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解析版)_第1页
七上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解析版)_第2页
七上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解析版)_第3页
七上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解析版)_第4页
七上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2025学年七上历史期末复习【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专练50题(1)观点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一般能够反映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或比较性。(2)对观点的规范性要求:A.观点要紧密贴合材料的核心主旨;B.观点要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模糊不清;C.观点要符合历史认知,不能违背历史发展规律;D.提取的观点要精炼,表达要准确简练;E.观点必须是带有评价的陈述句(是句子,而非短语或名词),,不能采用疑问句式、反问句式、祈使句式(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和感叹句式等。F.依据材料,选取的观点要符合唯物史观。(1)基本步骤:认真分析材料,划出有效信息→概括材料,提炼主题→得出观点。第一步,阅读材料,列出事件阅读材料(材料有文字、表格、图片、词组等)时找出(用笔划出)关键词,即:历史事件。A.关注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出处等。B.联系教材,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衔接点。将关键词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第二步,概括大意,提炼观点在第一步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材料关键句,概括材料大致意思,提炼出观点。观点常见表述模式:“史实”或“主题”+影响。(如:A是B的什么或A对B起到什么作用)观点来源途径,可从材料中提取,也可以课本上获取(现成的是专家提炼出来的)示例1:题中有观点(论点)找出材料开头给予的核心关键词,加连接词,如(促进、有利于、加快、推动、适应…)组成观点,即一句肯定式的陈述句。即:核心关键词+连词+......XX推动了/促进/改变/有利于XXXX是XX示例2:题中无观点(论点)阅读材料时注意提示性文字,选取其中与材料关联的核心词,加以情感态度明显的词句,提炼成观点.示例3:题中无观点(论点)材料是文字式的(有时图片式的),信息在图片中,答案在课本上。从材料中找出共同信息,再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自拟论题。观点(论点)=历史事件的影响、认识、见解、看法、感悟、领悟、感想、中心、主题、启迪、启示、启发、态度、认同等。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提炼观点。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3.思考如何写作。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第一段:观点部分,简短的一句话(陈述句;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段:开头写一句总领下文的话,(不会可以省略)史论结合(史实+意义),2-3点第三段:总结部分,“综上所述、总之、所以……加一句话总结上文(不会总结就把观点搬下来)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考古发现\文物\化石是研究史前社会\远古人类的重要依据。(2)劳动促进人类的演化\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重视农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自然环境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始居民生活影响较大;(3)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发展。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高尚品德是领导者获得人民支持的重要条件。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1)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3)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如世袭制,分封制)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1)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进步;(2)战争既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促进历史的进步;(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4)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生产力的发展对政治\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之路;(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4)我国劳动人民有勤劳智慧的精神\伟大的创造力。第7课百家争鸣(1)思想是时代变革的反映;(2)生产力发展对思想文化变革有推动作用;(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4)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诸子百家思想影响后世深远;(5)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6)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7)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如孔子创办私学)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2)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3)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4)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第9课秦一统中国(1)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2)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强国之路;(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4)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固统治(5)战争既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促进历史的发展。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王朝强盛离不开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措施(2)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3)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1)杰出人物促进历史发展;(2)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创办太学);(3)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4)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社会发展第13课东汉的兴衰(1)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1)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和平友好的民族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张骞通西域);(2)中外和平交往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海陆两丝路);(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张骞、班超);(4)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往来之路;(5)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和包容性。(6)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中外和平交往促进双方共同发展(造纸术的传播;佛教的传入);(2)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发展;(3)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4)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西汉麻纸的基础上)\包容性(佛教传入)。第16课三国鼎立(1)战略战术的使用和指挥者的心态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2)三国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要以辩证地、历史发展地观点来施行某项制度;(如西晋初年实行分封制)(2)魏晋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趋势。(北方各族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1)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民族交融促进社会的发展;(2)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强国之路。(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民族交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传的魏碑书体);(2)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在刘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3)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发展(造纸术影响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4)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佛教传入影响石窟雕刻)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得5~6分。2.观点基本明确,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得3~4分。3.认识片面,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得1~2分。4.完全离题或观点不正确,不得分;只有题目,没有内容,不得分;只抄写题干中的材料不得分。注意:无与正文相匹配的题目或无题目,扣1分;若字数少于200字,最多得2分。补充: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卷面条理、规范,书写工整,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反之,可酌情扣分。高分历史小论文具备哪些要素?1.题目:符合要求,突出主题;2.主题:明确;3.史实:符合题意,有典型性,无知识性错误,不只是简单罗列。4.论述:没有照搬试卷原文,契合主题,对应史实,语言精炼、通顺。5.总结:有概括性,有高度。6.字:(1)字数符合要求;(2)字迹工整,书写认真。亮观点(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陈述句明确表明观点(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总起段至多两行,太多没必要。一般格式:A是B的什么或A对B起什么作用重论证(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要求:史论结合,所选的史实要有正确性、代表性和完整性。有代表性是指所选史实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完整性并不是要全部叙述,有的历史事件有好几条意义,选定一种符合题干要求的角度就可以。论述一般格式:史实+论述(史实的地位、意义、评价等),建议举3-4个例子,可以一两个详细说,其余的简单说。论述的语言要用学科语言,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空谈史实,更不要添加太多修饰词,写成散文。(少说废话)作总结(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呼应观点,总结升华。谈感想、启示、认识,可以分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几个层面,爱党爱国是主旋律,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1.根据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000年半坡文化距今约5000多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西周开始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30年吴派卫温等率船军队到达夷洲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大陆与台湾最早往来的史实。(2)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制定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230年,吴派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2)示例:观点:改革促进国家发展。选择的史事: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论述: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综上所述,改革促进了国家发展。【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古称夷洲。230年,吴派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往来的史实。(2)示例: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两则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两则史事都体现了改革可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可拟观点为:改革促进国家发展。再围绕两则史事的过程和意义进行阐述即可,如:论述: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改革促进了国家发展。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国学瑰宝,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请你围绕节选的“三字经”,结合所学写一篇介绍我国秦汉时期历史的小短文。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要求(1)题目自拟,史论结合。介绍中至少包括与“三字经”描述相关的人物、史实各六例,并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2)表述成文,清晰流畅,书写工整,字数200字左右。【答案】示例秦汉时期重要史事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打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王莽篡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汉献帝时,东汉灭亡: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三字经”中涉及到的人物和史实,根据材料“赢秦氏,始兼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传二世,楚汉争”,并结合实行可得出,项羽、刘邦进行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打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根据材料“高祖兴,汉业建”,并结合实行可得出,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至孝平,王莽篡”,并结合实行可得出,王莽篡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根据材料“光武兴,为东汉”,并结合实行可得出,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根据材料“四百年,终于献”,并结合实行可得出,汉献帝时,东汉灭亡。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表述成文即可。3.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475年战国时代开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公元25年东汉建立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221年蜀国建立229年吴国建立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国建立后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具体史事。(2)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最终统一中国。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示例:观点: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论述: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结论: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解析】(1)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论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结合所学可知,夏商都是因为最后一个国君实行暴政而灭亡的,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论述时,阐述夏桀和商纣王暴政亡国的史事即可,如: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即可,如: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4.请根据下面图片提供的信息,写一篇〈赤壁之战〉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实正确,叙述准确,语句通顺。)《赤壁之战形势图》【答案】题目:赤壁之战简介叙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军队与刘备和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火烧号称“百万”的曹军,以少胜多,曹操军队败退,从而奠定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解析】题目:赤壁之战简介叙述:据所学可从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及简单的经过、战役的结果等方面加以叙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军队与刘备和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火烧号称“百万”的曹军,以少胜多,曹操军队败退,从而奠定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观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论述:200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一场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曹操对袁绍的作战策略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解析】观点:根据“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由此可拟定题目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论述:学生可根据观点,从官渡之战的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200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一场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曹操对袁绍的作战策略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6.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答案】例文: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继位后,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见,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逻辑正确。例如根据图片“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可归纳出论点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阐释围绕当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最后得出结论: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事件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公元前681年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到499年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2)【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即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年代就看十位数是几就可以了。(2)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进行论述。根据表格选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文帝迁都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进步,据此可以拟定题目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展开论述,最后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观点论述】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朝代或发明者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西汉造纸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华佗麻沸散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祖冲之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一千年之久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在80-120字之间)【答案】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质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南朝时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以提取出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选择造纸术、祖冲之的圆周率两项成就,围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史实和地位,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质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南朝时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将材料一中缺失的朝代信息补充完整。并写出这段时间内曾经为促进民族交融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次改革。(2)依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并就此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晰,表述完整。【答案】(1)西晋;北魏孝文帝改革(2)论点: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论述: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十分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和平时期的贸易互市,也有冲突时期的经济掠夺和人口迁徙。贸易等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把农区与牧区、内地与边疆、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各民族在经济上连为一体。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也在相互借鉴吸收中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培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人们在政治心理、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发展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三个相互”的广度和深度,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解析】(1)朝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论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分析可知,可提炼观点为:“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结合所学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可作如下论述: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十分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和平时期的贸易互市,也有冲突战争时期的经济掠夺和人口迁徙,贸易等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把农区与牧区、内地与边疆、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各民族在经济上连为一体,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也在相互借鉴吸收中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培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人们在政治心理、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发展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三个相互”的广度和深度,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0.阅读材料,完成任务。人物时代背景颁布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原本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高祖为了巩固新生政,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诸侯王势力强大和地方豪强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朝廷对地方控制较弱,私人铸币,豪强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命脉。颁布推恩令;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北魏孝文帝因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进行改革,颁布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等一系类措施。请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示例1】观点:符合国情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国家政权。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了。结论:统治者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也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示例2】观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论述: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使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终确立。汉武帝统治时期,面对地方豪强和诸侯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混乱,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上实行统一铸币、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军事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改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示例3】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结论:杰出人物对国家和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解析】本文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这道题目要求根据给定的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在论述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阐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使论述具有说服力。最后再进行总结概括即可。例如,可以通过对比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秦朝与分封制下的周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前后的汉朝等,来论证观点。此外,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者观点,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论述。秦始皇、汉高祖的例子表明,他们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这些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这说明符合实际国情的制度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统一后的国家管理需要,推动了社会发展;汉武帝的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地方豪强和诸侯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在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也使西汉达到鼎盛。这显示了顺应时代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秦始皇、汉武帝和北魏孝文帝等人物,通过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六国、推恩令等举措都展示了杰出人物的作用,他们以不同方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所拟观点应该能够进一步引发对历史人物、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具体可以阐述为【示例1】观点:符合国情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国家政权。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了。结论:统治者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也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示例2】观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论述: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使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终确立。汉武帝统治时期,面对地方豪强和诸侯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混乱,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上实行统一铸币、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军事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改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示例3】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结论:杰出人物对国家和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11.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

魏晋南北朝)

时期大事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相最为典型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西汉初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西汉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西汉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东汉初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曹魏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摘编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选择事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参考示例一: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观点: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总结: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参考示例二:事例: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解析】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只要能够按照要求,选取相互关联的两个事例,拟定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选取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因为这两个事例均与水利工程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论述时可以从都江堰以及曹魏兴修水利工程的有利影响来论述,具体示例如下: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观点: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总结: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也可以选取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因为这两个事例都与水稻栽培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论述时从水稻的栽培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来阐释即可,具体示例如下:事例: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请根据以下时空定位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短文。(1)题目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2)具体内容包含本单元的知识清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此后短暂统一的和局部统一的王朝,此时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阶段人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此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各自成就一例。(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答案】(1)题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229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西晋;北魏;官渡之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匈奴;鲜卑;羯;氐;羌;科技;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可知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以此为观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清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此后短暂统一的和局部统一的王朝,此时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阶段人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此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各自成就一例,进行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时,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内迁中原,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重建东晋,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等。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3.【古代科技文化】材料

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孔子像

张仲景像

祖冲之像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请围绕“古代科技文化”,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张图片,自拟标题,综合运用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写一篇历史人物介绍短文(或作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题目: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论述: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在数学领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在天文学领域,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祖冲之还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结论:由此可知,祖冲之不仅在我国科技史上,也在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解析】根据题意,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张图片,根据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存朝代、身份、地位确立题目,如选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可确立题目为“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论述时,先对人物进行简介,然后重点介绍人物的历史人物的成就、贡献或作品,如: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在数学领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在天文学领域,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祖冲之还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最户总结点明观点,如:祖冲之不仅在我国科技史上,也在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七年级历史上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A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B建立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220年—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公元316年西晋灭亡(1)阅读材料,A处的时间是年,属于世纪期(填早或晚)。B处的王朝是。(2)选取材料中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公元前207年公元前3晚西汉(2)示例: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总之,国家统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1)时间:依据所学可知,1个世纪=100年,1个年代=10年,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年代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秦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百分位上的数是2,2+1=3,就是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年份后两位数字越大越早,越小越晚,故公元前207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故①处填公元前207年;②处填公元前3;③处填晚;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故④处填西汉。(2)论述,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题干材料列出了中国古代自战国到隋朝建立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如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西晋统一全国;他们都是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可以提炼出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例如,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总之,国家统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5.【年谱对记录和研究历史人物有重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嬴政年谱节选时间大事记公元前247年即秦王位公元前230年发起灭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公元前219年南征百越,修灵渠。造阿房宫公元前215年北击匈奴公元前213年筑长城,下《焚书令》公元前212年修直道,坑杀儒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1、标题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答案】答案示例: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其次,读材料,找标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样的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再次,引史实,展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这样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根据以上的论述,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16.历史小论文: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请从“秦皇汉武”中任意挑选一位君王,谈谈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要求:书写格式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20-150字之间)【答案】示例:论点: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理由:秦始皇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功绩:一统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制定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等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错:下令“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解析】观点: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本题主要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如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他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他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上图,任选中国古代史某一个具体时期,在通史时空构建图上补充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具体史事,依此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围绕所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具体史事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示例】具体史事:①郡县制;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观点: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论述: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结论:综上所述,秦朝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事和观点。)【答案】具体史实:①推恩令;②盐铁专卖;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观点: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论述: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大大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针对货币不同意,经济命脉掌握在世家大商贾手中,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中央控制了财政,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针对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学为主导思想,创办太学,从此儒学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结论:综上所述,汉武帝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此题为论述题,需要认真审题,并且根据所给示例进行论述。一方面要结合古代某一具体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史实展开,这就需要对朝代的措施比较深入的掌握。要结合教材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的朝代和人物来进行。例如,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具体史实:①推恩令;②盐铁专卖;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观点: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

论述: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大大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针对货币不同意,经济命脉掌握在世家大商贾手中,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中央控制了财政,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针对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学为主导思想,创办太学,从此儒学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汉武帝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整理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材料二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从材料一中选择至少两项内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看法: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文明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科技、医学等多个领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论述:中国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则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文明的辉煌。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为医学界所推崇和借鉴;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更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一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保障,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和平与安全贡献的证明。总结: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科技和医学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本题关键词为“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分别从文化、科技、医学、政治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成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因此可任选两项或三项图片内容展开论述,从成就的内容、地位及其影响等方面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看法: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文明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科技、医学等多个领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论述:中国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则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文明的辉煌。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为医学界所推崇和借鉴;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更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一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保障,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和平与安全贡献的证明。总结: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科技和医学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影响汤建立商朝汤任用贤才,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嬴政统一全国初步奠定中国的版图,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历史事件、观点示例】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事件2:嬴政统一全国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注: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不得完全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组合和观点)【答案】【示例一】事件1:汤建立商朝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论述: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论: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增加国家实力,增加人民福祉。【示例二】事件1:甲骨文的发现事件2: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泽被后人。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开启了我国信史时代。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对教育教学仍有很大借鉴意义。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礼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使得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结论: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解析】首先选择事件,如选择事件1:汤建立商朝;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次,提炼观点,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以得出论题:改革是强国之路。之后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商朝建立的知识可知,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结合所学管仲变法的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如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增加国家实力,增加人民福祉。如选择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甲骨文的发现、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可得出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泽被后人,论述时结合所学文化发展的知识展开即可。20.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的重大事件简表时间事件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请选择上述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温馨提示:答案应该由“观点”、“论述”及“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答案】观点:暴政导致亡国(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实行残暴统治,他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重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武王灭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大兴土木,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秦二世更加残暴,四处巡游,穷奢极欲,最终引发农民起义,秦朝灭亡。结论:由此可见,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秦朝灭亡”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灭亡是由于商纣王的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是由于实行了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因此而灭亡,可见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商纣王暴政的表现,秦朝暴政的表现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写出结论即可。21.请以“杰出人物·创新发展”为话题,展开论述。(从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角度,选取三个人物作答。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观点:杰出人物·创新发展。阐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如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分封制,设县制;废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完成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并推行系列巩固统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结论:由此可见,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要求,以“杰出人物·创新发展”为话题,从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角度,选取三个人物作答。比如从商鞅、秦始皇、张仲景等作出的历史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下结论,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具体论述如下:观点:杰出人物·创新发展。阐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如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分封制,设县制;废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完成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并推行系列巩固统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结论:由此可见,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部分)秦朝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兵开凿灵渠秦末农民大起义汉朝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选择大事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根据题干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从秦朝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秦灭亡等角度自定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例一: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观点: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论述: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例二: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论述: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总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从秦朝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秦灭亡等角度自定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确定观点为: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论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确定观点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论述: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总之,汉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