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_第1页
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_第2页
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_第3页
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_第4页
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技术指导书TOC\o"1-2"\h\u10172第一章:绪论 3297711.1三农发展概述 3325551.2技术指导意义 330996第二章:农业种植技术 4141262.1种植业发展趋势 4181852.2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 440782.2.1水稻种植技术 418082.2.2小麦种植技术 4150172.2.3玉米种植技术 5270292.3高效种植模式 54092.3.1间作套种 513782.3.2保护性耕作 5102322.3.3轮作 5169212.3.4连作 52814第三章:农业养殖技术 5214143.1养殖业发展趋势 551473.2常见养殖技术 6138613.3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 619898第四章:农业机械化 6220304.1农业机械化现状 6141534.1.1农业机械化水平 7119404.1.2区域发展不平衡 767514.1.3技术装备水平 7145864.2农业机械化技术 7292374.2.1种植机械化技术 761594.2.2收获机械化技术 7163384.2.3运输机械化技术 748094.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8144814.3.1智能化 8130244.3.2绿色化 8271214.3.3集成化 8225114.3.4区域差异化 81232第五章:农业信息技术 8185065.1农业信息化概述 8213695.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8218325.2.1农业物联网技术 8146415.2.2农业大数据技术 959275.2.3农业智能装备技术 9202635.2.4农业电子商务技术 993895.3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946015.3.1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933785.3.2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9276785.3.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204205.3.4农业信息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933275.3.5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98310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10147296.1农业资源现状 1054046.1.1土地资源 10272466.1.2水资源 10238146.1.3生物资源 10280336.2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108896.2.1土地资源利用技术 10109516.2.2水资源利用技术 10314716.2.3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10294896.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1244286.3.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1118136.3.2农业水资源保护 1142036.3.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192726.3.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1831第七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11227257.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133997.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1126227.2.1龙头企业带动型 11185767.2.2合作社经营型 11247737.2.3家庭农场型 1294477.2.4产业扶贫型 12322997.3农业产业化政策及支持 12239567.3.1政策引导 12105407.3.2资金支持 12180737.3.3技术创新 12298617.3.4市场开拓 127027.3.5人才培养 1220011第八章:农民培训与教育 1239438.1农民培训现状 1248888.2农民教育体系 13235608.3农民培训与教育政策 1318083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3128659.1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13148589.1.1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471539.1.2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14161029.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478669.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14320159.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483999.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542909.3.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成 15104989.3.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531467第十章:农村改革与发展 153184710.1农村改革概述 153193210.2农村经济发展 162818010.3农村社会治理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发展概述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支柱。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逐步完善。但是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农村是承载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农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农村空心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提升。但是农民问题依然突出,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1.2技术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农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技术指导在三农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指导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传授农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推广农村社会治理技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技术指导在三农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三农发展技术指导的经验与成果,为广大三农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章:农业种植技术2.1种植业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种植业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种植业将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2)绿色生态种植。绿色生态种植成为发展趋势,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3)智能化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种植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管理。(4)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产品周年供应。(5)产业融合。种植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2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2.2.1水稻种植技术(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2)育秧:采用旱育秧、温室育秧等技术,提高秧苗质量。(3)移栽: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提高水稻产量。(4)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5)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2.2小麦种植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2)播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小麦产量。(3)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害。2.2.3玉米种植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2)播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玉米产量。(3)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害。2.3高效种植模式2.3.1间作套种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布局,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2.3.2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免耕、少耕、覆盖等手段,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2.3.3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周期,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2.3.4连作连作是指在相同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但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和土壤盐碱化。第三章:农业养殖技术3.1养殖业发展趋势我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养殖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主流。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未来,我国养殖业将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2)绿色养殖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养殖注重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绿色养殖将成为养殖业的发展方向。(3)智能化养殖技术不断突破。智能养殖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养殖环境的自动监测与调控,提高养殖效益。未来,智能化养殖技术将在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4)产业链整合与延伸。养殖业将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实现产业融合,提高整体竞争力。3.2常见养殖技术(1)禽类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鸡、鸭、鹅等家禽的养殖。禽类养殖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2)水产养殖技术:涉及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多种方式,以及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3)畜牧养殖技术:包括猪、牛、羊等家畜的养殖。畜牧养殖技术涉及品种改良、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4)特种养殖技术:指昆虫、观赏鱼、珍贵动物等非传统养殖对象的养殖技术。特种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技术要求较高。3.3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1)养殖管理:包括养殖场的规划与设计、饲料供应与管理、养殖环境调控、生产记录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养殖管理旨在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2)疫病防控:疫病防控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定期消毒、病情监测、应急处理等措施。通过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保证产品质量。(3)环保与安全生产: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和安全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养殖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意外的发生。第四章:农业机械化4.1农业机械化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已步入世界中下游水平,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化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等。4.1.1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80%和70%。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如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0%、50%和40%。4.1.2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的。4.1.3技术装备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总体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能力、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等方面。4.2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种植、收获、运输、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4.2.1种植机械化技术种植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等环节。目前我国播种机械化技术已较为成熟,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施肥机械化技术也有较大发展,如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灌溉机械化技术也在逐步推广,如喷灌、滴灌等。4.2.2收获机械化技术收获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等环节。我国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已较为成熟,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收获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的收获机械化技术。4.2.3运输机械化技术运输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农业废弃物处理等环节。我国农产品运输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粮食、经济作物等运输机械化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技术也在逐步推广,如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利用等。4.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4.3.1智能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能够实现精准作业、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4.3.2绿色化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农业机械化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绿色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如节能型农业机械、生物降解材料、废弃物处理技术等。4.3.3集成化农业机械化将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集成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种植、收获、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以及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技术。4.3.4区域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农业机械化将呈现区域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第五章:农业信息技术5.1农业信息化概述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处理和资源整合,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规模化和效益化水平。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5.2.1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务。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5.2.2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农业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5.2.3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装备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智能装备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农机、智能灌溉、智能植保等。5.2.4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农业电子商务技术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发布等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农业电子商务技术主要包括电商平台、物流配送、支付结算等。5.3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5.3.1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规模化和效益化。5.3.2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未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有力支撑。5.3.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5.3.4农业信息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5.3.5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未来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6.1农业资源现状6.1.1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耕地面积有限,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同时土地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耕地存在中度以上盐碱化、土壤贫瘠等问题。6.1.2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6.1.3生物资源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部分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农业生物资源利用不尽合理,部分珍稀物种资源保护力度不足。6.2农业资源利用技术6.2.1土地资源利用技术(1)土地改良技术:通过采取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2)土地整理技术: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2水资源利用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3)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对农业废水进行处理,实现废水循环利用。6.2.3生物资源利用技术(1)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对珍稀物种资源进行保护,合理利用生物资源。(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3)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6.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6.3.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盐碱化等问题。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3.2农业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保证水资源安全。6.3.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加强珍稀物种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6.3.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第七章:农业产业化经营7.1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7.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7.2.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企业自身的市场渠道、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升级。7.2.2合作社经营型合作社经营型是指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共同组成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合作社成员按照约定分配收益,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7.2.3家庭农场型家庭农场型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流转为纽带,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家庭农场具有经营灵活、管理高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素质。7.2.4产业扶贫型产业扶贫型是指将扶贫工作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这种模式有助于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7.3农业产业化政策及支持7.3.1政策引导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7.3.2资金支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7.3.3技术创新应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7.3.4市场开拓应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向高端、绿色、品牌化方向发展。7.3.5人才培养应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八章:农民培训与教育8.1农民培训现状我国农民培训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目前农民培训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在培训形式上,既有主导的培训项目,也有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但是农民培训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完全对接,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资源分布不均等。8.2农民教育体系农民教育体系是我国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教育:以农村中小学为主,注重提高农村孩子的文化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打下基础。(2)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村职业学校、农民夜校等为主要阵地,培养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3)农村成人教育:以农村成人学校、社区学院等为主要形式,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4)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拓宽农民的知识视野。8.3农民培训与教育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制定农民培训规划:明确农民培训的目标、任务、措施等,保证农民培训工作有序开展。(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3)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农民培训机构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训。(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民培训教师的素质,保证培训质量。(5)完善农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构建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6)推动农民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将农民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9.1农业科技创新概述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升级和优化,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活动。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9.1.1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9.1.2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生物技术领域:基因编辑、分子育种、转基因技术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抗病抗虫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2)信息技术领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为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提供智能化支持。(3)农业工程领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9.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9.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9.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1)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推广能力。9.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组织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9.3.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部门:负责制定农业科技推广政策、规划,协调各方力量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