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0:现代文阅读 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原卷版)_第1页
专项10:现代文阅读 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原卷版)_第2页
专项10:现代文阅读 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原卷版)_第3页
专项10:现代文阅读 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原卷版)_第4页
专项10:现代文阅读 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10:现代文阅读·媒体文阅读(练习)【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升学语文二轮专项突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2017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2018年以来的《幻乐之城》《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②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一方面,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艺术经典库存,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场景。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③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④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两方面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那就是,学习第二,谈论第一。⑤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我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一个归纳,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很快便热度消退了。⑥文化综艺仍需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性问题。有的综艺形式,仅仅是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这样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摘自沈河西:《文化综艺仍需要挖掘行业原创力》,载《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9日11版,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综艺发展好的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文学素材,二是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场景。B.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文化综艺节目种类较少,产能不高,而当下此类节目正在不断丰富创新。C.《我就是演员》虽依赖公共人物效应,但也需要靠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来增加吸引力。D.不同消费场景的受众对文化综艺节目有不同需求,如司机往往选择读书类的音频。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保持文化综艺的生命活力,使之热度不退,必须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问题。B.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日渐式微是文化供给侧的主动选择。C.强资源、强制作能力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上来就占据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品质高峰。D.那种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的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当下文化综艺的节目形态既有肯定,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B.文章主要围绕当下文化综艺的现状、背景及其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展开论述。C.文章紧扣社会热点,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探究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D.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文化综艺的历史,分析了现状,展望了未来,思路清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类文明正向着数字文明整体迈进,有学者用两个关键性语句描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是断裂式发展,二是破坏式创新。“断裂式发展”意味着我们既有的发展逻辑、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惯性式发展和基于以往发展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要发展就必须基于新的生态、新的现实去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这是一种“破坏式创新”,它是在破坏传统逻辑、传统模式、传统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一种创新。如果说互联网开启了数字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那么最近出现的元宇宙和生成式AI(人工智能)已形成一种强大的变革力量。首先,元宇宙具象地描绘了数字文明社会的整体样貌、发展目标和价值形成方式。其次,生成式AI实现了对于人类智能的某种替代和增强,它以其特有的智能化强大能力作用于人类实践的全域,为人们赋能赋权,为全部的社会要素实现价值连接。在生成式AI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的改变?我们可以把学习分为向内与向外两种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向内发力,关注和掌握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经验法则等等,其本质是以追求既有知识的“标准答案”为目标;与此不同,向外拓张式学习是以善于提问为特征,并在对于问题的追问中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疆界,加深自己的认知层次与厚度,细化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理解与操作的精准性。生成式AI大模型问世以后,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丰富性、全面性均无法与它相比。它的存在在相当意义上宣告了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逻辑的终结。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学会提问题。对于生成式AI的大模型而言,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你所得结果质量的高低。因此,今天“学习”的核心含义是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当然也不是不要学习既有知识,因为,一方面,代表着通用AI技术的大模型目前还仅仅是一个发端,还远谈不上完善和成熟;另一方面,社会和专业领域也处在新旧交接过程中,既有的知识、经验与传统法则仍然有着强大的价值作用。如何培养问题意识?第一,要扩张我们的认知边界。认知的边界就是我们提问和思考的边界。学习本质上就是扩张你的认知边界,你每读的一本书、每上的一门课都会给你打开通往世界的一个个窗口、一条条路径。有了这种跨界的丰富性,我们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资源可供性。第二,要提升我们的认知层次。在认知层次上,我们要拉长时间维度与拉开空间维度,有了这种时空维度上的展开,我们才有可能在更大的时空盘面上认识问题,把握关键进而解决问题,完成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功能可供性。第三,要学会把握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各自的能与不能,擅长与不擅长。生成式AI可以就已有的知识体系给我们一个中规中矩的结构完善的“标准答案”,但它没有激情、缺少创意、很少具有思维的创新能力。正如有人指出:“我们并不担心机器越来越像人类一样去认知和思考,我们担心的是人类越来越像机器一样去认知和思考。”(喻国明《生成式AI浪潮下学习的革命》,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断裂式发展”“破坏式创新”都强调对既有发展逻辑和模式的突破。B.生成式AI以其特有的智能化的强大力量作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C.生成式AI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我们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逻辑的终结。D.生成式AI时代学习既有知识的价值日益降低导致学会提问日益重要。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去认知和思考问题。B.我们应担心的是人类思维模式的机械僵化缺少创造性。C.我们担心长期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思维能力下降。D.我们最担心的是人类在将来会被强大的人工智能奴役。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指出数字文明时代的新特征,再阐述学习方式的变化,强调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最后论述如何培养问题意识。B.文章第一段引用某位学者描述数字时代特点的关键性语句,是为了证明数字文明已经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和“断裂”。C.文章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将向内学习和向外学习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向外学习是比向内学习更优越的学习方式。D.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举例论证,以所读的每本书、所上的每门课为例,证明了要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上提升我们的认知层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近二十年沙尘暴减弱了吴成来①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我国北方是沙尘暴多发的地区之一,这与其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北方以及,上游的蒙古国部分地区分布着广袤的沙漠和沙地,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每逢强风天气,易发生沙尘暴。特别是每年的春季,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北方时,在冷空气前端的冷暖气流交汇处,风速极大,尘土被卷入空气中,进而随气流输送到下游,造成我国上空大范围区域受到沙尘的覆盖。21世纪初,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较为严重,但在经历几场强沙尘暴之后,近二十年开始明显减弱,即使偶有反复,减弱趋势也没有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风速、植被覆盖、土壤干湿状况等发生了较大变化。②近二十年,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地区的风速呈减弱趋势,强风频次明显降低。强风对起沙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强风频次的减少会导致起沙量明显减小。除地表风速降低外,地表绿化面积大量增加,也是沙尘暴减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表明,我国沙尘源地区的植被覆盖显著增加,有效降低了裸土面积,保持和涵养了土壤水分。在下游的华北、华中及以南地区,植被覆盖也有明显增加,极大地减少了沙尘暴移动过程中沿途沙源和本地沙源带来的不利影响。沙尘暴减弱的第三大原因,是我国北方土壤总体变湿。近二十年,我国西北、内蒙古、华北、东北以及蒙古国的大部分地区,土壤湿度有增加趋势。据估算,2001年至2017年,沙尘源区的土壤湿度在16年间普遍增加了5%至30%。由于地表湿度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增大了土壤粒子的黏合力,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植被生长,对风沙活动起到抑制作用,沙尘暴由此逐渐减弱。③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起沙模型分析发现,地表风速减弱、植被覆盖增加和土壤变湿对沙尘暴减弱所做出的贡献分别为46%、30%、24%。风速、植被覆盖、土壤湿度是地球气候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会受到整个气候系统演变的影响,因此气象要素变化才是近二十年沙尘暴减弱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高低纬度间的温度梯度减小,从而导致风速减弱。同时,全球温度升高有利于植被生长,特别是在土壤湿度增加的情况下。另外,全球变暖可能使得东亚雨带北移,从而导致我国北方土壤变湿。这些都会影响我国北方的气候系统。④综合来看,未来全球变暖和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可能会促使我国北方沙尘暴活动继续减弱,但考虑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未来沙尘暴减弱趋势也有可能发生扭转。这种扭转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目前还没有研究结论,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分析。(有删改)1.下列对我国北方沙尘暴产生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北方和蒙古国的南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沙漠和沙地,起沙源面积比较大。B.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少雨,土壤湿度低,土壤粒子黏合不足,遇风时容易起沙。C.我国北方的强风卷起尘沙并将其输送到下游,使沿途地区的空气混浊,能见度低。D.每到春季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快速入侵我国北方,地表温度急剧下降易导致沙尘暴。2.下列对我国北方近二十年沙尘暴减弱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地区风速减弱与强风频次降低导致起沙量减小。B.我国北方的沙尘源区和下游地区的植被覆盖增加提升了防风固沙效果。C.我国北方空气中的尘沙持续减少,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的天数增多。D.我国北方沙尘源地区土壤湿度大幅增加,对风沙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表风速、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三因素中,地表风速对沙尘暴的强度影响最大。B.整个气候系统的演变,促使我国北方的风速、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发生了改变。C.由于气候系统具有年代际周期变化的特征,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在未来将会变强。D.治理沙尘暴,既要遵循气候变化规律,也要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等改善气候环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③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④总的来说,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摘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载《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20版,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宋词表现的内容是普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唐诗宋词能流传至今,启发我们品味人生。B.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C.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继承并丰富了苏轼词豪迈壮阔的特点,引领了南宋词风。D.被公认的大诗人往往兼有远大的抱负和极高的才识,这体现了人品文品并重的文学传统。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继承发扬先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延续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B.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C.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D.深奥的学术论著固然有其意义,但我们更应该寻求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读诗读人的重要性。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切中肯綮,在逻辑上是层层推进的。C.唐诗宋词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这为现代人从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提供了可能。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教育作用,彰显了立足当下的意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剧的力量与陷阱戴钟伟喜剧的终极力量和终极陷阱都来自期望值与意外值之间的落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生活。”喜剧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对人类视角下社会化生活的模仿。但喜剧的模仿并不代表单象限的审丑,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也不是表面化、图解化的原调复奏,那些滑稽背后的共情,看似卑微而轻巧,实际需要首先把自我揉碎了,在平视、侧视甚至反转下还原生活本真逻辑,然后沿着这条崭新逻辑的线索,化合成一种新的叙事,这种叙事,我们姑且可以叫它为专属于喜剧艺术的佯谬化表达。喜剧从对生活的模仿生发出的佯谬化表达,看似操作技术门槛不高,其实对创作者的感悟力和提炼能力要求极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具象和表面,如果仅仅止步于粗放与武断,就难以冲破“闹剧”“活报剧”的天花板,而如果单单满足于做口口相传的“段子搬运工”,就触碰了喜剧创作最危险的红线:新鲜感。在从具象表面到直击灵魂,从搬运到重生这个奇妙的转换中,以佯谬为核心的“变形术”是不二法门。喜剧的佯谬,在于它既真实,又荒谬;因真实而荒谬,因荒谬而真实。喜剧创作者面对的佯谬,则是在于喜剧形式和喜剧效应是常青的,但喜剧创作和喜剧发现是速朽的。喜剧演员重复自己,无异于慢性自杀。能够引发喜剧共鸣的那些冉冉上升的喜剧新生代,几乎都将自己作为了第一创作素材,将日常生活的观察作为了喜剧淘金机。我们作为受众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艺术创作的评判者,而是生活的同行发现者,当台上的喜剧人所言所行与我们的共通点越多,我们就越会由衷感到喜悦,那是共情的幸福感,无与伦比。在为喜剧的佯谬所感染时,我们同时见证了很多佯谬的喜剧。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托着腮的”,一种是“叉着腰的”,一种是“踮着脚的"。所谓“托着腮的”,就是充斥着网络段子、社会俚语,试图以讨好流行的方式变成流行的;所谓“叉着腰的”,就是自恃在喜剧田地里多收了三五斗,掌握了独门秘籍,以程式化技术流教师爷身份秀身段的;所谓“踮着脚的”,就是片面理解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总是将喜剧的终点引向泪海才得以实现主题升华的。以所谓的“人设”工业化概念替代人物塑造的生命逻辑,以时髦的大数据算法取代文艺创作的社会发现,诸如此类,不亦乐乎。商业化的成功是喜剧从业者宏大的梦想,但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喜剧的基因是生活本身,如果生活变得悬浮和空洞,怎么能指望作者持续挖掘出生活的真金?余光中说,当你的恋人改名叫作玛丽,你怎能再为她写一阕《菩萨蛮》?我们也有理由杞人忧天——当地铁里的潦倒小子住进了豪宅,你怎么能让他再发现生活里的小辛酸?热闹喧囂的市场泡沫里,喜剧的忧伤依然时隐时现。这,也是另外一种无解的喜剧的佯谬。(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剧中的“佯谬”,是一种通过荒谬表达生活本真逻辑的艺术手法。B.并非所有审丑,都是滑稽,只有通过佯谬化处理,审丑才能成为喜剧。C.佯谬专属于喜剧艺术,所以“佯谬的喜剧”呈现了喜剧的终极力量。D.热衷于讲网络段子的喜剧表演不是“佯谬化”表达,所以层次不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剧的表达形式和效果是不变的,但是其题材和内容应及时更新。B.取得成功的喜剧新生代善于观察生活,做到与观众言行情感相通。C.喜剧的创作与表演不应遵循模式,而应遵循生命逻辑和社会现实。D.喜剧从业者应深入现实生活,而不应将精力用于追求商业化成功。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使用引用论证,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论述喜剧应来源于生活的观点。B.本文使用比喻论证,用“托着腮的”“叉着腰的”“踮着脚的”比喻三类喜剧。C.本文使用对比论证,将“佯谬的喜剧”与“佯谬化表达的喜剧”进行了对比。D.现在喜剧市场看似繁荣,但繁荣只是表面现象,其中隐含着喜剧的某种危机。(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他从医75年,将超过15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就是朗读者吴孟超。”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②他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③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的时候,祖国正在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发来的感谢电。④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延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后来,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所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⑤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⑥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字。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来说,足够美好了。(摘自《朗读者》2018年7月7日第二季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孟超严格要求他用心培育的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全力救治的女孩。B.长期在手术台上与死神博弈,救人过万,使吴孟超右手筋脉虬结,右手食指发生畸变。C.弃“人上人”的荣誉,尽“人中人”的天职,是对“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的诠释。D.外人常看到的是吴孟超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却很难看到他真实、辛苦的日常工作状态。2.下列不能支撑吴孟超是“肝胆外科之父”的论点的一项是()A.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B.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C.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人才,百分之八十是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学生。D.年岁已高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并获得成功。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做出的分析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国思想一直体现在吴孟超的言行中:倡议为抗日捐款,希望参加抗日;用医学为国家服。B.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体现在吴孟超的工作中:不为个人荣誉,只为患者生命,年岁已高已然奋战在手术台。C.退休的吴孟超空余时间比较多,所以可以在组织和病人需要的时候随时投入战斗。D.热爱医学、竭尽所长的职业素养一直体现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从医75年,凭着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超过15000名已在死亡线上的病人。(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无用之用①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②比如看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以及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③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④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⑤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塑、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要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与“活动”是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摘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看法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心中的呈现可美可丑,可真可假,可善可恶。B.不同的人把同一事物知觉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情趣各不相同。C.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既是客观事物在心灵中的投射,也是心灵对它的加工。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是说只有聚焦于事物有关美的品质才能知觉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美的无用之用”,第一个“用”指的是实用,第二个“用”指的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高尚的精神追求。B.科学活动产生于求知欲,意在求真;审美活动产生于对美的嗜好,意在求美;二者都由精神饥渴引发。C.“有所为而为”有目的,“无所为而为”无目的,无目的也是目的,故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有类似目的。D.实用活动是不自由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自由赋予生命以意义,所以审美活动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使用了例证法,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古松反应不同之事论证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因人而变。B.本文使用了喻证法,用疾病衰老的身体没有口腹的饥渴来比喻疾病衰老的心灵没有精神上的饥渴。C.本文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用”字的狭义,以论证纯粹的美在“用”的狭义方面没有任何用处。D.本文使用了对比法,将实用活动与审美活动进行对比,论证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的道理。(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家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②当我们仔细观察一杯水,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一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③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班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会泛滥。④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相互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⑤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坦光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发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能对抗重力。⑥使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同样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我们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弯月面效应意味着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于是水面下的水也跟着被拉上去。⑦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或者水沟,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粒子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沟和小溪中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很快回流到相应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平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水沟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自[英]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https:///ebook/122902359/,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临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量砂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2.下列对文章第3段“其他几个因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的纯度因素。B.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C.气压因素。D.降水量的大小。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做出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B.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C.“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D.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把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②在日常教学中,要在传授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当前,有的职业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纯粹的技能学习,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已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将“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价值理念渗透在各种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将具体劳动操作程序、劳动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精神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③在实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报酬和劳动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获取适当的报酬,以体现市场对劳动者的激励和对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不能把报酬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劳动价值的实现有多种方式,并非只有货币化和物质化的方式;简单地以劳动报酬为标准来衡量劳动价值,就忽视了劳动应该具有的人文性和公益性。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宣传其学生实习工资或就业收入如何高,这在价值观念上容易误导学生,让他们误以为报酬丰厚的劳动才是有价值的。对劳动者个体而言,单纯追求劳动报酬会忽略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艺术美和人性美,容易滋生劳动倦息感。④在就业教育中,要强化劳动平等观念。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树立劳动平等观。从理论上说,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是劳动分工的产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所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合乎道德和法律的,都是光荣的,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职业身份地位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必须把树立劳动平等的理念作为高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改编自《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辩析与实践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2期)1.根据原文内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包括()A.让学生获得相关劳动知识B.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技能C.让学生获得适当的劳动报酬D.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其他学者关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观点,是将它作为论据,以便有力地论证“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B.选文第三段谈到了“有的高职院校”的片面做法,这是用例证法证明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需要做得更全面。C.选文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是为了证明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强化劳动平等观念的重要性。D.选文在总体上是总分式论证结构;后三段是并列式结构,论述了高职教育应该在三个环节中实施劳动价值观教育。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劳动价值观内涵较丰富,其教育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B.劳动倦怠感的产生与劳动报酬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C.解决好高职学生择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其就业期望值。D.人们的职业身份地位意识往往隐含着劳动等级观念。(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礼”“法”功能虽不同,但均为人君所设立,它们都带有制度性。《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不仅说明“礼”和“法”的功能,而且说明它们二者的效果不同。因为用“政令”和“刑法”,虽然民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人民,人民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带有强制性;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但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带有自觉性的意义。②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礼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概念是包括“礼”又包括“法”,而这两者是相关的,所以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对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这就是说,“礼”可以包括“法”,它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既有互补关系,又有从属关系。“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③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越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故《汉书》中有《礼乐》和《刑法》二志,把《礼乐》与《刑法》分为二志以示其功能之不同,但均带有制度的性质。“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是由于人性情的要求,所以“礼”的不可废。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安定社会最重要者是“礼”的作用。“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说都是不可少的。(摘自汤一介:《论儒家的“礼法合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都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