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题1中古时期的欧洲【概念解析】中古时期(5—15世纪)是指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或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一、西欧封建社会形成背景: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法兰克王国(481-843)9—10世纪凡尔登协定,帝国三分(法意德的雏形)962年,东法兰克奥托一世加冕,号称神圣罗马帝国1337至1453:英法百年战争,封建民族国家发展形成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1、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2、权利与义务:①封君:授予土地者;享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②封臣:领取土地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材料: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3、特点:①以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互为主从,层级间相对独立,不可越级管理;③权利和义务相对应,是双向的契约关系;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国王控制力有限。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4、影响:积极:①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推行,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了统一的力量。②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消极:封建主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软弱。“在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横行的时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虽然并不意味着王权的丧失,但却意味着国王声称拥有的权力通常比他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大……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西对比】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的异同封君封臣制分封制同目的内容特点结果异社会性质维系纽带维持手段维护统治有条件地分封土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前期加强地方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制来维系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互为主次,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一、西欧封建社会土地分配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从领主处领取,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阶级关系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自由农民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少量的土地或没有土地,租佃领主土地耕种,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案件,维护庄园秩序。(二)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基础治理单位。2、庄园的构成:一、西欧封建社会(二)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材料一:“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材料二:“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3、特点:①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②政治:领主或管家维持社会秩序,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田租和劳役剥削。4、影响:①积极:维持基层秩序,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社会提供经济基础;②消极:农奴受到剥削;庄园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利于国家统一。1、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2、特点:①众多奴隶或农奴集中劳作,劳动者依附于庄园主,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②经济生产市场化程度低。3、代表:罗马的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罗马的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坞堡【知识拓展一】农园式劳作【知识拓展二】不同田园的比较东汉田庄西欧庄园土地来源世袭、朝廷封赐、购买、兼并受封、世袭、兼并等私有权程度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剥削方式土地全部归庄园主,破产流亡的农民依附在庄园中,世代为庄园主劳作,无需负担国家租税土地分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农奴须无偿为领主耕地自营地地租形态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主要特点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自给自足庄园主拥有多处庄园,管理采用层层管理模式,不越级插手下一级的管理政治权力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基督教世界中二元权力体系精神世界统一世俗政权分裂教阶制封君封臣制教权王权(三)宗教: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文化: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卡诺莎之辱】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一、西欧封建社会1、选官:①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②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国王赐予亲信官职,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2、法律:①在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②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③11世纪后,欧洲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3、基层治理:①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②城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③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四)选官、法律与基层治理一、西欧封建社会宗教《圣经》及神学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学骑士文学

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罗兰之歌》)市民文学叙述市民家庭的悲欢离合(《列那狐的故事》)《圣经》托马斯·阿奎纳,“神学界之王”骑士文学《罗兰之歌》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五)文化一、西欧封建社会1、(2023·江苏)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2、(2024·浙江)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 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CD【真题演练】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经过收复失地运动,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民族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背景:(1)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2)社会稳定,经济增长。2、表现:(一)王权的发展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至尊法案】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一)王权的发展3、影响:(1)结束了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2)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3)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不断强化,教权日益衰弱,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民族国家:15世纪欧洲开始形成的以君主为核心、民族为基础,有统一明确疆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知识拓展】英国的议会君主制时期表现13世纪初(1215年)国王与贵族、骑士、市民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开始:1265年英国召开国会,由大贵族、骑士、市民参加发展:13世纪中后期1295年,“模范议会”完善: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议会构成:1343年,议会分上下两院。分工: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1534年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知识拓展】法国的等级君主制时期表现14世纪等级君主制组成: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影响: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15世纪基本完成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7世纪路易十四(1661—1715)统治时期,国王权力达到顶峰腓力四世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并派出军队强迫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2)政治: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②反对领主剥削的推动;③市民或商人的长期斗争。2、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二)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建立在贪得无厌的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城市的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它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二)西欧城市自治兴起:3、影响:材料:“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的花朵。”经济:冲击了庄园和农奴制;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和早期资产阶级产生。政治:有利于瓦解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促进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推动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思想文化:大学兴起,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促进文教事业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三)思想文化上:从神权至上逐渐向世俗社会发展,教育垄断被打破,大学兴起,促进思想解放王权的强化、罗马教廷的腐败等因素使教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思考: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分散软弱,教权强大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政治:王权得到加强,教权衰弱,为民族国家奠基经济:工商业繁荣,城市自治兴起文化:大学兴起,促进思想解放西欧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真题演练】1、(2024·湖北)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2、(2024·山东)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B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期帝国版图达到鼎盛,一度占领北非和意大利6世纪中期后仅保留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13世纪初十字军东征,占领了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陷,帝国灭亡衰落原因:(1)对外战争及失败消耗资源;

(2)游牧部族的冲击;(3)内部矛盾的突出;

(4)奥斯曼土耳其兴起与冲击。三、中古时期的东欧(一)拜占庭帝国(395-1453):1、兴衰历程:三、中古时期的东欧(一)拜占庭帝国(395-1453):2、统治情况:(1)经济: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纽带。(2)军事:一度扩张到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文化:成就评价法律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对欧洲的法学思想、法制影响深远文献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继承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宗教东正教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拜占庭文化的特点:1、融汇东西方文化,也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包容性、开放性;2、与宗教密切联系。拜占庭文明的独特地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9世纪基辅罗斯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7世纪末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二)俄罗斯的发展:1、发展历程:三、中古时期的东欧(二)俄罗斯的发展:2、统治情况:(1)政治:沙皇专制,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改革:颁布新法典;

改组、健全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设立沙皇特辖区;

增强军事力量。)三、中古时期的东欧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2)文化:深受拜占庭影响;10C中叶,进入基督教文化圈。领域重要成就地位宗教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俄罗斯文字斯拉夫字母对希腊字母的继承改造文学12C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欧亚文明融合的特征。1、(2023·北京)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A【真题练习】2、(2024·湖南)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3、(2024·重庆)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4、(2024·湖北)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真题练习】DD课题2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中古时期的亚洲壹(一)建立与发展: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去世,半岛基本统一622年63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对外扩张蒙古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7世纪中期起1258年分裂衰落9世纪中期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和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1、政治: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中央: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地方:大致以总督、税务官、法官为框架操作。(二)统治情况: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帝国】2、经济:(1)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2)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3)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二)统治情况:【阿拉伯帝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①贸易范围: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此集散;②贸易内容: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有所体现;③贸易方式:陆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阿拉伯帝国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欧亚非各洲的经济文化交往,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3、文化: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二)统治情况:【阿拉伯帝国】(1)翻译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2)文学:“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3)科学: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天文学——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著有《萨比天文历表》;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被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知识拓展】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1、特点: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2、原因: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3、作用:A.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C.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3世纪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建立及发展: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奥斯曼帝国】17世纪后期逐渐没落1918年一战战败,帝国分裂(二)统治概况: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奥斯曼帝国】1、政治:继承了阿拉伯帝国体制;苏丹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最高统治者:苏丹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3、文化: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三)评价:一、西亚:伊斯兰文明

【奥斯曼帝国】1、积极:(1)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3)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2、消极:(1)政治军事:帝国的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地区局势:导致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3)经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商业活动。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版图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宗教伊斯兰教定都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统治特点政教合一,君主专制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控制亚欧商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影响消极: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知识拓展】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共同点1: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共同点2:都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共同点3:政教合一,君主专制,地方采用行省制,中央集权。不同点: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兴衰历程:——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英属印度(1858-1947年)——“印巴分治”(1947年至今)二、宗教繁多的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统治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笈多帝国】(320—540)——印度人建立二、宗教繁多的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二)文明代表:【德里苏丹国】(1206—1526)——突厥人建立统治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中央集权体制。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采取宗教同化政策,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二、宗教繁多的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三)文化成就:

1、宗教建立时间原因主要观点婆罗门教BC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BC6世纪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印度教4世纪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宣扬世袭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相信轮回转世2、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3、文学:(1)四《吠陀》——古代印度祭祀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4.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二、宗教繁多的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三)文化成就:影响:1、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2、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知识拓展】古印度文明的显著特点①政治上长期分裂、宗教繁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不少宗教均产生于印度。②种族上等级森严:社会等级体系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③文化上包容并蓄:包容性和创新性共存,延绵不绝、激荡交融、推陈出新;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为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三、东亚:儒家文明圈

【日本】(一)兴起与发展:秦汉之际,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二)“大化改新”:1、背景: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②唐文化的影响。2、内容:日本隋唐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二官八省制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国、郡、里郡县制选官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科举制经济土地制度班田法均田法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租庸调3、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班田制”即“班田收授法”。它规定确定土地属于国有,政府每6年编制一次户籍册(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授给口分田,口分田允许出租,但严禁买卖。死后土地由国家收回,宅地和其周围田地可由各户永远占用。按法令分配的口分田不许拒绝领受,也严禁放弃耕种,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三、东亚:儒家文明圈

【日本】(三)幕府统治:1、背景: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庄园制经济形成;武士集团形成。2、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政治武士集团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日本天皇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经济以庄园经济为基础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德川幕府)幕府统治的特点:①建立在庄园经济的基础上;②天皇虚权,幕府实权;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④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武士阶层为幕府统治的基础。3、结束: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1869年,戊辰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被推翻。4、影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日本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日本在近代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思想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有灵”,应加以崇拜;②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文字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三、东亚:儒家文明圈

【日本】(四)文化成就:10世纪初高丽14世纪末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日本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政治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4世纪政权并立7世纪末新罗16世纪末共抗侵略三、东亚:儒家文明圈

【朝鲜】(一)高丽王朝的统治:三、东亚:儒家文明圈

【朝鲜】(二)文化:科技公元前5世纪前后,先后出现了青铜器、铁器;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完成《高丽史》。文字15世纪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艺术音乐和舞蹈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知识拓展】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的影响1、文字:朝鲜、日本长期使用汉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2、思想:朝鲜、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宗教: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深刻影响了两国文化的发展。4、典章制度: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6、其他方面:朝鲜和日本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1、(2023·湖南)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真题练习】B2、(2023·湖南)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D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南亚:多宗教并存文明东亚:儒家文化文明特点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多宗教并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课堂总结】课题2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中古时期的非洲贰古代非洲文明居民人种班图人成就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冶炼业掌握了冶铁技术活动范围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班图人的迁徙路线图(一)东非: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至8世纪)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国际贸易兴旺实行王权统治奴隶制国家经济政治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阿克苏姆石柱和宝座上的铭文:“我——阿克苏姆的国王,万王之王……焚毁他们的城镇,将他们与石屋和茅房一起烧毁;我的军队夺取他们的粮食、铜和铁,破坏他们庙宇中的神像,摧毁他们的谷仓和棉仓。”古代非洲文明信仰基督教文化(一)东非:古代非洲文明2、城市国家(10世纪至16世纪)条件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兴起表现10—15世纪,东非沿海产生一系列国家,例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经济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阿拉伯商人黄金、象牙和奴隶东非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很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二)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加纳极盛,1240年被马里吞并8—11世纪初桑海达于极盛13—14世纪16世纪马里征服加纳,扩张版图,首都廷巴克图,后内讧衰亡古代非洲文明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他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马里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实行中央集权;扩大对外贸易;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1世纪末,班图人形成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三)南非:津巴布韦王国(4世纪至16世纪初)古代非洲文明“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这些遗址中最大、最壮观的。它占地10800亩,分内城和卫城两个部分,有宫殿、神庙、城墙和房屋。在公元16世纪初,古津巴布韦国家突然瓦解,大津巴布韦文化也随之走向衰落。【重点突破】古代非洲文明的发展特点材料:“撒哈拉沙漠是一个大屏障,而地中海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和西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外来文明影响较大;南非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相对封闭隔绝,发展进程相对孤立、缓慢。【知识拓展】中非交往的历史汉武帝曾遣使前往黎靬(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且写成《经行记》元朝汪大渊可能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非洲“黑人兄弟”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帮助多个非洲国家走出贫困课题2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中古时期的美洲叁古代美洲文明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14世纪至16世纪阿兹特克文明结构松散王国前2500年至16世纪玛雅文明城邦13世纪至16世纪印加文明统一大帝国1、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出了精美陶器。2、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古玛雅人是靠共同的文化和神话合为一体的……他们从未统一在一个统治者的统治下。玛雅人在鼎盛时期分散在至少六十个各自独立的王国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