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_第1页
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_第2页
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_第3页
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_第4页
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制史视角下的汉承秦制现象目录一、时代背景与学术回顾………1(一)王朝变迁…………………1(二)学术史回顾………………2二、汉承秦制的表现……………4(一)汉朝前期…………………4(二)汉朝中期…………………8三、汉承秦制的原因及启示……………………12(一)汉承秦制的原因…………12(二)汉代继承秦法并进行发展的影响………13(三)汉代继承秦律并儒家化对当今法制建设的意义………14参考文献…………16致谢………………17

摘要:在本文研究了汉对秦律的继承和儒家化改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汉朝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并根据汉朝的特殊形式进行了儒家化改造如引经注律、春秋决狱、刑主德辅等,汉朝吸收改造秦律的过程对汉朝的统治及当今的法制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关键词:汉承秦律,法律儒家化,司法建设。一、时代背景与学术回顾(一)王朝变迁秦始皇建立巩固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王朝——秦,“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8页。秦的建立把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使得“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8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8页。但秦的统一是在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基础上实现的,到秦二世继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日益加重,“复土骊山”“复作阿房宫”“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用法益深刻”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0页。。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广大农民困苦达到极点,先后掀起了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8页。,加入了声势浩荡的起义。经过三年与秦的作战,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0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8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6页。秦亡后,刘邦项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爆发了楚汉相争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项籍之乱,楚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此后项羽奋力反攻,收复了失地,但汉军仍在不断进攻,楚屡战屡败;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了咸阳,宣布建立汉王朝;公元前203年,楚汉在鸿门宴上交手,汉军用计让项羽与刘邦分道扬镳,最终楚军溃败,项羽自刎,楚国投降,汉朝成为了中国的统一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建立汉朝:“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7页。刘邦虽已建立汉朝,但在政治、经济、法制等各方面都基本延续了秦的政策制度。何兹全说:“由刘邦和他的集团所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基本上可以说是秦帝国的延续。”西汉前中期与秦的政治史、法制史保持有一定的一致性。班固曾提到:“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即“汉承秦制”这一说法的来源。(二)学术史回顾首先是汉代前期对秦法的继承——律令中的汉承秦制现象。目前对律令中的汉承秦制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秦律、汉律的研究,秦简汉简是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方式。通过秦简汉简对秦汉时期的法律条文的内容、逻辑关系、法律术语、翻译方法、立法体例、结构形态等进行研究。如刘婵介绍了《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研究》《秦律十八种》的概况,并对睡虎地秦律条文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及它们在秦律乃至整体法律史上的地位,对律文中的字词进行释读。李婧嵘《西文秦汉法律史研究概述》基于西方秦汉法律史研究深度挖掘、观点新颖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的学术综述介绍西方学界秦汉简牍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的现状,介绍了对秦汉法律研究的一些西方文献。此外李婧嵘还在《简牍所见秦汉法律体系研究》中借助出土简牍来分析传世文献,研究秦汉法律的立法体例、结构形态及条文拟定。文中认为汉律多系直接承袭于秦律,其余汉律或由令转化而来,又或由皇帝以制诏方式单条制定。秦汉律集是开放的卷宗编纂物,律条被制定且汇集之后,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即可设立律篇,呈现“篇——章”体例。另一个方面就是对秦律汉律中汉承秦制现象的研究,在这个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汉对秦律制、法律思想、法制路线的继承和根据汉代时代背景进行的调整发展。汉律多来自于秦律或单条制定,但由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汉律在秦律基础上删减完善,去除严刑苛法,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如桂俊《“汉承秦制”还应有“随时宜而改”》提到汉承袭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郡县制,赋税制、户籍制,但更注重随时宜而改,融入儒家的理念,废除了秦的株连,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断狱从轻,废除苛法。李孝林在《<二年律令>:汉承秦制而发展之》中根据《田律》的法律规定记载及木牍的纳税实录记载,以税收在范围、质量、机构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汉对秦律的发展。富谷至的《秦汉刑罚制度研究》从秦律到汉律的流变过程、实际状况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证说明,讨论秦汉时期的法意识以及刑罚的性质和特征,从结构性特点的角度把握秦汉刑罚体系变动的脉络,从秦汉刑罚体系的结构出发,讨论更高层次的问题:秦汉时期刑罚的本质,罪与罚关系的思想观念,以及皇权与法律的关系。富谷至的核心结论是“秦律是以劳役刑为基础的横向并列体系,文帝十三年刑法改革后,各种刑罚以劳役刑为中心被纳入到按刑期等级排列的纵向体系之中。”林聪舜的《“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从高帝、高后的统治入手分析了汉代法制路线的变化,他提到秦帝国短短15年即覆亡,使法家思想到了汉代不再被信服。汉建立后仍实施以秦律为基础的汉律,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且汉的统治正当性建立在与“暴秦”“孤秦”的对比之上,因此,高帝高后一方面维持汉“秦制”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对秦的法家路线做了符合现实需求的务实调整。除此之外,孙喆在《从汉承秦制看西汉“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提出了一种观点:西汉继承秦法中“严于治吏”的思想,承袭对官吏的管制精神,且措施比秦更为严格、系统:汉律严禁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严惩各级官吏的不廉行为;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交通”、“更相荐举”等诸法。还有周荣伟的《“汉承秦律”对中国当代司法改革的启示》对汉承秦制进行了界定,并分析汉承秦制的原因,最后主要阐释了对当今司法改革的启示:要重视法律,重视法律人才,在立法方面与时俱进,在官员管制、维护社会公平及借鉴、社会稳定方面的启示。其次是汉代中期法制的发展,儒法视角结合下的汉承秦制。在这个问题上主要研究汉代法律的儒家化及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一方面,是对于汉代法律中融入的儒家思想、儒家法治方式的研究。如刘琼的《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对于汉代春秋决狱现象的观点,汉代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在于秦法家思想的弊端以及汉代实现君主强权与大一统的需要,因此在董仲舒的倡导下,依据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处理政治、司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推动了法律解释学发展,促进礼法相融合。党颖的《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及影响》主要进行了对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分析,文中说明汉代制法思想甚至法律条例基本都源自秦法,只是修改删减了一些过于严酷的法律条文,法律儒家化实际是儒家道德观念与社会文化及法律意识结合的过程,将儒家经典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达到礼法合一。这些都是在分析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而郭明则是从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背景入手,落脚于法律儒家化带来的影响,他在《浅析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分析了法律儒家化的社会背景主要有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严重、分封制带来社会问题、边疆问题;在此情况下汉代法律实现了儒家化,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法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的基本原则;促成了中国封建法律“诸法合一”、“民刑不分”的结构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特权法的理论基础。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汉代法律发展中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的研究。冯浩、杨磊在《汉代儒学复兴与儒法融合》中提到秦以法治国,导致其迅速败亡,汉初在政治制度上沿袭了秦朝的不少固有做法,法律继承了秦朝法律的重刑倾向,法律体系很难被撼动,因此儒家思想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向法律渗透,最终达到礼法结合,把儒家道德与法家法律制度结合,实现“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贺海仁《汉承秦制:为法立经与中国自有制度的形成》中的观点是汉朝在秦律基础上引入儒家教义,赋予儒家经义的法律原则的功能,改变了以法为经的纯任法实践,完成了儒法共治的国家综合治理方案,确立了中国自有制度多源一体的制度框架结构,一方面从学理角度还原了汉制作为法律规范体系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确立了儒家经义在法律规范体系之内的地位、属性和效力。二、汉承秦制的表现(一)汉朝前期汉朝前期的法律对秦朝法律的继承体现在很多方面。1.“约法三章”今人最为熟知的莫过于班固在《汉书》中所提出的“约法三章”。《汉书·高帝纪》记载:“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1页。班固所提出的“约法三章”提到大辟用的还是“夷三族之令”:“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1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4页。《史记》记载:“可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7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7页。2.《二年律令》汉律中的《二年律令》也是在继承秦律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睡虎地秦简《封诊式》记载了“亡自出”的法令:“乡某爰书:男子甲自诣,辞曰:‘士五(伍),居某里,以迺二月不识日去亡,毋(无)它坐,今来自出。’”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00年,第163页。,这说明当时对人口把控已经很严格,不可随意逃亡,而岳麓秦简中就已经有了《亡律》,对逃亡流民,藏匿户口做出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规定。在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亡律》中也发现了有“吏民亡”等条,《二年律令·户律》:“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并封。留弗移,移不并封,及实不徙数盈十日,皆罚金四两;数在所正、典弗告,与同罪。乡部啬夫、吏主及案户者弗得,罚金各一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4页。这些律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00年,第163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4页。汉对此条律法的继承出于多种考量。首先,在政治方面,根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三中“律所以禁从诸侯来诱者”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93页。,这条律法的存在保证了汉朝统治地区的人口,防止大量人口流失,保证朝廷兵源充足,增强军事力量,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与安全。其次,在经济方面,出台这条律令可以防止人民脱离户籍,造成藏匿人口,进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在社会方面,有了控制人口的律令即可严格控制游侠等社会势力的破坏,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93页。3.二十等爵制汉二十等爵制及刑罚减免也继承秦而来。《汉旧仪》中条文记载“汉承秦爵二十等,以赐天下”“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士伍,年六十乃免者,有罪,各尽其刑。”卫宏:《汉官旧仪》,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53页。卫宏:《汉官旧仪》,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53页。4.制度的调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律对秦律并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在秦律基础上有所损益,使之更适合汉朝的形势。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秦汉地方政治制度的不同。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一用秦法”,不置王国;而刘邦则吸取经验,“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4页。,他在对秦作战时就已经开始分封诸侯笼络人心,聚集反秦势力,在楚汉之争时期更是在关东地区进行分封王国与项羽对抗:“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1页。、“其明年,立张耳为赵王”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4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1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3页。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后,更是采取郡县并行的制度,在国家直接统治的原本秦朝的地区实行郡县制,用继承秦法而来的汉法进行治理,而在关东等地依照秦统一前的旧俗分封诸侯王,在各诸侯王国,诸侯王的地位极高,“他们在王国内拥有相当高的自治权,形同半独立状态,特别是在汉朝法律外,各王国还有自己的法律,不必‘一用汉法’。”林聪舜:《“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5页。这种情形下,出现了贾谊《新书·亲疏危乱》中记载的情景:诸侯王虽名为人臣,实皆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非立,汉令非行也。林聪舜:《“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5页。贾谊:《新书》卷第三。5.废除严刑酷法除了对制度的调整,汉律对秦律也进行了增删修改。汉律承袭秦律而来,两者之间有很多罪名、刑法是相似的,但汉律同时削减秦律中的严刑酷法,缓和社会矛盾。如《汉书·食货志》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再如《汉书·惠帝纪》载:“(四年)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0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0页。6.法律思想、实行的调整除了在律令条例方面的调整外,西汉对法令的执行、法律思想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在法令的执行方面,汉初的统治者曾多次颁布大赦令。《汉书·刑法志》载:“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6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6页。如《汉书·高帝纪》记载:“诏曰:天下既安,豪杰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尽图其功。身居军九年,或未习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怜之。其赦天下。”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9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9页。再如汉景帝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并早日平定叛乱而宣布大赦天下,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兵戎相向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赦天下的制度同时也是对秦法律思想的调整。秦奉行法家思想,“主张信赏必罚,施刑无赦,避免官员与民众存有侥幸心理”林聪舜:《“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6页。,汉朝这种赦天下的行为与法家思想相悖。但赦天下也有许多作用:首先,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汉书》记载:“永光二年夏六月,诏曰:‘间者连年不收,四方咸困。元元之民,劳于耕耘,又亡成功,困于饥馑,亡以相救。朕为民父母,德不能覆,而有其刑,甚自伤焉。其赦天下。’”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页。当时遭遇自然灾害,农业歉收,汉元帝大赦天下,恢复社会生产,保障社会稳定,避免因灾荒而导致社会动荡;其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后汉书》记载:“阳嘉三年五月,制诏曰:‘春夏连旱,元元被害,朕甚愍之。其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谋反大逆诸犯不当得赦者,皆赦除之。’”林聪舜:《“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6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页。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4页。(二)汉朝中期从汉朝中期开始,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表现出了儒法结合,礼法合一的特点,并影响到此后几千年其余朝代的法律制订。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一个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由于西汉初期继承的是秦朝的法律体系,而且重新制定完整法律体系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在法律不够用时,此时的儒生习惯将他们所熟知的儒家的经典条文引入法律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据《晋书·刑法志》统计,当时郑玄等诸儒引经注律的文字达7732200字,“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房玄龄:《晋书·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房玄龄:《晋书·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也叫引经决狱、经义决狱。它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经义融入汉代司法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的案例,儒家官员直接引用儒家经典解释相关法律,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尤其是《春秋》这部经典。《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大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12页。春秋决狱的司法方式依据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亲亲相隐原则;原心定罪原则;纲常礼教原则;以功覆过原则;反对株连原则;“诛首恶”原则;宽刑宥罪原则;刑罚适中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心定罪原则,即根据犯罪人的主观心理动机来断定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桓宽在《盐铁论·刑德》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桓宽:《盐铁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67页。桓宽:《盐铁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67页。《通典》中记载了一个案例:“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11页。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11页。这种春秋决狱的方式对汉代的司法造成了很多影响,这些影响有利有弊。在利的方面:汉律继承秦律而来,所以也同时继承了秦律中的僵化、不明确的部分,而将儒家教义引入其中可以有效改善原本法律僵化的问题,并对法律中缺失的部分加以补全,使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在冰冷的法治体制中融入人性、人情,让法律变得更温暖,更顺应人民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使汉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在春秋决狱中,难免会碰到法律与儒家经义相矛盾的地方,这时儒生就会用儒家经义对法律进行重新解释,促进了引经注律的发展。引经决狱同时也促进了法理学和律学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法系刑法理论的成熟。春秋决狱也给汉代的法治建设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它将儒家经义放在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上,破坏了法治的理念,使国家法律制度形同虚设。在当时的司法中,存在一种“上请”的方式,即官吏不擅自处理,奏请皇帝裁决。这种形式通常发生在审理某些案件时,法律的规定与儒家教义不符,那么犯罪人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脱罪。如汉高祖7年刘邦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页。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令“公、列侯嗣子有罪,耐以上先请。”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9页。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下诏:“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9页。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页。3.刑主德辅“德治”与“法治”之争其本质上也就是儒家以礼治国和法家依法治国思想的冲突竞争。早在周朝,周公旦就已经认识到了以德化民的重要性,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到了汉代,在两家长期的竞争中,儒家也逐渐认识到光靠礼治、德治不能治理国家,需要有法治的辅助,从而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而秦亡的又说明了光靠法治也不能满足治理的需要,过于严苛的刑法会加剧社会的动荡,使“法出而奸剩,令人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4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贾山在《至言》提出:“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32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4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32页。董仲舒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前提,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即首先顺应民心,采取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德治措施来保障大众的支持,此外还要采取法律等强制性措施来保证德治的顺利实施,二者相互配合,使统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民众追逐利益,同于水之向下,故要以教化堤防之;以仁义礼乐教化之,则民众好德乐善,而社会逐渐归于“无讼”。”刘国民:《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治理路线及其当代价值》,《孔子研究》2022年第4期,第32页。因此他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刘国民:《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治理路线及其当代价值》,《孔子研究》2022年第4期,第32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2页。对于此前治理中的种种弊端,董仲舒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2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2页。4.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汉代法律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立法、司法和守法实践中的指导思想,使德治成为法律的核心,突出了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儒家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观点的形成:在儒家化的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被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例如,“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这些都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同时,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也逐渐融入法律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在汉代,儒家化不仅影响了法律的制定,还深入到了司法实践中,促进了法治和德治的平衡。儒家思想强调人情、天理、国法的统一,注重司法实践中的公平、公正和仁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司法实践中过于严苛、刻板的做法,使得司法实践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随着儒家思想在法律中的渗透,司法队伍也逐渐儒家化。许多儒家学者进入司法领域,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使得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汉代法律儒家化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还深入到了司法实践中,使得法律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同时,它也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提高了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汉承秦制的原因及启示(一)汉承秦制的原因汉承秦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首先是萧何对关中的治理的影响。《史记》记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垂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垂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承相。”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12页。楚汉之争中,萧何长期追随刘邦,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与楚相争,萧何即在关中进行管理,制订法律、官制。萧何以秦制为基础,“一来秦地非秦制不能治,二来萧何本人对秦制驾轻就熟。”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2页。萧何原本是秦的官吏,他所熟悉的也是秦朝法律,因此他当时制订律法也是以秦律为基础进行;除此之外,关中地区原本也是秦朝的统治重心,原本的秦法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已经比较完善,因此萧何在此继续推行秦法,使汉的统治得到巩固。“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12页。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2页。房玄龄:《晋书·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00页。其次是当时统治混乱的影响。秦末时期原本的六国死灰复燃,“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1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1页。最后,刘邦采纳秦制也考虑到了多种因素。“刘邦据关中东向征伐,隐隐然就是当年秦灭六国的翻版。这种态势,促成了汉制与楚制的彻底脱离。”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2页。而刘邦虽然率先入关,但与楚比起来,他实力弱小,“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2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7页。(二)汉代继承秦法并进行发展的影响1.使汉朝的统治迅速稳定下来。汉初的社会刚经历过秦末的动乱,仍旧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无数,“非承秦不能立汉”表明了居关中的刘邦“居于当年秦始皇灭六国的地位”,既言明了“反秦而又不得不承秦”的客观形势,也道出了“汉承秦制”是首先而又最根本的问题。汉继承了秦的领地、人民,同时也继承已在秦地推行多年的秦的制度,让汉王朝得到了原本秦地的豪强、人民的支持,社会能够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延续性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步入正轨。2.吸取秦亡的教训改进法律,使汉朝的统治长达四百年。汉初法律基本都是直接继承秦法而来,两朝的法律制度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但秦二世而亡,汉则经过恢复迅速发展起来,前后延续了四百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汉法在秦法的基础上损益,废除过于严酷苛刻的律令,用严密合理的律制保证了汉朝良好的吏治。秦时虽有严酷的法律,却并未得到良好的执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法律还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能够发挥它的作用,“事皆决于法”。但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吏治败坏,法律的作用丧失,几乎变成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3页。,这种对法制的破坏打乱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也让统治阶层丧失了基层人民的支持。此外,秦律细密严苛,要求严格,处罚种类多,如“己驰马不去车,赀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00年,第142-143页。、“仓鼠穴几可(何)而当论及谇?延行事鼠穴三以上赀一盾,二以下谇。”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3页。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00年,第142-143页。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00年,第214页。而汉总结这些经验,废除严刑苛法,改变执法精神,初年奉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干预,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间的矛盾,并且严格按照法律来行事,而不是让君主的个人权威超越法律地位,尊重法律,注重法律建设,加强官员队伍与吏治建设,扭转了可能与秦相同的命运,实现了王朝的兴旺发达。(三)汉代继承秦律并儒家化对当今法制建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