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1文言文阅读
。解密高考
直击考纲
浙江《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U)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虐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I」、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分析综合
U)文中信息的筛选。
(2)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3)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4)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5)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特点
1.命题形式
U)从题型特点看近年来主要采用两种题型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分析.即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理解
表述题。
:2)从设题角度看命题指向明确,信息对应明显,文意分析简洁,测试难度不大。
2.选材特点
U)从文本体裁选择的趋向看渐趋稳定,以唐宋散文为主。从正史传记到个人文集中的慕志铭、慕表、
书信等作品均有涉及。如2020年的《上曾子固龙图书》、2019年的《(宗子相集)序》、2016年的《琅哪福
地记》。
:2)不论是序还是记,往往会略写“标题”内容而侧重于对某种社会现实、某一类人或某个人的行为
品质的批判或褒扬。以此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从选材的篇幅看,大都篇幅适中,语言表达灵活.语意显整明达。
3.考查热点
近两年来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指向比较稳定。共考查5道题目,即3道客观选择题(文言实、虚词,
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2道主观表述题(翻译文言语句和断句)
息之,文言文的命题依然会“言”“文”同考,但由侧重基础“言”的考查转向重视能力“文”的考查,
是趋势使然。
备考建议
根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规律及特点,考生在复习迎考时应注意运月以下策略
1.注重课本内容的复习与积累
近几年直接或问接考查的文言实词“冲”“赡”“始”“略”“忧”“己”“多”“司”“及”“胜”“患”“重”
“更”“诬”“御”“平”等几乎都是课本上学过的。
近几年在文言语句翻译中间接考查的文言虑词“而”“者”“于”“以”“之”也”“则”“且”等,基本
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的文言句式也是课本上学过的。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文言试题在课外,答案在
课内。我们一定要注重课内的复习与积累。
2.强化语感训练
文言文阅读要学会断句一句一句地赛译,在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看义,体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能够准确。
简洁地进行主观表述的高度来提升训练语感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一般比较固定,复习时要注
重以练习来夯实基础巩固提升能力
3.注重根据文本信息答题
U)强化整体解读意识,标示文中重要信息。高考文言文往往具有史料性和故事性围绕物展开情节,
所以应带着“什么人一做了什么事一有什么结果一为什么”等问题默读文章一两遍。从整体(中心、大意)
到局部(字词句、层次关键词语等)透彻地读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答题
:2)注意注释信息。对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礼仪、制度等要尽可能地排查解读,
对理解文章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仔细搞摩。
:3)借文意概括理解文本。可以借助题干中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来把握文章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
以解决可以跳过去.继续阅读。供“文意概括”去理解.做到“明人意工这样阅读下来,对全文内容的把
握就心中有数。
:4)题文对度由文及题。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
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
翁后对点解密
核心考点一文言实词
G【考法解密】
解密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上面题目中“闻其二
孙杀人事未发觉”的“发觉”借助语境(句内语境)可推断为“被查出”的意思。根据原文语境,李子春强取豪
夺,人们都很怕他,他的两个孙子杀人,赵熹到任听说(“闻”)此事可知,赵意已经听说,不可能是未被发
现、察觉,只能是未被查出、处罚。
2.成语联想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上面
题目中“顾谓仇日”的“顾”,联系成语“相顾一笑”可推断为“回头看
3.联系教材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
中的实词含义。如上面题目中“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的“举”,联系教材《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推断其意义为“举荐
4.语法成分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上面题目中“帝
令意典边事”的“典”在句中作谓语,应为动词,意思是“主管”。
5.句式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
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词性。如上面题目中“乃挟兵结客”的“挟”和“结”后均为名词,此二者均为动词,意思相近。
6.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橘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榴•”是冷字,但
“搬’从木,与"橹''构成词,可知“押’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
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挈”与丝织品有关。
7.通假猜想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
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上面题目中“无相距者”的“距”,通“拒”,意思是“抵抗”。
解密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规律总结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像鸟.张开翅.胺二表状态、方式、工具等,译为
名词作状语
身暮蔽沛公。(《鸿门“像……一
宴》)样'”在……""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
表方位、地点,译为
埠叱之。(《廉颇蔺相如在朝廷上
“在……卬向”“从”
列传》)
君子博学而乌参省乎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
每天.
己。(《劝学》)“每....”“在....”
餐吏民,封府库。(《鸿
登记名十名(代)
门宴》)
假舟楫者,非能彳也
游水能愿动词+名
(《劝学》)
范增数月项王。(《鸿门
名词作动词使眼角副词+名
宴》)
沛公军霸上.(《鸿门
驻扎'驻军名+补语(介宾补语)
宴》)
寻向所乱遂迷。(《桃
做标.记所十名
花源记》)
先破秦入咸阳者4之。(1)判断方法:首先判
使M3为王
(《鸿门宴》)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为一般
吾从而呼之。(《师说》)把w当作老师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
名词的使动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翻
(意动)用法译方法:①主语认为宾语是
倬鱼虾而今糜鹿。(《赤以心一为侣,一
【名词】;②主语把宾语当成
壁赋》)以―为友
【名词】。
2.动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规律总结
追自逐北(《过秦论》)逃亡置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
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
动词活用为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
弹其地之中,羯其庐之3地里.的收成。家里
名词“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
(《捕蛇者说》)的存•粮
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
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发出
动词的中幽壑之潜蛟,法孤舟之使心一起舞.一11
主语……动词……宾语
佬(让、益)
使动用法,楚妇。(《赤壁赋》).使—翳泣
项伯杀人,臣声之(《鸿
便:::漏
门宴》)
等死,竺国可乎(《陈
为…...而死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
动词的为动涉世家》)
主语表示的人为工宾语所表
用法后人庠之而不鉴之(《阿
为.…..哀叹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房宫赋》)
3.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规律总结
行李之往来,共其乡里(《烛
瞅少.的东西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
形容之武退秦师》)
语的位置上,就表示
词活群算半至,“、乎咸集(《兰亭货能的心.辐处的在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用作集序》)一长的A
的人或事物,就活用
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
四天具,二举并(《滕王阁序》)为名词。
嘉宾
向之所”,俯仰之间,已
喜爱所+形容词
为陈迹(《兰亭集序》)
形容
(项伯)素停留侯张良
词活
(《鸿门宴》),与-一交好形容词十名(代)词
用作
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夕(《赤壁
显出.自鱼副词+形容词
赋》)
形容假舆马者,非型足也。
使……快速
词的(《劝学》)11
主语……形容词……宾语
使动大王必欲念臣。(《廉颇蔺1t
便心一急使
用法相如列传》)
大将军邓鹭号其才(《张形容词带上宾
以::.....::为奇
形容衡传》)语,表示主语所表示
词的的人以为宾语所表示
意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呼以……为耻(把……当作耻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
用法学于师(《师说》)辱)质或特征。
解密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
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
词义缩,卜古义是植食作物的总称,纹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
指稻谷
词义由表示中事物变为表示乙等物.如“脚”,古义招“小ST•,现在专招-A
词义转移
和动物的晶的下试,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o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
词义璃化,
“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古羞,不好意思”一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义是
词义三化」
MiS»",今义是“画恨”~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蓬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
感情色彩变化
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变式解密】
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茗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拿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遒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祖而
爱之;状与我异者,强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善心,以状而见学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
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娟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必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李智,未可与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C1)不不必童而智童状:—
:2)智不必事而状童童:通:胆二…相目
:3)圣人取童智而遵童状遗:去近一去工
:4)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C5)状与我异者,城而畏之疏:琏远
C6)粤发含齿戴:遮羞―头上)..长卷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见亲:受人耒近,…被△:亲近
:8)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至:最大.的
:9)未可见也几:通二黑二…至望
【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
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司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
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善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
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牙齿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
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娟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
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
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高才大智,
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单其民,燕人皆争用之矣。燕王学之,苏厉曰:“齐
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
以计》之。''乃万便人道齐师,季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用招亡民,
亡民声母,齐将士久欲而惮装,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
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U)释其俘而用其民吊:.幽叽..安慰
:2)燕人皆争归之矣归:归顺.「拨奔.
3)燕王患之患:担忧,忧虑
:4)请以计中之中:便::史鼠委
C5)乃阴使人道齐师阴;.啧史道;丛,…电
:6)攀降者于途要:要挟
⑺乃使回招亡民间:.霞回
:8)亡民首鼠首鼠:犹豫不决
:9)齐将士久欲而惮辇禁:禁金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使用田子的计谋,允许民众互通往来,严禁(将士)侵占掠夺财物,释放了燕国的俘
虏,井安慰那些受压迫的人民,燕人都争着归降齐国。燕王对此很忧虑,苏厉说:“齐王不是一个能施行仁
义的人,肯定是有人教他这么做的。臣知道齐王是一个急功近利且多疑的人,而不是一个能够虚心受教的
人;他的将士又都是很贪婪的人,不可能长期接受这个禁令,请允许我用计策来使他们中图套。”于是(燕
王)暗中派人从齐军中来,在途中要挟归降的人,强抢妇人并掠夺他们的财物,于是归降者都害怕起来,
不敢前往。又派人从中离间招收逃亡的百姓,逃亡的百姓们犹豫不决,齐国的将士们长久以来就想抢掠但
又害怕禁令,就假借燕人犹豫不决为由,句齐王进言说道:“燕人反叛了。“齐王见投降者不再来了,果然非
常相信他们说的话,下令没收降民的财产并拘禁其家属。田子进谏,齐王不听从,将士趁机肆意抢掠,燕
人从此就不再想归降齐国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世军颍川。由进士第,擢累起居郎、史馆修撰。以劳迁司封员外
郎,凡年岁,以吏部郎中为翰林学士。庄恪太子在东宫,夷行兼侍读,五日一谒,为太子讲说。数迁至工
部传即。
尹成二年,夷行进平章事。杨嗣复、李珏相次辅政,夷行介特,学不与合,每可■迨天子前,往往语相
侵短。夷行不能堪,辄引疾求去,文宗遣使者慰劳起之。今以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使,
议皆出嗣复。及夷行对延英殿,帝问:“用二镇当否?”对目:“苟自圣择,无不当者。''嗣复曰:“若用人尽
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夷行日:“毋奸臣教千权,愿陛下无倒持太阿,以柄授人。”
嗣复曰:“古者任则不疑,齐桓公多管仲于仇虏,岂有倒持虑邪?”帝以其面相触,颇不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零六》,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C1)其先江左诸陈也,世容颍川客:.寄.居.一客.居
:2)以劳迁司封员外郎,凡丹岁再:西
:3)夷行介特,度不与合雅:素来
:4)每以迨天子前,往往语相侵短议论:.以迨朝政
:5)衾以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会:怆巧一怆也
:6)帝问:“除二镇当否?”除:任他「授受
O)甘匕奸臣数干权比:起来
:8)齐桓公器管仲于仇虏器:起用.
【译文】
陈夷行,字周道,他的祖先为江左诸陈姓中的一支,世代客居颍川。陈夷行考中进士后,多次被提拔
担任了起居郎、史馆修撰。因其功劳升迂为司封员外郎,两年后,凭吏部郎中做了翰林学士。庄恪太子在
东宫,陈夷行兼任了皇太子侍读,每五天去拜见太子一次,为太子投书讲学。多次升官担任了工部侍郎。
f成二年(837),陈夷行以本官职位任同平聿事。杨嗣复、李珏相继入朝辅政。陈夷行性情孤高,素
来不与他们合流,每次在皇帝面前议政,往往在言语上互相冒犯非难。陈夷行不能忍受,就称说有病,请
求离取,文宗派遣使者前去他家慰劳,继续任用。恰巧朝廷委任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
使,都是由杨嗣复一手筹划的。等到陈夷行在延英殿应答策问时,文宗皇帝问陈夷行说:“日前委任的两个
藩镇节度使,恰当吗?''陈夷行说:“如果是圣上的选择,没有不恰当的。''杨嗣复说:“如果用人都是皇上的
心意就恰当,当然人心都满意。如果说这件•事有办得失当的地方,臣下们怎么会没有意见?”陈夷行说:“近
来奸臣多次干预朝政,希望陛下不可倒持太阿宝剑,授人以柄。''杨嗣复说:“古时任用了就不怀疑,齐桓公
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文宗对陈夷行的话感到不高兴。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便四出,骄横。
懋衡上疏言:“与其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蓼殿工。今淮加赋之名,而为竭泽
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革私物于戢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中
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跳。遂上疏极母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
命操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其呼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精口辩。帝
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修,托言永遣,乘马结
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
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带。懋衡寻以修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
引疾去。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U)稍增田斌,共襄殿工襄:建成
:2)今曜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避:避天
:3)行旨,停俸一年忤:造货
14)税监梁永等私物于畿辅辇:员辇隹运送
:5)可中毒,不死再:百次.
:6)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尴蛊:查药
‘、7)遂上疏极地永罪论:这起2…弘更为理劾
:8)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省:迅回.
:9)具豚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陈:.陈述
CIO)永乃穆口辩藉:
U1)而咸宁、长安二知县甘永益急持:对亲二对性
(12)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辈:某二类△:
(13)恐为有司所磔迹:察觉
C14)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游靖:安定,.正定
U5)懋衡寻以忧归忧:指父母的丧事
【译文】
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婆源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后来)被征召担任御史。当时
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余懋衡上奏说:“与其骚扰平民,征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
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土地赋税,共同赞助完成大殿工程。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
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余懋衡巡视陕西,税监梁永用辇车将私人财产运送到京城附近,役使了很多人马。余懋衡上奏弹劾他。
梁永恨得要命,唆使他的同伙乐纲贿赂厨师想毒死余懋衡。两次中毒,余懋衡都没死,拷问厨师获取乐纲
给予的贿赂和剩下的毒药。于是上疏极力弹劾梁永,御史官也争相弹劾梁永,皇上都不讯问。梁永害怕军
民为难他,召进一些亡命之徒自卫。御史王基洪声称梁永一定会造反,将梁永攻城夺隘及杀掠官吏、百姓
的事一一陈述上奏。巡抚顾其志替梁永隐瞒,梁永于是借口为自己辩护。皇帝怀疑御史说的不是实话。可
咸宁、长安两地知县与梁永的对立更加厉害。梁永党徒王九功等多私人武装,怕被有关官吏察觉,托辞说
是梁永调遣,拉帮结伙乘马迅速离开。县吏在华阴追上他们,相互之间发生战斗,不久都被抓住,余懋衡
于是以谋反之罪控告梁永。梁永很害怕,他的爪牙也逃散了,只有乐纲还在,他教梁永诬告成宁知县满朝
荐,满朝荐被逮捕。梁永不久也被撤回京城,关中才安宁下来。余懋衡不久后因家人去世回到家乡。后被
起用掌管河南道。升为大理右寺丞,声称有病归家。
核心考点二文言虚词
£【考法解密】
解密一: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上
文中“皮先坐与论说”的“与”,结合上句“绿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可以推断出“与”是介词,和、跟。
2.语法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
上文中“老人乃出酒果饷之“一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老人”,谓语是“出”“饷”。句中的“乃”在谓语
前,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讲;“之”作“饷”的宾语,应该是代词,他(指张茂先)。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
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一帝所”等。如上文中“多所未闻”的“所”,后面的词语是“未闻”,是动用“所”
加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4.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
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
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
6.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
”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7.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
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
推断二者不一样。
解密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R参省乎己e(《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日的关系,
缨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二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二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公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机械设备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合同续签协议书
- 新拆迁房屋合同书模板新2025年
- 厕所打扫用工合同(2025年)
- 电子产品销售合同2025年
- 2025破碎施工合同可编辑范本
- 2025年销售合同意向书
- 2025年软件委托开发合同范本
- 抹灰劳务分包合同2025年
- 2025年上半年河南省西峡县部分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1
- 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0-2022)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试题以及答案(二)
- 小学生防打架斗殴安全教育
- 燃气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专项应急预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植保无人机安全飞行
- 狼疮性脑病的护理
- 2024版砂石料物流配送服务合同3篇
- 医疗纠纷事件汇报
- 2024年村干部个人工作总结例文(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