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_第1页
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_第2页
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_第3页
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_第4页
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课题名称:时、分的认识练习课(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教学目标:1.理解时、分的概念,掌握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2.能够熟练地进行时、分的加减运算。3.能够运用时、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2.教学重点:时、分的加减运算。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2.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时、分的应用。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时、分钟表模型2.时、分练习题3.彩色卡片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一个钟表上有几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2.新课讲解(1)课本原文:1.一天有24个小时,钟表上有12个数字,分别代表12个小时。2.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2)具体分析:师:一天有24个小时,钟表上有12个数字,分别代表12个小时。也就是说,钟表上的每个数字代表2个小时。那么,1个小时有多少分呢?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60分÷12个数字=5分。所以,每个数字代表5分。3.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代表什么吗?生:时针代表小时,分针代表分钟。师:那么,如何计算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呢?生:我们可以根据时针和分针所指的位置,结合数字和分针所指的刻度来计算。(2)提问问答: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时、分的加减运算。生1:比如,现在是9点15分,过了一个小时,就是10点15分。生2:如果现在是9点15分,过了45分,就是9点60分,也就是10点。4.随堂练习a.8时30分b.3时45分c.12时15分a.8时50分3时20分b.9时15分+1时40分c.12时30分2时50分5.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时、分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时、分的加减运算。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时、分的知识。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钟表,运用时、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间、安排学习计划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导入新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2.新课讲解的清晰性和逻辑性在讲解时、分的概念时,我需要确保我的讲解既清晰又逻辑性强。我会使用简单的语言,结合钟表模型,直观地展示时、分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会这样解释:“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钟表,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小时,而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告诉我们具体的时间。现在,我们来数一数,从12开始,每隔5分钟,分针会走过多少个数字?”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3.互动交流的引导和反馈在课堂互动环节,我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问答。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例如,在讨论时,我可能会这样提问:“如果现在是3点45分,过了15分钟,时间会变成多少?”我还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4.随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5.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引导在课程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我可能会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时、分的知识,你们能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知识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希望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在讲解时、分的概念时,我特别注重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的钟表模型相结合。我会亲自示范如何读取时间,并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进行实践。例如,我会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钟表。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6,这意味着现在是3点30分。如果分针再走5分钟,它会指向什么数字?”通过这样的示范,我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时、分的概念。在随堂练习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除了基本的换算和加减运算,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如:“小明从家出发去上学,他用了25分钟到达学校。如果他是7点25分出发的,他什么时候到达学校?”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希望学生能够将时、分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特别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时、分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我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吗?在地理课上,我们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也涉及到时间的概念。你们能想到时、分知识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吗?”通过这样的拓展,我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一、课题名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用分数表示物体的一部分。2.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分数。3.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分数的读写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2.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分数的规律。2.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分数的应用。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分数卡片2.分数加减运算练习题3.彩色粉笔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新课讲解(课本原文)“分数是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由分数线、分子和分母组成,分数线表示整体的分界线,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份数。”具体分析:师:同学们,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线像一条小河,把整体分成两个部分,上面的部分叫分子,下面的部分叫分母。比如,我们有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一个四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1/4。3.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师:同学们,请你们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数?生1:蛋糕分成了几块,每块就是一个分数。生2:我们用分数来表示看电视的时间,比如看了一集电视剧,可以用1/2小时来表示。(2)提问问答:a.分数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什么?b.如何读写分数?4.随堂练习a.这个蛋糕分成了4块,每块是整个蛋糕的四分之一。b.这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6份,其中3份被吃掉了。(2)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a.1/2+1/3=?b.3/41/4=?5.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方法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七、互动交流讨论环节和提问问答的步骤和话术如下:讨论环节:师:同学们,你们能想到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数吗?请举例说明。提问问答:a.分数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什么?话术:同学们,分数线像一条小河,把整体分成两个部分。上面的部分叫分子,下面的部分叫分母。b.如何读写分数?话术:读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然后写分子,写分母。八、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这个披萨被切成了8块,吃了3块。2.这本书有200页,已经看了100页。b.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1.1/3+2/5=?2.4/61/3=?(2)作业答案:a.1.3/8,2.100/200或1/2b.1.11/15,2.1/2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对分数有了直观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应用,如测量、烹饪、购物等,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分数问题,如分数的乘除运算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分数的概念讲解作为教师,我深知分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会特别注重分数概念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本质。我会通过实际物品的分割来演示分数的形成,比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四份,每份就是一个四分之一。我会这样解释:“同学们,分数就像这个苹果,我们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就是一个四分之一。这个‘1’代表整个苹果,分母‘4’告诉我们整体被分成了四份,分子‘1’则表示我们取了其中的一份。”2.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的读写是学生在学习分数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我会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我会说:“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然后写分子,写分母。读分数时,先读分母,然后读分数线,读分子。比如,分数1/4,我们读作‘四分之一’。”3.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分数加减运算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另一个重要技能。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运算规则,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规则。我会这样示范:“同学们,当我们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时,需要确保分母相同。如果分母不同,我们需要先通分。比如,计算1/2+1/3,我们要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里是6,然后将两个分数都转换成分母为6的形式,再进行加减。”在讲解分数概念时,我会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分数的形成过程。我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分割物品,如纸张、糖果等,这样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我会说:“现在,请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纸,把它平均折成四份,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每一份占整张纸的多少。”在教授分数读写方法时,我会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我会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分数,并互相检查。我会说:“同学们,现在请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分数,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确保分数的读写都是正确的。”在讲解分数加减运算时,我会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会先从简单的例子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我会说:“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加法练习,1/2+1/4。我们注意到分母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4。现在,我们将1/2转换成2/4,然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加法了。”我还会在课后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计算购物时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会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我会问自己:“学生们是否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他们是否理解了分数加减运算的规则?”通过这样的反思,我希望能够不断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并描述它们的形状。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2.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2.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应用。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2.计算尺3.练习题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特征和计算。2.新课讲解(课本原文)“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相同的。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具体分析:师:同学们,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是相同的。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模型。3.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描述它们的特征。生1: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是相同的。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2)提问问答:a.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b.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4.随堂练习(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a.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3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b.正方体的棱长是6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2)进行实际应用题的解答。a.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8cm、4cm、2cm,如果它的体积是64cm³,求它的表面积。5.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七、互动交流讨论环节和提问问答的步骤和话术如下:讨论环节: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描述它们的特征。提问问答:a.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话术: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b.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话术:长方体的相对两个面是相同的,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八、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a.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b.解答实际应用题。(2)作业答案:a.长方体的表面积=2(10×5+10×3+5×3)=170cm²,体积=10×5×3=150cm³正方体的表面积=6×6=36cm²,体积=6×6×6=216cm³b.表面积=2(8×4+8×2+4×2)=112cm²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例,如家具、建筑材料等,以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几何问题,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对角线长度计算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讲解作为教师,我深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生理解其几何性质的基础。因此,我会特别注重这一部分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它们的形状。我会通过实物展示或模型操作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面和棱。我会这样补充:“同学们,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三维的立体图形,但它们有一些显著的不同。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矩形,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来发现这些特点。”2.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逐步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演示计算过程。我会这样解释:“同学们,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需要将每个面的面积相加。对于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是S=2(lw+lh+wh),其中l、w、h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样地,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会更加简单,因为所有面都是相等的,公式是S=6a²,其中a是正方体的棱长。对于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V=lwh,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V=a³。”3.实际应用题的解答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我会这样设计:“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教室的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