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计60分)1.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如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南佐地区()动物遗存猪骨、鹿角植物遗存碳化的稻、粟、黍骨器笄、锥、针、镞陶器红陶、白陶、黑陶、灰陶石器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建筑材料土坯、陶砖A.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B.人们的定居生活逐渐形成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植物遗存”“陶器”等可知,南佐遗址已经产生农耕,且陶器、石器等的出现表明这一地区农耕生活出现,而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对比信息,得不出“世界领先”,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家庭才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汉字姓氏以祖先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划界建国。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这源于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及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到各地的诸侯,有的会以封地为姓氏,B项正确;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权力,西周并没有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按《史记》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后于定陶“治产积居”“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学於(于)仲尼,退而仕於(于)卫。废(卖出)著(囤积)鬻财於(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些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A.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出现 B.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经商谋利已成为社会主流 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安身而退,他发挥经商的特长,到齐国后定居于陶,积累了大量财富。(孔子的弟子)子贡废(卖出)著(囤积)鬻财於(于)曹、鲁之间。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D项正确;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经商谋利是社会主流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5.孔子怀才而不得见用,感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周游齐国碰壁后离开的路上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A.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C.社会价值观念的趋同 D.感叹礼崩乐坏的现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依据题干“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知,孔子和孟子都表达了希望自己得到重用以改造社会的信念,所以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他们的经世济民的精神,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排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两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不同,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孔孟的经世济民的精神,没有感叹礼崩乐坏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6.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向中央传送文件信息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指因本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充作官奴婢者,男的称隶臣,女的称隶妾)及不足信赖者。秦朝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传送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B.健全各级政府的传送系统C.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 D.保障文件内容的客观真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传送文书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及不足信赖者,这些都是以保证文件传送的安全性、时效性为目的,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文件信息传送的人员选择,未体现健全各级政府传送系统的信息,排除B项;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仅凭传送者的选择无法保障信息内容的客观真实,排除D项。故选A项。7.《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A.条文过于细致繁复 B.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律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有利于粮食保存,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B项正确;材料表明秦律条文细致,对于粮食保存是必要的,并不繁琐,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保存粮食的,不能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不能表明秦律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8.秦始皇废止山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镒”(二十两)为单位,又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日“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这一做法旨在A.完成货币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C.繁荣商品经济 D.削弱贵族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秦始皇废止山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又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是秦统一货币的措施,其出发点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秦始皇统一货币客观上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出发点是出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做法和削弱贵族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西汉文帝时期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其建议旨在()A.维护贵族特权,扩大统治基础 B.维护汉初郡国并行体制C.削弱王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D.废除封国维护专关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的建议是通过大量分封诸侯,增加诸侯国的数量来分割削弱王国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按照此方法来解决王国问题,进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贾谊主张在诸侯国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封,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是为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方案,而不是为了维护贵族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建议是为了解决汉初恢复分封制而产生的弊端,不是为了维护汉初郡国并行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贾谊的建议是通过大量分封诸侯,增加诸侯国的数量来分割削弱王国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主张废除封国,排除D项。故选C项。10.《汉书·食货志上》载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汉宣帝时颁行的《令甲》规定: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这表明当时A.诸侯国实力增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D.抑制土地兼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名田他县,罚金二两”可得出,其反映了西汉不同时期都实行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缓和阶级矛盾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诸侯国实力增强所产生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关系,排除B;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11.西汉时期,吴地“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即官府按照“平贾”(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这表明当时()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中央集权受到威胁C.官府加强经济控制 D.南方商品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吴国诸侯通过经营铸铜业和煮盐业,增强经济、军事实力,抢夺中央辖区人口等,表明当时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项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与吴国“吸引中央辖区农民”不符,排除A项;官府加强经济控制与吴国发展经济、军事力量,和中央争夺农民等不符,排除C项;南方商品贸易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皇帝选任亲重大臣担任州官,给予优厚待遇,让地方官员掌握地方军权等举措,助力了地方势力,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现象强化了地方官而非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地方官权力地位的提高,削弱而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据所学,东汉后期,中央重臣担任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官员,权势、地位较高,不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监察,排除D项。故选A项。13.《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说明,司马迁()A.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 B.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D.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华夏的各少数民族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承认少数民族“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把“四夷传”和其它列传置于同等地位,说明司马迁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族大一统,而不是重视“华夷之辩”,排除B项;材料与“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史记的》记述方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4.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于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三国时期(吴国)。孙吴政权实行“兵业”屯田、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孙吴政权重视农业以及采取的举措,但是没有提到效果,因此并不能得出“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排除B项;当时处于三国鼎立时期,孙吴政权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并不能产生加速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这样的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孝文帝改革让鲜卑族改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正确;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和汉族四大贵姓,他们拥有同样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强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排除②,故排除AD;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③,故排除B。16.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是典型的门阀政治,当时士族家庭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因此材料中诫子文书的广泛传播说明士族文化影响的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印刷术的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人道寄奴曾住”之语。“寄奴”出身东晋低级士族,后夺取了皇位,改国号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寄奴”是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寄奴’出身东晋低级士族,后夺取了皇位,改国号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故“寄奴”是刘裕,D项正确;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排除A项;刘秀是东汉第一位皇帝,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18.《通典·食货》中提到:“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从中可以看出隋朝()A.商品经济发达 B.注重精耕细作C.重视粮食储备 D.实现国强民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信息表明这些粮仓都是隋朝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表明隋朝的仓库储粮丰富,整体可以看出隋朝重视粮食储备,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仓库的粮食储备,未涉及商品经济、精耕细作和国强民富等信息,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19.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 B.国家职能的转变C.科举取士完善 D.边患内乱的减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唐到宋,军功拜相现象越来越少、文人政治逐渐形成;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科举制不断完善,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故选C;唐中期以后,封建经济不在繁荣,军功拜相减少,文官增多,这说明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封建经济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从唐到宋一直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职能并未改变,故排除B;唐中期以后到宋代,边患均较为严峻,故排除D。20.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以上赐姓行为旨在()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 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将部分少数民族首领赐姓李氏,这有利于笼络少数民族上层,获得他们的拥护,强化边疆民族统治,C项正确;赐姓行为不能说明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排除A项;赐姓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而不是分化,排除B项;促进民族之间交融是唐太宗采取这些民族政策的作用,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1.两汉时丝绸投入市场的产品开始不断增加,唐时丝绸产地扩展到湘西、云南等边远地区。作为赋税征收,唐朝天宝年间,全国仅一年收上来的绢就达到约计740万匹,丝111万斤。可见这一时期A.江南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B.市镇经济繁荣C.封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D.农民摇役沉重【答案】C【解析】据材料“两汉时丝绸投入市场的产品开始不断增加”、“唐时丝绸产地扩展"“一年收上来的绢就达到约计740万匹,丝111万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不能反映市镇经济繁荣情况,B项错误;纳绢代役是在唐朝,D项错误。故选C。22.唐朝从波斯传入的舞蹈《浑脱》经艺人与中国剑舞结合而成《剑器浑脱》,舞蹈家公孙大娘擅此舞,一时“观者如山”,杜甫大为赞赏之余留下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由此可知,唐代艺术A.盛行谦虚而好学的风气 B.实现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C.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 D.体现了社会奢华享乐的景象【答案】C【解析】公孙大娘的舞蹈中融合了外来元素,而且受到民众的欢迎,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对待外来文化持兼容并包的态度,是开放而自信的气度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唐朝艺术的开放和自信,不能体现谦虚好学和奢华享乐,排除AD项;材料中只反映了舞蹈,“各类艺术形式”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故选C项。23.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这些举措意在()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B.实施崇文抑武方针C.节约地方财政开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散,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重文轻武方针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北宋分化地方权力,增加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24.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A.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推动了生产的区域化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可知,通过对外贸易,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的区域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由此可知,理学的创新在于()A.将儒学思想上升到哲学化的高度 B.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C.理学思想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开始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这段话强调了“理”的根本性和普遍性,将天理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源,把儒学思想上升到了哲学化的高度,这是理学的重要创新之处,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理”的本原地位和涵盖范围,而非道德修养克服欲望,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更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非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融合佛道思想的内容,而是专注于阐述理的普遍性和核心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6.“四方来往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材料反映元“极盛”的原因是()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B.商帮在全国各地的贸易往来频繁C.榷场设置推动南北贸易 D.驿站为支点的驿路交通网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提到四方来往的使者有馆舍、供帐、饮食,交通便利,海宇会同。这反映出元朝“极盛”的原因是驿站为支点的驿路交通网的形成。驿站系统的完善,使得各地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商帮在明清时期较为活跃,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与材料所述元朝“极盛”的原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7.元朝行省军政大权集中、负责核心权力的官职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些人大多出身于禁卫军,属于君主的世仆家臣。即使大权在握,他们也不会改变对君主的忠心。元朝国家治理体系的这种设计()A.推动了统治疆域扩大 B.导致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造成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军政大权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些人忠心于君主,这样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进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这种设计有利于中央集权,但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排除A项;行省官员权力很大,而不是缺乏实际权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8.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反映出()A.行政制度的完善 B.宦官权力的失控 C.君主专制的削弱 D.中枢机制的异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掌刺缉刑狱之事”及所学可知,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这体现了明代中枢机制的异化,D项正确;东厂不属于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A项;宦官权力始终来源专制皇权,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东厂只对皇帝负责,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29.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海外贸易的繁盛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巨变 D.商人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并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30.清朝前中期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边疆治理。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治理措施的是()A.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分割权力C.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治理西藏 D.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管理东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清朝政府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C项正确。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A项;北宋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分割权力,排除B项;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管理东北,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改善了古代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同时,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同时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使教育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1)根据综上材料所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①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④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⑤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⑥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⑦有利于公平公正;⑧有利于各阶层的流动;⑨只关注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束缚人的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一“……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根据材料“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可得出,古代选官制度还有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2)根据材料二“……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改善了古代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同时,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同时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使教育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的影响”,可得出,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影响深远、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各阶层的流动等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即只关注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束缚人的思想等。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