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B.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C.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D.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9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点,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状况,未涉及各文明是否发展到国家初始形态,排除B项;“孤立隔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原地区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出处事件主要内容《汤誓》商汤灭夏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泰誓》武王伐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昌敢有越阙志A.封建迷信思想在社会根深蒂固 B.神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C.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D.人文理性精神影响国家治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和周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汤灭夏时强调因为夏朝违背天意,自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灭夏;武王伐纣亦强调自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二者用神权为自己的灭夏、伐纣的行为合法化,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C项正确;材料与封建迷信思想无关,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对比,且商周时期王权处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天命观,这与人文理性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儒法结合的特征,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其实质在于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人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描述不符,排除C项;庄子主张逍遥,与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A.合纵连横 B.远交近攻 C.声东击西 D.先南后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统一战争采取的战争策略是远交近攻,B项正确;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排除A项;声东击西出自汉刘安的《淮南子·兵略训》和唐杜佑的《通典·兵六》,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赵匡胤统一中国,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7.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朝掌握中枢决策权,其成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由此可知,汉武帝建立的中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自身对朝政的控制,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权的转移,这与提高中枢决策效率和专业化发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与完善官员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织有攻(功)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尺。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A.创新性 B.系统性 C.实用性 D.理论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侧重于对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其实用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据材料无法体现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九章算术》中部分例题,不涉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出系统性的认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属于实用性数学,不属于理论性数学,排除D项。故选C项。9.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三国魏曹丕220~265年南朝梁萧衍502~557年蜀刘备221~263年陈陈霸先557~589年吴孙权229~280年北朝北魏拓跋珪386~534年两晋西晋司马炎266~316年东魏元善见534~550年东晋司马容317~420年西魏元宝炬535~556年南朝宋刘裕420~479年北齐高洋550~577年魏萧道成479~502年北周宇文觉557~581年A.社会分裂动荡 B.文化多元发展 C.经济中心南移 D.士族实力强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可知,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两晋时期有西晋和东晋,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众多政权的并立,表明这一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频繁更迭,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由于社会分裂和民族交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但表格中并未直接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一简表中也没有明确的相关信息来直接表明,排除C项;魏晋时期士族实力强大,但在表格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和相关数据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10.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石勒和苻坚都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首脑,儒学思想属于中原华夏族,后来的汉族文化,两位少数民族首脑重视儒学,属于汉化表现,因此材料中的举措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中,苻坚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石勒的汉化措施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汉化措施,这些措施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与强化中央集权不相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措施,材料信息不涉及儒学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1.《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D.国家财政充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财政充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只是说明了仓库物资充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指出粮食的储存情况或储粮技术,排除B项;备战备荒蔚然成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折射出()A.华夏认同观念的弱化 B.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C.唐代政治格局演变 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权力较大,威胁中央集权,材料中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政治格局由中央集权向藩镇割据演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朝觐对象的变化,没有涉及宦官和朋党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朝觐对象的变化,没有涉及边疆治理模式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3.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令,是行政机构。具体来说,中书省拟好的政令送达门下省时,如果门下省对诏书有议,就会“封还”,命令即算作废,皇帝的“画敕”也等于无效,即无法送尚书省执行,这有助于提高中枢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材料中做法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枢决策并没有发生异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民主政治的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两税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史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西晋某位学者因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味。”于是加以考订,并作地图。这位学者是()A.法显 B.裴秀 C.贾思勰 D.徐弘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以《禹贡》山川地名……于是加以考订,并作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裴秀著《禹贡地域图》,B项正确;法显是东晋人,排除A项;贾思勰是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排除C项;徐宏祖是明朝人,著有《徐霞客游记》,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史料记载,唐朝就已经设置了市舶司,且唐朝对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构建起唐代散射到世界各国的路径。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A.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文化发展兼收并蓄C.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边疆形势稳定和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设置了市舶司”“唐朝海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可知,唐朝时期海上交通发达,辐射范围广,说明唐朝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海上交通的便利,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发展兼收并蓄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边疆形势稳定和谐”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主要特点:家国同构。理解: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2)原因:旧有体制的端;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地主的兴起;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秦国进行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探究型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可得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结合所学知识,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是,根据材料一“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例如,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血缘宗法王国”。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可得出旧有体制的弊端;根据“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可得出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根据“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可得出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影响:根据“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可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根据“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可得出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材料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变化:由多元经济向单一种植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由迁移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由族群共同生产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任答三点即可)影响:加重了土地的负担,加剧了人地矛盾,易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经济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成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长期动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长期的耕作,自然环境出现恶化,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地资源丰富;魏晋以来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可得出由多元经济向单一种植经济转变;根据材料“‘食尽一山则移一山’……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可得出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根据材料“逐水草而生活……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可得出由迁移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根据材料“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可得出由族群共同生产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影响: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可得出加重了土地的负担,加剧了人地矛盾,易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结合所学,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经济现象:根据材料“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可得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成因:结合所学,从南方社会安定、自然环境优越、北方人口南迁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长期动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长期的耕作,自然环境出现恶化,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地资源丰富;魏晋以来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答案】(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可知,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据材料一“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可知,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据材料一“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