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1.11.9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材料二: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注]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C.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B.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D.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D.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4.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C2.B3.D4.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

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

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5.①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②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③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D.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依据材料一“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最后,依据材料一“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其次,又分别从“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面;“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汉江两岸[注]枫亚陈中全看着火红的晚霞,想找个地方歇一歇,吃点东西再赶路。就在这天晚上,王进山的眼睛一下模糊起来,啥也看不见。他又急又惊地对陈中全说:“副班长,怎么我一下子变成瞎子啦,这是咋闹的?”“害夜盲眼啦。”陈中全担心起来。“昨晚上还是好好的,怎么今天会生起这个鬼病来了呢?”王进山不解地咒骂起来。“俺也说不清道理,卫生员说过,是缺少一种什么‘味烫面’(维他命),才害这个病的。”“那不是真成了瞎子了!”“这还用愁?三天五天,回到连里,吃上些‘味烫面’就好了。”过了照阳江上的浮桥,沿着公路,向西走了一程,天越来越亮堂。忽然,西边不远的地方,响起坦克的轰鸣声。他们登上山腰时,公路上出现了坦克。陈中全透过树林看了看,坦克上涂着白色的星徽,这明明是敌人了。他以指挥员下达命令的果断口吻说:“俺们立即拐进树林。”王进山累得张着大嘴,回头一见敌人坦克,火就冲了上来,说:“副班长,给我一支枪,揍它!”“现在不是揍它的时候。快拐进树林,不要暴露目标。”王进山粗气喘得接不上口了,向上攀了几步,一个前栽,扑倒在地,陈中全过去接过马友富此时,马友富觉得自己像有了不是似的,噙着泪,哀求说:“副班长,你们走,不要顾我!”“别出声!发什么愁,有俺和王进山就有你!”陈中全说着,把马友富往背上顶了顶,迈着大步,钻进树林。个把钟头工夫,三个人登上了山顶。陈中全将马友富放在石板上,用衣袖抹了抹汗,道:“歇一歇,判判方向再走,过了北汉江,就可找到俺们的队伍。”王进山脱下钢盔,搔了搔头:“可是我们没有个向导,没有指北针,又少一份地图,找个老百姓问问路,话又听不懂,方向也摸不准。”“就看星斗,北极星总是在正北。”“看星斗?这季节三天有两天下雨,哪有星斗!”陈中全两手捧着脸,眼睛盯着面前的一只蚂蚁,它正在往树上爬。他两手往腿上一拍,大声说:“有啦!我们看树!向南的树身,光滑、纹细;向北的树身,拉手、纹粗。这个办法还是一位侦察员告诉我的。”“这法子好!”马友富又提出问题,说:“敌人追上山来,怎么办?”陈中全说:“没有这回事,天衣还能找出缝哩!敌人哪能个个山头都安上兵,就说它安上兵,俺们还有三支枪,八九个手榴弹呢。再退一步说,即使一时出不去,俺们也不怕。在这里打游击,山上到处是野菜,不愁吃的;俺们坚持一月两月,大军就又打过来了。”“要说打游击,条件多着哩,朝鲜人民对我们这样拥护,还怕什么。”王进山也挺有信心。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了一个深山沟。王进山饿得胸膛里像有爪子在抓,就建议搞东西吃。陈中全也同意。王进山检查一下粮食,总共只有三四斤炒面,一两碗大米,就问副班长:“先吃米,先吃面?”“照俺说一样都不吃,今天先找些野菜吃。”“这里没人没烟,哪里找野菜?”陈中全随手拔了棵肥胖的野药芹,道:“这不是吗?”王进山看了看,一阵欢喜,动手就拔。一气拔了四五斤。陈中全说“够了”,王进山说“再搞一点”。拔够了野芹,王进山洗菜,陈中全找干柴火,马友富拖着伤腿,搬了两块石头,架了个“锅台”。王进山小时候跟厨师做过伙计,烧得一手好饭菜。他把柴火架好后,先点着烟卷,然后点着柴火。柴火很潮,他不断把脸伸到“锅台”边上吹火,烟熏得他眼都不好睁。好容易才把水烧开,他舀了两碗开水给陈中全、马友富。陈中全没接碗,说:“锅小,一共烧三四茶缸水,俺不喝开水。你快把芹菜下锅吧,早吃早赶路。”“哪有锅,还下锅?就说下罐头筒得了。”王进山说着,便转身回到“锅台”旁工作起来。陈中全边瞭望着四周,边寻思着王进山的罐头筒。那只罐头筒,是缴的美军二十四师的,当时只是为了打饭打菜便当,可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大用处。三个人开饭时,马友富受到了优待,得了一把炒面。没油没盐的白水煮芹菜,味道虽然不怎么好,大家还是吃得挺满意。陈中全吃了一碗,装第二碗时问道;“王进山,你怎么煮的,一点苦味都吃不出?”“烧这东西,要用开水先泡一遍,把苦水倒了,再加水煮,就没有苦味了……”天暗下来了。白天还晴朗的,偏在夜晚打雷下起雨来。开头,他们借着闪电的白光走;后来,不打闪电了,只是下着黄豆大的雨点。天黑得像锅底。他们认不出哪是东哪是西了,只是在荒凉的山岭上乱转圈。陈中全背着马友富,跌倒爬起,跌倒爬起,身上沾满了泥。王进山每走一步,都得拉着陈中全的衣角,陈中全摔跤,他也陪着摔跤。可是,他们谁也不埋怨谁。这时节,他们只觉得同着一个命运,同着一个理想,他们的心贴在一起成了一个整体。风雨越来越紧。陈中全转来转去,找到了一个陡崖,陡崖下面有一个石窟。他们决定在这里歇一会。穿着湿衣服的三个人,不时地打着寒噤。一只小松鼠,爬到石窟边,见石窟里蹲了人,又回转头消失在风雨中。夜,长得没有尽头,三个人眼巴巴地望着黎明的到来。乏极了的马友富,倚在战友身上入睡了,王进山也拉起鼾声来,而陈中全的血丝丝的眼睛,却始终在风雨中睁着。(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枫亚的中篇小说《北汉江两岸》。小说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为背景,着重叙述志愿军某部七班副班长陈中全和战士王进山、马友富组成的三人小组的经历。与本文相关的情节:五次战役后期,三人所在连队奉命转回北汉江西岸,出发不久,马友富在敌机空袭中腿部负伤,陈中全和王进山负责背着他行军,他们渐渐落在了大部队的后面。但三人克服无数困难,坚定地向西行进,并寻机消灭敌人,最后胜利返回连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友富负伤后离不开战友的照顾和帮助,他认为自己成为累赘,心理包袱很重。B.文中提到缴获美军罐头筒,补叙三人小组在与美军二十四师的遭遇战中取得胜利。C.三位战士做好打游击的准备,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大无畏革命精神。D.文中的“味烫面”“俺们”“揍它”“下罐头筒”等口语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叙述王进山突然患了夜盲眼,强化三人小组面临的困难,渲染紧张氛围、也为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B.小说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观察树身判明方向、白水煮野菜等细节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机智、坚韧和乐观。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以简练平实笔墨,不加渲染地叙述故事进展,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志愿军英雄形象。D.小说中各种场景交替出现,行军场面扣人心弦,战斗场面惊心动魄,生活场面富有情趣,有力地表现了主题。8.请分条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9.在三人小组中陈中全是主心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答案】6.B7.D8.①害夜盲眼;②避开敌人;③判明方向;④挖野菜吃;⑤夜宿陡崖。9.①沉着稳重,指挥果断。在紧急关头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遭受损失。②吃苦在前,关爱战友。处处以身作则,一路关心照顾战友。③机智勇敢,勇于担当。观察树身判断方向;让战友休息,自己承担警戒任务。【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根据文意,与“美军二十四师”的战斗应该是三人小组形成之前发生的,不是“三人小组”的战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欠妥,文中没有直接呈现三人小组的战斗场面。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能力。由“就在这天晚上,王进山的眼睛一下模糊起来,啥也看不见。……‘害夜盲眼啦。’陈中全担心起来”可以概括为害夜盲眼;由“陈中全透过树林看了看,坦克上涂着白色的星徽,这明明是敌人了。他以指挥员下达命令的果断口吻说:‘俺们立即拐进树林。’”“现在不是揍它的时候。快拐进树林,不要暴露目标”可以概括为避开敌人;由“有啦!我们看树!向南的树身,光滑、纹细;向北的树身,拉手、纹粗。这个办法还是一位侦察员告诉我的”可以概括为判明方向;由“在这里打游击,山上到处是野菜,不愁吃的;俺们坚持一月两月,大军就又打过来了”可以概括为挖野菜吃;由“陈中全转来转去,找到了一个陡崖,陡崖下面有一个石窟。他们决定在这里歇一会。……乏极了的马友富,倚在战友身上入睡了,王进山也拉起鼾声来,而陈中全的血丝丝的眼睛,却始终在风雨中睁着”可以概括为夜宿陡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陈中全透过树林看了看,坦克上涂着白色的星徽,这明明是敌人了。他以指挥员下达命令的果断口吻说:‘俺们立即拐进树林。’”“现在不是揍它的时候。快拐进树林,不要暴露目标”,在遇到敌人的紧急关头陈中全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开敌人,避免遭受损失,可以概括为沉着稳重,指挥果断。“陈中全担心起来”“‘别出声!发什么愁,有俺和王进山就有你!’陈中全说着,把马友富往背上顶了顶,迈着大步,钻进树林”“烟熏得他眼都不好睁。好容易才把水烧开,他舀了两碗开水给陈中全、马友富”,他处处以身作则,一路关心照顾战友,可以概括为吃苦在前,关爱战友。“有啦!我们看树!向南的树身,光滑、纹细;向北的树身,拉手、纹粗。这个办法还是一位侦察员告诉我的”,观察树身判断方向,“乏极了的马友富,倚在战友身上入睡了,王进山也拉起鼾声来,而陈中全的血丝丝的眼睛,却始终在风雨中睁着”,让战友休息,自己承担警戒任务,这些都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勇于担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生①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②,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③,以为奏谳掾④,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⑤《尚书》,而安国以今文⑥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①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②都养:烧火做饭,做厨工。③乡学:向往儒学。乡,同“向”。④奏谳掾:负责处理案件的官员。⑤古文: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⑥今文:指汉代通用的隶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B.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C.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D.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与今天的博士学位类似,又称“经学博士”,主要负责研究儒学经典。B.《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C.《尚书》,又名《书》、《书经》,儒家经典,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不同朝代,“三公”所指官职有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生是燕地人,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担任常山王的老师,他研究、阐释《诗经》的著作篇幅达数万言,具有广泛影响。B.孝文帝时,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听说伏生有研究,打算召用他,但伏生已年过九十,就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C.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格和顺善良,举止沉着镇定,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深得下属拥护,因而在朝为官的时间很长。D.鲁地人周霸、孔安国和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安国用今文来解读《尚书》,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流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2)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14.请依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诗经》《尚书》这些典籍能够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答案】10.D11.A12.C13.(1)秦朝焚烧儒学经典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规模发生,伏生出走逃亡。(2)他外出时常常带着经书,休息时就拿出来诵读学习,按照考试的名次,他补缺担任廷尉史。14.无数学者、先贤接力守护、阐释、传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善著书”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汤以为长者”,“长者”作“以为”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与今天的博士学位类似”错误,博士在古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汉武帝时,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博士的今义,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是学位最高的一级。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深得下属拥护”错误,原文为“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可知他没有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而且居官期间,属下的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壁”,名词作状语,在墙壁里;“兵”,战乱;“流亡”,出走逃亡。(2)“行”,外出;“止息”,休息;“第次”,名次;“补”,补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博士“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可知,韩生撰述《诗》并授徒,使《诗》得以流传。由“……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伏生孙以治《尚书》征……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可知,由于文人儒士们的接力研究保护与传播,《尚书》得以薪火相传,传承至今。参考译文:韩生,是燕郡人。孝文帝时当博士,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的太傅。韩生推究《诗》的旨意而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书中的用语和齐、鲁两地颇为不同,但是旨归是一致的。自此之后,燕赵一带讲《诗》的人都因循韩生的见解。伏生,是济南郡人。先前做过秦朝博士。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不得,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崤山以东诸位著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伏生教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倪宽。倪宽精通《尚书》之后,凭借经学方面的成绩参加郡中选举,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倪宽家贫没有资财,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还经常偷偷外出打工挣钱,来供给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时常常看经书,休息时就朗读体会它。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他补了廷尉史的缺官。当时张汤正爱好儒学,就让倪宽做自己的掾吏,负责呈报案情。倪宽根据经义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因而张汤很宠用他。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就让倪宽当掾吏,向天子举荐他。天子召见询问倪宽后,很喜欢他。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去世。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而得以官运久长,但是他没有匡正劝谏过皇上的过失;居官期间,属下的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张生也当了博士官。而伏生的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从此以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孔安国得到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大约自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起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宿左省①杜甫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③。明朝有封事④,数问夜如何?【注】①左省:即门下省。杜甫时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②掖垣:唐代称中书省、门下省为“掖垣”。③想玉珂: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声,“玉珂”为马的佩饰。④封事:密封的奏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黄昏时左省的景色,“花隐”“掖垣暮”“栖鸟”交代时间、地点,照应诗题。B.颔联与首联一样,总体上从听觉入手,写星临万户、月傍九霄夜深之景,对仗工整。C.颈联紧扣“不寝”,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宫内外的动静,表现诗人夜晚值宿的感受。D.全诗由“暮”至“夜”展开,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6.尾联与颈联之间有何联系?这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颈联写诗人夜值时“不寝”,尾联交代“不寝”的原因(第二天早朝有机密之事上奏,急等天亮)。

②表达了诗人恪尽职守、心系国事的思想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与首联一样,总体上从听觉入手”错误,颔联“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是由暮至夜,从视觉入手,写夜中之景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描写了诗人夜值时“不寝”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尾联“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交待了诗人“不寝”的原因: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诗人忠勤形象寓于言表,表现了他居官勤勉,一心为国的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难忘当年与同学及朋友在橘子洲畅游的经历,并引发对过去不寻常岁月的回想。(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处境。(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大好河山,称赞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的无数英雄。【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江山如画⑥.一时多少豪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携,侣,峥,嵘,稠,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l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人们通常说“扭秧歌”,一个“扭”字,______。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比如“演秧歌”“跳秧歌”。相比而言,“扭”是最为生动和形象的。即使在各种表达方式几乎被穷尽的当下,这种表达依然有着______的力量。每年正月初一,扭秧歌的队伍______,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人们的情绪被点燃,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不断地变换姿势。若是两支秧歌队相逢,那就更热闹了。两支队伍尽情斗舞,腾挪弹跳,各自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______。秧歌,是朴拙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姿百态震撼人心浩浩荡荡淋漓尽致B.五光十色震撼人心浩如烟海形神兼备C.千姿百态鼓动人心浩浩荡荡形神兼备D.五光十色鼓动人心浩如烟海淋漓尽致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表达的却是最简单的快乐。B.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C.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D.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是一种撼人心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8.A19.B20.(1)相似性:①扇子(彩扇)、手绢与彩蝶在色彩上有相似性。②秧歌队员手中舞动的扇子、手绢与飞舞的彩蝶在形态上有相似性。(2)表达效果:使扭秧歌的场景更加生动,节日氛围更加欢快,感染力更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此处语意是指“一个‘扭’字,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故应填“千姿百态”。②“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鼓动人心”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有所行动。此处语意是指“这种表达依然有着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力量”,故应填“震撼人心”。③“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无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之意,是扭秧歌的队伍壮大之意,故应填“浩浩荡荡”。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形神兼备”指形式与精神兼而有之。依据语境“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______”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很彻底,故应填“淋漓尽致”。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中,“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句式杂糅,可删除“的表现”;后一分句“却有一种撼人心魄”,宾语中心词残缺,应在“心魄”后面加“的力量”,据此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1)本体“扇子(彩扇)、手绢”,喻体“彩蝶色彩”具有相似性,生动形象突出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色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之感,突出人们对扭秧歌的热爱之情。“舞动的扇子、手绢”的动作与飞舞的彩蝶在“姿态”上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突出秧歌队员扭秧歌姿态的轻柔、优美。(2)表达效果:一方面生动形象再现扭秧歌的场景,使之有画面感,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作者把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比作彩蝶般翩翩飞舞,表达作者对扭秧歌的喜爱,同时也渲染了人们在节日时欢乐场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①,这是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个个小型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在植物车间里,②,果蔬、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研究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