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载《出师表》过关训练_第1页
九年级下载《出师表》过关训练_第2页
九年级下载《出师表》过关训练_第3页
九年级下载《出师表》过关训练_第4页
九年级下载《出师表》过关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出师表》(过关训练)知识卡片文言文阅读之写作手法★考点解读文言文写作手法分析题型要求考生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特殊手法等进行辨析和欣赏。这里的“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布局谋篇等。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衬托、夸张、讽刺、白描、对比等;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手法揣摩主要考查对具体手法的辨识以及对不同手法效果、作用的鉴赏,多为问答题。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知识梳理一、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一)记叙①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②记叙顺序,(1)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交代清楚明白。(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二)描写(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5)描写的作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雨。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体现人物心情\心理活动。⑥暗示影射。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工笔: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一-寓情于景,物事含蓄。(四)议论: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二、文言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2)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4)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5)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6)衬托或烘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7)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8)抑扬结合: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9)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11)托物言志: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12)动静结合:是一种“动”与“静”之间的衬托,用“动”衬“静”,或用“静”衬“动”。三、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8)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结构安排(谋篇布局)(1)谋篇布局的作用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2)常用到的词语: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五、语言运用(1)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口语化、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等;(2)语言特点:①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②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③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④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⑤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⑥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⑧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⑨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性行(xíng)

臧否(fǒu)

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B.陛下(bì)

咨诹(zōu)

夙夜(sù)

费祎(wěi)C.菲薄(fěi)

长史(zhǎng)

陟罚(zhì)

猥自枉屈(wěi)D.攘除(rǎng)

忠谏(jiàn)

驽钝(nú)

以遗陛下(yí)2.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cú)

菲薄(fēi)

臧否(qǐ)B.行阵(háng)

倾颓(tuí)

驽钝(nú)C.咨诹(zōu)

遗诏(zhāo)

其咎(jiù)D.裨益(bēi)

费祎(yī)

夙夜(sù)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否(pǐ)B.行阵(háng)

驽钝(dùn)

裨补阙漏(quē)C.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D.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ěi)

攘除(rǎng)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陛下(bì)

臧否(zāngfǒu) B.恢弘(hóng)

菲薄(fěibó)C.庶(shù)

弩钝(núdùn) D.崩殂(cú)

裨补(bì)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7.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光先帝遗德(来)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D.于:躬耕于南阳(在)不求闻达于诸侯(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策之不以其道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性行淑均(善)

陟罚臧否(赞扬和批评)B.斟酌损益(考虑可否)

悉以咨之(询问)

裨补阙漏(缺失)C.平明之理(治理)

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以彰其咎(揭示)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意义)

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10.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C.深入不毛(毛发)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其境过清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若无兴德之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为妙绝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皆以美于徐公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14.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15.下面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16.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B.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D.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的平庸的才智。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1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必能裨补阙漏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19.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安在(哪里)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2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C.先帝/不以臣卑鄙 D.咨臣/以当世之事21.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23.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2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善恶)/性行淑均(平)/夙夜忧叹(早)B.中道崩殂(死亡)/悉以咨之(询问)/此皆良实(善良、诚实)C.平明之理(治)/臣本布衣(平民)/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咨诹善道(询问)/引喻失义(适宜、恰当)/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B.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C.诸葛亮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条建议。D.《出师表》表达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2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夙夜忧叹(早)B.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危急存亡之秋(时候)2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下流无耻B.由是感激

由是:因此C.夙夜忧叹

夙:早D.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28.下列各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也A.以告先帝之灵 B.以伤先帝之明C.愚以为宫中之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9.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诚宜开张圣听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3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开张圣听(扩大)

由是感激(感奋激发)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B.夙夜忧叹(早,早晨)

陟罚臧否(赞扬和批评)

临表涕零(眼泪)C.中道崩殂(死亡)

此皆良实(良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D.悉以咨之(询问)

以彰其咎(揭示)

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B.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二、填空题3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1)以光先帝遗德()(2)人恒过然后能改()(3)小惠未徧()(4)良多趣味()3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中道崩cú()裨补阙漏()陟罚臧否()行阵和睦()攘除奸凶()

不xiè()于内益州疲bì()

咨诹善道()3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

今义:(2)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今义:(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今义:(5)由是感激古义:

今义:35.指出下列加点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并写出其意思。(1)恢弘志士之气(2)亲贤臣,远小人(3)攘除奸凶36.《出师表》的作者是(姓名)“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姓名)。37.给加点的字注音。(1)中道崩殂()(2)裨补阙漏()(3)行阵和睦()(4)以彰其咎()(5)陟罚臧否()(6)以遗陛下()(7)庶竭驽钝()(8)猥自枉屈()(9)咨诹善道()(10)夙夜忧叹()3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恢弘志士之气恢弘:(2)引喻失义义:(3)此皆良实良实:(4)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5)必能裨补阙漏阙:(6)由是感激感激:(7)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8)夙夜忧叹夙夜:(9)庶竭驽钝驽钝:(10)攘除奸凶攘除:(11)斟酌损益损:益:(12)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13)以咨诹善道诹:3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光先帝遗德()(2)引喻失义()(3)以遗陛下()(4)悉以咨之()(5)猥自枉屈()(6)斟酌损益()(7)咨诹善道()(8)以彰其咎()(9)先帝不以臣卑鄙()(10)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句子默写40.用原文语句填空。(1)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2)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3)通过对比写出先汉兴隆后汉衰败原因的句子是:,;,。41.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3)引喻失义()(4)不宜异同()(5)愚以为宫中之事()(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7)先帝不以臣卑鄙()(8)猥自枉屈()(9)由是感激()4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1)以光先帝遗德()(2)恢弘志士之气()(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4)北定中原()(5)恐托付不效()(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7)此皆良实()(8)攘除奸凶()(9)亲贤臣,远小人()(10)苟全性命于乱世()43.填空。(1)《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三绝”,即“智绝”、“奸绝”和“义绝”。(2)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句子是:,。(3)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4)《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之语,这与《出师表》中的“,”意思一致。文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是:,,;,,。44.默写。(1)苟全性命于乱世,。(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一致。(3)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45.根据要求填空。(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一致。(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中考真题一、课内阅读(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仗之、伟、允之任也。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

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

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缓慢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 D.恐托付不效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二、对比阅读(一)(2023·辽宁本溪·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节选自《出师表》)【乙】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节选自《汉书》【注释】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之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C.以知下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5.将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7.甲文中的“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当时面临的(1),而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则阐述了(2),情辞恳切,言之有理。8.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同之处,请概括出来。(二)(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节选自《说苑·奉使》)【注】①豚尹:楚国大臣。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反曰

()10.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尝射于家圃B.可计日而待也

杂然而前陈者C.谄谀多在君之庐者

甚矣,汝之不惠D.果如其言矣

其真无马邪11.翻译下面句子。兴师伐之,其民必反。12.阅读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填空。【乙】文中豚尹起初认为楚不可伐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是;之后又认为可伐晋的条件之一与【甲】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三)(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出师表》)【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4)大功既举()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15.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1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17.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四)(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郗超①与谢玄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删改)【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1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拨:选拔B.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漏:缺失疏漏C.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异同:不同D.大功既举

举:举行19.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悉以咨之人间颇有异同之论B.愚以为营中之事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时朝议遣玄北讨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20.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21.翻译下列句子。(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22.甲文中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①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有“②。”(用乙文原语句填空)的胸怀。(五)(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非淡泊无以明志 D.险躁则不能治性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B.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5.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C.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D.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乙文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27.翻译下列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考模拟一、课内阅读(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诸葛亮·文集》卷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B.以伤先帝之明/辍耕之垄上C.深追先帝遗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D.临表涕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接受遗命以来,一到晚上就担忧兴叹,担心先帝托给他的大任没有效果,可见他的忠诚。B.“五月渡泸”“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诸葛亮为完成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所做出的努力。C.“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明了诸葛亮“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出师决心。D.诸葛亮在最后也建议刘禅要自己思虑谋划,询问好的治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理论。二、对比阅读(一)(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节选)【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包拯传》节选)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汉室之隆/何陋之有B.可计日而待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受任于败军之际/能谤讥于市朝D.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其境过清6.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8.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甲】【乙】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上面两空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人物形象,是。(二)(2023·江苏镇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②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③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④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偏安:封建王朝苟安于一方。②惟:助词,无实义。③并日:两天合并为一天。④顾:只是。⑤“今贼”两句:指建兴六年,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以及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躬耕于南阳()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固知臣伐贼()

(4)今贼适疲于西()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11.【甲】【乙】文段都在向皇帝强调要北伐,其共同理由是什么?12.诸葛亮忠于君主,勤勉国事,【甲】文段表现在,【乙】文段表现在(用原文填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①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②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③。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②敕(chì):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当奖率三军②至于斟酌损益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④以彰其咎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1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属以后事

②亮涕泣曰1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17.《容斋随笔》中曾提“诸葛孔明千载人”,即“千年的伟人”,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四)(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二模)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甲】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能远谋

亲贤远佞

高瞻远瞩

不远万里B.小大之狱

汉室之隆

有识之士

赤子之心C.忠之属也

志虑忠纯

忠肝义胆

忠言逆耳D.可以一战

俱为一体

一蹴而就

一清二楚19.下列对文段中【甲】【乙】两处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的意思是: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B.【甲】句中鲁庄公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实施“小惠”上,遭到曹刿否定。C.【乙】句的意思是:对桓帝、灵帝的作为,尝试过体谅,却总感觉憾恨。D.【乙】句中诸葛亮以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警示,告诫后主要亲信贤臣。20.根据上面节选文段及下面两则《论语》,在后面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学而》)孔子对曰:“举直错⑥诸枉⑦,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注】①道:治理。②千乘之国:大国。③敬事:恭敬谨慎地处理政事。④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⑤时:农时。⑥错:废置。⑦枉:邪恶不正的人。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儒家智慧的结晶。曹刿重视“取信于民”,与《论语》中“”一句所体现的思想高度契合。诸葛亮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则是《论语》中“”这一为政原则的延续。(五)(2023·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恐托付不效/上行下效 B.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C.兵甲已足/被甲持兵 D.故五月渡泸/温故知新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减)【注释】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③钟会:魏国将领。(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一出于诚

②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2)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出师表》和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六)(2023·上海静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出师表(节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丙】九龄风度(唐)明皇以李林甫为相,后因召张九龄问可否。九龄曰:“宰相之职,四海具瞻①。若任人不当,则国受其殃。林甫为相,臣恐他日之后,祸及宗社。”帝意不悦。一日,帝曲宴近臣于禁范中②。帝指示于九龄、林甫曰:“庭前盆池中所养鱼数头,鲜活可爱。”林甫曰:“赖陛下恩波所养③。”九龄曰:“盆池之鱼,犹陛下任人,但能装景致助儿女之戏尔。”帝甚不悦。时人皆美九龄之忠直。(选自《开元天宝遗事》,有删改)【注释】①具瞻:为众人所仰望。②曲宴:私宴,多指宫中之宴。③恩波:帝王的恩泽。24.【甲】诗作者陈子昂是代诗人。【乙】文作者是(姓名),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以“”赞美他德才兼备,因而随室不陋。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6.解释下列加点词。(1)若任人不当(2)请根据前文推断加点词的解释:祸及宗社27.以下对【丙】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皇询问张九龄的意见是因为拿不定主意。B.曲宴上李林甫的表现证明他没有治国才能。C.张九龄当面否定李林甫体现了他的刚直坦率。D.曲宴上张九龄借“盆池之鱼”发挥,说话委婉。28.以下对三篇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乙】文的作者都是怀才不遇之人。B.【乙】【丙】两文都展现了人臣忠直的形象。C.【甲】诗【丙】文都传递出人物悲愤的心情。D.三篇诗文的作者或主人公都没有遇到明君。29.三篇诗文都表达了对于明君的期待,希望君王能够,但运用的方式各自不同:【甲】诗借燕昭王的典故怀伤:【乙】文以恳切的言辞提出对后主的建议,指出这样做才能达成的大业;【丙】文中张九龄面对明皇的做法先是,再是,毫不妥协。(七)(2022·上海普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①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注释】①器:器重。30.【甲】文作者正是【乙】文中司马徽、徐庶口中的“”,【甲】文节选自他写的《》。3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2.【甲】文第二段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此”,在文中重点指的是“,”。33.解释【乙】文中加点词。(1)君与俱来

俱:

(2)由是诣亮

诣:34.下列对【乙】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人能马上召见,不能弯腰向他表示屈服。B.这个人能马上召见,而不能让他降低身份来。C.这个人可以去见他,不能弯腰向他表示屈服。D.这个人可以去见他,而不能让他降低身份来。35.【甲】文中的“先帝”指的就是【乙】文中的;两文中都提到他“”(填入成语)的事迹,由此可见他是的人。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出师表》(过关训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性行(xíng)

臧否(fǒu)

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B.陛下(bì)

咨诹(zōu)

夙夜(sù)

费祎(wěi)C.菲薄(fěi)

长史(zhǎng)

陟罚(zhì)

猥自枉屈(wěi)D.攘除(rǎng)

忠谏(jiàn)

驽钝(nú)

以遗陛下(yí)【答案】C【详解】A.否pǐ;B.祎yī;D.遗wèi;故选C。2.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cú)

菲薄(fēi)

臧否(qǐ)B.行阵(háng)

倾颓(tuí)

驽钝(nú)C.咨诹(zōu)

遗诏(zhāo)

其咎(jiù)D.裨益(bēi)

费祎(yī)

夙夜(sù)【答案】B【详解】A.菲薄(fěi),臧否(pǐ);C.遗诏(zhào);D.裨益(bì);故选B。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否(pǐ)B.行阵(háng)

驽钝(dùn)

裨补阙漏(quē)C.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D.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ěi)

攘除(rǎng)【答案】D【详解】D.“以彰其咎”中的“咎”应读jiù;故选D。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陛下(bì)

臧否(zāngfǒu) B.恢弘(hóng)

菲薄(fěibó)C.庶(shù)

弩钝(núdùn) D.崩殂(cú)

裨补(bì)【答案】A【详解】A项有误,“否”读pǐ。故选A。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答案】C【详解】C.“是以”是句首连词,“以遗陛下”是“先帝简拔”的目的。故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选C。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答案】B【详解】B.以遗陛下(yí)——wèi。故选B。7.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光先帝遗德(来)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D.于:躬耕于南阳(在)不求闻达于诸侯(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答案】C【详解】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中“之”的意思是“的”;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来”;D.“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的意思是“在”;故选C。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策之不以其道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B【详解】A.发扬光大\光亮;B.挑选;C.路途\方法;D.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B。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性行淑均(善)

陟罚臧否(赞扬和批评)B.斟酌损益(考虑可否)

悉以咨之(询问)

裨补阙漏(缺失)C.平明之理(治理)

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以彰其咎(揭示)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意义)

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答案】D【详解】D.“引喻失义”的“义”是“道理”的意思。故选D。10.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C.深入不毛(毛发)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故选C。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其境过清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若无兴德之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于:介词,在/介词,从;B.以:介词,把/连词,因为;C.而: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D.之:助词,的/助词,的。故选D。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为妙绝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皆以美于徐公【答案】C【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可以解释为“用”“拿”。A.因为;B.认为;C.用,拿;D.认为;故选C。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鄙:眼光短浅/眼光短浅;B.许:答应/表示约数;C.以:把/因为;D.益:增加/更加。故选A。14.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答案】D【详解】题干“故”:所以。A.特意;B.原来一样;C.原因;D.所以;故选D。15.下面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答案】C【详解】C.有误,这里“恢弘”是动词,“发扬扩大”的意思。故选:C。16.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B.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D.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的平庸的才智。【答案】B【详解】B.许,答应。译成“许多人”有误。原句正确翻译为“于是答应替先帝奔走效劳”。故选B。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答案】B【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故选B。1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必能裨补阙漏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答案】D【详解】A.“阙”同“缺”;B.“有”同“又”;C.“简”同“拣”;故选D。19.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安在(哪里)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答案】C【详解】C.句意:在南阳亲身耕种。躬,亲自。故选C。2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C.先帝/不以臣卑鄙 D.咨臣/以当世之事【答案】B【详解】B.“愿陛下亲之信之”的意思是: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是一个兼语句,“陛下”是兼语成分,故应断为:愿陛下/亲之信之。故选B。【点睛】停顿的规律:一、主谓宾之间要停顿;二、两个单音节之间要停顿;三、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四、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五、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七、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等。21.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解释。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A.以致;B.来,用来;C.因为;D.把;故选D。2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答案】B【详解】A.长植物的地方/皮毛;B.竭尽/竭尽;C.拜访/照顾,注意;D.降低身份/卑鄙下流;故选B。23.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答案】A【详解】A.句意为: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谨慎: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今义: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古今义相近;B.句意为: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涕零:眼泪纵横;今义:鼻涕零落。古今义不同;C.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古今义不同;D.句意为: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为憎恨;极端憎恨。古今义不同;故选A。2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