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第II卷前的答案表格中!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1.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中,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二者差异巨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现墓葬的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属于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诞生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C项;陶寺都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青铜鸟足神像,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A.多元一体 B.历史悠久 C.与时俱进 D.延绵不断【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可知这件青铜器有多种文明的特征,将多种文明特征融为一体,所以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融合多种文明体现的是多元一体,并不能体现历史悠久,历史悠久强调其持续时间,排除B项;与时俱进强调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延绵不绝强调其持续发展的进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宗法与宗庙制、土地制度等,使商代成为可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历史传承的唯一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甲骨文发现之前无信史可言 D.甲骨文验证了史书相关记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占卜制度、土地制度等”可知,甲骨文作为实物史料记录了大量有关商朝时期的信息,这就印证了史书的有关记载,D项正确;文物、传统技艺、口头传承、历史遗迹等都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所以文字并不是历史传承的唯一载体,排除A项;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可能会找到更早的文字,排除B项;甲骨文发现之前就有信史,只是没有印证商代是信史,排除C项。故选D项。4.以下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尚书·召诰》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A.天人合一 B.敬天保民 C.悯人悲天 D.人定胜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强调的是君主要顺应上天、敬德保民;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为君主要以民众为镜,反思自己;材料“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强调君主要世世代代保民;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敬天保民,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排除AD两项;悯人悲天指的是对人民疾苦和世事艰难的哀叹和悲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5.《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一记载描述的是()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宗法分封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知,天子下面形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结合所学知识,是西周的宗法分封制,D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方式,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是指王位按照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世袭制并非题目主旨,排除B项;C是商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夏、商、西周等早期国家突出的特征是()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 B.拥有军队等国家机器C.实行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王朝世袭,设有职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与秦朝大一统相比,早期国家都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是突出特征,A项正确;B是历代王朝都有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问题,排除C项;历代王朝都是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A.社会秩序的崩溃 B.诸侯争霸的格局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楚国实力的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9世纪至战国时期(楚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项正确;根据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不能得出社会秩序崩溃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诸侯争霸格局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一时期楚国实力是否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8.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B.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B项正确;AD项都是变法的次要作用,排除AD项;变法是加速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排除C项。故选B项。9.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A.儒家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法家C.法家道家儒家 D.法家儒家道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强调“事异则备变”,因此①是法家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仁”,进行德治,体现了其民本思想,符合题干中“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因此②是儒家思想主张;老子是道家主张,强调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源,因此③是道家主张,综上所述,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实行郡县制度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三公九卿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可知,材料指的是秦朝在灭亡后,在政治上对后世仍旧存在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继承,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货币属于经济上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实行郡县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均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均不能全面概括秦朝在政治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D项。故选C项。11.《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武帝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朝的设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盐铁官营的实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较大,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出现“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现象,B项正确;中朝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材料反映的是王国问题,排除C项;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会导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王国范围缩小,排除D项。故选B项。12.为了稳固边疆,开拓疆域,西汉时期设置了()A.安西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B项正确;安西都护、北庭都护是唐朝设立,排除A、C项;清朝设立伊犁将军,排除D项。故选B项。13.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可知,应为东汉时期的繁荣景象,B项正确;“文景之治”为西汉初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为唐朝初期唐太宗在位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排除C项;“开元盛世”为唐玄宗时期时期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故选B项。14.《史记》成书后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其中以班固续写的《汉书》最为成功,班固一方面承袭《史记》,另一方面也多有创新。与《史记》相比,《汉书》的特色是()A.采用纪传体载 B.开创通史体例 C.具有文学特色 D.进行断代叙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与《史记》相比,《汉书》的特色是进行断代叙事,D项正确;采用纪传体载是《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点,排除A项;《史记》是通史体例,且时间比《汉书》早,排除B项;《史记》和《汉书》都有文学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1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C项正确;AB项都是在夏朝左右,排除AB项;D项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16.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的影响有()A.北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南方政权更加统一稳定 D.促进北方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与北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无关,排除A项;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家并不统一,排除C项;当时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17.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的影响是()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C.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并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与文化认同,从而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无法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A项;汉武帝采用董仲舒思想后,儒家学说开始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与削弱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国古代某部农书记载了食物原料以及各种主副食的加工、烹饪方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肉食制作方法,体现出当时饮食文化胡汉融合的特征。这部农书是()A.《神农本草经》 B.《禹贡地域图》 C.《齐民要术》 D.《元朝秘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记载了食物原料以及各种主副食的加工、烹饪方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肉食制作方法,体现出当时饮食文化胡汉融合的特征,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A项;《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元朝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1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突出的原因是()①社会变革与发展激发了文艺的创作活力②民族交融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③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的传播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产生了需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经济恢复,南方经济开发,为文艺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变革与发展激发了文艺的创作活力,①正确;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②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的传播,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是宋朝的时代特征,和这一时期不符合,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0.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选拔官员由推荐到考试,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①正确;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科举制通过全国考试,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说明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④正确;①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信息,排除②,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文轻武,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B项。21.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所以,“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康乾盛世”发生于清代,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图是某一朝代设置的中央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图画信息可知,图中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朝内外朝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清朝实行军机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3.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新机重启”得益于()A.疆域扩大 B.文化繁荣 C.民族交融 D.制度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知,李唐王朝容纳塞外和中原文化,民族交融促进李唐王朝的盛世,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疆域扩大与“新机重启”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繁荣,故文化繁荣是“新机重启”的结果,排除B项;制度创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如表为唐宋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年代总人口数(户)北方人口(户)北方人口占比(%)南方人口(户)南方人口占比(%)天宝元年(742年)897万489万54.5408万45.5太平兴国五年(980年)641万254万39.6387万60.4元丰元年(1078年)1660万566万34.11094万65.9崇宁元年(1102年)1812万592万32.71220万67.3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对外贸易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宋(时期)。根据唐宋时期人口数量变化可知,唐、北宋两代,南方人口和户数逐渐超越了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北人口变化,与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25.“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开始实行的()A.租调制 B.均田令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项正确;租调制、均田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项;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乱时C.黄巢起义后 D.五代十国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可知,材料强调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发生在安史之乱后,B项正确;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平定了突厥,而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中后期,排除A项;唐末爆发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武人干政,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赍(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A.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C.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答案】B【解析】根据“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尽市文籍”等信息可知,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有巨大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是民族交流的产物,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首开”,也无法体现“中学西传”,排除D项。故选B项。28.隋唐时期,医药学成就斐然。下列著作中,产生于该时期的是()①《黄帝内经》②《千金方》③《唐本草》④《本草纲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金方》成书于唐代,②正确,《唐本草》是唐朝官修的药学专著,③正确,C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①错误,《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④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9.杜甫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诗史”。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A.艺术水平高超 B.题材涉猎较为广泛 C.后世留存较多 D.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战乱、人民的疾苦以及社会的动荡,其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D项正确;“艺术水平高超”是杜甫诗歌的特点,但不是其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排除A项;“题材涉猎较为广泛”是杜甫的文学创作特点,不是其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排除B项;“后世留存较多”主要体现他的诗歌,流传程度广,与其诗作被后人誉为“诗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30.辽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了唐宋制度,同时还实行猛安谋克的管理系统。这些制度的实施()A.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 B.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C.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D.体现其因俗而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辽朝根据本国情况设置了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则在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实行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说明这些制度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辽和金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制度,并不是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进行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并不是为了巩固疆域统一,排除B项;辽和金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31.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以上措施体现的特点是()A.守内虚外 B.强干弱枝 C.分化事权 D.崇文抑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可知,宋朝通过分化事权,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守内虚外是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只符合材料部分意思,排除B项;崇文抑武的国策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飞速发展,却造成尚武精神的逐渐弱化,最终导致亡国,排除D项。故选C项。32.宋朝时,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被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B.百姓能够自由更换职业C.农民人身束缚减轻 D.居民可以随意迁移住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可得出宋代阶层流动频繁,不以家世衡量人的地位,反映了门第观念在逐步淡化,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宋代阶层流动速度加快,未提及老百姓职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农民人身束缚减轻”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居民迁移住所问题,无法得出“居民可以随意迁移住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3.古代中国某位改革家提出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推行“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举措,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位改革家是()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范仲淹 D.王安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他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们的守旧心理,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要效法,人们的议论不需要担心,这表明了他的决心,变法内容主要有“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举措,D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内容主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姻,排除B项;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34.两宋时期,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东南亚地区也将宋钱作为辅币广泛流通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宋朝()A.朝贡贸易的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繁荣C.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D.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故宋朝的货币会在周边政权中广泛流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朝贡贸易逐渐萎缩,排除A项;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利于宋钱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5.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宋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宋朝官府对土地买卖不进行干预,导致田宅无定主的成为普遍现象,土地流动的普遍体现出国家控制相对松弛,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社会成员的身份平等和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BC项;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A项。36.如表是宋代部分人物的名言。这反映出他们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B.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C.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信息可知,这些名言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所述人物的名言体现了他们受到理学的影响,而不是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排除B项;“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7.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下列关于《清明上河图》表述正确的是()A.属于山水画派风格 B.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C.表现了文人的个性 D.凸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体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现实主义、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而非山水画,也不是体现文人的个性,排除A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38.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和“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该发明是活字印刷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9.设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使司,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此国家治理模式创立于()A.宋朝 B.金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使司,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C项正确;宋朝、金朝、明朝都不是行省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40.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都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物资供应,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但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的新型运河,故并非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①错误,排除A项;①错误,排除C项;①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8分,共20分。41.史料与史实史料一:说明:该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中,有学者考证织锦为汉代蜀锦。织锦采用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织成,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以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织锦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极水平。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史料二: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1)阅读材料,指出史料一和史料二的史料类型。(2)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一和史料二的史料价值。【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献史料)和文献史料。(2)史料价值:可信度:史料一为出土文物,史料二为传世文献,两者都有较高的可信度。适用性: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对西域的管辖与开发;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和影响;丝绸之路;汉代织锦技术、汉代文字等。(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小问1】由史料一的文字介绍可知,这是出土于西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所以属于实物史料;而由于我们看到的是拍照的织锦,所以也可以说是图像史料,同时织锦上面有汉字,且配有文字说明,所以也可以说是文献史料;史料二是出自史书《后汉书·西域传》的史料,即文献史料。小问2】史料价值可以从其真实性和可信度、适用于研究问题等两个角度思考作答。从真实性和可信度看,史料一为出土文物,史料二为传世文献,两者都有较高的可信度。从适用于研究的问题方面看,由史料二“班超奋封侯之志”、“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