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上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训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破“的”一语(26分)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由外籍史家撰写的历史丛书,丛书的每一卷均由“标题”和“副标题”构成,其副标题往往蕴含了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特征的认识。1.下表撷取了丛书中的部分标题,选择相关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填涂字母)卷目标题副标题第一卷神话时代、夏王朝从神话到历史第二卷①②第三卷秦汉帝国秦始皇的遗产第五卷③中华的崩溃与扩大第六卷隋唐时代④第八卷⑤⑥第九卷明清时代海与帝国A.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B.魏晋南北朝

C.从城市国家到中华D.殷周、春秋战国

E.绚烂的世界帝国

F.辽、西夏、金、元2.丛书第一卷内容并非历史学家所写就,而是由考古学家完成。你认为如此安排写作的理由何在?3.丛书第三卷以“秦始皇的遗产”作为副标题,可见其强调的是()(双选)A.秦暴政与其速亡的关系 B.嬴政创制对后世的影响C.秦汉制度内在肌理延续 D.秦汉制度两者间的差异4.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单选)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5.丛书第九卷以“海与帝国”作为副标题。如果这一标题意在勾连明清时代国家政权与海洋的关系,请运用具体史实,说明这种“关系”。【答案】1.①D;②C;③B;④E;⑤F;⑥A2.目前尚未发现神话时代至夏王朝的可辨识文字;因此比较可靠的研究手段只有考古研究。3.BC4.C5.明清时期,施行闭关自守政策以维护皇权统治;与此同时,全球航路开辟,列强东来,严重挑战了明清海防政策。【解析】【1题】本大题是综合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第一卷标题和副标题为“神话时代、夏王朝”与“从神话到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期,春秋战国则是城邦国家向大一统中华的转变期,由此可知第二卷应为殷周、春秋战国(D)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C);依据材料,第三卷标题和副标题为“秦汉帝国”与“秦始皇的遗产”。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政权更迭频繁,是中华文明的动荡期,第五卷标题应为魏晋南北朝(B);第六卷标题为“隋唐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期,对外交流广泛,影响深远,因此副标题应为绚烂的世界帝国(E);根据选项,结合所学知识,辽、西夏、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八卷应为辽、西夏、金、元(F)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A)。【2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话时代至夏王朝时期,目前尚未发现可辨识的文字记录,因此通过考古研究来探寻这一时期的历史更为可靠。【3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如郡县制、度量衡统一等,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制在汉初得到延续和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C项正确;本卷副标题强调的内容更多地与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相关,秦暴政与其速亡的关系并非其主旨,排除A项;秦汉制度两者间的差异卷副标题的主要关注点,排除D项。故本题选BC项。4题】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体现了元朝时期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这是民族歧视政策,不能体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二元统治模式,C项正确;“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体现了辽朝蕃汉分治的二元统治模式,能够佐证材料观点,排除A项;“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体现了元朝时期中央官职由蕃汉人共同担任,这能够体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二元统治模式,排除B项;“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体现了金朝时期把女真人迁到内地,实行与汉人相同的农耕方式,这能够体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二元统治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5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闭关自守政策,旨在维护皇权统治和防止外部势力入侵。这种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了向近代社会转型机遇。与此同时,全球航路开辟,列强东来,对中国海防构成了严重挑战。二、达·伽马的航行及认识(21分)6.达·伽马的航行及认识某学习小组同学在研究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时,对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航行路线图容易搞混。所以,他们首先找到了统编教材练习册的地图(如下)。(1)他们发现迪亚士的船队只到达了①________,而达·伽马的船队最终到达了②________。(填空)研究地图后,他们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船队的航行路线不是重合,而是有相当大的区别?为此,他们先找到了教材,教材只叙述了两支船队到达的地点,并没有讲述路线差别的原因。于是他们继续寻找相关书籍,终于在麦克尼尔著《世界史》第十八章“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中找到了答案材料一“导航仍然是不精确的,因为直到航行计时器发明(1760年),精确确定地球经度(东—西)的方法还未知。纬度(南—北)的方法可以通过找到正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测量出来。1497年达·伽马在不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了97天,但是仍然准确航行。他知道他的目的地(非洲西南端)的纬度,因为迪亚士在探险行情中已经测量并记录了这一地点的纬度。通过向大西洋深处航行,那里没有来自鱼群的危险,但多风且风力更强大,达·伽马安全到达他意向中的着陆点的纬度,比他沿海岸航行快捷得多。然后,他调转船头向东,直到预想的海岸出现于视线之中。”(2)《世界史》章节标题“地理大发现”的表述体现历史视角是(________)(单选)A.唯物史观B.革命视角C.社会史视角D.欧洲中心论(3)麦克尼尔如何解释达·伽马的船队没有完全遵循迪亚士船队的路线?研究小组同学对上文中“达·伽马在不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了97天”这一航海事迹表示钦佩,进而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和船员都表达了敬意。他们也找到了后世赞扬达·伽马的材料材料二葡萄牙文学中的“全国史诗”,就有相当一部分在描写达·伽马的远航。——李海阳:《我眼中的航海精神一致敬达·伽马》(注:如1571年发表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其内容尤其集中在达·伽马的海上探险,在史诗中达·伽马代表了葡萄牙民族。)但是,研究小组同学在《企鹅全球史》(2012年第六版)中找到了关于一则关于西方人在印度洋活动的描述文字材料三首批抵达印度海岸的探险家很快开始袭击亚洲商船,折磨并屠杀其船员和乘客,掠夺货物,将毁坏的商船付之一炬。……葡萄牙人蓄意侵扰阿拉伯人的基地,破坏他们在东非创建的商贸网,使沿红海和中东到东地中海威尼斯商人手中的香料成本大增。(4)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以上两则材料对达·伽马等人航海活动的不同描述和评价?【答案】(1)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印度西海岸。(2)D(3)当时航海家已经知道计算纬度的方法,迪亚士船队已经记录了好望角的纬度,达•伽马船队可以通过计算纬度到达好望角,而不用一直贴着非洲西海岸航行;在大西洋深处航行可以避开鱼群,而且风多且风力大,使达•伽马船队的帆船能够更快地行驶。

(4)上述两则材料因处于不同时代背景,同时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和史观,因而对达•迦马等人航海活动有不同的描述与评价。

(立场)材料二葡萄牙史诗是从葡萄牙人或西欧殖民者立场出发,歌颂达•伽马的航海壮举;而材料三是当代史家著作,相对客观地描述了达•伽马及后继的殖民者对印度洋沿岸人民的侵略行为,及造成的悲惨状况。

(视角)材料二葡萄牙史诗作者从欧洲中心视角出发,歌颂达•伽马等航海家对葡萄牙乃至西方带来的进步;而材料三历史著作的作者持全球史视角,不偏袒西方,所以客观描述了亚、非、美民众为这种进步付出的代价。

(时代背景)材料二葡萄牙史诗著于西方殖民时代,所以歌颂达•伽马等人的殖民行为;而材料三历史著作成书于当代,即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的时代,所以对达•伽马等人的殖民行为在句里行间予以谴责。

应该既看到达•伽马等航海家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要谴责他们对亚、非、美洲人民的殖民侵略。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的船队只到达了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而达·伽马的船队最终到达了印度西海岸。(2)根据“地理大发现”可知,这种表述体现的是欧洲中心论,是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的地理环境。(3)根据材料“导航仍然是不精确的,……因为迪亚士在探险行情中已经测量并记录了这一地点的纬度”可知,当时航海家已经知道计算纬度的方法,迪亚士船队已经记录了好望角的纬度,达•伽马船队可以通过计算纬度到达好望角,而不用一直贴着非洲西海岸航行;在大西洋深处航行可以避开鱼群,而且风多且风力大,使达•伽马船队的帆船能够更快地行驶。(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上述两则材料因处于不同时代背景,同时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和史观,因而对达•迦马等人航海活动有不同的描述与评价。再结合材料中的内容,从立场、视角、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三、工业革命中的女性(28分)7.工业革命中的女性。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的角色与地位也随之变化。(1)下列成果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双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双选)。(2)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属于此范围的是____(单选)A.手工工场、工厂制度B.工厂制度、垄断组织C.垄断组织、跨国公司D.工厂制度、跨国公司材料一伦敦布莱恩特和梅公司的火柴厂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的工资却不到5先令。公司实行从3便士到1先令不等的罚款,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额工资。违规行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经允许上厕所。……火柴所用的黄磷原料,导致皮肤发黄、脱发和颚骨炎(骨癌的一种)。——1888年安妮·贝桑特《伦敦的白奴制》(3)根据材料一,概括女工工作的特点。女工处境经报道后,引发关注。该公司强迫女工签署声明,这激起了她们的愤怒,发起了“1888年火柴女郎罢工”。材料二《Pall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工作条件的运动。英国最著名的《泰晤士报》等其他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评论说:“女工们没有被允许走自己的路,而是在不负责任的顾问怂恿下去罢工。这些现代工业化世界的害虫,正竭尽全力使这场争论达到顶点。”——摘编自夏金娇《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变》(4)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归纳当时社会对女工罢工态度并分析原因。材料三在两周内,由于工会的支持和一场筹集了400英镑巨款的公共运动,妇女们赢得了重大的让步。她们组织了煤人工会——英国最大的妇女和女孩组成的工会。这是英国“新工会主义”爆炸式的巨大进步,当时技能不熟练的无产阶级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安娜·慕尼沃兹和艾伦·伍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解放》(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变化。【答案】(1)AC;BE(2)B(3)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管理严苛,影响身体健康。(任意3点)(4)当时对于女工罢工有支持、批评两种态度。英国自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这种社会阶级关系的集中反映。双方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亦影响到社会对女工罢工的评价。(5)女性地位提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女性自身抗争、社会力量的支持。工业革命中技术的变革引发了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形成,由于机器操作的便利性,使得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同时工厂制度下对女性的剥削也在发生,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遭遇到资本家们的阻挠,但在社会支持与女性抗争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专属于女性的工会组织,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其代表成果有蒸汽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A项和C项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使用、内燃机及石油化工的发展,其代表成果有汽车、电话等,B项和E项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2)根据材料“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大工厂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量的组织和个人手中,产生了垄断组织,B项正确;手工工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组织形式,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3)特点:根据材料“伦敦布莱恩特和梅公司的火柴厂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的工资却不到5先令。”可知,工作时间长,收入低;根据材料“公司实行从3便士到1先令不等的罚款,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额工资。违规行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经允许上厕所。”可知,管理严苛;根据材料“火柴所用的黄磷原料,导致皮肤发黄、脱发和颚骨炎(骨癌的一种)。”可知,影响身体健康。(4)态度:根据材料“《Pall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工作条件的运动。《泰晤士报》等其他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可知,当时对于女工罢工有支持、批评两种态度。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自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这种社会阶级关系的集中反映。双方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亦影响到社会对女工罢工的评价。(5)根据材料“妇女们赢得了重大的让步。她们组织了煤人工会——英国最大的妇女和女孩组成的工会。这是英国‘新工会主义’爆炸式的巨大进步,当时技能不熟练的无产阶级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性地位提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女性自身抗争、社会力量的支持。工业革命中技术的变革引发了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形成,由于机器操作的便利性,使得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同时工厂制度下对女性的剥削也在发生,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遭遇到资本家们的阻挠,但在社会支持与女性抗争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专属于女性的工会组织,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四、“荒唐”的檄文(25分)8.“荒唐”的檄文强权之“理”,亦见“强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至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1)就“檄文”发布时间看,英国此举意在()A.否认入侵事实 B.自证入侵合法C.扭转贸易逆差 D.申诉所受冤屈(2)运用所学,批驳材料一中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材料二:据《广东军务记》载:“初九、初十日……(夷)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十一日,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3)材料二所反映的是()A.清军坚守吴淞炮台的场景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C.林则徐发动民众销毁鸦片 D.太平军浴血抵抗洋枪队材料三:尔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尔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材料四:英国的殖民地扩张示意图(迄18世纪中期)(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材料三“檄文”中表达情感与观点?【答案】(1)B(2)定海、舟山等处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英国在明知中国禁绝鸦片的前提下,仍大量向中国大量出口、走私鸦片,攫取利益,本身就有“引诱吸食”的意图;中国官员抄搜烟土,虽有中国私营之嫌,但总体上看还是执行中国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英国对中国的入侵始于1840年,而在战争爆发一年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任三)(3)B(4)能判断材料三“告示”表达的情感和观点,对“告示”的情感和观点作出单方面的解释,如仅能意识到“微文”是列强侵略下民众正义的呼声,或仅能指出粤人联于时势,全面看待“告示”中的情感与观点。能完整引用材料,全面看待“告示”中的情感与观点。从历史源流的角度,对“告示”中情感与观点的实质作出解释,更要结合作者身份,既能够考虑到粤民此举因列强侵略而起,又能指出粤民此举是清朝长期专制、闭关国策下对社会各界影响的必然结果。(主要观点参考:出于爱乡、爱国之情愫,粤民此举完全可以被视为近代中国民众面对外来入侵时的自然反应。材料三告示中的内容折射出的是近代国人对外部世界,尤其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社会状况、乃至于世界格局发展的茫然无知,此时的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业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通过侵略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拥有了极为广表的殖民地,而对殖民地的剥削,进一步反哺了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粤民檄文中关于“羊呢、白银”等说法并不完全成立;至于英人学“我天朝法度”更是无租之谈,两者政体实有民主与专制之分,“茶叶、大黄”虽为中国农产,但工业时代下的英人不至于以此为命。由此可见,粤民告示的书写者仍以天朝自居,僵化礼教与妄自尊大心理交织,乃至要求英人等待百日,俟船只造毕,若英人再战再胜,“方为厉害”。考虑到作者的身份,此时能够书写如此“告示”的必然是当时社会中的知识份子与社会精英,在他们的视角下的文章尚且如此,遑论在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下,导致了以粤民为代表的中国民众,在面对时代剧变时的矛盾反应。【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一时间可知“檄文”发布时间为1841年,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爆发,根据“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可知英国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于清朝官员,由此可知,英国此举意在自证入侵合法,B项正确;材料中出处“《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可知英国并未否认入侵事实,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英国说明为什么入侵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禁烟运动,与扭转贸易逆差无关,排除C项;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