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沧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大运河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不仅是“流动的文化”,而且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其文化史历时2400多年,跨越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其路径流经8省27市,所过区域也皆是历史上人文荟萃之地。大运河孕育着各美其美的多元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岭南文化、良渚文化甚至巴蜀文化等,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融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天津杨柳青年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淮扬菜、扬州八怪、枫桥夜泊,都是来自运河的文化记忆。大运河带来了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大运河开通后,从隋唐的洛阳,到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再到元、明、清的北京,历经沧海桑田、王朝更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再也没有离开过运河,都城依运河而建,固定成为一种新的格局。《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也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今天,漫步在北京故宫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他们脚下的广场,是一个厚达15层的青砖堆砌层。北京故宫的城墙、宫室外地上铺的砖石,总数量高达一亿块,这些青砖全部通过大运河从400公里外的山东临清运来。材料二:(摘编自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40讲》)材料二:(摘编自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40讲》)从空间层面来看,遗产相容性利用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协同共生原则是协调国家文化公园这类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利用中各种关系的主轴。自然遗产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依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载体而具象化。协同共生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最小干预生态系统,以此来提高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促进生态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而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有形的真实与完整和无形的真实与完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整同样重要。协同共生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在对文化遗产进行再利用时,既要保证其自身结构和内容的完整,也要顾及遗产本体和所在环境的主辅相宜、空间共生。从时间层面来看,遗产的再利用既连接过去又面向未来,是文化意义在当代的阐释,是遗产价值的延续。价值延续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形成尊重历史、关注现在、融入未来的价值观,一方面要避免遗产再利用的过度商业化,保留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遗产“与当代生活相容”的表现形式,使遗产以“活”的姿态进入“现在”和“未来”。对于自然遗产,应在严守红线、延续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打造游憩、生态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依据其本身的特点、保存状况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专题馆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应以地域特色为其价值延续的生命线,以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表征,围绕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文旅产业化利用等利用方式,构建长效的非遗活化利用体系。遗产利用主要方式利用方式利用内涵实践例证直接利用在不破坏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对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实物展出等利用。①间接利用根据其文化意向对遗产部分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以发挥文化价值。②内涵衍生利用遗产形象或文化IP进行二次创造。③创新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等多方位展示遗产,重塑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④材料三:(摘编自邹统钎、仇瑞、张丽荣《国家文化公园相容性利用原则与路径》)材料三:(摘编自邹统钎、仇瑞、张丽荣《国家文化公园相容性利用原则与路径》)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水边,停靠着一艘“大船”。船头在南,船尾在北,好似正要扬帆起航。这艘“大船”,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锦秋领衔建筑设计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如何真实再现?博物馆一号展厅里,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被完整揭取,并直接“搬”进了展厅进行展示。作为馆内最大的展品,也是当时国内揭取的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在于其庞大,还在于其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展现出的大运河历史变迁的厚重。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完整地呈现了一条河流在千年时光中的沉淀与变迁,蜿蜒的地层线和满布的砖石颗粒、砖瓦陶瓷、生产工具,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沧桑岁月。河道是不可移动文物,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用到了哪些最新技术手段?看起来展示的是一面完整的“墙”,其实是通过现场考古、清理、修复、切割等方法,将它一小块一小块地“揭取”下来,再用一种特殊的黏合材料,在展厅里拼接,从而完整地进行展示。这体现了我国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中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展示手段的创新。(摘编自何聪、姚雪青《长河自奔流风好正扬帆(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运河经历的历史久远,跨越的地域广阔,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还孕育了多元文化。B.大运河开通后,沿岸的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建设与大运河密切相关,例如北京故宫的城墙、宫室外地上铺的砖石,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C.遗产的再利用既要尊重历史,还需关注现在、未来,对自然遗产而言,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D.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真实地展现了出来。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沿运河由北向南游赏,我们可以在运河沿岸城市看沧州的铁狮子,品尝淮扬菜,欣赏枫桥的夜景。B.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运河在孕育多元文化、带来文化交融方面发挥的作用彻底取代了其在运输、交通方面的实际功用。C.激活自然、文化遗产,要遵守协同共生原则,这与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共生的关系有关。D.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是不易的,但通过现场考古等方法的合理处理,敢于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搬移也得以实现。3.下面列举的四个实践例证,与材料二表格空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泉州文物局结合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元素与指定IP联名创作出泉州旅游伴手礼。b.甘肃省博物馆授权创作方将“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用数字技术制作成数字藏品,使瓶腹上的人首鲵鱼在陶瓶上灵活爬行。c.重庆市将宋子文公馆怡园的部分区域整治成旅游景点,向城市输出社区历史文化。d.三星堆博物馆展览。A.①b/②a/③c/④dB.①d/②c/③a/④bC.①a/②b/③c/④dD.①c/②d/③b/④a4.大运河被称为“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5.为什么说材料二作为桥梁串联起了材料一和材料三?请简要分析。(6分)5.为什么说材料二作为桥梁串联起了材料一和材料三?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鹇茶园项丽敏起先是听到头顶的声音,“嘭”,像猛然撑开一把大伞,有风的力道压下来。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采茶的手悬停在那里。抬头看,是一只白色巨鸟,已经飞出十米远。目光触碰到巨鸟的瞬间我就认出它,“白鹇,看,一只白鹇!”我忍不住叫起来。我的身后是一丛灌木,簇拥着一棵有些年头的橡树,此时正是橡树的花期,树冠覆满花穗,蓬松柔软,如一朵鹅黄的蘑菇云。橡树的一侧是毛竹林,另一侧是杂木林。杂木林里开花的树不多了,山樱、山桃、野李,都在结果。也有开花的,是金樱子。金樱子是蔷薇科的攀缘灌木,枝条繁茂,沿着山石树木向上攀爬,开花的时候,“哗”地一下,一道白色的花帘垂挂在那里。白鹇就是从金樱子花垂挂的树上飞出来的。村里每座山都有名字,我家这片茶园所在的山叫“丫山坞”。丫山坞的茶园分成六片,归六户人家所有,我家茶园在“丫”字左边一点的顶端。丫山坞入口有山泉,有水潭和岩壁。岩壁上瀑布倾泻,四季不断。上山的路极窄,仅容得下一只脚,行至茶园,可见溪流。看见白鹇后,再看自家茶园所在的山头,目光也不一样了。这片茶园撂荒过几年。十多年前,也是这个季节,父亲上山采茶,天渐黑时还没回家,母亲急得没办法,托邻居上山寻找,邻居把一脸血迹的父亲给背了回来。原来父亲采完茶后又进竹林挖笋,脚下打滑摔了一跤,差点滚下山崖。经这一劫,父亲把茶园转给堂哥家。堂哥家种了两年,又出去打工,茶园也就荒在那里。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父亲总说丫山坞的茶叶好,“整个村子的茶园都比不过丫山坞,丫山坞的茶叶是最好的,可惜啊,这么好的茶叶,荒在那里太可惜了。”丫山坞的茶叶确实是好,这是山高林密的缘故。茶树长在这样的地方,有那么多的花香熏染它们,那么多的云雾浸润它们————竹林里的山泉水,树林里的腐叶肥,流淌下来供养它们,怎么能不好呢。“茶园得留着,等你们以后有时间了,就当野茶采一采,自己吃也是好的。”父亲还是舍不下丫山坞的茶园,又从堂哥那里把撂荒的茶园收了回来。也是风水轮流转,这几年,喝野茶的人多起来。野茶长在茶园边的灌木林里,和灌木不分你我,依赖大自然的力量生长。喝野茶的人不讲究茶叶的看相,因为野茶没有看相,粗粗大大,枝条不匀,没个规整的形状。村里人把采野茶叫作打野茶,打野茶要钻树林子,免不了被那些长满锐刺的荆棘划破脸颊,拉伤了手。小时候出于好奇,跟在大人身后打过两回野茶,现在却不能了,无论野茶多么好,也吸引不了我去冒那样的险。也有不必冒险就能打到的野茶————茶园撂荒了,茶树还是照样生长着,活着,恢复了山林灌木的野性,比先前活得更为肆意。茶园里的野草也活得肆意,但它们根系浅,春季野蛮生长,夏暑就枯了一半,到霜降,全都偃旗息鼓;不像茶树,根扎得深,耐得寒冷也耐干旱,四季都是绿的。四年前的谷雨日,当我在电话里告诉父亲,我和嫂子将回家采茶,父亲立马说“好好,我这就去洗茶箩”。他从阁楼上取出茶箩,去河里洗刷干净,搁在门口等我们。丫山坞的茶园有我少年生活的记忆———跟随父母上山采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欢的时光。山野的气息是有魔力的,能释放人的天性,让人身心松弛,旷达愉悦。当我在记忆里拾捡起这些发光的片段,也理解了父亲对茶园的不舍。让父亲舍不下的不只是茶叶的好,还有全家人在茶园里一起劳作、畅怀大笑的那些春日。白鹇的叫声时断时续,叫了一上午,声量不高,有点亲昵的意味,分明是唱给伴侣的情歌。如此看来,不止我家茶园所在的山头,一整座丫山坞都是这只白鹇的地盘。想起来了,父亲也见过白鹇,在丫山坞。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告诉我,他赶清早上山采茶,走到丫山坞,天还没大亮,经过半山腰的杂木林,抬头,见树上一团白乎乎的东西挂下来,心里一惊,莫非见到鬼了。父亲犹豫不决,上山的路就这么一条,总不能转身下山吧,于是把心一横,管它呢,走过去看看,就算是鬼也要看它长什么样。“不等我走到跟前,那白乎乎的东西就飞起来,原来是只鸟,翅膀扇起好大的风,把我头发吹得一根根竖起。”父亲没有说他见到的是什么鸟,现在想来,应该就是白鹇,或者是这只白鹇的父辈。自从我们重启了丫山坞茶园的采摘,父亲又请人把茶园修剪过两次。“老茶树要剪枝的,把病枝老枝去掉,茶树就有力气长新枝新叶。”父亲说罢,接着叹道:“人不如树啊,人老就是老了,一点儿法子也没有。”“丫山坞的茶树有多少年树龄?是谁种下的?”我问父亲,父亲说他也不知道,“大概是你爷爷那辈人种的吧,前人种茶后人收,有收有种就能传下去。”我知道父亲很想再爬一次丫山坞,亲手采摘他熟悉的茶树,但他的腿脚已不听使唤,连屋后平缓的山坡也没力气爬了。临近中午,茶园里日光强烈,蚊虫也活跃起来,在眼前乱飞,伺机叮咬人一口。被蚊虫叮得不耐烦时,父亲打来电话,催我们回家吃午饭。下山途中又听见白鹇的叫声,“嘎嘎嘎、嘎嘎嘎……”像是和我们道别。“我想给茶园取个名字。”我对嫂子说。“什么名?”“白鹇茶园,怎么样?”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文人病,动不动就要给这啊那啊取名字。”我笑起来,“名字很重要,有了名字,这片茶园就不一样了。”白鹇茶园是我想给这片茶园取的名字,也是祝愿。愿我年老的时候,丫山坞还是现在的样子,林木繁茂,茶香绵延,有白鹇在这里安家,世世代代地繁衍。(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描写白鹇掠过头顶的感觉以及“我”受惊吓的动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B.作者对“一丛灌木”及其周边景色描绘细致人微,不仅写了树木的种类和位置,还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C.“我”家的茶园位于丫山坞“丫”字左边一点的顶端,由于自然条件良好,“我”家茶园的茶是村里最好的。D.“我”到自家茶园“打野茶”是受到了现时风气的影响,作者写这个情节旨在表现自己被时尚潮流裹挟的难以免俗。7.下列有关“父亲”这一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是一个对茶园有深厚情感的茶农,即使自己年老已不便种植,也不舍得丢弃茶园。B.父亲注重祖业传承,他虽曾将茶园转手,但最终又收回来,且言谈中也流露出“传承”的愿望。C.作者借“父亲”的形象表达了诸多情感,如感动、赞美等,还有不能回乡尽孝的无奈。D.对于“父亲”这一形象,文章主要从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加以塑造,真实可感。8.为什么作者用“白鹇”给茶园命名?寄托了作者的哪些情怀?(4分)9.文中运用“十多年前”“四年前”这些标示时间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9.文中运用“十多年前”“四年前”这些标示时间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越王乃召相国范蠡问曰:“孤欲上明堂,临国政,以抚百姓,何日可矣?”范蠡曰:“今日,丙午日也。丙,阳将也。是日吉矣,又因良时,臣愚以为可。无始有终,得天下之中。”越王是日立政,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越王曰:“吴王好服之离体,吾欲采葛,使女工织细布献之,以求吴王之心,于子何如?”群臣曰:“善。”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欲献之。未及遣使,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间政焉。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奈何?”种曰:“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多台游则乐之,静而无苛则喜之;民失所好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有罪不赦则杀之,重赋厚敛则苦之,多作台游以罢民则苦之,劳扰民力则怒之。臣闻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材料二: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二,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收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而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不给。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节选自苏轼《省费用》)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方此之时A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囸取于民者不过G什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这、此,代词,与成语“莫衷一是”的“是”意义不同。B.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与《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的“东”用法相同。C.生,使……生存,与《离骚》“哀民生之多艰”的“生”意义相同。D.“宽然而有余”与《劝学》“鞣使之然也”的“然”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王勾践想登上明堂,于是便召见相国范蠡向他询问什么日子合适,范蠡认为当日是吉日,适合登上明堂。B.为了讨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命令工人采集葛麻,并让女工做成吴王喜欢的服饰,然后再将其进献给吴王。C.吴王夫差听说越王勾践全心全意地安分守己后,想就此增加越王勾践的封地。D.苏轼通过周朝兴盛与衰落情形的对比,阐述了“节用”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调了“省费用”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闻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2)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14.苏轼认为“广取”不如“节用以廉取”。材料一中,越王勾践“节用以廉取”的行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独孤判官部送兵①高适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②。【注】①此诗为高适被举荐应征至长安时作。部,统率。此次独孤判官是为督率送兵事而去西北边塞的。②着鞭:进取。《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祖逖)先吾着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远别”二字直接点题,“嗟”字传递出了诗人与友人不得不分别的无奈。B.“眇然”指高远的样子,写出了友人所去之地的遥远,其中也暗含了诗人的担忧。C.“汉壁”本应为“唐壁”,但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这与“汉家烟尘在东北”的写法相类似。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嘱托,希望朋友走出沮丧消沉,奋马扬鞭,早日建功立业。16.本诗颈联与《燕歌行并序》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在使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诗人的视线从沙滩回到空中皎洁月色、澄明玉宇,承接上文对皎洁月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这两句是“,”。(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长江,“客”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3)小达出席一个古诗文报告会,想用包含“箫”的句子来向大家介绍其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场景之多,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液体的传输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是生命体正常运转A的部分。血液通过血管网络实现机体中的循环,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维持着生命系统的稳定。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产生拉力,驱动根部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导管系统将其输送到需要水分的部位,从而()。在动植物体内,液体的传输通常都是沿着固定的方向单向传输,具有单一性,那么是否存在可以沿着任意方向选择性传输的液体通路呢?有,(乙)。若绿是一种景天科、青锁龙属多肉植物,原产于南非和纳米比亚,以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而著称。若绿的外观奇特,叶片小巧,排列散乱,它的分枝除了垂直方向分布外,还存在横斜匍匐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分布,在多肉植物中B。①若绿能够博得园艺爱好者喜爱的原因,②就是其叶片的变色属性之故。③在日照充足时,④若绿顶部的叶片会变红,⑤为单调的植株增长一抹亮色。若绿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吸引着众多多肉植物爱好者。中国科学家手里也有这样的一盆若绿,但是这盆若绿与众不同,因为它帮助“同胞”揭示了自身的“秘密”。研究者在为若绿浇水时发现,液体在若绿水平分布的茎上,竟然可以选择性地朝着茎尖或根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单向流动,这种具有选择性的液体传输方式与传统液体传输方式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若绿多肉叶片的选择性定向液体传输能力揭示,我们有望实现液体传输的可重构性与传输方向的智能化调控,进一步实现自主、长距离的定向液体输送。这一能力在生物医学检测、化学反应分析、微流控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极为广阔且诱人的应用潜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请简要分析第五段引号中的加点词“同胞”和“秘密”的表达效果。(4分)22.班里建立了一个“百科知识科学角”,请读完材料后结合选文和生活实例写一则关于“植物水分传输方式”的知识介绍。(不超过120个字)(4分)22.班里建立了一个“百科知识科学角”,请读完材料后结合选文和生活实例写一则关于“植物水分传输方式”的知识介绍。(不超过12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小得圆满,不求盈溢,胜于万全,这很能引起现在追求松弛感的人们的共鸣。但乐小满而不求盈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沧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命卷意图本套试题以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命题方向为指导,同时参考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而命制的模拟试题。符合本阶段复习特点。一、以立德树人为选材思想整套试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进行选材,意在通过阅读材料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信息类文本选择的是和“国家文化公园”有关的三则材料,走近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未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关注;文学类文本选择的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话题的《白鹇茶园》,旨在启迪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二、以思维品质为命题的着力点在试题的设置上,紧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命题的主要着力点。如第3题结合图表选择例证对应用思维的考查,第5题对三则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考查,第9题对时间跳跃穿插的线性思维的考查等,都是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三、以教考衔接为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本套试题依然以教考衔接为主要命题原则之一,一些试题的命制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和教材相关联。隐性关联的如第5题就照应了部编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纵向、横向比较中寻找材料的契合点。显性关联的如《独孤判官部送兵》的作者即《燕歌行并序》的作者高适,第16题更是直接与教材的必备知识相关联。1.C解析:“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严守红线并不是延续其遗产价值的唯一条件。2.B解析:“彻底取代了……”说法绝对且于文无据。3.B解析:①处关键点为“对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实物展出等利用”,d“博物馆展览”符合表述方向。②处关键点为“遗产部分空间”“适当的改造”“发挥文化价值”,c“部分区域”“社区历史文化”等信息符合表述方向。③处关键点为“利用遗产形象或文化IP”“二次创造”,a“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元素”“指定IP”“创作”符合表述方向。④处关键点为“数字技术”“展示遗产”,b“数字技术”“使……灵活爬行”符合表述方向。4.答案:①“流动”是“河流”的特征,用“流动”来形容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既符合其本身特征,又形象生动。②大运河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跨越了四种社会形态,历史悠久且有延续性,像流动的河流一样绵延不绝。③大运河孕育出了多元文化,使多种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5.答案:①三则材料都在讲述“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共同的话题。这为材料二串联材料一和材料三提供了基础。②材料一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材料三是说利用博物馆展现大运河的历史范例,让人们体味其意义与价值,材料二说的是开发利用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的原则,这样形成了“文化遗产”“利用原则”“利

用范例”的逻辑关系。③材料二所述文化遗产的利用原则上承材料一对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的介绍,下启材料三在材料二基础上的具体实施,有效串联了材料一和材料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解析:A项,没有视觉和嗅觉。C项,“‘我’家茶园的茶是村里最好的”与文意不符。虽然整个村子丫山坞的茶是最好的,但丫山坞有六片茶园,“我”家茶园只是其中之一,不一定就是最好的。D项,“旨在表现自己被时尚潮流裹挟的难以免俗”错误,旨在表现对父亲不舍茶园的理解,对昔日家人在一起劳作的美好时光的留恋。7.C解析:“不能回乡尽孝的无奈”文中并无涉及。8.答案:①白鹇在作者眼里是美好自然的象征。有白鹇存在的地方,就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环境。②寄寓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白鹇茶园,这就是自己心中美好未来的家园。白鹇、茶园,将成为家乡的美好记忆永远铭记心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①文章围绕采茶这一主体事件,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提示叙述事件的转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在采茶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回忆,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厚重。③多维度地展现“我”对茶园、白鹇、父亲的理解,使读者对于茶园(家园)文化的认识更深入。④时间上的跳跃,现实与回忆的交织,给人一种结构上的灵动感。(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10.ACE解析:“方此之时”是时间状语,故应在A处断开;接下来的两处是对举句式,它们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是并举,故应在C、E两处分别断开。11.C解析:《离骚》“哀民生之多艰”的“生”意思是“生活”。12.B解析:越王是想采集葛麻,然后让女工织成细布进献给吴王夫差,而不是做成吴王喜欢的服饰再进献给他。13.答案:(1)我听说擅长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就如同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善”“遇”“如”各1分,句意1分)(2)因此大量(广泛)地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从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理好国家。(“是故”“广”“廉”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出入都不奢侈、放纵。②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未尝有一日台游。③减轻刑罚,减轻税收。(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越王勾践于是召见相国范蠡问道:“我想登上明堂,治理国家政事,以此来安抚百姓,什么日子合适呢?”范蠡说:“今天,是丙午日。丙,是阳气的主帅。这个日子很吉利,又加上美好的时辰,我认为是可以的。它没有开始之日而有终了之日,得到了天下的正中位置。”越王就在这一天登堂治理政事,小心翼翼,出去不敢奢侈,入内不敢放纵。越王说:“吴王喜爱穿漂亮的服饰,我想采集葛麻,让女工们织成细布进献给他,用来求得吴王的欢心,你们看怎么样呢?”群臣说:“好!”于是(越王)派遣国内的男男女女进山采集葛麻,用它制作成黄色的细布,想把它献给吴王。还没有来得及派遣使者,吴王就听说越王全心全意地安分守己,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穿两种以上的色彩,虽然有五台这样可以游赏的地方,却不曾去攀登游玩过一天。(因而就派人送来书札,说:)“我想因此而送给你这封信,给你增加封地,向东到勾甬,向西到橘李,向南到姑末,向北到平原,方圆八百多里”。

越王于是将八位臣子和他们的朋友当作老师,不时地向他们请教从政的方法。大夫文种说:“治国的原则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越王说:“那该怎样呢?”文种说:“不夺取百姓喜欢的东西,就会给百姓带来好处;老百姓不违背农时,那么就能使他们成功;减少刑法免去惩罚,那就是使他们生存;减轻赋税,就是给予他们;不过多地去游玩,那么就是使他们快乐;百姓平静地生活而没有苛政,那么就会使他们充满喜悦。百姓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东西,那么就使他们受到伤害;农民违背了种植的时令,就会使他们收成减少;有了罪过不赦免他们,就是残杀他们;加重赋税、从重征收,就是掠夺他们;大量建造高台别墅去游玩,就会使百姓疲惫而带给他们痛苦;劳累侵掠民力,那么他们内心就会充满愤怒。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就像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有了饥寒之苦就会哀伤,看见他们的辛劳苦楚就会为之悲痛。”越王于是就放宽刑法、减轻刑罚,减少民众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生活殷实富裕,都有身穿盔甲上阵杀敌的勇气。材料二:天下不是没有财富。当年周初兴之时,文王、武王的国土不过方圆百里;当他们受命于天时,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周的朝廷,军队四面出征,来讨伐不合道义的诸侯,却从未发愁缺少钱财。那个时候,边关集市都不征收税款,山林湖泽也没有渔猎之禁,从民众那里得到的不过是从他们收成的十分之二、然而财力尚有盈余。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在内收取方圆千里的租税,在外获取众多诸侯国的朝贡,却还不够用。由此看来,财物哪里有多和少的标准呢?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俭朴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功绩;加重人民的负担来满足朝廷的用度,就很难使百姓听命效力了。因此广泛地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从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理好国家。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