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路径探索指南_第1页
三农发展路径探索指南_第2页
三农发展路径探索指南_第3页
三农发展路径探索指南_第4页
三农发展路径探索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路径摸索指南TOC\o"1-2"\h\u16631第一章:导言 2153271.1三农发展背景分析 2204131.2三农发展路径摸索的意义 328176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 33648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249382.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74702.3农村电商与互联网 463432.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427966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41283.1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513176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583903.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584243.4农村信息化建设 523440第四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 62204.1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6158374.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6148724.3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 6158354.4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721160第五章:农村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障 7224505.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7212985.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75185.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735825.4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与对策 827502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8120396.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8288466.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8260706.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9311586.4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916121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 1070997.1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10128707.2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043177.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0215997.4农村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 1123096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 11197148.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1182648.1.1扶贫目标 112998.1.2扶贫资金 11139228.1.3扶贫项目 1159198.1.4扶贫责任 12149628.2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12275948.2.1产业扶贫 125108.2.2就业扶贫 1231008.2.3教育扶贫 12259218.2.4健康扶贫 1267318.2.5生态扶贫 1212648.3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评估 1215708.3.1脱贫人口数量 12255608.3.2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13309168.3.3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13312428.3.4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 1360278.3.5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 13303988.4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 1379218.4.1脱贫攻坚任务 13200028.4.2乡村振兴战略 1375868.4.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1323199第九章:农村改革与政策创新 1364319.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3218639.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4288419.3农村金融改革 14184989.4农村政策创新与实践 1414408第十章: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152738110.1三农发展路径摸索成果与经验 152179310.2三农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51247510.3未来三农发展路径展望 151164810.4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 15第一章:导言1.1三农发展背景分析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发展的背景,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际农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需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提升农业竞争力。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亟待解决;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1.2三农发展路径摸索的意义摸索三农发展路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摸索三农发展路径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生存。通过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农发展路径,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摸索三农发展路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通过摸索三农发展路径,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摸索三农发展路径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通过摸索三农发展路径,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摸索三农发展路径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通过摸索三农发展路径,可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摸索三农发展路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系统分析我国三农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化、低效化问题。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配置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智能农业等技术,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2.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这既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又能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加强农村产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链延伸。例如,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村电商等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农民与企业的紧密合作。2.3农村电商与互联网农村电商与互联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一是要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接入率。这包括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电商配送效率。二是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民电商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电商政策、掌握电商运营方法。三是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农村电商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将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通过电商平台推向市场。2.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融资需求。例如,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等。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交通设施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还能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2)注重质量,保证安全。在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灌溉水平的关键。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问题。(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利设施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3)技术创新,提高效益。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水利设施的建设效益。3.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农民需求,发展适合的能源设施,实现能源多样化。(2)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农村能源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3)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应加大对农村能源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村能源设施健康发展。3.4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等应用。(3)引导,市场参与。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格局。第四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4.1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另,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农村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4.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技能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其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益。为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4.3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当前,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发展。要改革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分类培养、分段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4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加强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创业指导等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活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推动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第五章:农村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障5.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组成。在服务内容上,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等多个方面。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应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能力。5.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风险,需要完善监管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尚不顺畅。为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基金管理,实现制度衔接,保证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5.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重要支柱。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等。尽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难以应对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二是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影响农村居民就医需求;三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制度衔接,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5.4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与对策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当前,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较低,预防保健意识淡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为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普及预防保健知识;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6.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垃圾随意堆放,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3)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4)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村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生态平衡。6.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6.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减少环境污染。(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采用焚烧、填埋、堆肥等方法,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技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4)生态修复技术。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修复受损的农村生态环境。6.4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评估。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确定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区域。(3)实施生态环境预警。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7.1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是推动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要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在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等多元化治理主体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村法治化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7.2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的生活幸福。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保证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加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增强农村法治观念,使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强化农村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村庄的责任,保证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到实处。7.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几个方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保障村民在基层事务中的决策权、监督权。推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规范选举程序,保障选民权益,保证选举公正、公平、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民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7.4农村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下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几个方面:优化农村社区布局。根据农村人口分布、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生活品质。丰富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村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8.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为了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扶贫目标、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责任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扶贫政策体系。8.1.1扶贫目标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1.2扶贫资金扶贫资金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我国设立了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同时还通过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扶贫资金,保证扶贫资金的投入。8.1.3扶贫项目扶贫项目是农村扶贫开发的核心。我国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8.1.4扶贫责任农村扶贫开发责任明确,实行四级联动,即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和村具体实施。各级要将扶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证扶贫任务的完成。8.2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农村扶贫开发模式是指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以下几种模式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8.2.1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这种模式强调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8.2.2就业扶贫就业扶贫是指通过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这种模式包括劳务输出、就地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8.2.3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8.2.4健康扶贫健康扶贫是指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这种模式包括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个方面,旨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8.2.5生态扶贫生态扶贫是指通过保护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质量。这种模式包括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8.3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评估是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脱贫人口数量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首先要看脱贫人口数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8.3.2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要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得到提高。8.3.3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要看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8.3.4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要看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得到改善。8.3.5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估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要看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是否得到提高。8.4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方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农村全面发展。8.4.1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在2020年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4.2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振兴农村。8.4.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注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第九章:农村改革与政策创新9.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稳定承包关系,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促进农业规模经营。(2)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规范征收程序,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保证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3)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明确土地用途,严格耕地保护,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9.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明确农村各类资产权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以下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1)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民,使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分享集体资产收益。(2)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3)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产权交易服务,促进农村产权流转。9.3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以下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期货等,满足农民融资需求。(3)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9.4农村政策创新与实践农村政策创新与实践是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手段,以下为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政策创新方面的主要实践:(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