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_第1页
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_第2页
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_第3页
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_第4页
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群文阅读典籍分类练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

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

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

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悦乎?愿

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

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

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

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

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

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

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

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性,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屋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

下像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

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拱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

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

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日:“安

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

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

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

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

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流者,在泰西则有克

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

夏商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迫强

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迫强

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迫强

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迫强

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

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

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

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

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

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

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

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

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⑵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5.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

合文本分析。

【答案】

1.D

2.C

3.B

4.(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

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2)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

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5.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

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

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

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

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

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

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

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

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

“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

在“使”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

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

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

时代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

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

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

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

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

⑴“俄”,不久;“以”,因为;“母忧”,母亲去世;“起”,

就职。

(2)“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灾

害。

5.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

干问的是“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

请结合文本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朱熹和梁启

超评价王安石的具体观点,再结合王安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

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

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

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二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是文章

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

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二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石

为国家的伟人。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来佐

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像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

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可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

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二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

不移、勇于改革等。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

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

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

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

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

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

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

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

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

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

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

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

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

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

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

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

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

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

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

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

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

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

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

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

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

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

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

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

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

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

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

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

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

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

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

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

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

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

(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

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

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

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

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

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

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

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

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

人的诉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

国有王荆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

廷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

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

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

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

薄为时辈所排,遂成穗轲。文公惜其才,为着《讳辩录》明之,然竟

不成事。

选自康耕《剧谈录》卷下

村料二

李藩侍郎尝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

之旧者,召之见,托以搜访所遗。其人敬谢,且请曰:“某尽记其所

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李公喜,并付之,

弥年绝迹。李公怒,复召洁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

其傲忽,常恐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澜中矣。”李公大怒,叱

出之,嗟恨良久。故贺诗篇什流传者少。

选自张固《幽闲鼓吹》)

村料三

《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歌诗,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

擢第,常愿交结。执贽造门,贺览刺,遽令阍者谓曰「明经擢第,何

事来看李贺?‘相国惭愤而退。”按:元擢第既非迟墓、于贺亦称前,

诅容执宽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

一选自王士稹《古夫于亭杂录》卷二

材料四

走马引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裁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材料五

剑客

贝r±i3西.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6.对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自左拾遗制登科日当要路/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进/不

合进士举

B.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

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C.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

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D.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

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7.对上述材料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原指将笏板插于衣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

官宦的代称。

B.叫感轲”,原指道路起伏不平,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

发生矛盾。

C.“笔砚”,笔墨砚台是学习时的必备文具,也可以指在一起

学习的同学。

D.“中外”,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

的亲戚为“外”

8.对上述材料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

面O

B.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

愿。

c.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的资

料。

D.李贺拒见元稹的传闻虽不可信,但反映了唐代注重进士科的

风气。

9.把上述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

改正。

(2)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诅容执贽造门,反遭轻

薄?

10.下列对李贺《走马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乡远游,仗剑独行,充分展现了襄阳走马客纵横洒脱、快

意恩仇的风采。

B.“玉锋堪裁云”形容剑刃明净锋利,可以剪裁浮云,想象奇

特,气势雄壮。

C.“朝嫌”与“暮嫌”互文见意,感叹宝剑虽锋利,却未能受

到主人的重视。

D.同样是借剑打情,李贺的《走马引》和贾岛《剑客》表达的

情感并不相同。

11.前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言己能持剑向人,而不能自照,

所以不免于见嫌,感己不遇故云尔耳”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

诗人的性格和遭遇,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

6.C

7.B

8.D

9.(1)我完全记得他所写的作品,也见到他有很多删改的地方,

请将搜辑到的东西给我看看,我会为您改正。

(2)元稹科举考试及第既不是在晚年,对于李贺而言也是长辈,

怎么可能带着礼物去拜访,反而遭到轻视鄙薄?

10.C

11.从材料一、二中可见李贺才华出众而自视极高,在待人接物

时不免放诞倨傲,由此也遭到旁人的嫉恨排挤,以致经历坎坷,仕途

不顺。在《走马引》一诗中,李贺自拟为仗剑远游的‘襄阳走马客”,

虽才能出众,却终不见用,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

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

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

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

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

旧”“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

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

祢讳进不合应进士”译为:后来他当左拾遗制订策略渐渐做到了重要

的职位,等到他当了礼部郎中,就说李贺的祖父李祢的名讳是“晋”,与

进士的“进‘'谐音,因此他应该避讳,不能当进士。此句中,“制策”,

制科考试,是宋朝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

度。“登科”,科举考中进士。所以在“登科”后断开,排除A项;

“日当要路”,渐渐做到了重要的职位的意思,意思表达完整,“路”

后断开,排除D项;“及为礼部郎中”,“为”担任,“礼部郎中”

作其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正确断句为:其后自左拾遗制策

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故选C。

7.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

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

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叫感轲,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错误,

依据“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穗轲”可知,他当时因为轻薄也

为他人排挤,于是不能登第,也就是“不得志”的意思,而不是“喻朋

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

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

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

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

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

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A项,“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

他会面”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

令仆者谓日:‘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并没有“发现元稹

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面”。

B项,“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愿”理解错误,原

文是“文公惜其才,为着《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意思是“韩

愈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讳辨录》来辩明,但是最后也没

有成功”。

C项,“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

的资料”理解错误,原文是“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

恐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涸中矣“,意思是‘我与李贺从小一

起长大,讨厌他的傲慢,常常想报复他。你给的李贺歌诗和我原来有

的,一起投在了脏水中“,所以此处应该是“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贺傲

慢无礼”。

D项,正确。

故选D。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

改正。译为:我完全记得他所写的作品,也见到他有很多删改的地方,

请将搜辑到的东西给我看看,我会为您改正。注意得分点:某,我;

尽,完全;为,动词,写;所为,所字结构,所写的作品;点窜,指

修整字句,润饰;辑,编辑,辑录;视之,拿给……看;为,介词,替、

给。

(2)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诅容执贽造门,反遭轻

薄?译为元稹科举考试及第既不是在晚年,对于李贺而言也是长辈,

怎么可能带着礼物去拜访,反而遭到轻视鄙薄?注意得分点:擢第,

科举考试及第;迟暮,晚年;于,介词,对于;诟容,怎么可能;贽,

礼物;造,拜访;轻薄,轻视鄙薄。

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

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

析判断。

本题:

C项,“却未能受到主人的重视”错误,“朝嫌剑花净,暮嫌剑

光冷。”这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意谓:他早上叹息宝剑未能沾

上鲜血,晚上也叹息宝剑白白地射出幽冷的清光。也就是说,他急切

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两句诗都表达同一个意思,

以重复的笔法铺写其百无聊赖。可见,这剑并不是未能受到主人的重

视。

故选C。

1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

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

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

现手法。

本题:

从材料一、二中结合“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

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

第,何事来看李贺?…“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恐报

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涸中矣”可见李贺虽才华出众而自视极高,

在待人接物时不免放诞倨傲,由此也遭到旁人的嫉恨排挤,以致经历

坎坷,仕途不顺。

而在《走马引》一诗中,首联“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这两

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意谓:我拥有离乡行侠用的宝剑,它的锋

利世上罕见。夸说武器的锋利,实是吹嘘技艺的高超,自诩利刃天下

无双,犹言自负绝艺天下难敌。颔联“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这

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意谓:终日在市井走马横行的浮浪子

弟,夸说起自己的武功来总是满面得意。颈联“朝嫌剑花净,暮嫌剑

光冷这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意谓:他早上叹息宝剑未能沾

上鲜血,晚上也叹息宝剑白白地射出幽冷的清光。也就是说,他急切

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尾联“能持剑向人,不解

持照身这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意谓:你别动不动就想杀

别人,怎么就不想想该怎样防护自己呢?言外之意是说,自称能仗剑

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

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可见,李贺自拟为仗剑远游的“襄阳走马

客”,虽才能出众,却终不见用,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

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

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

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

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

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和年间,进士李贺擅长作诗。韩愈深为器重,常在官僚措绅之间

加以赞誉,李贺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相国元稹年纪已老,是以明经科

及第的,也常在写诗上下功夫,一直希望能结交李贺。有一天他带着礼

物上门拜访,李贺不接纳他的名帖,叫仆人对元稹说:“你是明经科及

第,来看我干什么?”元稹没再说什么羞愤地离开。后来他当左拾遗制

订策略渐渐做到了重要的职位,等到他当了礼部郎中就说李贺的祖父

李祢的名讳是“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他应该避讳,不能当进

±o李贺当时因为轻薄也为他人排挤,于是不能登第韩愈爱惜他的才

华,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讳辨录》来辩明,但是最后也没有成功。

材料二:

李藩侍郎经常品读李贺歌诗,为李贺歌诗作集。序文没有写成,

知道李贺有一个表兄且是贺的文学朋友,召见他,拜托他搜访李贺所

遗失的歌诗。那个人接受了。并且请求,“我都记得他写的歌诗,也

见过他很多草稿。请你把所要整理的让我察看一下,应当为他改正。”

李藩很高兴,并且把所要整理的李贺歌诗交给了他,经过一年,李贺

歌诗全没了。李公怒,又召见他并责备他。他说:“我与李贺从小一

起长大,讨厌他的傲慢,常常想报复他。你给的李贺歌诗和我原来有

的,一起投在了脏水中。”李公大怒,喝斥他出去,悔恨了很长时间。

因此李贺歌诗流传下来的很少。

材料三:

《剧谈录》:“元和年间,进士李贺擅长作诗。韩愈深为器重,常在

官僚措绅之间加以赞誉,李贺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相国元稹年纪已老,

是以明经科及第的,也常在写诗上下功夫,一直希望能结交李贺。有一

天他带着礼物上门拜访,李贺不接纳他的名帖,叫仆人对元稹说:‘你

是明经科及第,来看我干什么?’元稹没再说什么,羞愤地离开。”质疑:

元稹科举考试及第既不是在晚年,对于李贺而言也是长辈,怎么可能

带着礼物去拜访,反而遭到轻视鄙薄?小说没有根据像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

也舍①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国

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

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节选自《荀子》)

(注)①舍:除了。

(三)

已经63岁的张桂梅,现为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

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2020年12月10日,她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其动人事迹经多家媒体再度报

道后,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两次为湘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的湖南农业大学商学

院副教授张雅说:“张桂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刻领悟

到“一诺千金、抱柱之信’的脱贫攻坚中国精神。张桂梅点亮乡村女

孩梦想、改变地们人生命运的善举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用教

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展示了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是

我们虚心学习的时代榜样」

”张桂梅老师数病缠身,忍受剧痛,却坚守贫困山区40余载;

生活清苦,节衣缩食,却甘将所有付之教育;事无巨细,起早贪黑,

只愿将代际贫困斩断;家访万里,苦口婆心,照亮大山女孩的追梦之

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教师王力说,“作为城区小

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信念

不动摇。我们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勇挑责任与担当,为

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二是坚持清雅作风不懈怠。从热爱自身工

作做起,从践行点滴做起,从关爱每一名学生做起。”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贵州省“青年英才”陈艳波

认为,张桂梅感动时代的精神恰恰是时代所需要和弘扬的。他动情地

说:“身患23种疾病,12年家访覆盖1552名学生,形成累积11万

公里,将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送进大学…….给缺少教育资源的偏

远地区建设免费高中,为受到陈旧观念束缚的农村女孩找到出路。张

桂梅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这种无私的关爱,

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回报则是在回应这份爱,散播这份爱。”

令人高兴的是,华坪县已经成立了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资金主

要用于女高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华坪县的教育助学活动。

(《聚焦时代楷模张桂梅:“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别人点亮一盏灯”》,

《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4日,有删改)

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B.君子不齿齿:同列

C.师者,所以正礼也正:使……正

D.则人有快快:放纵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

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B.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

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C.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

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D.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

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14.下列解说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倡

导者,主张复兴儒学,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

B.句读指古代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

而须停顿处为“读”,与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逗号相同。

C.荀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先秦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集

大成者,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D.礼是儒家思想核心之一,是古代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

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不同于现代人们所说的文明礼貌。

15.下列对第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视选材,选取了不同人物对张桂梅的评价,展现了张

桂梅作为“时代楷模”的重要影响。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张桂梅事迹影响巨大,后并列分

段举例说明,逻辑合理,布局简洁。

C.文章具体明确地交待了受采访者的职业、身份,凸显信息来

源的权威性,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

D.文章引用的评价,既有客观的数字,又有生动的事迹,还有

发自肺腑的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17.请结合两则文言文中关于“师”的论述,简要分析张桂梅事

迹的时代价值。

【答案】

12.A

13.D

14.B

15.C

16.(1)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2)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重视老师;尊敬重视老师,国家的法

令制度就能得以保存。

17.①韩愈认为从师学习使人明智,痛惜人们不从师学习。张桂

梅办免费高中,为受陈旧观念束缚的农村女孩提供教育,帮助她们找

到出路。

②荀子认为兴国则必贵师重傅。张桂梅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

递,改变落后地区教育面貌,受到国家表彰,表明尊师重教对国家兴

盛有重要意义。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道:风尚。故A错。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是”是动词,做谓语,其宾语为“师法”,故“师法”后断

开,排除AB两项。

“故”表是后文是结果,所以“故”前断开,排除C项。

正确的断句是: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

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

自安者也。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逗号相同”错,与现行白话文中的

句号、逗号不同,“读”相当于句中停顿。故B项错。

故选Bo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凸显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有误,交代人物的身份、职业等,

是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故C项错。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于,对于;其身,他自己;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

动词,从师学习;惑,形容词作动词,糊涂。

(2)兴,振兴;贵,动词,尊重;重,动词,重视;法度,法令

制度;存,保存。

17.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

代精神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两则文言文中关于‘师’的论述,简要分析张桂

梅事迹的时代价值”,韩愈在《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和老师的重

要作用,张桂梅免费办中学,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体现了老师的传

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荀子看来,“师者,所以正礼也二老师是用来

端正礼法的,国家的振兴,必须依靠老师,张桂梅受到国家的表彰,

被授予时代楷模,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

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

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

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

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

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

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

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

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

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

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所以没有礼,

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不遵

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

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

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国家想

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教师受尊重,国

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国家如果趋于衰败,一定轻视教师,教

师受不到尊重,人就会放纵性情,人肆意放纵,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

受到破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触舶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

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

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故名之

为愚溪。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

以溉灌。又峻急多垠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

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

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

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

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三)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节选)

杨有山

苏轼和柳宗元,都曾长期被贬荒远异乡。二人的诸多作品,虽同

属贬地山水游记,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柳、苏描写山水风物的目的不同。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

被贬南荒,仍然执著追求“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和孤高耿介的人格,

对忠而被逐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寄托,选取与自己

的性情、人格相类的奇山、异石、幽泉,托物言志,使外物成为作者

人格、心灵的象征。苏轼贬后山水游记更多地表现了齐一万物、忘怀

得失的旷达超脱情怀,从哲理高度化解党派纷争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

和人生痛苦,从而达到心境的淡泊宁静。

柳、苏贬后写作山水游记的目的不同,导致他们选取、描写山水

风物的态度和标准不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明显的主观刻意性,而

苏轼的山水游记则具有客观随意性。柳宗元以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

视角观察山水,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使得清幽之

景饱含幽怨之情。较之柳宗元,苏轼对于山水,是率性的吟赏,其本

意在于无心。作者以非功利的心态欣赏山水风物,感悟山水风物中蕴

涵的宇宙人生哲理,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

由于以上的原因,二人的山水游记产生了意境差异。柳文多为“有

我之境”,苏文则多为“无我之境”。柳宗元贬后山水游记重寄托,刻

意选取,甚至是创造适合抒发孤高、愤懑、失意感情的山水意象与氛

围,他的山水散文无不打上其身世的印记,在模山范水的同时,抒写

放逐蛮荒的愤懑与不平。不管是“不与培壤为类”的“特立”不群的

西山,还是“其境过清,凄神寒骨,不可久居”的小石潭,无不是作

者“以我观物”所创造的“有我之境”。苏轼贬地山水游记,注重以齐

一万物、超然物外的态度描写山水风物,因物悟理,触处生春,多表

现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旷达超脱情怀。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前赤壁赋》等都是不执于我、不滞于物、豁达圆通的“无我之境”。

1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危:正直B.山川相缪缪:盘绕

C.智者乐也乐:喜欢D.专而名焉名:命名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常常采用

主客问答形式,一般贬抑主人的观点,伸张客人的观点。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短歌

行》,建安文学具有刚健质朴、慷慨悲凉的特点。

C.灌水之阳指灌水的北面,阴阳在中国古代可以表示山水地理

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而山北水南称为阴。

D,柳宗元和苏轼是“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

古文运动浪潮,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

辱/而愚之可也

B.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

辱而愚之/可也

C.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

虽辱/而愚之可也

D.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

虽辱而愚之/可也

21.下列对第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辨析柳宗元和苏轼在贬谪时期所创作的山水游记艺

术风貌的差异,并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

B.苏轼以非功利的心态率性随意地欣赏自然山水风物,柳宗元

则功利地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抒愤载体。

C.选文末段列举柳宗元山水游记作品中的景物,意在说明柳文

中“有我之境”是作者“以我观物”创造出来的。

D.选文整体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在分述观点时采用递进

式的论述结构,逻辑清晰,层次井然,说理透彻。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23.第三个文本标题中“哲人”与“骚人”各有什么含义?请结

合两个文言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18.A

19.A

20.D

21.B

22.(1)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我应拥有的,

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

(2)我喜爱这条小溪,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

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23.哲人指从哲理高度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心境变得淡泊

宁静的人。在《赤壁赋》中,苏轼由眼前的“水”“月”领悟关于变

化和永恒的道理,从被贬的痛苦中突围而出,忘怀得失,旷达超脱。

骚人指执著追求政治理想,对忠而被逐的遭遇激愤不平的孤高耿介之

人。在《愚溪诗序》中,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借愚

溪自嘲,抒发内心失意愤懑的情感。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襟危坐,意思是“整好衣襟坐端正地坐着”。危:端正。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一般贬抑主人的观点,伸张客人的观点”错。应是一般贬抑

客人的观点,伸张主人的观点,即人们常说的“抑客伸主”。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

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

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不屑”是“蛟龙”的谓语,句子没有宾语,应在“不屑”后断

开,排除AB;“云雨”是“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虽辱而愚之”是“可也”的主语,句子是判断句,可以在主语后断

开以示强调,排除C。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柳宗元则是功利地……”理解有误。原文是“柳宗元因‘永

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仍然执著追求‘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和

孤高耿介的人格,对忠而被逐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

寄托,选取与自己的性情、人格相类的奇山、异石、幽泉,托物言志,

使外物成为作者人格、心灵的象征”,这并非“功利”。

故选Bo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且;况且;“苟”,如果;“虽”,即

使;“取”,占有。

(2)“入;沿着小溪往里走;“绝:非常、特别;“家”,

名词作动词,定居。

23.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先看第三个文本中的“哲人”,苏轼就是典型的“哲人”的例子,

“苏轼贬后山水游记更多地表现了齐一万物、忘怀得失的旷达超脱情

怀,从哲理高度化解党派纷争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和人生痛苦,从而

达到心境的淡泊宁静”“作者以非功利的心态欣赏山水风物,感悟山

水风物中蕴涵的宇宙人生哲理,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二可见“哲

人”指从哲理高度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心境变得淡泊宁静的人。

《赤壁赋》中,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

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

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

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

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

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

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

活。

柳宗元是“骚人”的典型代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

贬南荒,仍然执著追求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和孤高耿介的人格,

对忠而被逐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寄托”“柳宗元贬

后山水游记重寄托,刻意选取,甚至是创造适合抒发孤高、愤懑、失

意感情的山水意象与氛围,他的山水散文无不打上其身世的印记,在

模山范水的同时,抒写放逐蛮荒的愤懑与不平二可见“骚人”指执

著追求政治理想,对忠而被逐的遭遇激愤不平的孤高耿介之人。《愚

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

贬南荒,借愚溪自嘲,抒发内心失意愤懑的情感。从“予以愚触罪”,

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

愤世嫉俗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参考译文:

(-)赤壁赋(节选)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箫

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

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

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

所围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