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3300~2300年的良渚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如下表)。这表明当时该地区()类型简介玉琮核心元素是神像;形制为上大下小,影射天地,中间的节面和直槽为沟通天地的方位和通道玉钺是生产工具或武器的代表;有无玉钺以及是否组装玉质的瑁镦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玉璧高等级墓葬中的玉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象征着当时的社会财富A.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强大 B.手工业的分工日益细化C.早期礼制文化已初见端倪 D.集权国家形态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300~23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中的玉文化内容较为复杂,不同的玉器不仅象征神权和王权的划分,还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反映出当时玉器已运用于社会运转之中,早期礼制文化已初见端倪,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玉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与“组织和动员能力强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不同玉器有着不同的象征,与手工业分工无关,排除B项;“集权国家形态已经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师(姜)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由此可知,西周()A.注重构建王室天下共主地位 B.统治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C.建立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统治 D.恪守华夏同源共祖的政治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关于周武王分封的描述是先分封前代先王后裔,然后分封功臣和宗亲,这一举措有利于笼络各部族的人心,营造天下共主的地位,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分封制一种统治方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雏形逐渐出现,至秦统一、我国才出现了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C项;材料与同源共祖的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时期,各国的货币形制彼此不同,市场上并存着多种货币。至战国后期,黄金在交易媒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秦国在瓦解六国时,常常用黄金贿赂各国政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这一变化源于()A.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秦国势力扩张的不断加速C.黄金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 D.金属铸币的技术较为落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市场上货币种类多元,至战国后期,黄金的货币地位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影响了其在市场上的流通,随着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统一”的货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黄金作为贵金属,不受各国政府发行的困扰,易在各国间流通,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也愈发提高,A项正确;秦国只是使用黄金的国家之一,秦国势力扩张不能充分解释黄金在各国使用的原因,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这一变化源于对“统一货币”的需求,而黄金被选用只是因为黄金的特性顺应了这一要求,因此黄金的特性不是根源,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使用黄金作为交易媒介,未提及黄金铸币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4.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奔吴越时,当地民众乃是“文身断发”的“荆蛮”;春秋初期,史书中关于吴越的记载仍十分罕见。至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出访鲁国,对周国的诗乐予以精准评价;至郑国,告诫子产应以礼治国;至卫国,盛赞当地君子很多。该材料反映出当时()A.中原文化开始向江南地区渗透 B.区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强C.儒学渐成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D.各族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吴越之地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较少,至春秋后期,吴国却出现了精通并践行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人才,这反映出当时区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吴越的传播,B项正确;史前时期,中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出现了文化互动,排除A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吴国季札一人精通中原文化,“各族”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5.朱熹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称其学说为:“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由此可推知,下列属于该思想家学说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可知,朱熹认为该思想家不仅具有辩证思维,还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故该思想家为老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D项正确;“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强调兼爱,是墨家的思想,排除A项;“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强调以礼治国,是儒家的思想,排除B项;“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强调顺时而变,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6.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制中对于皇帝的称谓、物品等予以特殊的规范,并强调皇位的世袭,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A项正确;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礼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解,排除B项;秦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处于初创时期,“达到了顶峰”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秦王朝二世而亡,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7.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A.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命运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统治阶级内部不仅面临着旧贵族的反攻倒算,还面临部分知识分子的反对;与此同时,由于暴政,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在各类矛盾交织中,秦王朝最终灭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亡原因的多元,与王朝命运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有旧贵族反对统一、“缺乏民意支持”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秦王朝开创的统治制度基本被后代王朝所沿袭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8.下面分别是西汉初期和西汉中后期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族矛盾渐成主要矛盾 B.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强化C.边疆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D.政治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国家主要防御对象是关东各王国;至西汉中后期,国家防御对象逐渐转为边疆地区,王国与郡的地位逐渐对等,这反映出西汉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同时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疆治理逐渐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B项正确;西汉中后期,匈奴问题逐渐解决,阶级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边疆治理”,且西汉时期边疆的治理模式与内地相似,多设郡县予以治理,排除C项;西汉时期,都城始终在长安,排除D项。故选B项。9.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时期的黄门译长出海贸易,主要携黄金和杂缯(丝织品),但这两类物品在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少被发现;考古学者却在沿线发现众多汉朝铜镜以及部分铜容器和铜炊具等。这说明()A.多重史料互证可丰富历史认知 B.汉朝文献史料的可信度较低C.最新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汉朝铜器最受海外市场青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两汉时期的海外贸易,既有文献记载(汉书),又有考古发现,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文献记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记录者的主观性、时代的局限性等,《汉书·地理志》作为记录汉朝历史的断代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考古发现虽然能提供实物证据,但也可能受到保存状况、发掘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汉朝铜镜在海外市场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C.冲击了皇权政治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出现大量封侯的现象,且多享有庞大的食邑,这削弱国家对基层社会经济的掌控,C项正确;外戚封侯且获得大量封邑,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外戚侯对食邑地区农民的剥削情况,无法得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B项;外戚封侯是专制皇权强化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11.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 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 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蜀、吴三国人才虽来自全国各地,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即多来源于各自统治范围内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这反映出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D项正确;曹魏集团统治疆域最广,人才涉及州郡范围也相对较广,但材料未涉及与蜀、吴人才的民族、阶层等情况的对比,无法得出“最具包容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局动荡推动人口流动,使三国人才来源都较为广泛,与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社会的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前赵刘渊灭西晋时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前秦苻坚在讨伐东晋时也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国家政策 B.华夷之辩思想壁垒已消弭C.统治者积极构建政权合法性 D.国家统一的前景日渐明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刘渊和苻坚都认为“帝王无常”“惟德所授”,结合当时华夷有别的社会背景可知,这些思想意在突破华夏为尊的正统观念,强调少数民族只要有德行,也可以获得天命,登临帝位,即为其政权合法性提供思想支持,C项正确;材料意在以“德”突破华夷有别的思想束缚,与“民本思想影响国家政策”无关,排除A项;“华夷之辩已消弭”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项;前赵刘渊灭西晋后北方陷入混乱,苻坚南征失败后,北方又重新陷入混乱,选项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A.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B.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C.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D.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根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晋至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政权林立的状态,并最终归于一统,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各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中为民族政权林立,而非军阀割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4.《隋书·经籍志》载:“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经史典籍的不同版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与此同时,隋文帝还敕令牛弘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隋文帝的这些举措旨在()A.强化国家政治认同 B.加强文化专制统治C.推动民间学术发展 D.发展社会文教事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发诏有偿收集全国图书,以统一全国书籍版本,但不将民间书籍据为国有;此外隋文帝还编撰《五礼》发行于世,以统一全国礼仪规范,这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书籍的整理,并不涉及对学术思想的限制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整理图书,与“民间学术”和“社会文教事业”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5.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民族/地域西域胡鲜卑突厥越靺鞨高丽吐蕃于阗疏勒党项人数2134153392111民族/地域西羌契丹安西奚铁勒安息回纥柳城胡沙陀日本印度人数19137187311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域外民族人员,这反映出唐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用人不拘一格,且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但材料中还涉及其他国家,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民族,还涉及域外民族,且材料不涉及对边疆地区的社会和制度改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6.唐前期,州府录事参军(七品)多负责检查本州府行政文书,对州府僚佐与属县官吏享有一定纠举权。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回到长安后即下诏增加录事参军的品级和俸禄;此后,录事参军的职位不断提高,并逐渐享有与州县令官共同负责地方行政的权力。唐政府对录事参军一职的调整意在()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保障战事运转B.完善地方监察体制,维持吏治清明C.强化地方分权制衡,实现强干弱枝D.改变地方权力架构,恢复中央威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逐渐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以便于平叛;战争形势缓和后,唐中央即开始调整地方权力架构,增强录事参军的职权和地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录事参军主要负责监察权,其权力提高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录事参军的职权和地位变化意在增强中央集权统治,与“维持吏治清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的“帝令(命)”都属于外在之命,是上天意志作用于人间政治的结果,因此纣王曾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代商自立后,周人在保持“天”的绝对权威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一定的人文主义的内涵,也就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周人的观念中,如果只知礼奉上天,却对民众的诉求无动于衷,是无法维持政权的统治来上契天命的,因为天与民是一体之两面,天意即民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于是“以德配天”转化为“德以保民”。——摘编自徐燕斌《西周的德性政治与合法性构建》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初,诏丞相、列侯、二千石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武帝亲自策问古今治国之道。董仲舒对策推尊儒学,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予禁止,受到武帝的赞许;其“天人感应”学说也为武帝寻找天人之征,拾遗补阙(缺),增强了武帝行使皇权的自信心。此后,武帝逐渐黜黄老刑名之言,为博士官置弟子,结业以后第其高下补郎中、文学等职,打开儒学利禄之门。与此同时,武帝仍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整饬吏治等。当时人物如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习文法吏事而缘饰以儒术;张汤为廷尉,条定法令,用《尚书》《春秋》作为文饰,是为“文法”。汉武帝以后,汉宣帝、光武帝、汉明帝等都重用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摘编自白兴华《论秦汉政治思想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治国理念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答案】(1)变化:由强调天命变为兼顾德治。(言之有理即可)原因:构建西周政权合法性的现实需要;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西周统治者的因时而变。(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外儒内法(儒法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使儒学成为封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统一;为后世封建王朝治国理政奠定了基本模式;为皇权专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易加剧社会思想的固化。(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我生不有命在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可知,由强调天命变为兼顾德治。原因:根据材料“在周人的观念中,如果只知礼奉上天,却对民众的诉求无动于衷,是无法维持政权的统治来上契天命的,因为天与民是一体之两面,天意即民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构建西周政权合法性的现实需要;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西周统治者的因时而变等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诏丞相、列侯、二千石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武帝亲自策问古今治国之道。董仲舒对策推尊儒学,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予禁止,受到武帝的赞许”“与此同时,武帝仍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整饬吏治等。当时人物如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习文法吏事而缘饰以儒术;张汤为廷尉,条定法令,用《尚书》《春秋》作为文饰”可知,外儒内法(儒法结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使儒学成为封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统一;为后世封建王朝治国理政奠定了基本模式;为皇权专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易加剧社会思想的固化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为西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李禹阶等《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材料二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其“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主政,不仅力排众议,坚持为冯太后服丧三年,还开展了迁都洛阳的工作。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三十已下……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次年,他又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摘编自许林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提升秦国国家战争资源获取能力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因。【答案】(1)举措: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施军功爵制;推行郡县制。(言之有理即可)(2)特点:自上而下;涉及范围广;以学习汉文化为主。(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转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度的汉化不仅没能彻底解决北魏内部的矛盾,还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3)共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变法者的坚决态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彻底。(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举措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举措:根据材料“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废井田,开阡陌;根据材料“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可归纳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实施军功爵制;推行郡县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自上而下;根据材料“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可归纳出涉及范围广;以学习汉文化为主。影响:根据材料“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转型;根据材料“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可归纳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度的汉化不仅没能彻底解决北魏内部的矛盾,还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小问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和北魏时期。共因:根据材料“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和“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和“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可归纳出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变法者的坚决态度;根据材料“商鞅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和“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可归纳出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彻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陂塘要修筑堤坝形成库容蓄水,又要设置闸门对水量进行分配控制,还要建造溢流等设施,以保证水库的安全;该设施可以对天然径流进行调节,以兴利除害。春秋时期是我国陂塘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至战国时期,小型陂塘兴建更多。青川秦墓中出土的“为田律”中记载有:“十月为桥、修波(陂)提(堤),利津梁”。——摘编自张芳《春秋战国至南北朝陂塘灌溉工程的发展情况》材料二秦汉至隋唐治水活动的地理分布统计表(部分)单位:次地区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方五省481574120南方五省78815131注:北方五省分别为: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南方五省分别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陂塘工程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隋唐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意义:有利于治理水患,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水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任答两点即可)(2)趋势:修建数量日益增多;由重北轻南逐渐转向重南轻北。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现实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南方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陂塘要修筑堤坝形成库容蓄水,又要设置闸门对水量进行分配控制,还要建造溢流等设施,以保证水库的安全。该设施可以对天然径流进行调节,以兴利除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陂塘工程有利于治理水患,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是我国陂塘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至战国时期,小型陂塘兴建更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陂塘工程促进了水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秦汉至隋唐治水活动的地理分布统计表”可以看出从秦汉至三国时期北方五省的治水活动要多于南方五省,从晋至隋唐南方五省治水活动要多于北方五省,隋唐时期治水活动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呈现出修建数量日益增多;由重北轻南逐渐转向重南轻北的趋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北方五省分别为: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南方五省分别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结合所学可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我国水利工程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进步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现实需要;受到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南方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