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18000字(论文)_第1页
《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18000字(论文)_第2页
《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18000字(论文)_第3页
《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18000字(论文)_第4页
《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18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研究[摘要]随着社会媒介化生存的趋势日益加剧,媒介作为基础设施沉淀于日常琐碎中,以多元形态与社会互构相嵌。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恰逢国家打通“舆论最后一公里”的进程推进,以整体性的观念研究SC县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也许可以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提出更加可行的建议。后疫情时代,疫情余波渐退,但以建设性新闻所持的新媒介逻辑分析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仍有一定价值。通过对SC县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研究,本文认为可以在坚守专业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多元对话、建构稳固共同体、提供优质地方服务,以期促进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良善发展。[关键词]建设性新闻;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生态目录TOC\o"1-3"\h\u24054一、研究缘起:后疫情时代下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应用 一、研究缘起:后疫情时代下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应用目前,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新冠疫情余波仍未消退的背景下,中国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呈现出多元主体互动、动态形塑结构的复杂样态。进入智媒时代以来,以多元媒介使用的受众媒介使用行为和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关切县域媒体发展状况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对多节点复合主体协同于动态中形塑舆论与媒体生态进行研究是未来可能的趋势。据CNNIC第47次中国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使用手机上网者占比99.7%。CNNIC.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CNNIC.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此外,2020年9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着力打造中央及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交织互助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被提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0-09/26/c_1126542716.htm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0-09/26/c_1126542716.htm同时,关照中西方的学界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作为一个新兴词汇正在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方面,在它发端的西方,受众疲倦于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不断出现对新闻界不满的呼声。回应此呼声,西方新闻界尝试开拓新的新闻理念与样式,以维护自我专业权威。另一方面,从全球视角出发,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在疫情和激增的网络传播主体、海量的疫情信息、长时间的媒体暴露所导致的“信息疫情”(infodemic)的双重夹击之下,焦虑、恐惧、不满等情绪渐积于社会群体之中,积极情绪引导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自然地,深受疫情影响的我国的传播生态也可以此视域考察。因此,结合前文中系统化视角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可以从建设性新闻视域出发,为我国县域媒体生态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综上,乘国家宏观政策之东风,以建设性新闻视域考察县域媒体发展问题,在数字化的智媒时代和新冠疫情余波尚未结束的后疫情时代,都有一定实践意义。同时,引入西方的建设性新闻概念,与我国的媒体实践发生勾连,在前人的研究的总结拓展之下,应当可以使这颗“他山之石”发挥其适当的作用。二、核心概念综述:建设性新闻与县域传播生态的研究现状(一)传播生态自从生态学相关理念被引入传播学领域之后,为新闻传播研究注入了不少活力,也为接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西方,尼尔波兹曼于1970年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媒介环境学(Mediaecology)博士点。事实上,在这一学科体系正式建立之前,包括英尼斯、麦克卢汉在内的学者就已开始初步阐述此种思想。英尼斯于《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提出不同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的属性,并认为不同的偏向会塑造不同的帝国形态。其中,媒介的偏向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麦克卢汉的论断则更为天马行空,他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思想从感官平衡、拓展与截除出发,以“后视镜”般的敏锐目光犀利地预测到了未来愈发媒介化的社会。回到尼尔·波兹曼,他继承麦克卢汉的理念,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观点。在其创建的媒介环境学派中,有着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从其命名出发,其中有两层隐喻:第一,媒介被视为整个巨大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物种,这颇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意味,“适者生存”这一思想也隐于其中,体现出不同媒介竞争、共生、优胜劣汰的模式。第二,环境一词使得媒介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渠道和工具,而是一种“无大于有”,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不知不觉中便被这些环境塑造出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当然,这并不是在宣扬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而是希冀拓宽媒介研究的视域,尝试生发出更加贴合现实社会的观点。在我国,直到21世纪初,传播生态的相关研究才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邵培仁教授拉开了国内对此研究的序幕。他于2001年对于媒介生态五大观念的总结,即整体观、互动观、平衡观与循环观等理念与当下我国提倡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的“共融互通”“融合质变”“一体效能”等概念有一定的内在关联。2004年,支庭荣于其著作《大众传播生态学》中详细地论述了传播生态学的学科历史、目前状况、理论基础及各概念含义。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到现在,在大众传媒话语权下放的当代社会,有学者以一种整体观和可供性的视角提出了“复媒体”(Polymedia)的概念。Mirca,M.,&Daniel,M.Polymedia:Towardsanewtheoryofdigitalmedia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2012,16(2):169-187Mirca,M.,&Daniel,M.Polymedia:Towardsanewtheoryofdigitalmedia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2012,16(2):169-187(二)建设性新闻当前学界拥有这样的共识,即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时任丹麦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经理的哈根洛浦于2008年提出,他认为,建设性新闻是对传统新闻框架的调试和补充,强调其对新闻生产标准的影响。后来,经由学者吉登斯泰德的英文引介,此概念开始进入英美的新闻学界。曾于美国学习深造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新闻理论进行锐意创新的吉登斯泰德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资源挪用到了建设性新闻当中,给予了其更加丰富的蕴含。2016年,她总结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六大要素,即方案导向、未来导向、赋权于民、解释新闻语境、包容多样化和协同创作。HermansL.&GyldenstedC.,Elementsofconstructivejournalism:Characteristics,practicalapplicationandaudiencevaluation,Journalism,Vol.20(4),p.535-551.(Articlefirstpublishedonline:June7,2018)挪威学者麦金泰尔在吉登斯泰德的阐发之上又对建设性新闻进行了梳理和理论化,他明确将建设性新闻定义为:在秉持新闻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应用于新闻生产工作中,以获得更有成效并具有参与性的作品。他还将建设性新闻分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策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和恢复性叙事。HermansL.&GyldenstedC.,Elementsofconstructivejournalism:Characteristics,practicalapplicationandaudiencevaluation,Journalism,Vol.20(4),p.535-551.(Articlefirstpublishedonline:June7,2018)McIntyreK.,Constructivejournalism:Theeffectsofpositiveemotionsandsolutioninformationinnewsstories,DoctorofPhi-losophyinMas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2015,p.9.目前国内对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不胜枚举。有学者提出建设性新闻是一个“伞式”的概念,它边际模糊,包含多元要素,同时具有一定的统摄力和现实可行性,其客观上反映一种新闻思维、满足一种新闻需求、担负一种新闻责任,主观上又在提供一种新闻方法、尝试一项新闻创造、推动一场新闻整合。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也有学者从伦理学中的“新闻之善”出发,分析建设性背后的成因和可行措施。蔡雯,凌昱.试论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基于我国专业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传播的观察和思考[J].编辑之友,2020(10):55-61.建设性新闻中所包含的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可以于疫情中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得以体现,从其选题、拓展和写作的角度切入,发现媒体对于汇集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多元思维与对话和激发积极情绪等对建设性新闻有所运用,逐渐消弭了社会的消极情绪,使网络舆论空间更加清朗。有学者致力于剖析建设性新闻中西语境的差异,论证了其与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正面宣传为主、暖新闻等中国原有理论概念的差异。不过,也不能步入另外一个极端,不应二元对立。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蔡雯,凌昱.试论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基于我国专业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传播的观察和思考[J].编辑之友,2020(10):55-61.郭毅.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1):72-77.同时,也有不少将建设性新闻与其他研究领域结合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职业观,即倡导以“主动记者”为身份定位的“参与者”的职业观,芮必峰,余跃洪.参与者:一种新的新闻职业观——再论“建设性新闻”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J].当代传播,2020(05):48-53.以此与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6月30日所说的应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所呼应。也有学者以可供性的视角探讨从技术到文化的研究路径,进而以这一思路分析建设性新闻的媒介逻辑,认为于数字生态下,一系列介入性实践在叙事、流通、接受三个方面对新闻业运行机制和文化进行了持续的重塑。芮必峰,余跃洪.参与者:一种新的新闻职业观——再论“建设性新闻”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J].当代传播,2020(05):48-53.常江,田浩.从数字性到介入性:建设性新闻的媒介逻辑分析[J].中国编辑,2020(10):23-28.(三)县级融媒体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County-LevelConvergedMediaCenter)是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自国家提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战略以来,有关县级融媒体的研究有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以国家政策为基准,有学者提出从“四全媒体”视域出发观视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认为当从内容生产、渠道拓展、组织人才创新、考评机制变革几个层面推进县级融媒体纵深化发展以及其一体化格局的形塑。许可,梁刚建.“四全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0(17):69-72.从政治传播出发,有学者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当具备政治沟通、社会整合、民生服务、风险感知、危机化解和文化黏合的功能。许可,梁刚建.“四全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0(17):69-72.王智丽,张涛甫.超越媒体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治传播学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7):1-6.2020年县级融媒体建设进一步推进,有学者从推进进程与深度的方面来看,提出建设县级融媒体2.0,并总结了自主平台建设、中心定位、功能聚合和数据生产等检验其是否合格的标准。胡正荣.打造2.0版的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界,2020(1):25-29.有学者认为,面对目前矫枉过正、资金短缺、人才稀缺的整体性困境,与媒体融合上半场的大传媒集团所推行的中央厨房模式相比,县级融媒体建设应实现路径创新,坚持移动优先、赋权于民、服务群众、平台相嵌和广泛联结。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基于对全国县级融媒体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后,提出了相关的可行建议。胡正荣.打造2.0版的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界,2020(1):25-29.谢新洲,黄杨.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记者,2018(10):53-56.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合计2591家,从业人员规模达99.44万,其中县区级广播电视机构数量达到2203家。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名录,[EB/OL].[2021-1-11]/art/2021/1/11/art_113_54718.html.由于媒体整体的宏观布局过于复杂与庞大,其枝叶扩散既广而杂,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将其出发点定调于技术投入,也许很难化解整个媒体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名录,[EB/OL].[2021-1-11]/art/2021/1/11/art_113_54718.html.通过“扎根理论”对81为基层广电机构管理者的访谈资料分析,辅之以“互动过程分析系统”(IPA)的社会情绪分析,有学者发现其中存在“情境要素”“关键驱动力”“限制条件”“生存策略”“心理结构与路径选择”五个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存在积极与消极情绪之间的抗衡、对峙与协商共存。张守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21(02):103-120+125.张守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21(02):103-120+125.(四)核心概念含义界定本研究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即建设性性新闻,此概念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研究中已有初步的应用。自建设性新闻引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后,已有相关的研究对其概念的产生、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辨析。疫情期间,对于中央级与地市级媒体的媒体实践中的建设性新闻要素应用及相关分析较多,这说明建设性新闻的相关理念有与我国媒体发展相结合有一定可能性。同时,通过对于已有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由于与向善的时代潮流和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相契合,的确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鉴于已有研究得出的积极结论,使用建设性新闻分析我国新闻实践也存在一定必要性。目前鲜有将县级媒体与建设性新闻相结合的研究,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县级融媒体的当下,寻找可用的理论资源对县级媒体进行分析以推进县级媒体发展十分有必要。综合前文的概述,可以对建设性新闻进行如此定义。建设性新闻,即引介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资源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同时并不削弱新闻原初的核心功能,在实现弥补受众负面新闻疲劳倦怠的情况下,积极展开多元主体的通联对话,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基于现实的情况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积极情绪的引导的一种上行新闻范式。同时,也应顾及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避免出现传统媒体垄断时代的以三闻原则,即只报新闻、少报旧闻与负面不闻为核心的单向传播。引导积极情绪应尊重事实,情理交融,避免与群众脱节、与主流舆论脱节的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同时,当下社会的媒体的新闻生产不再是专业组织一家独大,而是各行动主体的百花齐放。许多用户的媒介使用也不是互斥地仅选择某一种媒介,而是在一种复媒体环境下,通过不同媒介间的摇摆使用满足多元需求。这也体现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即其既可以自由选择媒介与信息、进行独特的解码,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容生产。这使得研究整个县域媒体传播生态更有必要性,原因是整体性地考察整个传播生态,更符合目前的时代化特征,有其必要性。生态一词,来自希腊语Oikos,其意涵是“自然界”、“家园”,最早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用以形容有机体和自然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构成。后来,其开始延伸至各人文社科领域,传播生态、媒介生态研究也逐渐兴起。结合前文的综述总结,本研究将从三个层面定义传播生态。第一个层面,是传播的原初生态层。这个层次的生态圈主要由媒介为主体,以媒介和技术的作用为主要考察对象。第二个层面,是传播的内生态层。作为中间层,内生态层主要在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传播客体与媒介的互动与勾连。这一部分其实也是绝大多数国内学者的落脚点。第三个层面,是传播的外部生态层。外层关切的视角更为宏观,往往需要一种超越性的批判能力,以此观视至一种乌托邦的传播生态,往往涉及一些道德评价。综上,本研究将从原初、内、外生态层出发,透视媒体整体组织架构、其工具信息属性和与整个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此进行对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研究。在建设性新闻视域下关照县域媒体传播生态,可借助常江老师总结的建设性新闻的媒介逻辑,从叙事、流通、接受三个层面切入新闻实践。叙事层面,建设性新闻关注多元主体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合力作用,认为叙述应超越线性思维。这体现为文本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流通层面,建设性新闻呼吁充分利用社交平台,贴近受众日常生活。这体现为生产对社会进程的介入;接受层面,建设性新闻提倡积极展开对话,促进“建设性”的落地。这体现为用户对解决方案的介入。其中,叙事层面可以与原初生态层对应,以媒介为主和考察多维度、立体化文本相适切,关注其符号学层面的意义传达和能指与所指的勾连,并尝试提取其中的积极情感因素,结合受众感受和媒体作为进行综合考量。流通与接受层面可与内生态层勾连,关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交平台使用和用户互联对话的情境意义,重点关注媒体对社群的维系和以透明性、开放共赢理念为主的具体体现。最后,切入外部生态层,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建设性新闻理念对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与可能的建设性意见,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求更多元、全面的视野。总结来说,本研究将以建设性新闻概念为统领,以其介入性、积极情绪的应用、多维对话等特征为分析维度,以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为研究对象,展开对SC县域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对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定性分析,尝试为推进县域媒体发展提出建议。三、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并行转换策略(一)指导方法:混合路径研究本次所选取的个案分析研究对象是安徽省六安市SC县。根据SC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末,SC县户籍总人口已达99.87万人。对于这样一个大体量的样本群体,仅仅根据问卷调查法收集定量数据显然切口过小,视角也较为单一,难以从更加立体化、系统性的方面切入。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克雷斯威尔的混合路径研究方法(Mixedmethodresearch)为宏观指导。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以年龄为划分标准,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以最大程度尽量还原SC县县域居民的总体的媒介使用行为和意见倾向。一般认为,决定如何进行混合路径研究,也即其具体取向是采用混合路径研究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根据克雷斯威尔的分类,一般认为有六个主要的策略:依据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来看,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也即并行关系与顺序关系。二者并行的情况下,有并行三角互证策略、并行嵌套策略和并行法转换策略三种;在二者顺序进行的情况下,有以定性研究方法优先的顺序性的探究设计、以定量研究优先的顺序性探究设计和顺序性转换设计三种。约翰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67-173.对于SC县居民的媒介使用意向情况和SC县域媒体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决定选用并行转换策略,其主要应用于基于概念化或理论化的框架,对于问题的定义、设计、分析与解释进行指导。使用并行转换策略可以深化对既往知识的认识,也可以解释对既往知识的修正约翰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67-173.(二)基于SC县居民受众研究的问卷调查法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应当明晰问卷调查法所要调查的对象为SC县的居民,研究其媒介使用情况与使用满足程度。究其本质,此调查应当是一次受众研究,它聚焦于“受众”这一自20世纪以来就颇受关注的概念,目的是体现出本研究的公共性。事实上,对于媒体的研究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离不开受众的参与,这源自于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服务属性。从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于智媒时代开启媒介融合的专业媒体的角度来说,其生产、分发、流通无不需要与受众的相知相熟,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在此过程中彼此交叉,嵌套共生。因此,受众应当是其改革创新首要考虑的因素。此外,从“我的日报”的蓬勃发展来看,技术赋权使得许多受众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渠道,此前恒久被专业媒体垄断的话语权和可见性于现在逐渐稀释分散至偌大的受众群体之中。通过对中国知网上关于媒介使用的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介使用的可操作化定义大多可以拆解成动机、选择和满足三个维度。这主要是源自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资源借用。根据在中国知网上搜集到的有关媒介使用的量表,可以对其进行抽离与整合,根据县域媒体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建设性新闻的特征形成新的量表。通过对县域居民的媒介使用动机、内容选择偏好和当前媒介使用的满足情况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结合SC县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相关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定量分析结果。(三)定性资料分析通过对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调查,可以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图景描绘。此次定性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传播生态的三个分层来进行的依此渐进的分析的。依据前文,对于某一传播生态的考察可分为外部生态层、内生态层和原初生态层。结合建设性新闻所体现出的媒介逻辑,即一种体现客观属性的介入性。可以从叙事、流通、接受中不同层面的包含积极面向、方案面向等因素的介入出发,以建设性新闻理念为基底,以生态的整体性和多元性为分析层次收集分析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从原初生态层看,主要收集的是有关媒介本质属性的相关信息,例如SC县不同的媒介的特征、报道信息的属性和其相关的软件功能设计等等;从内生态层来看,可以关切不同媒介组织、不同媒介形式、用户与媒体的互动行为,从官方融媒体账号、当地传统媒体、自媒体和商业化媒体出发,重点审视整个县域传播生态中的社群紧密度和用户的卷入程度等等;最后,从外部生态层来看,可以收集整体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图景的相关信息,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展开分析,致力于得出一般性的描述性结论。四、研究发现: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分析(一)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此次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自2021年3月1日至4月10日对SC县的居民发放了8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607份,覆盖了15至70岁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县域居民,通过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出的量表的总结归纳,辅之以建设性新闻的要素设计的五点式李克特量表的调查,本研究将此次问题的设置分为动机和满足两个大的维度,并设计了用户媒介使用实际情况的客观问题,主要调查SC县居民近4个月内的媒介使用情况。由此得出了以下初步的结论。1.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居民首选媒介首先是对于2021年1月至4月的日常使用的媒体的频次排序。对于媒体的分类,本研究首先将其分类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两大类。其中,传统媒体由于所涉感官不同,可以分为报纸杂志与广播电视。根据主体的不同,社交媒体账号可分为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政务新媒体、专业团体运营的相关专业媒体、私人经营的自媒体等。根据问卷星的算法统计,如下图所示,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由图1可知,自媒体账号和主流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最常被用以获取信息。疫情的影响式微后,县域居民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有所下降,类似的专业媒体影响力随之落后于其他媒体。而传统纸媒与政务相关账号被使用的频次也位居靠后的位置。但关于本地信息的获取,根据最近四个月内本地信息获取的渠道的多选题得出的条形图统计,县级官方媒体的新媒体账号和各类自媒体账号最受青睐。这说明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是后期改善传播生态,促进县域媒体良善发展的主要阵地。图1不同媒介浏览频次排序条形图此次问卷调查主体为SC县居民,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问卷星网页数据统计。图2获取地方信息渠道条形图2.娱乐消遣与习惯性使用为最显著动机本地居民媒介使用的动机调查对于对未来县域媒体传播生态提供建议来说十分有必要。根据结果生成的柱状图(图3)的直观表现,分别从消遣、涵化、信息、社会卷入度、便利、控制、娱乐等维度出发考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用户是出于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使用媒介的,其平均得分分别达到了3.72和3.69,认同与非常认同的百分比之和分别为65.21%和68.12%,说明将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出于此目的使用媒介。除此之外,作为一种习惯,或称为仪式性地使用的行为也普遍存在,其平均得分达到了3.52。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以互联网为基底的各类媒介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后,其与社交行为、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在受众的无意识中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就如同道家所言的“道”一样,其本体是无形的,但却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体现出无即是最大的有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当媒介以基础设施的形式渗入生活,使用者常常会将使用其作为理所当然,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习惯。同时,由于人天生地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进行社会化,也就需要及时了解周边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这种导向需求在此次的调查图表中也得到了展现。动机程度最低的是获取新的弱连接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其均分均未达到中位值3。从这里可以看出,SC县的居民在进行媒介使用时,社会卷入度并不是非常高,其人际交往的需求可能会在其他渠道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因此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减少了于媒介使用中满足这方面需求的动机。而从建设性新闻的角度来看,SC县的县域居民从过往的媒介使用感受出发形成了现有的媒介使用动机,可以发现SC县县域媒体并不擅长通过介入加强用户的社会卷入度,即不能很好地营造线上社群以增强用户黏性。图3媒介使用动机柱状图图中,1为非常不认同,5为非常认同3.暖心、正面信息最受偏好对于获取信息内容偏好的选择,本研究融入了建设性新闻的相关要素,尝试调查SC县居民近期的具体喜好。根据问卷结果的柱状图统计,SC县县域居民的选择呈现出如下的比例情况(1为非常不偏好,5为非常偏好)。即使在疫情余波逐渐消减的现在,最受偏好的仍然是暖心、正面的信息,其偏好与非常偏好的比例之合达到了70.05%,均分达到了3.97,这与建设性新闻所包含的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理念恰好契合。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积极心理学颇受海内外关注,创伤后的适应能力、各类美德行为、值得夸赞的长处、幸福感、成长和积极情绪等是它主要涉猎的领域。借鉴积极心理学中的有益元素,也即将建设性新闻中的积极理念应用于不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的建构中是十分符合县域居民的信息类型偏好的。除此之外,提供解决方案与反映社会现实以相似的均分位居次位,分别为3.64与3.7,这说明SC县的居民对于了解现实和方案导向的信息也持基本正面的态度。自身的参与这一选项仅有3.01的均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下用户媒介使用时更多的仍是接收与消费,而非参与内容构建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即使在进行媒介使用过程中用户有一定的参与,那也大多是私人化的信息沟通与意见交流,抑或是进行只言片语的转发与评论,究其本质,其更像是数据的生产者,构成了当下舆情监测与资本运营爬取下的大数据的子集。SC县的用户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面的热情不高,也无法构建稳固的线上社群,构建多维对话,汇集多元声音。因此,从建设性新闻视域出发,应当以提供正面积极的真实信息、形塑居民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为着力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对于SC县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进行改良的发展路径。图4信息内容偏好柱状图图中,1为非常不偏好,5为非常偏好图中,1为非常不偏好,5为非常偏好4.县域媒体功能基本完善,但仍有进步空间对于对本地资讯的获取和需求满足等实际感受来说,SC县县域居民大抵呈现出如下情况。最受认同的描述是感到生活更加便利,也即县域媒体提供地方化的服务功能,这说明SC县整个媒体传播生态中的服务功能初步发挥了作用,能够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县域居民提供便捷通道,提升其生活质量。同时,对于县级媒体的社群维系和信息传递等功能,也有近七成的居民表示基本认同。但是,应当跳脱出孤立分析单独一道题的藩篱,通过动机与满足的比较能够得出更有借鉴意义的描述性的结论。通过对比期待和最后的满足感受的比例来看,整体的县域媒体传播效果在各方面都有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提供消遣与暖心信息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消遣娱乐信息可以使用户获得一时的快乐,而暖心、提供可行方案的资讯传达往往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为长效的正能量,从而将其从社会生活压力与疲惫中释放出来,使其对于社会方方面面包括自我的认知也更加积极。这不仅有利于内部生态层中媒介组织、各行动主体的生活与工作的积极性的提升,也可以推进外部生态中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的正向发展。图5媒介使用体验柱状图图中,1为最不认同,5为最认同此次问卷还设置了一道开放式问题,收集了部分本地居民对于SC县县域媒体发展的建议。综合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议题的选择,有意见称希望更够跟进当下热点话题;第二是呈现方式,希望能够减少自上而下的宣传思维和通过数据图表、图片视频等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第三是专业理念的体现,主要体现为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强调,例如“简单”、“务实”等词汇都有此方面的体现。基于此,县域媒体更应恪守专业理念,从实际出发,坚守新闻本源是事实的观念,减少浮夸风和一味夸赞的假大空报道;最后是对于地方服务功能的需求,有居民希望县域媒体的覆盖范围可以更加全面,不仅仅是城镇中心地带,各乡村的媒体服务功能希望也可以得到完善,为其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这一点也与国家最近建设数字乡村的相关政策有所契合,希冀能够让更加下沉的地区也逐步踏入数字化时代,享受新的时代所能提供的好处。总而言之,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即使已经迈入后疫情时代,正面、积极、排忧解难等因素仍然为受众所偏好。与此同时,而建设性新闻所体现出的新媒介逻辑,即各方面的介入性,也得到了认可。这其中包括叙事的介入,即紧跟当下热点,覆盖全面的信息提供,在互相引用中不仅于议题与内容上与用户实现对接,也照顾到县域内边缘地区的居民群体;流通与呈现上的介入则体现为问题可行解决方案的提供与生活服务功能的设置,希望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获取更多便利也是大多数地方居民的偏好选择。(二)以SC县为例的个案分析通过对SC县县域各行动主体发布的内容、已有的各类公告等线上文本资料的采集分析,可以认为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主要由广播电视台、社交媒体上各方的账号、多元主体创建的移动终端以及个体之间的强弱关系连接构成。首先,不同的主体传播的内容有一定差异,这源自于其传播目的、盈利方式或受众群体的微妙不同。据调查,SC县的广播电视一共有3个频道,分别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和影视戏剧频道,其从不同的向面提供了不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化节目和影视戏曲节目,其受众多为年龄偏大的本地居民,更多的是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本地资讯和娱乐消遣,并就本地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迅猛进步,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不断迁移流失,在保有一部分稳定受众群的同时,也应该着眼于新时代的时代特色,对于原有的媒体进行革新,既引进增量也盘活存量。近几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对于媒体融合、打通舆论最后一公里的号召,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也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同样地,SC县的传统媒体也在走融媒转型之路,其创设了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账号、微博账号在内的诸多社交媒体账号,以期开发更多线上分发渠道,并根据线上受众群体的差异在可操作范围内转换了传播的内容,实现单个素材的多渠道滚动分发。例如,在抖音、快手上,由SC广电台打造的SC县级融媒体官方抖音账号自2020年2月开始更新短视频内容,主要为提供疫情信息、趣味社会新闻等地方化资讯和加强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旅游宣传和地方历史文化小故事。在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上,SC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下主要分出了三个功能板块,分别是视频新闻、疫情防控和服务大厅。视频新闻中主要是由电视台推出的主题栏目节目的视频,它们以集汇的形式构成了不同的二级分区;疫情防控中主要有有关SC县的抗疫信息和含有正面元素的措施报道和评论文章;服务大厅分区点击后可进入专门的“办事大厅”界面,下分个人办事、法人办事、部门服务和事项类型等不同板块,几乎包含了衣食住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有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项。基于此,SC广播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可实现普通居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和通联,为二者搭建了便利桥梁,使得地方居民可以在线上进行各项操作。总之,SC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着力于多角度选题、汇集多元线索、大数据云计算支撑下进行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以实现其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的全方位提升。除此之外,互联网赋权的多元主体也从“新闻网”的网眼中探头,手持自己的麦克风完善每个人自己的“日报”。例如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均有同城的通联板块,用户可通过平台完成内容的生产,不论是消息资讯还是消遣社交,都已成一定体系。在此,普通用户、自媒体账户、市场化媒介组织和主流媒体账号形成了多元互动、动态形塑的传播生态场域。与专业媒体不同的是,用户生产的主要是一些碎片化的、内涵边界被泛化了的消息,并不直接与媒体生产的内容产生冲突,而是于互动中型构了互文网络,其内容与语义交织互补,协同共生。除了大众化的网络勾连之外,许多县域的信息传递也发生于熟人的强关系网络之中。许多用户通过私人聊天或微信群等小范围熟人网络沟通本地讯息,或分享社交媒体中的内容,或将聊天内容截图分发流通至公共平台,在各类分享行为中模糊了不同传播类型的边界,也夯实了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社群卷入度与紧密程度。同时,官方或商业化的县域媒体移动终端也在叙事、流通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提供社区通联工作、帮助居民排忧解难等方面充当起后勤支援部队的身份,助力完善县域媒体的服务与正向引导功能。基于原初生态层的考察,可以发现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中的内容生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主体负责不同内容的生产,合力构建出互嵌互文的文本网络。将视野转向至内生态层,SC县的媒介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有一定的良性互动,体现出融媒时代全民参与、互相指涉的媒介逻辑,即各类文本资源的挪用和转发、投票、服务等显性互动行为。在这其中,参与、介入等属性凸显,实则也是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互相建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设计指导下,社会风气渐开,全新的理念与底层价值观念的普及与渗透作用于行动主体,使其于话语文本的生产和具体实践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也就在动态变化中形塑了整个县域的传播生态。SC县的县域媒体的新闻生产开始更倾向于极地方化与提供现实服务等视角,这在其融媒账号的内容生产和功能板块设计中都能够被观视与发现。但我们同时也能发现其所存在的县域媒体携带的通病,例如内容生产频次较低、影响力仍然不足和新的传播理念运用不足等,难以完全胜任起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的使命,略显乏力。因此,引入更多的贴合当下后疫情时代的新媒介逻辑与传播理念,结合SC县地方特色和居民需求,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良善发展。五、建设性新闻理念下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路径构建根据上文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定量结果和相关定性资料的分析,可以结合二者进行更进一步的深描,以期为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行路径。首先,将视野拉回生态层面,对于整个生态进行考量需要拥有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不孤立地看问题,将媒介自身、文本符号、组织行业、多元行动者、地方普遍价值观念看作是同一系统统摄下的子集,着力寻找其关联枝节,在不同维度的互动中发掘其完整形态。其次,将其分为三层最主要的目的是便于更加直观地进行剖析,而不是将其割裂。与此同时,将建设性新闻相关的逻辑嫁接于其中,结合SC县县域媒体发展现状以及居民期待与意愿,便是将更多权利赋予居民,注重用户体验不仅是建设性新闻所倡导的职业观的体现,也是融媒时代的思维与价值理念的凸显。基于此,接下来本文将从新闻核心功能的坚守与延展、转变社会实践理念和维系社群以形塑认同几个方面进行建议性的总结。(一)务实客观:坚守专业价值观与内容全面落地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句永恒长青的名言,不论在何种时代都不会褪色。长期以来,新闻从业者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专业规范理念,其中包括对社会负责,输送新鲜、真实、客观的信息,这应当是每一位从业者都奉为圭臬的。即使是着眼于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发展,当更多的行动者加入新闻生产的场域,当透明性也被提上日程之时,后真相时代的情绪优先、价值优先、抛置真相不顾的警钟也悄然敲响,这一切也在强调坚守专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在。众声喧哗,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被调查的样本群体中有近七成的居民的最大信息源之一是起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各路自媒体账号,而网络发展乱象中自媒体往往因其多杂散匿而难以严格地规制。例如,SC县的媒体传播生态中,熟人网络和自媒体账号往往是整个传播网络中关系枝节最多的节点,暧昧模糊的流言也于此纵横交错的传播网络中,沿着大体量的意见领袖的庞大关系网与熟人强关系渠道迅速传播,既不益于舆论的积极引导,也阻碍了社会治理的正常进行,这应当引起相关各方的注意。基于此,一方面,为了调节社会负面情绪,使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固然可以引入建设性新闻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策略方针。这一点在SC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的新媒体内容推送中也有所体现,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实事求是,牢记新闻本源为事实,不让情绪因素裹挟现实始终是第一位的,切忌过度煽情。问卷中,反映社会现实类的信息也颇受居民偏好,这体现于宏观比例与微观的开放式问答之中。其实,当下社会高速运转、工具理性炽盛之际,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足急需积极情绪的补足,只要做好情与理的平衡,不只一味进行情感阐发而将事实抛之脑后,此类暖心的资讯与信息自然应当推至居民视线前列。另一方面,务实也体现于对各所属辖区各个地区的全面关注,而不仅仅是李普曼所言的探照灯式地截取部分现实。也许这一点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实现,但在如今的技术赋权之下,传播生态格局已有极大变化。正如一位被调查者所言,“乡村覆盖度不足”也许是SC县县域媒体可以精进的一个维度。例如,可以合理地使用用户生产内容,多方面结合,以补足完整的媒介图景。在两微一端的部署中,切分更加细致全面,不仅做几个主要的镇的资讯推送与文化溯源,同时也要覆盖到各乡村地带,使整个SC县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地方化特色新闻的接收以及获得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另外,将此规范理念普及至自媒体和普通居民之中也十分重要,具体体现于实践中则是在教育、社区工作、社交媒体平台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地。总之,务实客观应体现于价值观念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之中,无论以何视域关切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的发展,这一点都当之无愧地应当被首先考察。这是新闻行业自诞生以来就秉持的信念,同时也是建设性新闻概念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唯有不丢弃传统新闻生产的专业理念,并将其普及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元价值观念范本,才可以使县域媒体的发展有稳固的根基,使其向上向外的延展更加踏实。(二)积极介入:实现多维度对话与提供可靠方案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体现于新兴职业观与媒介逻辑之中,可以总结为对社会热情的参与者与新闻生产流程中无所不在的介入性。首先明确一点,此介入性并不与客观性所矛盾。客观性与时下热议的透明性一脉相承,其目的大都是为了其公共性服务,客观是基于对社会公众的负责,而透明是过程与参与的多方面透明,为的是减少叙事层次,更加直观地将一切流程置于阳光之下。此处的介入表面上似乎少了几分不参与的旁观性客观,但究其本质,也依然有着客观的内核。介入的目的是为了深描考察样本,在对话中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受众群体,依此改善自身工作,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在文本、流通、呈现等多维度的对话与介入当中,媒体仍可秉持客观理念,不偏私,而是为公众负责。正如张季鸾于“四不主义”方针中所言,不私是愿为公众喉舌,而不使报纸为私人所用。既愿为公众喉舌,更应当深入了解公众所思,方能更为准确地言公众之所想。具体到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积极展开多维度对话也符合传播生态整体观和系统观的整体性理念。原初生态层的文本互相指涉,环环相扣,不同媒介嵌套交织,形塑着多元行为主体的思维逻辑。SC县的新型主流媒体与政务新媒体可以在进行组织、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后,展开多元合作,以文字、图片、视频、H5等多种形式使政治、经济相关的信息上传下达。文本内容、形式以及语态的创新可以贴近当下潮流,尽其所能拓展信息的触达率。延伸至内生态层,SC县的官方媒体账号、自媒体账号、普通居民在内容生产中互相挪用符号资源,即亨利詹金斯的游牧盗猎式的参与式生产使得许多地方性讯息与深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事符号以网络迷因的形式传递,多次创作与层层铺垫实则是多维度对话的另一种表现。就如被调查者所言的“希望跟进时代”和“跟进热点话题”一般,这种与县域居民适切话题的对接就是对话思维的体现。于是,在紧跟热点、积极对话之中,使整个传播生态于议题上步调一致,辅之以前一点中的务实理念的坚守,便可以于此基础上推进各类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进程。这是建设性新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征,即方案导向。这里的方案提出不只是媒体的自说自话,而是考据现实与群众意见,结合专家权威建议后的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其实也是在为信息过载、疲于应付充满不确定性的嘈杂信息海洋的县域居民做减法,从时间跨度和地域切面两个维度整合信息资源,既能够充分利用专业素养进行更多充满价值理性和温度的内容生产,又能集各家之所长为地方现实难题提供可行路径,推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提升县域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由此产生更多积极情绪,推进社会的良善运转。(三)社群通联:打造稳固共同体与铺设基础服务虽然社交媒体似乎是时下新兴产物,但无论是媒体还是人,自其诞生以来都离不开社交性这一属性。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天生地会进行从自我到初级群体、再到次级群体和普罗大众的社会化行为,以此完善自我认知与个体成长。在类似SC县这样的县域之中,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大小社区与社群。与更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不同,小镇和乡村内仍有非常明显的差序格局存在,熟人网络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密集织布,是信息传递的一大链条之一。在融媒时代,建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也应注重社群这一共同体的维系,勾连线上线下,使其完成良性互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这同时也是建设性新闻中多元协同、包容共生理念的体现。在这其中,形塑群体认同与身份认同是稳固各社群的核心要义,这里包括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卷入两个方面。就文化与价值认同而言,SC县的县域媒体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渠道上均有布局,积极制作科普栏目节目与短视频,加深了普通居民的认同。可以根据地域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进行宣传,换句话说,也就是遵循SC县特有的自然山水环境资源,彰显独特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在地方所有的古舒文化、周瑜文化、龙文化、梁祝文化和茶文化的继承中进行发展与创新,使其与SC县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结合。可以在两微一端一抖的官方账号中发布创新式的历史文化视频、漫画等形式的宣传,并联系当下SC的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勾连周瑜典故与近几年新建的高铁站,两相对比,既于文化层面也于经济发展层面使县域居民更具认同感。同时,此类型的内容也可在自媒体和熟人网络中进行广泛的传播,布局整个SC县的县域媒体传播生态,以期达成较好的传播效果。不过,如若想要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仅仅传递地方文化认同并不足够,同时也应维系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官方账号,使县域居民产生对媒体话语和价值的认同,以此形成多维社群,提升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