和惩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执行力度,减少违法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弥补传统司法手段的不足。公益诉讼制度注重的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能够更好地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公益诉讼,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提起诉讼,推动司法机关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纠纷和争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新的司法途径。(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共同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总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二条。2.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群体性和不确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往往涉及到多个群体、组织或社区。这些群体可能由具有共同传统技艺或文化实践的人组成,也可能由居住在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行业的人组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具有群体性,不仅涉及到个体权利,还涉及到群体的权利。因此,通过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协调和处理各方的利益冲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通常是多元的、分散的,并且可能难以准确确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往往是在社区或群体中进行的,因此很难将其归属于特定的个人或团体。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传承方式多样,权利主体的身份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权利主体的不确定性。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为广大群体提供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共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3.检察机关奠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可行性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构,负有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可以依法介入、监督和指导此处的“指导”是指:发布一些公益诉讼相关的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公益诉讼活动,确保公益诉讼活动符合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一部分,具有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身份。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之一,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行使起诉权和诉讼权,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的一部分,具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地位,可以保障公益诉讼活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检察机关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公益诉讼中各方利益,确保公益诉讼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构,可以对公益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和指导,确保公益诉讼活动符合法律规定,不违反法律原则和司法程序,保障司法公正和合法权益。因此,其此处的“指导”是指:发布一些公益诉讼相关的最高检指导性案例。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面临的问题(一)受案范围不明确受案范围即哪些侵权行为和侵权结果才需要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规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诉讼法律规定缺失。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仅仅对环境保护、消费者维权、食品安全、反垄断等这些方面的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有相关法条颜运秋.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体系化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21,(03):87-96.,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对于哪些情况可以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诉讼以及如何界定受案范围的标准尚不明确,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颁布了一些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仍然存在空白和不足。所以因缺乏针对性的司法解释,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的受案标准不明确,难以形成一致的司法适用。在实际操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往往受到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构的自由解释和裁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缺乏明确的受案标准,可能导致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影响了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实施。颜运秋.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体系化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21,(03):87-96.(二)诉讼主体不明确缺乏明确的代表性组织,在一些公益诉讼案件中,尤其是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情况下,缺乏能够代表广泛公众利益的组织。这使得诉讼主体的确定变得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代表性组织来提起诉讼。民间组织参与不足。当前,我国虽然有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组织,但其参与到公益诉讼中的情况相对较少。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不足,导致公益诉讼缺乏真正代表性和广泛性,无法有效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利益。政府部门角色不明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部门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和职责并不明确。政府部门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考虑而无法成为公益诉讼的主体,或者因为法律规定而无法直接介入。(三)私权保护与公权保护相冲突私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个人或私人团体的权益可能与公共利益相冲突。例如,某些商业实体可能会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获取利润,但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此类情况下,个人的私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可能产生冲突。私人利益的优先权问题,在一些情况下,个人或私人团体的利益可能被视为比公共利益更重要。例如,在商业开发中,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利益可能会优先于公共利益。法律权利的冲突,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时,可能会涉及到不同法律权利之间的冲突。例如,个人的知识产权权利可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冲突,需要在私权和公权之间进行权衡和调整。(四)司法赔偿分配不明确赔偿对象不明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中,可能存在多个受害对象或受益对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社区、民间组织等。然而,法律未明确规定赔偿应该给予谁,导致在赔偿分配时出现混乱和争议。因此,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赔偿对象,并确保所有受益方都能够公平获得赔偿。赔偿金额不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往往是难以准确估计的,因此赔偿金额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赔偿标准和计算方法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借鉴民事侵权相关规定,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让法院有规可循。可能导致赔偿金额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赔偿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需要建立赔偿金额的评估机制,通过专业评估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赔偿程序不规范,赔偿程序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赔偿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和不透明。公益诉讼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建立规范的赔偿程序和机制,明确赔偿的申请、审批和执行程序,确保赔偿分配的公平、透明和高效。赔偿资金来源不明确,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借鉴民事侵权相关规定,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让法院有规可循。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程序的构建(一)明确受案范围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程序,首要任务是明确受案范围,即针对何种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可以启动公益诉讼。此范围的划定,直接关乎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界线。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行为。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遭到侵害时,可启动公益诉讼。完整性是指该遗产所涵盖的传统技艺、实践活动或表现形式,在传承、保护和传播过程中保持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例如,若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擅自改编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山歌以追求热度和流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有权就此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传统文化因素流失的行为。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过分迎合市场,加入背离传统精神的现代元素,造成原有文化底蕴的破坏时,也应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例如,《木兰传说》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影视作品改编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外来文化价值观而扭曲了原本的替父从军精神内核,这种行为显然应当成为公益诉讼的对象。未经授权的复制、改编或剽窃的行为。对于未经许可复制、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直接剽窃其内容的侵权行为,因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同样应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受理范畴。比如,我国中医药领域的部分独特中草药资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其他国家或组织抢先注册并用于商业用途,这既损害了我国相关民族的经济权益,也冲击了其文化认同感,对中医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此类侵犯行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性破坏和对他者文化的不正当占有,故须通过加强法律保护,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途径,坚决打击此类侵权行为,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传承得以有效维护。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程序的构建应重点关注上述三类典型侵权行为,并将其明确规定为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以便切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有力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界定原告资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村组织或者社区基层组织、乡政府或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人民检察院。严永和,妥学进.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文化遗产,2021,(04):37-48.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村组织或者社区基层组织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具体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执行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权益遭受损害时,由于其代表着广大村民或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故而完全有理由且有必要将其纳入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畴。这样的设定,不仅能够确保从最基层的角度出发充分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还能够鼓励并引导公民通过积极参与村组织或社区基层组织的行动,以更为有序、有效的途径介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过程中,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力维护。二是乡政府或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作为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也是基层政府,有责任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诉讼原告主体,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讼责任,在实践中就存在不少案例,这其中就有最出名的“乌苏里船歌”案,在这个案件中为了保护当地赫哲族人民的权利,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主动承担起诉讼责任,对中央电视台及演唱者郭颂提起了民事诉讼,法院在听取了双方的辩论后,综合分析,参考法条及过去案例,判决原告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胜诉,因此也维护了赫哲族人民的合法权利。所以综合来说,乡政府或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有利于将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集中起来,解决诉讼主体确认难的问题,避免权利被侵犯而无人告诉的局面。三是就是社会组织,依据《文化部社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文化部管理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优于普通公民,并且其自身的“民间性”“大众性”等特性让大多数民众得以认可,大大的增加胜诉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社会组织仍然会出现滥诉,整体“素质”低等情况,所以说在日后的司法实践中,应对目前的社会组织进行适当的规整,以满足其作为诉讼代表的条件。四是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往往在诉讼中承担着两个重要的职能,一是保护公共利益的民事权利主体,二是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行使。在村组织或社区基层组织不提起诉讼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主体向人民法院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以保证对侵权的追究;检察院的第二个监督职能,可以在乡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不依法行使权力、不作为或乱作为时,发挥监督职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如若仍不作为、乱作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建立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相结合的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主要模式,即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公权保护主要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行政管理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干预和保障。在此方面,政府应扮演主导角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首要任务是从立法层面出发,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政府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与规划工作,制定扶持政策,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并对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采取必要行政强制措施,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私权保护则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和个人精神权益。具体而言,应当承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在保障社会公众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同时,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商业化,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的有效结合,就是在创建一种综合性和协同性的保护模式,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传承。建立这种模式的第一步,需要从法律制度的融合开始,即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公权与私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相互作用与界限。为此,可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名录”,一方面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立专门名录或登记制度,使传承人在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获得法定地位,进而确认其私权。借鉴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WorldHeritage-MixedProperty),又名复合遗产或混合遗产,是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者。此外,应将知识产权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例如,将特殊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畴,或将创新的传统工艺技术纳入专利保护体系,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社区集体智慧和独特文化表达方式。政府还应推动建立协商合作机制,鼓励传承人、社区及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实现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间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教育与传承支持也同样至关重要。国家应在教育体系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通过开展传承技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等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相结合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能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克服单一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保护效果。第二,它能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活力,通过公权赋予传承人等个体一定的私权,以及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第三,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妥善处理公权与私权两种力量,在保护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第四,借助公权私权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际接轨,增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相结合,既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文化遗产多元属性的深入理解,也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指导下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特征,是推动文化传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四)建立配套公益保护基金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程序构建中,建立配套的公益基金保护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以下是建立公益基金保护制度的一些关键步骤和考虑因素,政府部门泛指各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一是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二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息息相关。因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名称略有不同,所以在此统称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个基金可以由政府出资设立,也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捐助。然后是募集资金,泛指各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一是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二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息息相关。因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名称略有不同,所以在此统称政府部门。一是要制定资金使用规定,明确公益基金的使用范围和条件,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公益性质,能够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支持保护项目,资金可以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包括传统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援助、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方面。重点支持那些面临危机和急需帮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是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和监测公益基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影响,及时调整和优化资金的使用策略,确保公益基金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支持。通过建立配套的公益基金保护制度,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结论本文探讨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且给我国学术界提出了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意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问题凸显,现行私益诉讼机制难以有效解决其多元性、复杂性及法律属性的特殊所带来的司法难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完善现有救济手段、全面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内在属性上,传统司法手段在权利主体资格认定、群体权益维护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则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即其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群体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构,在公益诉讼中的特殊地位与职责,为实施非物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