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地理全册基础知识手册:必修2 人文地理_第1页
高考高中地理全册基础知识手册:必修2 人文地理_第2页
高考高中地理全册基础知识手册:必修2 人文地理_第3页
高考高中地理全册基础知识手册:必修2 人文地理_第4页
高考高中地理全册基础知识手册:必修2 人文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人文地理

基础知识手册

目录

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2

第一节人口的变化......................................................................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7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1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4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4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7

第三节城市化..........................................................................20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5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5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1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5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0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40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3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45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51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51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5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57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57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59

必修二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增长的人

特点口

国际人口迁移卜

国内人口迁移上

资源种类

与数量理想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

状态理容量

科技水平1

人口问题।消费模式卜—।人口素质

第一节人口的变化

一、世界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不断增长。

(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原因

人口数量

(亿人)

公元前椒股,年公元1770年1950年2011年

阶段时期特点原因

□工业革命前缓慢增长生产力水平落后

□工业革命后持续增长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

□20世纪后半叶开始快速增长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两种差异

(I)时间差异

①10万年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②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空间差异

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人口增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

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今后变化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采取了控制人口增大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

趋势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温馨提示:

(1)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关键的因素;

(2)人口增长快慢不同,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主要是

人口增长过快。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

(1)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

(2)国家之间的差异

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大洲

自然增长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水平较高

特点缓慢很快

人口增长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原因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

今后变化趋势较稔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综合思维】人口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

负增长。

自然增长率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1)区域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I」机械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x自然增长率。

(3)人口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x机械增长率.

(4)只考虑自然或机械增长率一种因素时,自然(或机械)增长率大于。时,人口增长,但数值最大时人口不是

最多,小于0时人口减少,但数值最小时人口不是最少;当自然(或机械)增长率为零时,人口最多(达到极大

值)或最少(达到极小值)。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

(1)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类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

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生率高高低

死亡率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低高低

(1)高出生率:①节育还不普

(1)低出生率:①生活水平提高,

(1)高出生率:①没有控制生及②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

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②各种

育②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

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

原因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增加收入

(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

(2)高死亡率:①战争频繁:(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

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

②食物匮乏③医疗卫生条件差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

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善,人们寿命延长

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

主要分布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

中国家,如中国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工业化开始工业化完成

模式类型ABCD

特征原始低增长高增长增长下降低增长

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

分布地区少数原始群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后

速度慢,波动较大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期降速

人口,曾长状况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

数量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加

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

原因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

疗卫生条件差

高生变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①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崎高艇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濯式、

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

②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模式,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模式;发达国

家大多属于“三低''模式。

③根据数值特征判断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4%左右4%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过渡模式3%左右1%以上2%左右

“三低”模式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温馨提示:

(1尸•般把2%作为高出生率与低出生率的界线;把1%作为高自然增长率与低自然增长率的界线。

(2)原始型和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主要区别在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差异原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本质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2)差异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差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速快缓慢

增长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增长特征增长下降高增长增长下降低增长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上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

最为突出。

问题影响解决措施

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个人及社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鼓励生育

发达国家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

龄化接纳移民

就业困建,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

发展中国人口增长太快、人口年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实行计划生

家龄结构年轻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育政策

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2、人口老龄化:

(1)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

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

(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下降是最主要的。

(4)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短缺。

(5)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

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补充:人口金字塔

<»*

三种类,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是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性与女性人数或百分比分别在纵轴左

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增长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能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人口午龄、性别结

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右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金字塔。

从右面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

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类型,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

这种类型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讲一

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己经变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

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老龄化,

人口维减。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流向原因意义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由欧洲、书洲、亚洲等旧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集团性、大批的移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

二战前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

民为主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

等新大陆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东南亚和美洲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

流向发达国家;定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

二战后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

居移民减少,短期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不均的状况

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流向影响因素

有计划、有组织东部T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特平省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立后到80

率比较低)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年代中期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

的人口迁

当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

代量的自发迁移。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

20世纪80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

年代中期(流动人口增加,自发

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

以来流动为主)

落户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以南)迁移

自然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环境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因素矿产资源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

经济因素

社会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经济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因素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因素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故、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

战争

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对自然和生

迁入地

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①人才外流:②劳动力减少;③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

迁出地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

例差距

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利压土地资源

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知识拓展:

一、中国人口问题:

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

(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c

②我国人口问题最大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二、中国“民工潮”现象

(1)成因: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④农村体制

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⑤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

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2)特点:

①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

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③流动不稳定。

④文化素质偏低。

(3)影响

:利)①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②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

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弊)③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④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

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

三、人口流向城巾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四、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五、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资源的开发;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六、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

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

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

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影响相关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且的主要因素:

资源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立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口容量越大。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

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虚数”。

【注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①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供养多少人口合适,即适度人口。

②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③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世界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而

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7・8亿,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6以左右。

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I)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

补充:

一、人口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

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②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

(2)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

各占息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即每出生100个女婴

时,男婴出生数为100个一1()7个,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2019年末,我国性别比为104.64:100。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人为的技

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术干预因素等

性别比失衡的影响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喈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

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体现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如果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过低,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因此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I。

二、人口区位

例: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

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特点:不均匀

纬度:中低纬度

分布海陆位囱:沿海

海拔:地平地区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施密;地势低平的地区.平原地区:

自然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人口的因素

水源:四大古文明(流域)

分布

其他因素:矿产(大庆土填(东北黑土)

影响)T

人口分布低一个体农业生产:农村

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不同==-

人口的,n-工业主号:向城市箧聚

区位

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蜩囹

因索

历史因素-f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飒蜜

其他因素:①政府政策:巴西新迂首都巴西利亚

②军事(战争)因素;③文化:纽约唐人街

人口的

迁移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通卜丁划分标准]一।我国城市的主要等级।

T城市等

~~4服务功能不同卜T等级体系分布I—|城市服务范I国的玳套而图

城城市形态环境关系

市4I同心胸模式

与模式

城城均形模式

口居住区I'城

市ik

盅多核心模式

上地利域

结r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历史、政策

用方式我成忿]|工业区I仔吉H

行政区第I,形成与变化।

|人口迁移方式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就是城市形态

2、城市形态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在平原地区为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河谷地带为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山区

或丘陵地区为分散式(重庆)。

(1)团块状: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强。便于集中设

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环境污染相对集中,不利于扩建。

(2)条带状和放射状: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城市各部分接

近郊区,亲近自然。但是城市交通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运距较长;各部分联系不便;建设投资较大。

(3)组团式: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每个片区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

规划控制等。生产、生活上分散,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但是,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

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团块状条带状组团式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聚集形成功能区。每一个功能区是以某一种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

的用地。

3.城市功能分区

(1)特点:①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

(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收入阶层建筑面积位置公共设施环境质量

中高级住宅面积大,有些有独立的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

高收入阶层完善,生活方便优美

区庭院化区相联系

低级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缺乏,生活不方

低收入阶层面积小,拥挤密集较差

住宅区相联系便

(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工业区的分布与风向:工业区应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

季风区城市工业区的布局应避开对吹的风向。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⑴含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历史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随历史而变化

距市中经收入

心远近济他能分区

因■主要原因物名度

交通便素

捷程度种族、宗教

干预城市社会引导或划定不

行政因素

经济的发展同的功能区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③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4)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地租燃高峰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功能区形成的影响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高低,不同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决定土地的用途。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高低,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