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2024级)_第1页
经济地理学讲义(2024级)_第2页
经济地理学讲义(2024级)_第3页
经济地理学讲义(2024级)_第4页
经济地理学讲义(2024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地理学》讲义

(2024级地理科学)

前言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范畴,是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其分析探讨地球上不同地域尺度、不同类型的人类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组织、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与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

科学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应用价值。

2、课程目的和任务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能领悟和驾驭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

学问和主要探讨方法,学会运用所学学问分析探讨和解决经济地理学实际问题,为将来从事经济地

理领域的探讨以与运用所学学问为经济建设实践服务和从事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面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最主要的人文地理课程之一,本课程属于通论经

济地理学范畴,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学习了解

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等

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农业生产的涵义与重要性。农业产业化

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工业布局的地域类型。运输的产生条件与运网系统的构成。企业增长的动因与

战略。企业空间扩张的特点与规律。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与不同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的空间特征。区

域经济与其发展的含义。经济区划的含义、类型与划分方法。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历史。经济活

动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2、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与产业分类的方法。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生产要素的含义。劳动力结构、

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农业布局探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农业生产

布局的主要因素。工业布局的含义与特点。商业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商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跨国

干脆投资的动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与模式。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与其现实价值.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

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其应用。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3、驾驭: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和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产业布局

的基本模式与产业布局的演化规律。区位、可进入性、连结度、通达度的含义与区位理论探讨的基

本内涵。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市场、产业环境、政府因素、交通条件等因素对经

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布局的内涵与原则。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工业生

产的特点。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条件。不同类型工业布局的基本规律。商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类型与其布局规律。运网中点、线的布局要求与如何实现合理运输。跨国投资的国别

与微观区位选择特征。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特征。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的选

择与构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阶段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区域空间结构的形

成发展机制与演化阶段。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含义

与结构。经济区的含义、特征与类型°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与区际联系理论。经济活动全球化

的影响因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特点与趋势。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与对策。

三、教学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支配学时为45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教学支配

章序内容

理论实践探讨

第一章结论2

其次章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分析7

第三章区位理论5

第四章产业布局原理5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与跨国公司区位4

第八早区域的结构与组织5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6

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6

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分析5

合计45时45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化规律;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要素投入、市场、区

域环境、交通运输);农业与工业部门布局规律;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

经济与空间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间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分析(影响因素、特点与

趋势、区域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经济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

伯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区划;区域

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四、教材说明

1、教材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其次版).高等教化出版社,2024

2、参考书

(1)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华东师范高校出版社出版,1998

(2)陈才著.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周起业、刘再兴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1989

(4)郝寿义、安虎森编著.区域经济学(其次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24

(5)陈栋生主编.中国产业布局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化出版社出版,2000

(7)孙久文著.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2024

(8)张可云著.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4

(9)厉以宁编著.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0)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高校出版社,1999

(11)史忠良,肖四如著.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引入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与学科体系,介绍经济地理学

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探

讨重点;驾驭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驾驭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和学科体系

§2.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1.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和学科体系

预备学问: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地理学的概念

地理学(geography):探讨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与其发展变更的规律性以与人地关系的

学科。一一《地理学词典》P266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与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

干天文,俯以察干地理,是故知幽明才故。

地理学:是探讨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更发展规律以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是探讨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产生

的各种人文事象)的空间规律(空间分布、空间组合、空间分异等)以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人地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2、地理学的探讨对象:人地关系一一探讨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更发展规律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4个圈层表面。

人类活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军事活动、商业与消费活动一一与地理环境有不同程

度的亲密关系,同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学的分类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

分支学科。

通论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探讨地理环境各要素与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一一部门自然

地理、综合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学:探讨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一一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

4、经济地理学的概念

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生活用度,家境。

经济地理学(economicgeography):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

济的相互联系中,探讨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理学词典》P490

经济地理学:是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与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科属性:社会科学、边缘科学或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探讨对象,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

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探讨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亲密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

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探讨对象

(场所)发生。经济活动区位探讨包括单独探讨和综合探讨,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

结:同时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将来经济活动的区位诜定供应指导。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进行不同层次的空间组织探讨:探讨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

部门之间的空间组合与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更,经济分工与联合,经

济要素的区际流淌等问题;探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

局变更)。

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环境(指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

境、社会文化环境(如温州人的经商传统)等,经济活动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亲密包括微观上的企

业区位与环境(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位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

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

二、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是指一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1、通论经济地理学: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区位、空间组织与其与环境关系的•般原理。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内容: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探讨的

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探讨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

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与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主要探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经济地理问题:国土

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等,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

理的形式出现。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探讨其区位、空间组织与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探讨,在20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

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1)农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最早分支之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探讨,开经济地理规范区位探讨

之先河。

(2)工业地理学:由于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工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最重要分支之一。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带动了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理论发展。

(3)交通运输地理学:交通运输联结工农业的生产与消费,是工业、农业和商业等经济部门发展的

条件;同时,交通运输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4)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驱,主要探讨商品分布、集散中心、贸易联系、运输条件等,

特殊留意商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信息业地理学:信息业指从事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

4、公司(企业)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区域之间的联系,部门经济地理学则分割了经济系统的产业关

联。由于区域关联和产业关联大多数是由多区域、多部门公司来实现的,公司地理学在肯定程度上

整合了以上两种分割。

公司地理学是探讨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与其环境关系的学科。其探讨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

探讨,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我国学者从90年头初期起先,围围着农村工业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系列

探讨,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成果。

§2.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可分史志描述、商业地理探讨和经济地理学探讨三个阶段。

1、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视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学问积累具有重

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一《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一一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2、商业地理探讨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渐渐成为地理探讨的重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起先形

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说明。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探讨

(1)学科名称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记事务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

质特点,并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记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探讨理论不断演化,从环境确定论(1900年一20世纪30年头早期)、区域差

异探讨(30年头一50年头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头中期以来)到行为

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头以来)。

1、探讨区域尺度的变更

(1)区位探讨(20世纪上半叶)

代表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留意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2)区域探讨(二战后)

代表理论:艾萨德的区域科学。

特点: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更加恻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更多考虑企业的

外部经济问题。

(3)区际探讨(20世纪50年头后)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一涓滴”理论,弗里德

曼的“中心一外围”模式、弗兰克的依靠理论、布鲁克弗尔的相互依靠理论等。

特点:探讨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4)全球化探讨(近20年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加,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探

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总结:20世纪经济地理学探讨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一

一区域经济整体探讨(区域科学)一区域之间发展问题探讨---经济活动全球化探讨。

2、探讨企业组织的变更

(1)背景:经济地理探讨的客体一一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

发展。

(2)缘由: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古典区位论,渐渐暴露出探讨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

业的区位缘由,更不能褐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与演化。

(3)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探讨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探讨,留意于大型跨

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化的探讨。

总结:单一企业探讨一一复合企业探讨

3、探讨思维方法的变更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规范区位论

时期:20世纪前期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动身,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一一数量革命

时期:20世纪60年头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究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头末

特点: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

决策结果。

(4)结篇主义分析一一结构主义地理学

时期:20世纪60年头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冲突,强调社会的实际须要,强调政

治、社会力气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当新的探讨方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探讨方法,当今的经济地理学探讨,为各种探讨

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探讨方法、各种探讨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探讨重点

1、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

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探讨,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

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探讨

全球与地方关系特别困难,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须要从二者的均衡点与影响

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允与效率关系

公允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很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

与公允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特别亲密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探讨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

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企业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企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冲突。

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探讨。

2、资源问题:主要指不行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留意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经济地

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探讨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确定了它比其它很多学科更

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留意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探讨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与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

件,并借助肯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引入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与学科体系,

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思索题:

1、试述经济地理学的探讨对象。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其次章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目的:引入区位的基本概念,介绍要素投入、区域环境、交通运输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分析

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区位理论、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可

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基本学问。驾驭区位的概念;市场环境、产

业环境、政策环境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驾

驭土地、原材料、资本、劳动力、学问与技术等各种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学问经济时代的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特点。

教学重点:区位的概念;各种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

位的影响;交通网便捷程度的衡量指标。

教学难点:区位的概念;各种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

位的影响:交通网便捷程度的衡量指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1、区位概念

(1)区位: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一词于188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葛茨首次提出,其英语译文为“location”。

含义:肯定的地理位置,肯定的地域范围,与其他事物肯定的空间关系一一位置、布局、分布、位

置关系。

意义: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区位是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经济地理学中所说的区

位一般特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也即人类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文化活动

等。

在0济地理学中,区位主体主要是指各种人类经济活动。

由于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随着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定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更。

2、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的内涵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探讨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与地域内人类

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究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探讨有两层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状况下,依据区位

主体本身的特征来分析适合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二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即

在区位空间已知的状况下,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探讨区位主体(人

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2)区位理论的发展

由于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区位理论主要是探讨各种经济活动

区位问题,称为经济区位理论,尤其重视生产活动区位的探讨。

农业经济时代的农业区位理论(以杜能为代表)一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的场所取决于生

产成本大小(尤其是运输费用),出现了工业区位理论(以韦伯为代表)一一工业经济后期,生产更

多地受市场的制约,出现了市场区位理论(以廖什为代表)一一“二战”以后,工厂区位选择愈来

愈受到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重视非经济因素以与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除了生产

活动区位问题以外,人类活动中的其他方面如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得到重视,出现了反

映商业布局与作为人类活动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空间配置规律的中心地理论。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分

区位理论依据其产生和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之分,二者的主要区分在于立论依

据以与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古典区位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②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探

讨、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③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与

满足。

④古典区位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

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开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⑤古典区位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⑥古典区位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

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

售价的凹凸,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与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

殊的市场等。

⑦古典区位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与企

业组织,而现代区位论则都赐予充分考虑。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区位条3是指某一区位(场所)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

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区位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不同。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

(2)区位条件的特性

①对于不同的区位主体(人类经济活动)而言,其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不同的

②同一区位主体对区位条件的要求随时间而变更

③区位条件有主次之分

2、区位因子

(1)概念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缘由或动力。

区位因子是相对于生产者而言的,由于场所不同表现诞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而对生产者产生

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2)区位因子的分类

区位因子既包括经济因子,也包括非经济因子。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伴济因子4I非运费因子

区位因子<1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成本因子一一传统的区位理论主要考虑成本因子,认为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是最佳区位(称为最低

成本区位学派)一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收入因子一一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学派则重视收入因子,认为影响区位的因子不仅包括

成本因子也包括收入因子,准确地说是二者之差,即最佳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

在区位选择的决策中,成本、收入等经济因子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一些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的

行为、区位政策、自然条件以与军事上的考虑等也起作用,在某些状况下甚至起着重要作用。在非

经济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而是某些方面的满足。政府

可制定区位政策,通过改善区位条件,增加区位补助金和设立区位限制条件等手段吸引、诱导或变更

个人与企业的区位投资。区位政策的作用在于降低生产费用,扩大收入空间。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预备学问:

1、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与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

础,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建的活动,即包括有形物质的创建活动(如具体的

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建活动。

2、生产要素

(1)概念:生产活动是建立在肯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是人类(劳动力)通过工具、机械等必要

的手段(通常称为资本)对自然产生作用而进行的(以农业生产、钢铁生产为例),劳动、自然和资

本是牛产的最基本的要素.称为牛产的三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基础,其中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是特别重要的,但随着科技的

进步,生产活动的产出已起先不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更多地取决于科技投入(即对大型

设备和劳动力的需求削减,而对科技水平要求提高),在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

(2)分类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其所需的生产要素的状况,对生产活动的区位产生影响的生产要素主要

有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

初级生产要素:土地、能源、原材料,一般金融资本和一般劳动力;高级生产要素:现代化信息网

络、高科技人才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问生产与传播。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是一种空间实体,任何经济活动都须要依托肯定的空间即依托于土地,在某些生产活动如农业

中,土地还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

1、土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土地的自身特性(尤其对农业生产而言)一一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

位置(经纬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

地貌等),以与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士.壤、岩石、植被等工

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对农业生

产影响尤其明显,同时对一些非农经济活动也有影响(如土地形态影响建筑行业的成本凹凸)。

(2)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儿乎影响全部经济活动)一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确定了土地利用的可

行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差异确定着土地利用价值的不同,犹如样大小和自然特性的土地,在城市和

农村以与城市内部的不同区位上,其利用价值大不一样,相差特别悬殊。

2、土地参加经济活动的基本方式

(1)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属性起着确定性的作用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如工业、商业、

交通、城市建设等非农土地利用,土地的经济区位起着确定性作用。

由于不同行业土地利用的收益差异与在此基础上所能供应的地租差异,在土地供应有限的状况下,

产生各行业对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形成肯定的土地利用空间模式一一美国学者伯吉斯提出的同心

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等。

3、不同产业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土地的农业利用:一是土地的自然特性,特殊是土壤特性,二是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一一在土

地自身特性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其相对于市场(城市)的位置(距离)不同会导致农、业生产方

式的空间分异一一杜能农业圈。

(2)土地的工业利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并因此而选择不同的经济区位一一大

型工业行业(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要求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因城市中心区地价高,

加之一般污染较大,多布局在郊外;而另一些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不须要大量的

土地和建筑,具有高额收入回报,能支付较高的地价,可布局在城市内部一一城市区位型工业。大

城市居住房地产业的区位正由中心区向郊区演化:郊区地价、房价较低;郊区环境条件相对较好;

随外迁企业到郊区定居;交通条件改善供应了可能性。

伯吉斯同心环模式

1---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中心商务区

2——过渡地带(批发商业、轻工业区)

3——住宅区

3——轮作农业区(土豆、燕麦、黑麦等轮作)

4——谷草农作区(生产谷物和牧草、畜产品)

5----三圃农作区(燕麦、黑麦、休闲各三分之一)

6----畜牧区(家畜养殖)

二、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影响机制

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大。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输性、可替代性、自身价值以与原材料在产品总成

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2、对不同工业类型的影响

原材料按来源分为初级原料(从自然界中干脆获得或经过人工培育的原料,如矿物原料和动植物原

料)和加工原料,由于运用原材料的不同,形成了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等不同的工业类型。

(1)对原材料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原材料工业:以初级原料为主要原料来源、且为后续工业供应原料和半成品的工业,如冶金、石油、

电力、化工等,其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原材料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原料分布地的影响,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多布局在原料产地,

如传统的钢铁企业多分布在煤铁产地(如攀钢、鞍钢)。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缘由:原料质量的提高以与新材料的出现,使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料数量下降,从而使

原料成本与其运输成本大大下降),使原料产地对原材料工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减弱,而那些便于原

料集散的区位(港口、交通中心等)愈来愈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以钢铁

工业的布局变更为例:18世纪前,布局在森林地区的河流沿岸(木炭为燃料,帆船为运输工具)-

一产业革命后,布局在(或接近)煤铁产地(煤炭代替木炭,蒸汽机车、轮船的运用,如德国鲁尔

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的鞍钢、攀钢、首钢等)一一20世纪60年头以后,钢铁工业出现沿

海布局的趋势(如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我国宝钢,缘由:经济全球化背景,海运技术和海港建设

的巨大进步)。

(2)对加工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加丁工亚(制造T业):以原材料工业的产品作为加T原料的T'k也叫制造TV匕

加工工业区位选择特点:一方面受供应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如重型机械制造

对钢铁工业的依靠重在富拉基尔,旁边有齐齐哈尔钢厂,二重在德阳,旁边有成都无缝钢管

厂、重钢、攀钢等),另一方面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条件以与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

响。

3、影响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从局部地域扩展到全球,即在

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须要,又相对价格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零

部件需求种类繁多的汽车制造业即是如此,如美国、日本的汽车业,中国的一汽集团),在地域上,

则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一供应商园,如沃尔沃。

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能源分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人类历史上的能源革命进程:水能(水力)、生物能(薪柴等)一一煤(蒸汽动力)一一石油、

自然气、电(内燃动力、电力)一一新能源(包括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能源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干脆利用的能源,如水能、煤、石油、自然气.

一次能源分类:已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行再生的煤、石油、自

然气等;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如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碳、煤气、沼气等。

2、影响机制

(1)为经济活动供应能源

能源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足够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电力供应是产业发展的

必备条件,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应保证程度是很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一些大耗能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充裕、廉价的电力供应地一一我国的电解铝中心集中

在西北地区(兰州、连城、青铜峡、包头等地),就是利用黄河上中游足够的水电资源建立起来的。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与隐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

从而带来大耗能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一一我国的四大有色金属基地辽宁、甘肃、云南、湖南,都是

能源(煤、水能等)丰富的地方。

(2)能源影响到产业经营的成本、效率、环境爱护以与公众对企业发展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产业布

局。

生产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与形态干脆关系到企业形象以与公众的接受程度。大耗能企业由

于对环境污染大,其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微小,有必要从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运

用的能源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从而使企业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资本的类型

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既包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后者不能轻易移动,在布局上有地理惯性。

2、影响机制

(1)固定资本的影响

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用地费用地域差异很大(如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的差异),对大型装置型工业

企业的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

(2)金融资本的影响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淌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20世纪80年头以来,国际性资本流淌极其活跃,

跨国公司的对外干脆投资达到空前规模,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一个地区假如具有使资本

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就可能获得用于发展的充分资本供应,如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一个具有

融资实惠政策的地区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吸引力,国家指定对在某一地区布局的企业赐予

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于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供应意义重大,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有较大影响。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不同°一般性金融资本只对成熟产业与企业赐予融资,成熟产业或

大型企业能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或以资产抵押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但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

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额低,尽管预期利润率高,但风险也大,一般得不到银行的

融资支持,也无上市资格,其发展须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对于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

而言,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是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地区资本状况的差异会干脆影响到企业的

区位选择,形成企业与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五、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实力的那部分人口,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之

一。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数量、素养、成本、结构以与劳动力的移

动等几个方面。

1、劳动力数量与成本的影响

(1)劳动力数量影响劳动力成本,二者呈反相关关系

一个地区劳动力数量足够,则劳动力成本(工资)较低,反之较高。劳动力数量分布的空间差异导

致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从而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受劳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器组装、服装与纺织等)

在区位选择上受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成本的影响较大,而那些大量运用资本而非劳动力的资本密集

型产业,则受影响较小。

(3)经济活动区位受劳动力分布差异的影响

人口密集地区特殊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最密集,有多种多样的娴熟劳动力,对于须要大量劳动力供

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区位

更为有利。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而西北地区人口稀有,

劳动力集中供应受限,在肯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经济活动的进入。

当一个区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渐失去的时候,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将转移到别处(改革开放以后,

国外很多大企业大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除了有一个浩大的消费市场以外,拥有大量的廉价劳

动力也是一个重要缘由。目前出现的部格外商企业向内地转移、向第三国转移的趋势;上世纪50年

头末日木将其服装业转向香港,而香港又在上世纪80年头将服装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东南沿

海),都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活动区位受劳动力分布的影响。

2、劳动力素养的影响

劳动力的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科学文化水平、生理、心理状态、劳动技能和意识等。

一般劳动力的数量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愈来愈小。现代经济活动由于有高度发达的交通体系和技术体

系作为依托,其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敏捷性强,并且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不断加强,

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断削减。

现代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削减,而对劳动力素养和技能水平要求提高,后者日

益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基础,

取决于劳动力的素养和技能。一个高素养的劳动力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娴熟的现代化劳动

技能或组织管理才能,同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起先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学问和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

无形资产(专利权、商品品牌等)以与美丽环境。就区位选择而言,是否具有充分供应学问生产与

创建的人才以与高素养的科技劳动力,即智力密集程度以与区域创新条件如何,是一个地区能否吸

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高素养劳动力是现代经济活动的稀缺资源,能够获得高素养劳动力的区域

是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3、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劳动力的性别不同,他们所能适应的产业部门也不同。纺织业、食品业、商业饮食业等行业适合于

女性劳动力就业;采掘业、原材料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等行业适合于男性劳动力就业。在进行经

济活动布局时,既要考虑产业的特点又要考虑地区劳动力的结构状况(如性别结构)。

在实际的生产布局中,要留意照看到男女职工的比例搭配,便于建立家庭,以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辽宁省瓦房店市是全国重要的轴承生产基地,轴承厂有就业职工3万人,大多是男职工,尽管那里

并不出产棉花,但为了平衡男女职工匕例,又在该市建立了纺织厂,吸纳了近1万名女工。我国“汽

车城”长春的纺织厂的布局,“草原钢城”包头的纺织厂的布局,均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4、劳动力移动的影响

劳动力的空间迁移是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常见现象。

(1)引起劳动力空间移动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

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工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促使劳动力从经济不发

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智力倒流一一“孔雀

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大量劳动力包括相当部分高级学问分子和科技人才由内地向沿

海地区特殊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迁移)。

②政策因素

国家为了开发某些待开发的地区,通过政策手段有支配地促进劳动力的迁移。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

放军一部进驻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学问青年开发“北大荒”;“三线建设”时期沿海部分军工

企业内迁等(带来职工内迁)。

(2)劳动力迁移对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影响

①劳动力迁移带来产业布局的相应变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促进了俄罗斯人向西伯利亚的

大规模迁移,带动了西伯利亚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

②对劳动力流入地区的影响

对于劳动力流入地区,由于劳动力数量大种类全,且成本相对低廉(同本地劳动力成本相比),能吸

引大量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向这些地区集中,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假如流入地区人口和经济

活动过度密集则会产生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和社会问题(就业问题等)。

③对劳动力流出地区的影响

假如该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则劳动力适当流出是有好处的(可扩展就业渠道、积累

财宝、培育人才);但假如劳动力资源过度流失尤其是智力资源(高级学问分子和科技人员)大量流

失,则会对该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生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六、学问与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头以来,以现代科学学问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技

术密集型、学间密集型产业)愈来愈有活力,学问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学问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正在使文明世界发生革命性的变更,世界经济已进入“学问经济时代”。

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学问依靠程度的加大,技术与学问已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

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成为经济模式转换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以与

变更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重要因素。技术与学问因素对不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程

度是不同的,尤其对技术(学问)密集型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特别明显。

技术与学问的区域差异特别明显,总体上具有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技术与学问水平较高的特征。技

术与学问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中性,学问创新与技术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一

个地区学问与技术的创新条件以与高科技劳动力的密集程度,成为能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高

新技术产业的关键。

§3.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区域环境:是指肯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全部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

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区域环境是区域中的各种背景条件,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对自然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依靠的高

素养人才对生活场所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二者都要求寻求环境质量良好的区位。

良好美丽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学问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其区位选择

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上受到限制,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政府对环境的爱护政

策日益成为这些产业区位选择、区位变迁的重要因素。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上有

更大的自由度。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各种商品性生产要通过市场才能将产

品转入到消费者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别重要,市场是经济活

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影响经济活动的开展。政府对经

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市场和消费条件对经济区位和产业布局有重要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规模干脆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以与经济合理性

①可持续性: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肯定程度的市场需求规模,即需求

门槛,才能持续进行,否则就会退出市场。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

型工业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食品德业)则需求门槛较低。

②经济合理性: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市场规模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市场需求规模(市场需求量

大小)只有达到肯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否则就会退出市场一一“净菜业”、“传呼业”

的淡出市场。

规模经济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A.内部规模经济:指肯定规模范围内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缘由: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与产品的标准化,有效地利用专用生产工具和

设备,并通过劳动娴熟程度的提高促使劳动经济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可更多地平摊生

产的初始成本即最初投入的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使生产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

生产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之间呈U型关系。

B.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很多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

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干脆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辐射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经济活动。市场地域范围较大的大城市具有

类型较为全面、规模较大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类型较为单一、规模较小。相应地,不同的经

济活动类型与规模对应着肯定的市场地域范围一一城市大型百货店、大型购物中心、高档精品商店

的辐射范围广,相应的市场地域范围大,而规模较小的日用品商店则市场地域范围小,主要服务于

旁边的街区。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1)市场需求特点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其服务的市场,只有满足所服务的市场需求,经济活动才能持续下去。不同的市

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而引起的。

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各地区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

同,从而影响到相应的经济活动的发展。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偏好的扩散,满足该种需求的经济活

动也会相应扩散。

(2)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法制基础上的公允竞争,公允、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

励,从而促进牛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牛产率。

市场竞争作用的主要表现:促使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保证供应质量

高、价格合理的产品;迫使企业不断采纳先进科学技术,实现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

率;企业必需改善和加强对顾客的服务,才能保住竞争优势;企业要不断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企

业必需留意市场探讨,开拓市场,发展和培育消费者。

市场竞争不足会形成市场垄断,市场竞争过度会使市场处于萎缩状态,都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政府要塑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要削减对市场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应爱护企业

的合理竞争,整治不正值竞争,建立公允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定自由的竞争状态,增加对

经济活动的吸引力。

(3)市场管理秩序的影响

市场竞争应是有序的竞争,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依法办事、无假冒伪劣产品等)是经济活动的激

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特别关注投资地的市场秩序,以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得到切实的保证。

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服务经济活动的重要体现。高效的市场管理和

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混乱的地方,即使

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企业也会望而却步。市场秩序和管理要以法治为基础,市场的法制环境对于经

济活动尤其是供应学问技术服务的现代高科技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3、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0企业为了自身的维持和发展,进行着获得超额利润的竞争活

动,其主要手段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即是以比其他企业更低的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以获得超额利润(并非低于

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其前提是必需实现低成本化。而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

即企业必需获得便宜的生产要素并有效利用这些生产要素。企业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于接近能获

得低廉生产要素的地区,并且,随着生产要素条件的变更,以与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可能性的变更,

为谋取低成本以保持价格竞争优势,必需适时地调整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

20世纪80年头以来,随着消费需求特性化的发展,非价格竞争愈来愈重要。企业主要通过适应各

地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限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获得超额利润的FI的。企

业在区位选择中,更加留意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资源丰富,信息通达

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志向场所。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产业环境:是指影响产业运行发展的背景因素。

在经济活动区位诜择中,产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

几乎全部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

的支持。

2、构成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产业集聚(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集中水平)、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与

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3、产业集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相关产业地理位置相邻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能供应紧密合作的

最好条件。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相邻的地理位置、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助于信

息的沟通,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两种

互补产品之间,一种产品消费需求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产品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千——计算机软硬件

之间、房地产业与装修业之间。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

(3)有利于特地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形成了肯定的生产、

生活服务需求规模,因此有利于相关的特地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4)相关行业企业的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地理相邻增加了企业之间进行接触和信息沟通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创新。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

兴起和发展。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反映了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政策环境干脆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经济活动

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

*O

1、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市场

(1)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2)为维系国家平安以与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3)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与对外救济所产生的需求

(4)政府建设与管理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的需求

(5)政府的其他需求,如救灾需求等

在诸多政府需求中,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以与军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前

者能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下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我国在20世纪90年头末期东南亚金融危

机后,在外需(出口)受影响的状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国内需求,保持

了国民经济的较高增长);而军事产品的政府订货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如美国)。

2、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区域发展。我国各

地所规划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开发区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一一即平整土地、通路、

通电、通水、通通讯线路、通网络线)。

3、政府通过税收实惠以与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来引导经济活动的布局区位。环保限制政策;

技术限制政策(限制低技术产业进入);对某些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等。

4、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

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其期盼收入大于成本的状况下所确定的(反之则不行)。

上述措施能提高经济活动行为主体对在该地区进行产业布局的期盼收入,从而促使它作出在该地区

布局企业的区位决策。

五、区域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现代经济是开放经济,其活动愈来愈多地受制于外界环境与相关活动。因此,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

联系的场所成为现代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可进

入性。

可讲人性:指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可能程度,含地理可讲人性、经济可讲入性、制度可讲入性和

社会可进入性。

1、地理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空间)便利程度,主要确定于经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交通条件一一内江市的相对地理位置优越;受交通条件以与其它因

素变更的影响,一个地区相对地理位置的优劣是变更和发展的一一京杭运输河上的扬州由优变劣,

而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则因几大铁路干线的修建而由劣变优。

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的距离,接近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的场所,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2、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凹凸,主要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差。机场、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

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航空港和高速马路出入口的重要性在日益加大,

出现了很多经济活动起先向航空港和高速马路出入口集聚的倾向。信息基础设施状况也成为吸引现

代化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大城市有较大的优势。而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条件

不便,对外交往成本高,经济可进入性差,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

3、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确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便利程度。一个地区制度愈开放,

愈自由,市场化程度愈高,其制度可进入性愈高。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尤其是经济特区;反之,支

配经济痕迹深厚,或长期自我封闭,犒地方爱护的地区(生产要素和商品不易自由流淌)则制度可

进入性低。我国由于长期实行支配经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完善,制度的可进入性存在很大的

区域差异。

4、社会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其中语言和文化背景因素起了很大

作用。华侨多在闽粤一带投资建厂,韩国企业在吉林延边自治州的发展,全球性的大公司首先在北

京、上海、广州等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的大城市发展等即是。

§4.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预备学问:

1、交通运输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

(1)交通运输是联系分布于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的根本保证.

(2)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确定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

(3)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变更着经济活动的区位(钢铁工业布局区位的变更)。

一、交通运输概述

1、交通运输内涵

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动身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特地从事此项活动并以此获得经济酬劳的产业部门称为交通运输业。

2、交通运输产生条件

(1)互补性:供需双方的互补,是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2)干扰机会(可介入性):第三地干扰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