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1页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2页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3页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4页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16-2024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16-202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1490-2024主编单位: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2024年福州3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项目复审修编工作的通知》(闽建科〔2021〕10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原材料质量控制;5.混凝土性能要求;6.配合比控制;7.制备过程质量控制;8.混凝土质量检验;9.现浇作业质量控制;附录。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根据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及福建省相关管理规定,明确了原材料中细骨料的分类方式及应用要求,调整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掺合料使用限量;2.根据福建省地理气候条件,调整了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性能中氯离子含量控制要求;3.在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现浇作业、质量检验等章节,均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措施和要求;4.从长期可持续质量发展角度,在原材料、配合比、现浇作业等章节引入了“绿色低碳、经济合理”的理念,充分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建设原则。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地址:福州市仓山区凤岗路和亭头路交叉口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金山办公区六楼,邮编:350028),以供今后修订时4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福建巨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泰(福建)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福建中胜华兴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惠安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漳州市建筑安全站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宁德市蕉城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厦门路桥翔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集美区鸿铭建材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丽云陈德贵季锡贤陈周与周洪辉张,蔚颜广陈庆彬本标准主要审查人:柯国生徐秀华张恒春刘锦生 23基本规定 4 54.1一般规定 54.2细骨料 64.3粗骨料 94.4水泥 94.5矿物掺合料 4.7外加剂 5>混凝土性能要求 5.1拌合物性能 6.1一般规定 67.4开盘鉴定 7.5制备控制水平 8混凝土质量检验 258.1一般规定 8.2质量检验 8.3合格判定 9现浇作业质量控制 9.1一般规定 9.2输送 9.3浇筑 9.4养护 附录A混凝土开盘鉴定 附录B混凝土交货检验 1 2 4 5 5 6 9 9 7.2ChooseandAdjustmentofMixProporti 20 87.4OpeningIdentificationDuringPreparati 7.5ControlLevelofPrepar 8QualityInspection 8.3Qualificati AppendixA:OpeningIdentificationFormo AppendixB:DeliveryInspectionFormofConcret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规范福建省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工程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生态,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福建省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玄武岩、辉绿岩等岩石、卵石及矿山废石、尾矿生产的机制砂所配制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制备、质量检验及验收。1.0.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机制砂manufacturedsand也称人工砂,是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等为原材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2.0.2混合砂mixedsand由天然砂和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2.0.3石粉含量finecontent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2.0.4片状颗粒flakyparticlesinmanufacturedsand机制砂中粒径1.18mm以上的机制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0.45倍的颗粒。机制砂与中国ISO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机制砂级配、粒型、吸水率和石粉吸附性能的指标。2.0.6压碎值指标crushingvalueindex用于表征机制砂抵抗压碎能力的技术指标。2.0.7预拌机制砂混凝土ready-mixedmanufactured-sand采用机制砂为主要细骨料在搅拌站(楼)制备的,通过运送设备运至使用地点,交货时为拌合物的混凝土。2.0.8絮凝剂flocculatingagent3用于处理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使其中的溶质、胶体及固体悬浮颗粒聚集形成絮状物或絮状沉淀物的化学物质。砂中碱活性矿物与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物及环境中的碱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43基本规定3.0.1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取得相应资质,设置技术与质量管理机构,并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职责,确保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3.0.2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满足规定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并配套仪器设备、检测人员、作业指导等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原材料及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3.0.3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其供应的预拌混凝土质量负责,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不得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其指定的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等原材料厂家或品牌。3.0.4预拌混凝土企业选用的机制砂应符合质量、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的规定。3.0.5|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初次使用尾矿制备的机制砂,应进行放射性、有害物质等性能检测,并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福建省安全、环保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3.0.6预拌机制砂混凝上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设计相关性能要求。3.0.7预拌混凝土企业应保存并积累完整的混凝土制备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和质量检验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并至少保存10年。预拌混凝土企业宜按照工程项目组卷方式建立档案。54.1一般规定4.1.1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原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以及供应商的供货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书面形式确认原材料源头、供应路线,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选用的原材料应附有产品说明书和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的型式检验报告。进厂的每批原材料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技术资料。技术资料不完整的原材料,预拌混凝土企业不得4.1.2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其所用原材料必须按国家、行业和本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进厂检验,检验结果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使用。4.1.3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原材料使用台帐并按一定批量留存样本,实现原材料质量的可追溯性。4.1.4新型原材料应经专家论证,确认其掺入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定后方可使用,其用量应4.1.5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对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经检验判断为有潜在碱-硅反应危害的,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0kg/m³,或采用经4.1.6原材料放射性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6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有关环保法规。4.1.7进厂原材料的检验批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相关要求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来源稳定且连续三次检验合格的产品,可将检验批量扩大一倍。2扩大检验批后的检验中,出现不合格情况时,应按扩大前的检验批量重新验收,且该产品不得再次扩大检验批量。3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混凝土原材料各作为一个检验批。4.1.8骨料堆放场地应清洁硬化,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粉尘飞扬、污染环境,确保符合环保要求。骨料进厂后应按产地、规格分类堆放、分别计量,不得混杂,严禁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混4.2细骨料4.2.1机制砂按颗粒级配、亚甲蓝(MB)值与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坚固性、压碎值指标、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分为I类、Ⅱ类、Ⅲ类,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宜使用I类砂;强度等级C30~C55的混凝土或具有抗冻性、抗渗等要求的混凝土宜使用I类、Ⅱ类砂;强度等级不大于C25的混凝土宜使用I类、Ⅲ类砂。4.2.2机制砂按细度模数可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4.2.3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及I类机制砂颗粒级配分计筛余应分别符合表4.2.3-1和表4.2.3-2的规定。7累计筛余/%1区2区3区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不应大于5%。I类机制砂级配区应为2区,且细度模数宜为2.3~3.2;IⅡ类、Ⅲ类机制砂级配区可为1区、2区、3区。I类机制砂颗粒级配还应满足表4.2.3-2的规定。L筛孔尺寸分计筛余a对于MB>1.4的机制砂,0.15mm筛和筛底的分计4.2.4|机制砂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2.4-1和表4.2.4-2的规定。类别IⅢ亚甲蓝快速试验合格泥块含量8类别IⅡⅢ4.2.5机制砂的坚固性应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机制砂的质量损失应符合表4.2.5的规定。类别IHⅢ4.2.6机制砂的压碎值指标应符合4.2.6的规定。类别IⅡⅢ4.2.7机制砂中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1%。当结构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大于0.003%时,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5%,拌合用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250mg/L。4.2.8I类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I类机制砂需水量比不应大于115%;饱和面干吸水率不宜大于2%。4.2.9机制砂不应混有草根、树枝、塑料品、煤块、炉渣等有害杂质,且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4.2.10机制砂在碱骨料反应试验前,应先用岩相法鉴定岩石种类及所含的活性矿物种类。如评定为碱活性骨料或可疑时,硅质骨料应使用快速碱-硅酸反应进行评价,报告膨胀率实测值;碳酸盐骨料应取母岩采用岩石柱法进行评价并报告膨胀率实测值。4.2.11当机制砂与天然砂混合使用时,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或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9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4.2.12进厂的机制砂应进行颗粒级配、石粉含量、泥块含量、氯离子含量检验。同一产地、同一规格供应量不超过400m³或600t为一批,不足400m³或600t的按一批进行检验。其他细骨料进厂检验指标及批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3粗骨料4.3.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及现行福建省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276等有关规定。4.3.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当一种规格的粗骨料级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规格的粗骨料按一定比例并经试验验证后进行调整。4.3.3进厂的粗骨料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且每半年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一次抽样型式检验。当使用新产源的粗骨料时,应增加骨料碱活性检验。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检验。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还应进行其碱活性试验。同一产地、同一规格供应量不超过400m³或600t为一批,不足400m³或600t的按一批进行检验。4.4.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水泥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采用其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4.2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施工的要求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应使用旋窑工艺生产的质量合格的散装水泥,并宜相对固定地使用同一厂家同一产地的水泥。4.4.3水泥进厂必须同时附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不同的品种、等级分别存放在专用的仓罐内,做好明显标识,并对品种、等级、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4.4.4进厂水泥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逐批进行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胶砂强度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同厂家、不同品种水泥应至少半年进行一次包括氧化镁、氯离子、碱含量等参数的检验。对同一水泥厂家生产的同品种、同等级的散装水泥,以一次进厂的同一编号水泥为一批进行检验,每500t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t仍按一批进行检验,且每批抽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规定期限时,应重新检验并相应调整配合比。4.4.5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对进厂的散装水泥进行温度监控,用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4.5矿物掺合料4.5.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掺合料的技术指标、品种及掺量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通过试验确定掺合料品种及掺量。对用于楼板或薄壳结构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当使用单种掺合料时,掺合料与水泥比例不得超过1:4;使用多种掺合料时,掺合料与水泥比例不得超过1:3。当水泥中混合材掺量在20%以上时,混合材超出部分应计入掺合料掺量。4.5.2使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以外的其他品种矿物掺合料时,应由具有相应混凝土性能检测能力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可能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指标进行试验,满足该混凝土设计性能要求时方可使用。4.5.3掺合料进厂时必须同时附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且每半年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一次抽样型式检4.5.4掺合料应按品种、等级分类存储在专用的储罐内,做好明显标识并防止受潮。4.5.5进厂掺合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逐批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数量以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出厂编号为一批,粉煤灰或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按每200t为一个检验批,硅灰应按每30t为一个检验批。4.6.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纤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钢纤维混凝土》JG/T472等有关规定。4.6.2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选择纤维种类,纤维的品种、等级、规格(直径、长度、长径比)应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进行试验后确定。对于有耐腐蚀要求的钢纤维混凝土结构,宜使用不锈钢钢纤维。4.6.3纤维进厂时应附有出厂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应按批进行检查和验收。纤维进厂检验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纤维检验应包括抗拉强度、弯折性能、尺寸偏差和杂质含量。2合成纤维检验应包括纤维抗拉强度、初始模量、断裂伸长率、耐碱性能、分散性相对误差、混凝土抗压强度比,增韧纤维还应检验韧性指标和抗冲击次数比。4.6.4纤维检验数量以用于同一工程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为一批,钢纤维应按每20t为一个检验批;合成纤维应按每50t为一4.6.5纤维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存储在阴凉、干燥的专用场所,防止与其他腐蚀性化学产品混放。4.7.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外加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其他外加剂品种及掺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4.7.2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等技术条件,通过试验确定使用外加剂的品种及掺量。4.7.3进厂的外加剂必须同时附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和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检验报告,必须每半年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一次抽样型式检验。对于首次使用的经型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存放期超过三个月或使用间断三个月以上的外加剂,使用前应重新检验,并相应调整配合比。4.7.4外加剂产品应按批进厂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外加剂的进厂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相关规定。检验数量以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出厂编号且供应量50t(膨胀剂为200t)为一批,不足50t供应量亦按4.8.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用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4.8.2除自来水外,其他来源的水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可能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指标进行试验,经确认其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并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无不良影响时方可使用。5混凝土性能要求5.1拌合物性能5.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粘聚性、保水性和流动性,不得离析和泌水。5.1.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规定。5.1.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实测值与控制目标值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3的规定。项一目允许偏差坍落度扩展度5.1.4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入泵坍落度或扩展度的大小应根据泵送高度而定,其二者关系宜符合表5.1.4的规定。 — 5.1.5常规品泵送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应满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要求,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h;特制品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和施工要求。自密实机制砂混凝土的扩展度控制目标值不宜小于600mm,并应满足施工要求。5.1.6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和施工要求。5.1.7预拌机制砂结构混凝土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表5.1.7的规定值。计算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时,辅助胶凝材料的量不应大于硅酸盐水泥的量。水溶性最大氯离子含量(按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预应力混凝土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5.1.8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最大碱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5.2力学性能5.2.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相应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的有关规定。5.2.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执行。5.2.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等有关规定。5.3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5.3.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早期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硫酸盐腐蚀性能等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有关规定,评定结果应合格。5.3.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有关规定。5.3.3当设计无要求时,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应符合现行6配合比控制6.1一般规定6.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和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等有关规定。6.1.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进行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和施工要求;泵送施工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还应进行压力泌水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有关规定;有抗裂性能要求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进行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和收缩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6.1.3有抗冻、抗渗、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和抗化学腐蚀等耐久性要求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的规定;有其它性能要求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进行相关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和施工要求。6.1.4预拌混凝土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常用材料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并建立相关的混凝土制备技术储备及备用配合比的使用管理制度。配合比应定期进行性能验证,验证周期每半年不应少于1次,验证项目至少应包括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坍落度、和易性、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等。6.1.5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并经预拌1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2混凝土原材料品种(厂家)、质量有显著变化时;3同一配合比制备间断3个月以上时;4配合比性能验证出现任一项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时。6.2配合比设计6.2.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现行6.2.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单位用水量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进行初选,并经6.2.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胶凝材料用量应满足混凝土各项性能的要求,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6.2.4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掺入的外加剂品种与掺量应符合本标准4.7节的要求。6.2.5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掺加的矿物掺合料品种及掺量应符合本标准4.5节的要求。6.2.6配制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时,宜采用细度模数为2.3~3.0的机制砂。当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有耐久性要求时,应采用MB值不大于1.4的I类、Ⅱ类机制砂,且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试验验证。选用湿法水洗机制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宜确认生产所用的絮凝剂品种及用量,并通过相应的混凝土性能试验验证或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混凝土性能符合相关规定。6.2.7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砂率应根据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石粉含量、水胶比及其他材料性能经试验确定。当使用的机制砂细度模数达到粗砂标准时,砂率宜适当增加;当使用的机制砂细度模数达到细砂标准或石粉含量较高时,砂率宜适当降6.2.8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于金属模板体系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宜根据模板体系的特性进行专用配合比设计。7.1一般规定7.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混凝土原材料进厂检验、计量、搅拌、运输、混凝土质量检验等过程的控制。7.1.2机制砂含水率的检验每个工作台班应不少于1次。当雨雪天气等外界影响导致混凝土骨料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校正施工配合比。7.1.3预拌混凝土企业的主要制备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站(楼)》GB/T10171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的有关规定,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和维修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7.1.4预拌混凝土企业应配备、使用搅拌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当具备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用量数据实时存储和任意时段查询功能,不得篡改、伪造。原材料每盘用量数据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保存期限应不少于1年。7.1.5制备浇筑同一部位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时,应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规格水泥、外加剂及掺合料等原材料。7.1.6在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过程中,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做好有关天气、制备、检验等记录,并根据情况变化对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做出相应调整。对水泥入仓温度影响混凝土性能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7.1.7预拌混凝土企业与施工企业应及时核对确定混凝土制备任务单,其内容包括施工企业联系人、工程名称、浇筑时间、浇筑部位、数量、强度等级、坍落度、抗渗等级以及是否有其它特殊要求等。混凝土制备任务单应在混凝土浇筑前24小时由施工企业通知预拌混凝土企业,也可由双方协商约定。7.1.8交货时,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向施工企业提供有关质量证明资料以及每车混凝土发货单。7.1.9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应收集相关质量数据,采用相应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指导后续制备。7.2配合比选用与调整7.2.1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根据建设工程所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要求、运输距离、所处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选用绿色低碳、经济合理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并在制备前根据骨料的含水率出具施工配合比,制备过程中还应根据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校正施工配合比。7.2.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出厂坍落度的控制应考虑浇筑部位、运输距离、交通状况、现场停置时间、施工条件准备、卸料时间长短及天气变化等因素。180kg/m³,使用碎石时应不大于190kg/m³;当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不大于C15可不受此限制。7.2.4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计算机输入应严格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施工配合比执行,并经实验室技术人员复核后方可进行制备。对于拥有配合比自动上传至搅拌楼工控系统的企业,应对上传的准确性进行软件验证和确认。在改变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时,应经实验室主任或企业技术负责人确认。交接班时,应有实验室技术人员予以核对并记录。7.2.5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根据反馈的混凝土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调整配合比,并做好记录。当混凝土开盘鉴定出现异常时应进行混凝土拌合物性能验证,并由实验室负责人予以调整及签字确认,不得擅自改变配合比。7.3计量、搅拌与运送7.3.1计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量设备的精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站(楼)》GB/T10171的有关规定。2计量设备应具有法定部门签发的有效合格证且应定期检定,在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过程中不得使用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期限的计量设备。3计量设备除及时由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外,预拌混凝土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计量设备自校规程,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自校准。4计量设备应能连续计量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各种材料。计量控制应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电子计量设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和精准化控制。计量控制系统应具有粗、精称功能和误差自动修正、补偿功能。5计量设备经中修、大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重新进行检定。7.3.2交接班开始前,生产操作人员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7.3.3原材料的计量宜按质量进行计量,固体原材料必须按照质量进行计量,水和外加剂溶液可按体积进行计量。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3的规定。原材料品种水泥水外加剂纤维每盘计量允许偏差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偏差,该项指标仅适用于采用计算机控制计量的预拌混凝土企业。7.3.4混凝土搅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有关规定,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搅拌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宜适当延长。7.3.5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每年对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匀质性指标进行检查。同一盘混凝土的搅拌匀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本标准第5.1.3条规定的坍落度允许偏差的绝对值。7.3.6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搅拌应符合下列规定:1最短搅拌时间应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规定,同时应满足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的最短时间要求。2高强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有特殊性能要求或采用引气剂、膨胀剂、防水剂、纤维或其他添加剂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3搅拌操作人员应随时观察搅拌设备的工作状况和坍落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查明原因并及时向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反馈,严禁任意改变配合比。7.3.7预拌混凝土企业应使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混凝土搅拌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的规定。每年应进行匀质性指标检验,不符合要求或出现运送的混凝土拌合物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搅拌叶片或滚筒,并及时清除罐体内结块。7.3.8装料前,运输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搅拌车装料口应保持清洁且罐体内不得有积水、积浆;在装料及运输过程中,搅拌车滚筒应按(3~6)r/min旋转,混凝土拌合物应保持其均匀性,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7.3.9严禁在装料、运输和等待卸料及卸料过程中加水及清洗料口。因运距过远、交通或现场等问题造成坍落度损失较大而卸料困难时,可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减水剂并快速旋转搅拌罐,减水剂掺量及掺入后搅拌车快速搅拌的时间应经试验确定。整个过程应由预拌混凝土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并在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现场监理见证下进行,并做好记录。7.3.10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由搅拌机卸入搅拌车开始至该搅拌车开始卸料为止的时间应满足现行标准及合同规定。现场停置时间由供需双方在合同中协商规定,供方应在配合比中注明混凝土初凝时间,已达初凝时间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不得使用。7.3.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运输应满足施工现场泵送施工和连续浇筑的要求,不得脱节或积压,混凝土供应速度由供需双方事先约定。7.3.1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运输到浇筑地点,在卸料前应高速反向旋转不少于1min,使罐体内的混凝土拌合均匀。7.3.13混凝土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浆料滴漏;卸料完毕后,应移开卸料点、及时清洗并排尽积水。7.4开盘鉴定7.4.1为确保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必须对首次使用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实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宜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7.4.2参加开盘鉴定人员应在制备前到预拌混凝土企业检查制备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配合比、工程名称及部位是否与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制备任务通知单相符。混凝土运送至现场后应检查其坍落度、和易性、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配合比或合同规定的要求。7.4.3在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供应过程中,用于混凝土制备的计算机中应有配合比记录并可随时打印。施工企业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工程师有权抽查、核对配合比及制备记录。7.5制备控制水平7.5.1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对一个统计周期内的相同强度等级和龄期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统计计算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及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P),以确定企业的制备控制水平。7.5.2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制备控制水平统计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5.3预拌混凝土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制备控制水平指导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制备过程控制。8.1一般规定8.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预拌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普通混凝土拌合物8.1.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交货检验。出厂检验的取样与试验由预拌混凝土企业(供方)在其企业内完成。交货检验应由施工企业(需方)组织实施,由供方、需方共同见证取、送样,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在交货地点检验,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强度和抗渗等耐久性能由供需双方共同认可的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或实验室检验。出厂检验与交货检验的结果不作为混凝土结构构件质量合格的评定依据。混凝土交货检验记录格式及内容宜按附录B,由供需双方共同填写。8.1.3判定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是否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或合同要求应以交货检验结果为依据。当交货检验的拌合物性能判定为不合格时,施工企业应拒收予以退货并记录,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并记录;当交货检验的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混凝土实体构件检验;当交货检验的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不合格时,应对混凝土实体构件进行处理。8.1.4交货检验的试验结果应在试验结束后10天内通知供方。当需方或供方发现质量问题时,应在24h内通知对方和相关部门。8.2质量检验8.2.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出厂检验应在搅拌地点随机抽取,从取样完毕到开始试验不宜超过5min。进行,混凝土取样及坍落度检验应在混凝土运到交货地点后倍,且不宜少于0.02m³。交货检验项目包括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混凝土强度及设计要求的耐久性能等,具体由供需双方在合同中约定。8.2.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出厂检验和现场交货检验时应检查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以及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8.2.4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检验的取样频率与组批条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用于出厂检验的试样,每100盘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组;每一个工作班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组;2用于交货检验的试样,每100m³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组;每一个工作班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m³时,取样不得少于一组。当在一个分项工程中连续浇筑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量大于1000m³时,每200m³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组;3对于房屋建筑混凝土主体施工,取样频率除满足本条1、2款外,还应满足每一现浇楼层(段)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少于一组。8.2.5出厂检验和现场交货检验的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的取样频率与强度检验相同。8.2.6出厂检验中每一个工作班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至少取样检验一次,现场交货检验中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至少取样检验一次。当混凝土原材料发生变化时,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重新至少取样检验一次。8.2.7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检验的取样频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抗渗试块留置组数应视结构的规模和要求而定。当连续浇筑同配合比、同抗渗等级的混凝土,每500m³取样不得少于一组,且每项工程不少于两组。当使用的原材料、配合比或施工方法有变化时,均应另行取样,留置试块。8.2.8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扩展度及其它检验项目的检验频率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或合同约定执行。8.3.1当判定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时,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混凝土强度以交货检验结果为依据,其它检验项目按合同约定执行。8.3.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交货时,坍落度、扩展度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或合同约定,其实测值与控制目标值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5.1.3条规定。若坍落度不符合规定要求,应立即用试样余下部分或重新取样进行复检,当复检结果符合规定时,评定为合格。当混凝土的坍落度值小于约定值范围时,可由预拌混凝土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现场加入适量减水剂予以调整,当调整无效或混凝土的坍落度超过约定值范围时,混凝土拌合物应退回,不得进行浇筑施工。8.3.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含气量实测值不宜大于7%,含气量与合同约定值之差不应超过±1.0%;最大碱含量限值为3.0kg/m³;预拌机制砂结构混凝土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表8.3.4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等有关规定。当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时,对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进行强度评定时,可采用大于28d或经设计确认的龄期进行混凝土强度评8.3.5合同约定的其他项目的合格判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9现浇作业质量控制9.1一般规定9.1.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运输、等待、卸料、现场转运、输送、浇筑全过程严禁加水,拌合物性能不符合施工要求时可适当加入减水剂改善,并应做好记录。9.1.2混凝土搅拌车到达现场后,施工企业应检查预拌混凝土发货单,确认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相关信息与工程是否相符,核查运输时间、数量和制备流水号等是否符合要求。9.2.1施工现场转运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时,应根据发货单在各种转载容器上做好产品标识,防止误用。9.2.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选择输送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选用运输能力与混凝土制备能力相匹配的运输设备,确保混凝土输送应连续进行,不得出现凝结,不得采用机动翻斗车、手推车等工具长距离运送混凝土。2梁柱节点混凝土设计强度相差10MPa及以上的,节点处混凝土宜采用塔吊等非泵送方式转运。3主体结构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输送,二次结构混凝土可采用非泵送方式输送。9.2.3预拌机制砂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输送时,应符合下列规1不同泵送高度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宜按表5.1.4选用,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规定执行。2高温施工时,宜搭设混凝土搅拌车凉棚,并用湿草袋等遮盖输送管。9.3.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断面尺寸、深度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质,合理选用机制砂混凝土振捣器类型,必要时可采用人工辅助振捣。振捣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向柱、剪力墙及厚度大于1200mm的梁、板水平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2表面积较大、厚度不大于200mm的平面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表面振捣器振捣密实。3当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成型混凝土制品时,宜采用混凝土振动台或表面加压振捣密实。9.3.2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采用分层连续推移浇筑方式,分层厚度不宜超过表9.3.2的规定,不得出现冷缝或随意留置施工缝,并应避免构件表面大面积暴露。振捣方式浇筑厚度(mm)采用插入式振捣器采用附着式振捣器采用表面振捣器无配筋或配筋稀疏时配筋较密时9.3.3浇筑完成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使用提浆机、摊铺机或抹光机器人等提浆、抹平;干缩产生的表面裂缝应搓压收光,并在泌浆结束、初凝前完成,严禁洒水。9.3.4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区域可采取现场喷水、喷雾、挡风等措施。9.3.5高温时,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必要的的降温措施。雨期时,应采取必要的遮挡、隔水措施。9.4.1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强早期养护,及时进行充分的保湿和保温养护,并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结构混凝土表面拉平抹压成型后,宜边浇筑成型边全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塑料薄膜应保持有凝结水。2地下室外墙和上部结构柱墙混凝土构件带模保湿养护结束后,应采用薄膜、土工布、挂毯等全覆盖保湿方式继续养护。3地下室大底板或基础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编制专项养护方案,进行温差控制,并应采取有效的保湿、保温养护措4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7d内,应连续加强早期保湿和保温养护;高温或干燥环境下,应增加养护频次;混凝土养护时间在不少于14d的基础上,应适当延长2-3d。9.4.2已浇筑混凝土板面上施工活动时,应满足以下规定:1混凝土强度低于1.2MPa时,不得在其上踩踏。2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从事施工放样、安装模板支架等施工行为。施正时严禁集中堆载。3装卸模板、钢筋、钢管等材料时,应缓慢落在设有垫板、垫木的楼板上后方可装卸吊钩,垫板、垫木应铺设在下层有支柱的框架梁处。工程名称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配合比编号强度等级坍落度水胶比其它配合比材料名称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其它用量(kg)调整后每(kg)鉴定结果原材料口符合□不符合□符合□不符合□符合口不符合口符合口不符合□符合□不符合口符合口不符合口符合□不符合配合比□符合□不符合施工配合比口经调整□未经调整搅拌机型状态混凝土性能坍落度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调整)试验编号设计实测鉴定意见参加开盘鉴定人员鉴定日期(签字)工程名称预拌混凝土企业(分厂分站)流水号配合比编号强度等级供货日期等级混凝土初凝时间牌号发车时间进场时间卸料时间坍落度(mm)实测坍落度数量试块制作时间编号时间编号时间编号时间编号拌合物中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养护地点检测机构(实验室)名称验收意见:预拌混凝土企业(分厂分站)(签字):施工企业(签字):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3《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2《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13《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18《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19《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站(楼)》GB/T1017125《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26《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29《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2230《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3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3《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34《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35《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36《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37《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T47439《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JTS/T23641《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标准》DBJ/T13-6642《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DBJ/T13-7743《福建省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检验规程》DBJ/T13-20644《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276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BJ/T13-116-2024,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4年12月9日以闽建科〔2024〕60号文批准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为J11490-2本标准是在《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生产及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16-2015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规程制定于2014年,正式颁布于2015年初,主编单位是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和福建巨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是惠安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恒亿集团有限公司、中泰(福建)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厦门路桥翔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集美区鸿铭建材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是杜朝阳、何国忠、柯国生等。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根据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及福建省相关管理规定,明确了原材料中细骨料的分类方式及应用要求,调整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掺合料使用限量;2.根据福建省地理气候条件,调整了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性能中氯离子含量控制要求;3.在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现浇作业、质量检验等章节,均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措施和要求;4.从长期可持续质量发展角度,在原材料、配合比、现浇作业等章节引入了“绿色低碳、经济合理”的理念,充分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建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机制砂生产及应用技术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实践经验,结合福建省地理环境条件,在参照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收集资料、调查总结和试验验证,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4.1一般规定 4.2细骨料 4.4水泥 4.6纤维 5混凝土性能要求 5.1拌合物性能 5.2力学性能 6.1一般规定 7.1一般规定 7.4开盘鉴定 7.5制备控制水平 8混凝土质量检验 8.1一般规定 8.2质量检验 8.3合格判定 9现浇作业质量控制 9.1一般规定 9.2输送 9.3浇筑 9.4养护 1.0.1随着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技术应用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的逐渐加强,机制砂品质的提升及其完全替代天然砂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更加规范并提升机制砂质量要求,提升工程质量,本标准鼓励企业选用品质优异的机制砂;同时结合福建省地貌矿山优势、相关环保政策要求,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建设原则,明确了“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生态”要求,以进一步促进福建省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参考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本标准修订的目的就是进一步规范福建地区工程建设中应用的机制砂质量要求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要求,同时逐步化解行业发展需求与机制砂品质参差不齐的矛盾,保证工程质量。2.0.1本条列出的术语与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一致。目前机制砂生产工艺、生产水平、所用母岩品种丰富多类,导致机制砂品质差异大,因此为更好地指导、规范机制砂生产用母岩材质,在现有常用的机制砂生产用母岩材质及福建地区矿山丰富优势基础上,鼓励企业选用品质较好的花岗岩、凝灰岩、辉绿岩、玄武岩等岩石、卵石作为原材料生产的机制砂,为后续规范品质优异机制砂的概念或定义提供支撑。另随着国家环保措施的逐步加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是必然趋势。本标准在查阅并参考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与《建设用砂》GB/T14684一致要求,采用尾矿制备的机制砂要加强放射性、有害物质检测力度或频次,并应符合国家质量、安全及环保相关规定,确保消除或有效减少对人体及环境的不利影响。2.0.2~2.0.4本条列出的术语与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一致。2.0.5本条列出的术语与行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一致。2.0.6压碎值指标是机制砂抵抗压碎的能力,间接反应了生产机制砂母岩的抗压强度,同时也可反映机制砂粒型以及软弱颗粒含量的多少。本条列出的术语与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基本一致。2.0.7本条列出的术语在参考《预拌混凝土》GB/T14902和《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来。2.0.8机制砂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和用水量,生产机制砂过程中会使用絮凝剂进行净水处理,但未考虑到残留在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故本标准在查阅并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并在相关章节简述了使用含有残留絮凝剂2.0.9本条列出的术语与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3基本规定3.0.1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取得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应资质,按照登记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预拌混凝土制备,并建立、健全符合ISO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落实全员、全方位质量管理职责,以更好的指导企业运营质量风险防控,保障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3.0.2按照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标准要求,实验室应按照要求配备齐全的设备和设施,同时建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原材料及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3.0.3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其制备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负责,也包括了对原材料的质量负责。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对其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工程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等只能对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提出要求,由预拌混凝土企业自行选择合适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3.0.4目前市场上的机制砂因母岩材质、生产水平、工艺差异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但通过参考资料、现有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实际情况,证明品质优异的机制砂不仅可有益于混凝土性能和工程质量提升,而且有利于预拌混凝土企业探索低碳混凝土绿色技术发展,故从混凝土行业长远发展角度,鼓励企业选用技术指标优异的机制砂,包含但不限于粒型、级配、石粉含量等。因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涉及矿山开采、破碎、整形、筛分、运输、存储、搅拌、浇筑、养护等多个环节,因此在机制砂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必须满足国家、行业及福建省有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标准和规范要求。3.0.5随着机制砂技术发展及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趋势,尾矿或再生资源应用是必然的。故本标准建议预拌混凝土企业有条件下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同时也规定了在初次使用尾矿生产的机制砂应用时,必须要做好尾矿机制砂放射性、有害物质等性能检测,并由具有混凝土抗渗透性能、抗裂性能等检测能力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原材料及混凝土相应性能的验证,确保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0.6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高温、高湿、高盐分、紫外线强的特点。环境气候条件和工程所处位置对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制备、施工和性能要求均有重要影响。因此,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要求及所处环境,对所使用的机制砂混凝土提出明确的、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尤其是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3.0.7对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全过程中的电子档案和资料,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并妥善保管。预拌混凝土制备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和质量检验资料保管期限至少为10年。鼓励有条件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建设档案馆,配套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组卷方式,并根据资料的价值,确定资料归档的年限、内容、形式等要求。其中归档资料包含但不限于文字、图表、报告、声像等各类载体的文件材料。4原材料质量控制4.1一般规定4.1.1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必须对原材料质量进行预控制,可由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各原材料供货商或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检验仪器、质保体系等进行现场考察、综合评估,并作出书面评估意见。为保证进厂原材料的质量,进厂的原材料必须提供产品说明书、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及有检测机构提供的抽样型式检验报告。其中抽样型式检验报告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4.1.2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按照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要求开展原材料进厂检验。福建省处于沿海地区,海洋大气环境对混凝土原材料影响较大,尤其是细骨料的氯离子含量。若氯离子含量超标,因氯离子引起的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等质量问题,会对构筑物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严格检测砂、水泥、拌合水等氯离子含量,确认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福建省有关标准规定时方可使用。4.1.3预拌混凝土企业按照《福建省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定》要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或本标准要求的检验批量建立原材料进厂台账,并进行相应样品留置,尤其是要注意样品标识或编码的唯一性,以实现原材料质量的可追溯性。4.1.4因设计要求或者工程项目要求,混凝土性能的实现需要选用特殊的原材料,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检验、专项配合比设计、试验验证,并组织专家论证,确保原材料应用有助于混凝土技术实现的同时确认相关性能要求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福建省有关标准规定,且可消除或有效减少对人体及环境的不利影响。4.1.5碱活性骨料对混凝土耐久性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严格选用原材料并采取预防措施。当判定骨料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否则,应通过专门的混凝土试验,做最后评定。4.1.6福建省矿山资源丰富,在充分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下,矿山资源逐步开发利用。因矿山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可能存在潜在的放射性危害,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在应用时,应严格开展原材料放射性指标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应4.1.7本标准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选用优质混凝土原材料用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对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意味着其产品的制备设备、人员配备、质量管理等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产品质量是稳定且有保证的;连续三次检验合格,同样体现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时,其检验批容量可按本标准的有关规定扩大一倍;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也仅扩大一倍。然而,无论是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还是连续三次检验合格的产品,扩大检验批容量后,若出现检验不合格的情况,则应恢复到扩大前的检验批容量,且该产品在此工程应用中不得再次按本条规定扩大检验批容量。4.1.8骨料堆放应符合安全、环保相关规定要求,做到堆放场地清洁硬化、有通畅的排水设施,可以避免底层材料质量与其他部位材料差异较大影响混凝土质量稳定性控制。为保证各类骨料的合理利用并保证工程质量,必要时可根据不同混凝土性能要求及配合比需要复配骨料,故性能差异比较大的骨料应分仓单独使用,待制备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适当延长搅拌时4.2细骨料4.2.1机制砂按制砂生产工艺可分为湿法水洗机制砂和干法干制机制砂两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的机制砂产品,因其设备及工艺水平、质量控制水平差异,均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技术要求分为I类、Ⅱ类、Ⅲ类。4.2.2机制砂的细度模数μ分级与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基本一致,考虑到生产效率与生产能耗,机制砂不宜包括特细砂。4.2.3机制砂的颗粒级配与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基本一致。对于颗粒级配不符合表4.2.3-1的规定时,允许重新混合配制并经过配合比试验和充分论证后使用,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保留有相关论证和试验资料。4.2.4机制砂生产前,应对母岩进行除土处理保证泥块含量符合要求。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统称为石粉),这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最明显的区别之一。石粉与天然砂的泥成分不同、粒径分布不同、在使用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天然砂中的泥对混凝土是有害的,必须严格控制,这是目前行业多年实践后的共识。而机制砂中适量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是有益的,这也是大量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后的共同观点。当生产机制砂所用的母岩材质越好、生产工艺越先进完备,可通过调节达到预设石粉含量及颗粒级配的控制,当它掺入后有益于混凝土和易性、密实性提升,进而起到了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作用。当机制砂亚甲蓝(MB)值不超过1.4时,可允许供需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商定石粉含量;当机制砂亚甲蓝(MB)值大于1.4时,虽有石粉含量的限制,但因各地矿山的矿物成分不同,其吸附性存在较大差异,亚甲蓝(MB)值越高,会造成混凝土用水量的急剧增加、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明显和混凝土强度降低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对机制砂亚甲蓝(MB)值上限做了规本标准对于机制砂亚甲蓝(MB)值、石粉含量、泥块含量的控制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保持一致。4.2.7为防止机制砂在生产、加工、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氯离子侵蚀或污染,限定了机制砂中氯离子含量范围。因福建处于沿海地区,机制砂氯离子控制限值必须进一步加强。本标准对于机制砂氯离子的控制规定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特级砂要求进行了限定。4.2.8福建省现有机制砂品质差异较大,为了鼓励企业选用品质优异的机制砂,在参考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等基础上,规定了I类机制砂片状颗粒及需水量比要求,以更好的综合判定机制砂级配、粒型、吸水率和石粉吸附性能。机制砂饱和面干吸水率要求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中I级机制砂的要求。4.2.10机制砂的碱活性应符合相关规定,无具体规定时应先采用岩相法检测机制砂或母岩碱活性类别,再用岩石柱法或快速砂浆棒法检测机制砂或母岩碱活性,其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30%,岩石柱膨胀率应小于0.10%。4.2.11本条规定了当机制砂与天然砂混合使用时,混合砂质量的控制标准要求。4.3粗骨料4.3.2连续级配骨料堆积密度相对紧密,空隙率比较小,有利于节约其他材料,也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综合性能;若采用间断级配骨料,因骨料粒径相差较大,使混凝土拌和物易产生离析,分层,造成施工困难。因此规定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粗骨料的基本要求。而现有的工艺水平、质量控制水平因设备选型、矿山岩石成分差异等因素,骨料生产厂家生产的粗骨料不一定完全满足连续级配要求,因此为保证粗骨料连续级配,可采用两级配或多级配按一定比例经试验验证后进行相应调整。4.3.3现有粗骨料生产厂家一般都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为了加强对其或厂站的质量控制,必须规定一定频率的抽样检验进行质量监督。另外,强调了新产源的粗骨料应进行包括骨料碱活性反应在内的抽样型式检验报告。4.4.2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实际情况,目前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已成为建筑工程领域最重要的原材料,且因其制备具有连续、快速、大量的特点,水泥质量的好坏对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所处环境选择相应品种、等级的水泥。本标准规定了预拌混凝土企业应使用旋窑工艺生产的质量合格的水泥,同时宜相对固定水泥生产厂家,才能更好地熟悉水泥的性能,控制好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质量。4.4.3本条规定强调了进厂水泥必须有相应合格证明。出厂检验报告应包含3d水泥强度检验结果,并及时补充28d水泥强度检验4.4.4由于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制备的工艺特殊性,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水泥,须经安定性、凝结时间和胶砂强度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制备使用。这里的水泥胶砂强度一般指是3d胶砂强度。有条件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可提前到水泥厂或水泥中转库中抽样进行检验或企业内部建立水泥快速推算公式(根据《水泥强度快速检验方法》J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