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1课《邓稼先》

1.文学常识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

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

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

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

至死不懈X。懈,放松。

锋芒毕露心: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d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录I]削。

可歌可泣ql: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汨,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足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d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Un:立大功的人。

鞠川躬尽碎cul: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i: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G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d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上战死于战场。

挚zhi友:亲密的朋友。

筹ch6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dng徨hudng:犹豫。

股yd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一拔尖人物一锋芒毕露;邓稼先一真诚坦白一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

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又》,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

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屡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

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

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

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儿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春献精神的儿子。”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

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

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文学常识

《说和做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代其代表作

《老马》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

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重点字词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i: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锲q论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b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U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yd: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Go

独裁c6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慷kdng慨kd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6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重点句子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革

命家方面: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二件事。(2)作者在叙述

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

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

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3)他要给我们衰微

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

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仰看起来越高,攀

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

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一一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文学常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2.文章主题思想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FI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

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先生关心、扶持青

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重点字词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揩kai:擦,抹。

阖h6: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重点句子

(1)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

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第4课《孙权劝学》

L文学常识

⑴体裁: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

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

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作者:北宋司马光

(3)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

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重点字词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

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

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⑴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⑵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⑶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⑸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8.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9.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亚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0.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

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

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2.表明口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日:“士别二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

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

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5课《黄河颂》

1.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

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

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重点字词

烽fO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魄力;气势。

澎pdng湃pd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IG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斓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ti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i长zhdng

4.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寺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

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

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了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

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

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

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6课《最后一课》

1.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就麦尔先

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

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字词

诧Ch6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6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6:慢步行走。

祈qi祷dd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h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哽gdng住

4.重点句子

(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

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

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

(发展)上课(课前、课中)

(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

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基础原因: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

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7)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

吧!”

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8)小弗朗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充当线索人物

贯穿故事情节

把不同的场面、众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

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

第7课《土地的誓言》

1.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旗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2.文章主题思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志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3.重点字词

藤h6ng(端木藤良)

挚zhi痛:诚恳而深切。

嗥hd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an斓kin:灿烂多彩。

澜16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dn:奇怪,古怪。

亘g4n古:远古。

默契ql: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d。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Go篙gGo)

田垄I6ng;田埋;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G螭mG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ij秽hui: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答:(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

称,除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

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

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第8课《木兰诗》

2.文学常识

乐府: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

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

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重点字词

当:对着。

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市:集市。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但:只。

戎机:战事。

度:越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策勋:记功。

强:有余。

欲:想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

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近地面跑。

安:怎么。

3.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0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c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杵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4.重要问题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赣,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紫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儿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

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7禀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

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

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见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

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

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

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近.而对

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

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本文

选自《朝花夕拾》。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一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一一粗

野、庸俗、愚昧。本文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重点词语

骇(hdi)掳他)孤孀(shudng)惶急(hudng)诘问(ji6)

疮疤(chuGngbG)渴慕(mCi)粗拙(zhuo)霹雳(pili)

陆凯(H)惧惮(ddn)憎恶(zOng)懿(yi)辟头(pi)悚(sbng)

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喊喷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诘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4.重点句子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

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

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

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

“我”的爱。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

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

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

“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

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

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第10课《老王》

L文学常识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

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译作有《堂吉洌德》《小癞子》等。

本文选自《杨绛散文》,

2.文章写作思路及主题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槐作心理,高度赞扬了老

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

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5.重点词语

愧作(kuizud)镶(xiang)嵌(qidn)滞(zhi)笨荒(hudng)僻(pi)

翳(yi)骷(kij)髅(I6u)

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fix: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愧作:惭愧。

4.重点句子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眈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

不幸。”一句中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

“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

表现了“我”善良、宽厚的性格。

(2).第⑤段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句表明了老王是

一个怎样的人呢?“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一句是对前面的“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的补充说明,表明老王从来没有想过要占“我们”

的便宜或是欺负“我们”,可见老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大概”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大概”

表示一种猜测,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一种猜测。

(3).“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一句中的“货”有什么深刻内涵?

“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

越困难。作者这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含有悲哀。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愧作”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

来的高尚情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货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

他们也过上好口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

“愧作”。

第11课《台阶》

1.文学常识

李森祥,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

朴形象。

2.文体知识

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3.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况状和他们

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第12课《卖油翁》

1.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

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

作品有《醉翁亭记》《伶官传序》《六一诗话》等。本文选自《归田录》,题目是编者加的。宋

英宗诒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

时所作。

2.重点字音字义

矜(jin)ffl(pU)睨(nl)矢(shi)颔(han)

忿(fM)酌(zhu6)沥(li)遣(qidn)

3.重点词义

善:(擅长,善于。以此:因此。)

自矜:(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释:放下v立:站立v)

睨:(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颔:(点,头。)

忿然:(气愤的样子。)

沥:(下滴。)

因:(接着。)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善射:射箭

射:汝亦知射乎:射术

吾射不亦精乎:射术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用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代词,代指陈尧咨

之以我酌油知之代词,代指射技精湛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代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代指卖油翁

4.句子翻译

(1)原文:尝射于家0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穴去。

译文: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

久也不离开。

(2)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3)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陈尧咨问道:“你也伸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4)原文:“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译文:“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

住葫芦的U,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

沾湿铜钱。

5.重要问题

(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

答:善射;自矜。以此人物特点为后文故事中两人矛盾激化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答:睨之久而不去,微颔。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

(3)如何看待课文中“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

答:“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也丰常鲜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抓住

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来描写。陈尧咨的轻狂自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就跃然纸上了。

(6)在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卖油翁。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心态平和,不骄傲自满。

示例2:我喜欢陈尧咨。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因射技高超而沾沾自喜,认识到骄傲自满的错误后乂

能虚心接受卖油翁的批评。

示例3:我喜欢卖油翁。他是一位深明世故的老人,对于陈尧咨的责难,他没有分辩,只是用行动

说明一切。

6.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文学常识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培,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

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

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anpei)商的(shangzhu6)累赘(kizhui)朦胧(mengI6ng)

拖沓(tudta)妥帖(tu6ti。)譬如(piru)

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

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

视“简洁”

第13课《最苦与最乐》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

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

室合集)集外文》。

2.文体知识

议论文:(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

一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

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

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

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一一摆实质一一论危害一作结论(正面论点)。

⑵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

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3.重点字音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亳不敢疏忽。

第14课《驿路梨花》

1.文学常识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

《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

《绿色的网》等。

2.文章主题思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

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

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3.重点字音

驿路(yi)陡峭(douqiao)

花瓣(ban)简陋(Idu)

撵走(nidn)鹿子(ji)

恍惚(huanghu)修葺(xiuqi)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筒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4.重点句子

(1)111,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赏析: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

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大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赏析: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5重点问题

(1)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答:茅屋的主人是谁?

(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

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作用: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史处开。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3)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

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入方法,把作品的现在

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4)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

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第15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

“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

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

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措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

的情趣。

4.重点字音

德馨(xin)鸿儒(h6ngrii)苔痕(tai)案牍(dv)

5.重点词义

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要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7.句子翻译:

(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肥的呢?”

6.重要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

“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

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

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

宽、韩愈、张械、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

《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

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主体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

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德。

4.重点字音

甚蕃(fan)淤泥(yu)濯(zhuo)消涟(lidn)蔓(man)亵玩(min)噫

(yl)颐(yf)鲜有闻(xidn)隐逸(yl)

5.重点词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的仙则名(动词,出名)

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读xiM,少)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7.句子翻译:

(1)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

(显得)妖媚。

(2)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蔽,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

净地挺立(在水中)。

8.重点问题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山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装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儿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均对这些

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

又是怎样呢?

答:菊一一隐逸者一一惜;牡丹一一富贵者一一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

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17课《紫藤萝瀑布》

1.文学常识

《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

2.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

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3.重点词语

挑逗(tidoddu):撩拨;逗引。

枯槐(kiihudi):槐树意思:枯了的槐树。

终极(zhGngji):最后,这里指的是(生命)最后的终点c

迸溅(bengjion):向外四溅。

繁密(fdnmi):繁多,密集,繁茂。

伫立(zhfili):长时间地站着。

凝望(ningwGng):目不注目远望。

伶仃(lingding):孤独,没有依靠。

稀零(xlling):稀少,零星,形容稀疏的样子。

忍俊不禁(r6njtinb€ijin):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xianldqidngjiang):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后比喻酒非常鲜美。

峰围蝶阵(fengweididzhen):指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盘虬卧龙(pbnqiiiw6l6ng):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如龙一般。

发端(fGduGn):开始,起头。

依傍(yibang):依靠。

4.重点句子

(1)从三个方面写紫藤萝花

答:A、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

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

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C、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的轻轻笼罩着我。”

作者为什么写气味还带着颜色,是梦幻吗?

答:作者将香气写成浅紫色,写成梦幻,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的茂盛,进而引起人们对往事的追

忆与思索。

(3)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

流过。”这句话?

答: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

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5.重要问题

故事情节脉络梳理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答: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主要抓住色

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

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

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

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

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

嚷。”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2)作者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要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答: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

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萝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

了无限生机。

(3)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答:看花前,作者因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沉浸在这繁

茂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心情慢慢的愉

悦了

(4)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U来?

答:因为文化大革命遭的劫难。从“十多年前”说明正好是那个年代,从“那时的说法是,花

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5)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答:“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

了帆,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

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

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6)文中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了一是哪一句?

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倒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个

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

(8)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答: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

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对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9)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想告诉人们什么?

答:作者借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表现对生命的永恒的感唔。告诉

人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

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第18课《一颗小桃树》

1.文学常识

《一颗小桃树》选自贾平凹的《平凹散文》,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

“鬼才”。

2.结构梳理

眼前场景:小桃树被风雨摧残。

回忆过去:栽种小桃树的经历。

现在: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

3.重点词语

矜持(jin)摇撼(han)淅淅沥沥(xi11)恍然(huang)

忏悔(chdn)猥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