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及评述
主要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个人生立
2.掌握孔子教育思想
3.了解孔子的巨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4.掌握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评述
重点掌握内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评述
课时:4学时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
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鲍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
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
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
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
督作乱,弑宋殓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
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
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
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
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
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遗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
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文‘。_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
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
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
孔子的言论C《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
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
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
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
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
莽,逊[的温雅贤良,壬童的聪颖善辩,亶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
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
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
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
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切”。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
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
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
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
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
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c
【原文】
子曰(1):“学⑵而时习⑶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
乐⑹乎?人不知1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
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不也是•个有德的君了吗?”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
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
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
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
和意义与“悌”(音t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
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
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
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c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
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
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
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
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
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
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⑵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却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
了。”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⑶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4)乎?传不习乎?”
❖【注杼】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
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
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i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
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而加
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C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
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呢?”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⑵则不威:学贝!不固(BL主忠信(4晨无⑸
友不如己者(6);过⑺则勿惮⑻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
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
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d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
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教育思想评述
一论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
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
展的基础上。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
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
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
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
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
为了使教育有效,孔子非常重视以封建的道德标准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
子路问他“为政”应该先做什么?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解释道: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
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政必须
从正名开始。因为名义不正,那说话就不在理,说话不在理,事情就做不
成,事情做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办不成,礼乐制度办不成,刑罚也
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所以君子用一
个词,必须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有理的话才能够行得通,所有君子说话
不能有一点马虎。
❖孔子主要的道德标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求人
们遵守封建秩序,上下有序,不能越轨,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他认为: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这段话说明孔子认为政宇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做
得正,谁敢不端正呢?又认为领导人自己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
得通,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从孔子
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非常重视身教的作用,他还直截了当
地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领导人想把国家治理好,百姓自然都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
比风,老百姓的作用好比草。风向那边吹,草就向那边倒。实际上也就是
说治理国家要靠领导人的作风,要靠榜样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刑律,所以
他说:“子为政,焉用杀”。
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
以提高素质。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很稠密不
禁称赞:“人口好多啊!”冉有问他人口多了,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
应该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如果富裕了又该怎样呢?孔子说,让他
们受教育。孔子虽然在这里谈到了先富后教,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
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颜渊》
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把“民食、
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而在这三项之中,必不得已时,
可以去掉“食”和“兵”,但他认为“民无信不立”“民信”是绝对不能
去掉的,说明他无•于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乂如
他谈到军事时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又说:“以不教民
战,是谓弃之。”意思是说必须对人民进行长期的军事教育才能让他们去
作战,否则,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等于抛弃人民。由此可见,
孔子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把教育放在首位,当然他也
看到了各方面的关系,认为只有足食、足只,人民才能信任政府;人民富
裕以后,就应该进行教育。今天来看,孔子的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可贵的。
有人认为孔子把“民信”放在第一位,过分看重教育的作用,是历史唯心
主义的观点,认为去兵、去食,也就谈不上民信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
语》的记载,就可以知道孔子的原意并不是片面强调“民信”,而是说只
有“足食”、“足兵”才能取得“民信”。只有在取得“民信”的条件下,
必不得口才谈到“去食”、“去兵”,但“武信”决不可去,这种观点有
一定的道理。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又说:“自
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
教的。他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有社会和思想基础的。首先,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学在官
府”已转变为“学在四夷”。也就是说,当时统治阶级垄断的教育由于社
会条件的转变,已经转为向民众开放,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众还不是被统治
的劳动人民,而是指士民阶层。
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进
步主张,他所说的学而后知的观点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当然,他这种主
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受着剥削和压迫,连饭有时都吃不
上,更谈不到去受教育,如果说能受到一些教育,也不过是统治阶级对他
们进行奴化教育,使其不敢犯上作乱,真正为人民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孔
子的思想在当时也只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已。
孔子不仅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
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
鄙人的下层人十,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C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
育实践,确实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
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
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
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
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
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
化的发展。
♦论教育目的
❖孔子主张行“仁政”,认为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并且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行“仁政”。因比,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儒,这种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最高尚的道德
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
“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尚的道德了。君子就应该懂得“中庸之道”,而
且懂得什么是仁。所谓“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能够用礼来约束
自己,就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
也就是“爱人”有一次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
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段话的意思是
说子贡问他假若有人能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
怎么样?孔子说,如果能那样,就不仅是仁道而且是圣德了,连尧舜那样
的圣人都难以做到。那“仁”是什么呢?
♦论教育内容
❖孔子基于自己的教育的目的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内
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学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从文化
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忠和讲究信用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他最重视的还
是道德修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
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
就去学习文献C他认为首先要学习礼,“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
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
材,都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
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
力、舌L、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科目,这种
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二,偏重文事。
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
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
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
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术可传授。他认为
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
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
生产劳动技术,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评述
主要学习目标:
5.了解陶行知个人三平
6.掌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7.了解陶行知的巨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8.掌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述
课时:4学时
陶行知简历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他于1914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系,次年,获政
治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
名家,1917年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后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和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和教育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南京安徽
中学校长等职。1923年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授职务,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转而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
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抗战开始后,提倡国难教育运
动和战时教育运动;抗战胜利后,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和社会大学运动。1346
年7月,陶行知病逝于上海,毛泽东亲自为他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1928)、《教学做合一讨论集》(1932)、
《普及教育》(1934)、《陶行知全集》(1985)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陶行知在认真总结了其推行
平民教育的经验训练和亲身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建经过
理论创建期:1917—1926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萌芽形成期
1917年陶行知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考察中国教育现状摸索改
造中国I日传统教育的途径,积极组织并参加“新教育共进社”“中华教育改进
社”的活动,极力推进平民教育运动。
1918年发表《生活主义职业教育》论文,是陶行知早期生活教育论:“生
活主义包罗万象,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
职业生活,即有关于职业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
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
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
1916年陶行知又阐述了“教学做合一”主张: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
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J
1919年的“五四”运动、增强陶行知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量,抨击传统
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主张教育联系生活,为社会服务。
主张“社会即学校”,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有所突破,提出“学校
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
认为有生活就有教育,人终生都要受生活教育,他说“人就是天天受教育,
差不多从出生到老,与人生为始终的样子。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那一天学
不是生存呢?”
1922年陶行知进一步诠释“话的教育”
“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
“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到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
天”;
“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本着这世
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活的教育、“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
人”“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即英语:
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tionforlife
1924年陶行知提出平民教育要搞下乡运动
1926年陶行知重视农村教育,提出“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形成生活教育
论系列讲座有:《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我们的信条》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试验乡村学校答客问》等
明确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
论。
理论实践发展完善期1927—1946
1927年3月陶行知与赵叔愚等人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展
了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的教育试验。
让学生着重过五种生活:
康健生活
劳动生活
科学生活
艺术生活
改造社会的生活
培养了一批革命的生活教师和学生,形成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1931-1945年普及教育与抗战教育运动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5年陶行知组织了实践生活教育学说的流动学校一新安旅行团
“一三九”运动后,他又发动组织了“国难教育社”
“七七事变”后,他把国难教育改为抗战教育、
生活教育内容形式发生变化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接收有特殊才能的难童入学,
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办学,学校与社会相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手脑并重,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育才学
校全面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极大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主教育”
陶行知将抗战胜利后教育转为“民主教育”
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
主人”1946年创办社会大学,主张招收在职进步青年、培养明“民德”、等“民
谋”“人民民幸福”人才。
陶行知完成了他从学前教育到创办高等职业教育
的一系列试验使生活教育理论日臻完善。
至此,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丰硕成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
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
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分析如下:
(一)生活教育目的
生活教育的目的造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
“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
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
合”的“全面教育”。所以说:
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
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
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
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
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
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
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J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
何谓“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
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
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
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
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
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
生”
“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
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实质是: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
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
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
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
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
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
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
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乂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
“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
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
“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
教师」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
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
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
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
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
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
“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
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
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
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
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
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
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
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
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
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
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便每
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
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
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
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
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1.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
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
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
色。
陶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说:
“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
识是竭诚的欢迎”;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
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
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
而来的。……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
陶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
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陶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
“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
“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
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
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
“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
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
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
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
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
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
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
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
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
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3.从教育内容看二者有一致相通性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J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
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纲要》所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从教育方法看二者符合认识论思想
“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
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教师“要有宽广/厚
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
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
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
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
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
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
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
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
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
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
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
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
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
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
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
献力量。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
卢梭《爱弥儿,或论教育》
主要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个人生立
2.掌握卢梭教育思想
3.了解卢梭的巨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4.掌握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述
重点掌握内容:卢梭教育思想及其评述
课时:4学时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6岁时由于不堪师
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
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
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
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
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
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
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
成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
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
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
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
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
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0年发表文
学著作《新爱露意丝》,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
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
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
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
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
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
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OUDEL"EDUCAT—ION,1762)卢梭
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译本《爱弥儿》
于1923年由魏肇基根据英文节译本译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李平
近又根据法文原版全文译出,分上下两卷,书后附有卢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
名译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59.7万字。
《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
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
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
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
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
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
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现以以下五个方面作一评介: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
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
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
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
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
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这
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杰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
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
的社会而奋斗。他在第一卷中写道:“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
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鉴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
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
心和同情心。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爱弥儿》开篇
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
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绐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
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
面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在第一卷中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
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
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
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
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
妒忌、贪婪、仇恨等C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
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是自然的教育一一即我们的才
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一一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
是事物的教育一一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如果在一个人身
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就能使儿童得到良好的
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否则,便会摧毁儿童的天性。使
他们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
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
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
人。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
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与儿童“内在的自然
发展”相一致。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
向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应从此原理产生。他在第二卷中写道:“真正自由的人,只
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
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根据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卢梭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
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
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
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
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
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
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他写道:“每一个人的
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
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
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
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
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c”
(四)教育阶段论
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从出
生到两岁为婴儿时期;从2岁到12岁为童年时期,从12岁到15岁为少年时
期;从15岁到成年是青年时期。他主张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
展的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1.婴儿时期的教育(出生一2岁)
卢梭在第一卷中论述了婴儿时期的教育。池指出,儿童在母亲怀中的时
候,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甚至觉察不到其
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写道:“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
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以保证儿童具有健康的体魄。
卢梭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
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增强体质,养成抵抗疾病的能力,为以后
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种观点,他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要求
选择好的保姆和采取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清淡的素食、衣服要宽松、多呼
吸乡村的新鲜空气,洗冷水浴等。
与此同时,卢梭也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认为孩子生下来的时
候没有意识和意志,只有感觉,但这时的感觉器官尚未成熟,感觉到的只是快
乐和痛苦。因此要帮助儿童去发展他的感官,如通过触摸了解物体的冷热、软
硬、轻重、大小;在活动中获得远近的观念;在行走中学会判断距离等。此时
的婴儿也无善恶的观念,因此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
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使他习惯于看新事物,看丑恶的和讨厌的动物,
看稀奇古怪的东西,直到对这些东西都习惯了,用这种方法克服儿童的恐惧心
理,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
卢梭认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关联的,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
会有健全的精神: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跟着衰弱,而放纵和刺激欲望也会摧
残身体。他写道:“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身体愈壮,
它愈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婴儿时期的教育,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地产行业前台客服要点
- 婚纱店保安工作总结
- 导师工作总结(汇集8篇)
- 2023年内科护理工作总结范文
- 2024年度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评估与管理合同3篇
- 场景设计师工作总结
- 2024年度校园食堂早餐配送服务合同3篇
- 机械课程设计网
- 少先队活动总结(7篇)
- 2024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物业管理与智慧农业技术合作合同3篇
- 中学推优入团方案
- 粉末涂料有限公司除尘系统安全风险分级清单
- 招投标专员绩效考核表
- 楼梯栏杆制作安装合同范本
- 2022年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招聘教研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肯德基储备经理面试问题及回答
- 2023年新版乌斯特统计公报即将发布
- 室外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全套资料汇编完整版
- prs7910数据网关机技术使用说明书
- 高危急性胸痛的快速诊断和误诊病案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