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解读_第1页
中国古典名著解读_第2页
中国古典名著解读_第3页
中国古典名著解读_第4页
中国古典名著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名著解读TOC\o"1-2"\h\u5129第一章:《红楼梦》解读 1106851.1 12421第二章:《西游记》解读 219781第三章:《水浒传》解读 418589第四章:《三国演义》解读 529486第五章:《儒林外史》解读 72784第六章:《聊斋志异》解读 830223第七章:《世说新语》解读 929791第八章:《左传》解读 1030149第九章:《史记》解读 112242第十章:《诗经》解读 12第一章:《红楼梦》解读1.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曹雪芹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家族曾显赫一时,但后来家道中落。这使得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雪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第二节:主要人物与关系梳理《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形象丰满,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1)贾宝玉:本书的主人公,具有反叛精神的封建贵族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感情,对世俗观念持批判态度。(2)林黛玉:贾宝玉的表妹,才情出众,性格孤僻。她与宝玉感情深厚,却因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束缚,最终悲剧收场。(3)薛宝钗:贾宝玉的妻子,贤良淑德,端庄稳重。她与宝玉感情并不深厚,但为了家族利益,始终坚守婚姻。还有贾母、王熙凤、贾政、贾元春等众多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第三节:主题思想探究《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反封建:作品通过贾宝玉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人性的压抑,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2)真爱至上:作品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真爱的至上价值。(3)人性剖析:作品通过对众多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4)家族兴衰:作品以贾府为背景,描绘了家族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第四节:艺术特色分析《红楼梦》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1)语言优美:作品语言典雅、优美,富有诗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2)人物形象鲜明: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3)结构严谨:作品结构布局合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4)艺术手法丰富:作品运用了象征、暗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二章:《西游记》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西游记》是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古典名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卒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历时较长,大约始于吴承恩的青年时期,完成于中年以后。《西游记》的成书背景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上,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内部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在经济上,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在文化上,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相互交融,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广泛流传。这些因素为《西游记》的成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二节:主要人物与故事梗概《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受唐太宗的命令,西行取经,沿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本名陈玄奘,是唐太宗的御弟。他性格慈悲、坚韧不拔,但在故事中常常显得有些迂腐。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是唐僧的大徒弟。他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感,具有七十二般变化和一根如意金箍棒。猪八戒,原名朱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他贪吃懒惰,好色自私,但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沙僧,原名沙和尚,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性格沉稳,忠诚可靠,擅长使用禅杖。白龙马,原是东海龙王敖广的三太子,因犯错被贬为马,后成为唐僧的坐骑。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途径五行山,收伏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伏白龙马;在云栈洞收伏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伏沙僧。此后,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如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孩儿战孙悟空等,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第三节:道教、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西游记》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道教、佛教与儒家思想。其中,道教强调修炼成仙,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儒家则强调忠诚、仁爱、礼仪等道德观念。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修炼成仙、修行成正果的过程。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都在取经过程中逐渐修炼成了正果。故事中还有许多道教、佛教的元素,如神仙、妖怪、佛祖、观音等。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如唐僧的仁爱之心、忠诚之志;孙悟空的勇敢、正义;猪八戒的忠厚、诚实等。这些人物在故事中展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第四节:寓意与启示《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启示。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修炼心性:《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修炼过程,告诉人们要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努力修炼心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2)团结协作: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所长,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取经任务。这告诉我们,团结协作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3)勇于担当: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四人面对重重困难,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担当,最终取得了真经。这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4)善恶有报:《西游记》中,善恶有报的思想贯穿始终。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孩儿战孙悟空等情节,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告诉我们,善恶终有报,我们要行善积德,远离邪恶。(5)忠诚、仁爱:《西游记》中,唐僧的忠诚、仁爱之心,以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道德品质,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忠诚于事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第三章:《水浒传》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据现有资料推测,该书作者为施耐庵,后来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和加工,使之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关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1)成书背景:宋代社会矛盾尖锐,民间起义不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关于农民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成书过程:施耐庵在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创作出了《水浒传》的初稿。后来,罗贯中在施耐庵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成为一部更加完整、严谨的长篇小说。第二节:梁山好汉的代表性人物《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共有108位,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以下是几位代表性人物:(1)宋江:梁山好汉的首领,具有极高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他原本是一名小官,因被奸人陷害而投奔梁山,成为梁山起义军的领袖。(2)林冲:梁山好汉中的英雄好汉,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被奸人陷害而流落江湖。他在梁山表现出了英勇善战、忠诚义气的品质。(3)武松:梁山好汉中的著名英雄,以“打虎英雄”闻名。他性格刚烈,敢于为民除暴,最终投奔梁山,成为梁山的一员。(4)鲁智深:梁山好汉中的豪放派代表,性格豁达、侠义心肠。他曾在五台山为僧,后来因救林冲而被迫离开寺庙,投奔梁山。第三节:农民起义与社会矛盾《水浒传》通过对梁山好汉起义过程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体现:(1)土地问题: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梁山好汉中,许多人物都是因土地问题而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2)阶级矛盾: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巨大。梁山好汉中,既有富家子弟,也有贫苦农民。他们共同反抗封建统治,体现了阶级矛盾的激化。(3)官僚腐败:宋代官僚腐败现象严重,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梁山好汉中,许多人物都是因为受到贪官的迫害而投奔梁山的。第四节: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水浒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对梁山好汉起义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2)深刻揭示人性:作品通过对梁山好汉的性格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既有英勇善战、忠诚义气的英雄,也有狡诈多变、自私自利的反面人物。(3)强烈批判精神:作品对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批判精神。第四章:《三国演义》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为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字太初,号东篱,江苏苏州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较少,但他的作品《三国演义》却流传千古,影响深远。《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始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形成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争霸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战争场面和人物风貌。第二节:三国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三国时期代表性人物。以下简要介绍几位最具代表性的角色:(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一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2)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以仁义著称,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最终在蜀地建立蜀汉政权。(3)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英勇果断,善于用人,使吴国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方强国。(4)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关羽以忠义著称,其人格魅力和武勇形象深入人心。(5)张飞: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张飞性格豪迈,勇猛善战,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第三节:权谋策略与战争艺术《三国演义》中,权谋策略与战争艺术贯穿始终。以下简要分析两个方面:(1)权谋策略:小说中的三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各方势力纷纷运用权谋策略,以谋取天下。如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刘备的“三顾茅庐”,孙权的“联刘抗曹”等,都是典型的权谋策略。(2)战争艺术:《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宏大,战争艺术丰富多样。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都是典型的战争艺术。这些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特点,还体现了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第四节:民族精神与道德观念《三国演义》在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1)民族精神:《三国演义》强调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倡忠诚、勇敢、智慧、团结等民族精神。如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2)道德观念:小说中的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上。如曹操的权谋、刘备的仁义、孙权的明智等,都是道德观念的体现。同时小说还批判了暴政、奢侈、腐败等不良风气,提倡廉洁、正直、谦逊等美德。第五章:《儒林外史》解读第一节:作者与创作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吴敬梓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一生经历了康乾盛世和乾隆中叶的繁华时期。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但家族衰败使他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创作了《儒林外史》,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第二节:主要人物与故事梗概《儒林外史》以儒家文化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士人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主要人物有:范进、周进、王惠、杜少卿等。故事梗概如下:范进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但由于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他的岳丈周进是个富有的商人,但极其吝啬。范进为了借钱度日,不得不忍受周进的侮辱。后来,范进中了进士,成为官员,但仍然无法摆脱贫困。周进的侄子王惠则通过行贿成为官员,贪污腐化。杜少卿则是一个正直的士人,他反对科举制度,提倡道德修养,但最终也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三节:讽刺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儒林外史》运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以揭示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例如,范进中举后,周进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这种对比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小说中的讽刺性对话也令人深思,如范进与周进的对话,展现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虚伪。《儒林外史》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如科举制度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世态炎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吴敬梓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第四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儒林外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在小说中,科举成为士人追求功名的手段,而非选拔人才的途径。这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而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却得以跻身官场。小说批判了官场的黑暗。官员们贪污腐化,草菅人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使得士人们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失望。小说反映了世态炎凉。在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虚伪,人们为了利益而相互利用。这种世态炎凉使得士人们深感无奈和痛苦。小说倡导了道德修养。吴敬梓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改变社会的风气。他通过描绘杜少卿等正直士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道德的坚守和追求。第六章:《聊斋志异》解读第一节:作者与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字留仙,号剑南,山东淄川人。他生于明末清初,一生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蒲松龄的创作背景深受时代影响,当时正值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以鬼怪故事为载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第二节:鬼怪故事与人物塑造《聊斋志异》收录了大量的鬼怪故事,这些故事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物塑造方面,蒲松龄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既有善良可爱的鬼怪,如《画皮》中的女鬼;也有邪恶狡诈的妖怪,如《狼三则》中的狼。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第三节: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精神《聊斋志异》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充满了奇幻、神秘的氛围。如《娇娜》、《画皮》等作品,将鬼怪故事与爱情、友情等情感元素紧密结合,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魅力。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如《促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夜谈》反映了民间疾苦。这些作品在浪漫主义的外表下,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第四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作品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如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封建礼教的束缚等。例如,《促织》通过描绘一个小公务员因捉不到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聊斋志异》还通过鬼怪故事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如《画皮》中的女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聊斋志异》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启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第七章:《世说新语》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的一部笔记小说,由刘义庆组织编写。刘义庆,字子阳,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事迹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世说新语》的成书过程,据传是刘义庆在整理自己见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间传闻、史书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编纂而成。第二节:名士风采与逸事趣闻《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魏晋时期名士的风采和逸事趣闻。这些名士包括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等,他们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对话,展现了名士们的个性特点、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以下略举几例:(1)王导:“王导尝见王僧虔,僧虔云:‘公相王导,固是名流。’导曰:‘吾自谓名流,卿谓我何如?’僧虔曰:‘公名流,固当第一。’”(《言语》)(2)郭子仪:“郭子仪尝与宾客饮,座上有一美妇人,子仪令左右:‘此妇人,我故人也,可令与我同饮。’”(《识鉴》)(3)谢安:“谢安石尝行经吴兴,见一老翁,持一大鱼,安石问:‘此鱼何用?’翁曰:‘欲以献公。’安石曰:‘吾不须此。’翁曰:‘此鱼虽大,不能献公。’”(《政事》)第三节:儒家、道家与佛教思想的交融《世说新语》在反映魏晋时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展现了儒家、道家与佛教思想的交融。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道家和佛教思想开始崛起。书中许多故事和对话,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交融的特点。(1)儒家思想:如“王导尝谓王僧虔:‘我欲令卿为中都官,何如?’僧虔曰:‘公若欲使我为中都官,当以礼法从事。’”(《言语》)(2)道家思想:如“王导尝与谢安石游山,导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言语》)(3)佛教思想:如“支遁尝论《庄子·逍遥游》云:‘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文学》)第四节:对社会风气的反映与批判《世说新语》通过对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琐事、言谈举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同时书中也包含了对这些风气的批判。(1)反映社会风气:如“王导尝与王僧虔共论魏晋以来名臣优劣,僧虔曰:‘公谓我何如?’导曰:‘吾不如卿。’”(《言语》)(2)批判社会风气:如“王僧虔尝与客论:‘今之学者,皆以王充《论衡》为宗。’客曰:‘充书诚佳,然其中有未达者。’僧虔曰:‘卿言是也。充书所以未达者,正坐其不能舍己而从人。’”(《文学》)《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研究魏晋时期社会风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物风采和思想观念。第八章:《左传》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生平,史籍记载较少,但据《史记》记载,他曾任鲁国史官,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能。《左传》的成书过程,是在春秋时期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以鲁国史书《春秋》为蓝本,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整理和编纂。全书共三十卷,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第二节: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在文化上,诸子百家兴起,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左传》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三节:政治、军事与外交策略《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在政治方面,书中反映了各国君主的政治才能、治国理念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军事方面,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军事策略和兵器装备,展示了当时的战争艺术。在外交方面,书中描述了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使节交往以及盟会制度,反映了春秋时期外交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四节:人物描写与道德观念《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同时《左传》还注重道德观念的传达,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和道德批判,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如忠诚、正直、廉洁、勤奋等品质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世树立了道德典范。第九章:《史记》解读第一节:作者与成书过程《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人,生活在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年之间。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有广泛涉猎。《史记》的成书过程充满了艰辛。司马迁在继承父亲遗愿担任太史令后,开始着手撰写《史记》。但是在撰写过程中,他因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被投入监狱,遭受了严重的刑罚。尽管身处困境,司马迁仍然坚定地继续撰写《史记》。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光照千秋的历史巨著。第二节:人物传记与历史事件《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主要记载了历史人物传记,表、书则主要记录了历史事件。《史记》的人物传记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这些传记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事迹和成就,如《秦始皇本纪》、《吕不韦列传》、《淮阴侯韩信列传》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历史事件方面,《史记》详细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包括战争、政治斗争、制度改革、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如《诸侯世家》、《高祖本纪》、《武帝本纪》等。通过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第三节:史学研究价值与文学艺术特色《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注重实地考察,力求史实准确。他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的史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史记》的记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文学艺术方面,《史记》具有独特的风格。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得传记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